糖尿病 问答(糖尿病问答题及答案)
糖尿病十问十答
问:什么是糖尿病
答: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本病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应积极防治。
问:糖尿病有什么表现
答:糖尿病的表现常表现常被描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许多患者无任何感觉,仅于健康检查或因各种疾病就诊化验时发现高血糖。
问: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答:糖尿病诊断基于空腹(FPG)、任意时间或OGTT中2小时血糖值(2HPG),FPG:3.9至6.0为正常,6.1至6.9为正常糖耐量,大于等于7.0mmopl/ll应考虑糖尿病,OGTT2HPG<7.7mmol/l,为正常糖耐量,7.8至11.0为IGF,大于等于11.1mmol/l应考虑糖尿病。
问:有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答:
1)年龄>45岁是糖尿病发病的高危人群
2)有糖尿病家庭史,父母都有或一方有糖尿病,孩子得糖尿病的几率比普通人要大、
3)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者
4)肥胖,腹部脂肪多,脂肪沉积在内脏器官,这种脂肪容易产生很多抗胰岛素作用的因子
5)生活方式不规律,运动少,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高血压、血脂不正常的人都容易得糖尿病
6)年龄>30岁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
问: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
答:
1)大血管病变: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
2)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
3)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是以周围神经病变为主:病人常表现为:肢端感觉异常,可伴痛觉过敏、疼痛,后期可有运动神经受累,出现肌力减弱甚至肌萎缩和瘫痪。肌电图检查可早期发现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自主神经病变:主要表现:排汗异常,胃排空延迟,腹泻、便秘等,直立性低血压以及残尿量增加、尿失禁等。
问:得了糖尿病怎么改善
答:
1)糖尿病教育与心理干预:对患者和家属耐心宣教,使其认识到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干预需持之以恒。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和控制要求,学会测定或正确使用便携式血糖计,掌握医学营养的具体措施,使用降糖药物的注意事等。
2)饮食改善:按患者性别、年龄和身高计算总热量,设计营养餐
3)运动改善:应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对1型糖尿病患者,体育锻炼宜在餐后进行,运动量不宜过大,时间时间不宜过长,对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如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亦应按具体情况作妥善安排。
4)病情监测:定期监测血糖,并建议患者应用便携式血糖计进行自我监测血糖,每3到6个月定期复查AIC,了解血糖总体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方案,每年1-2次全面复查,了解血脂以及心、肾、神经和眼底情况,尽早发现有关并发症,给予相应干预。
5)药物控制
口服降糖药,每种药的适用对象不同:根据个人而异。
胰岛素:适应症:1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尤其是消瘦者;有效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或各科急症;有较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
问:糖尿病打胰岛素后是不是会成瘾,是不是只能长期打胰岛素。
答:2型糖尿病改换口服降糖药指征:应激消失,血糖满意,全日胰岛素总量已减少到30U以下,空腹血浆C肽.>0.4nmlo/l,餐后C肽>0.8-1.0nmol/l,.副作用:过敏,胰岛素浮肿,皮下脂肪萎缩,低血糖症,胰岛素抗药性,肥胖。
糖尿病治疗必须做好五件事:降糖、降压、调脂、降粘、减肥。用好降糖药,降压药,调脂药、降粘药,必要时可用减肥药,还可使用对症治疗药物。
问:糖尿病患者在家中出现头晕、乏力、冒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状时如何紧急处理?
答:若在家中发生低血糖可吃糖果、糖水、饼干、水果馒头等食物。
问:年轻人会得糖尿病吗?
会,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是一组高度异常性的单基因遗传病,主要临床特征:有三代或以上家族史,且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发病年龄小于25岁,无酮症倾向,至少5年内不需要胰岛素治疗。
问:糖尿病一定会有症状吗?
不一定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新知问答|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一旦得病,终身治疗
编者按:开阔新视野,分享好知识!《新知问答》是新华网客户端和知乎联合出品的知识类问答栏目,致力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发现、聚合和传播高品质原创内容。
估计很多人可能都觉得,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才得的病,离自己很远。
其实……近得可怕:
每10个中国成年人,就有1个糖尿病人;
每2个中国成年人,就有1个糖尿病前期患者;
而且糖尿病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有100多种并发症……可能导致失明、足部残疾、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你可能会疑惑: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得糖尿病了呢?
这事得从血糖说起:
细胞跟人一样,爱吃一口甜的,糖是它们力量的源泉。
而我们的肠胃,就像糖加工厂,把吃到肚子里的各种原材料,都变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管,变成血糖,开始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与此同时,60万亿嗷嗷待哺的细胞,闻到食物的味道,开始疯狂点餐。
一群外卖小哥,呼之而来,上门送餐。
这些外卖小哥就是,胰岛素。
没有它们,细胞们都得饿肚子。
多余的血糖呢,就会被胰岛素送到肝里面,暂时存起来。
肝脏没地方的时候,血糖就会被肝细胞狠揍一顿,变成脂肪,踢出门。
胰岛素非常努力,从不超时,从不丢单。送外卖虽然辛苦,但它觉得小日子还不错,挺充实的。
可是很多人,总是在身体承受力的边缘疯狂试探,没日没夜,胡吃海喝。
从来不问问自己,这么多血糖,我的细胞吃不吃得下?
这么多血糖,我的胰岛素送不送得完?
直到某一天,外卖员胰岛素,一如既往,送餐上门。
但是……没有人回答
胰岛素被拒之门外,就是传说中的胰岛素抵抗了。
配送失败的胰岛素,只好又带着血糖,来到了肝脏……
此时此刻,它看到了惊人的一幕……
What?!
脂肪在肝内堆积,加重了血糖代谢的负担。
胰岛素很头痛,外卖送不出去,又存不起来,无处安放的血糖,便充满了血液。
这时,胰岛素总部——胰岛,拉响了警报,进入一级作战状态。
胰岛素,全员出动,拼命救场。
糖尿病前期,会有胰岛素分泌过多的症状。
虽然胰岛素们投入了百分之百的战斗力,挨家挨户敲门,配送血糖。
但是……血糖依然,蹭蹭蹭蹭往上涨!
胰岛素很绝望,它们想不明白,已经拼尽全力,为什么还会输……
因为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造成胰岛素抵抗。
血糖升高后,降不下来,这就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原理了。
现在的医学水平,还没有治愈糖尿病的手段。也就是说:
“一旦得病,终身治疗”!
所以,想要避免让小配送员们工作压力过大导致崩溃,糖尿病重在预防。
重点来了!教你6个一点儿,血糖稳稳的!
1. 杂一点儿
减少白米白面主食,用全谷杂粮、薯类蔬菜替代一半,适量蛋白质,大量蔬菜,混合饮食控血糖。
2. 粗一点儿
主食粗点好,千万不要细,选择全麦,不选白面,选择糙米,不选精米。
3. 瘦一点儿
肉不能少,但要选瘦弃肥。吃鸡鸭鹅,不吃皮,鱼肉脂肪含量低,就很好。
4. 懒一点儿
蔬菜能不切细就不切细,豆子能整粒吃就不煮烂,水果能吃整个就不榨汁,土豆整个比土豆泥好。
5. 淡一点儿
油盐都要少一点,可以适当加点醋。
6.狠一点儿
不抽烟,不喝酒,不久坐,不要向基因和坏习惯低头。
告诉更多的人,一起远离糖尿病吧!
作者:丁香医生(知乎用户)
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新华网客户端和知乎的立场及观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问答形式带你了解治疗糖尿病如何从“嘴”下手
问题一:糖尿病饮食治疗(营养治疗)有什么作用?李三折,三甲医院工作者;内科学硕士,三甲医院名医助理;考拉读书会医学头条号创办者,用心传播内科学与心理学的科普知识。欢迎加入三折科普团队,做自己的小医生!
在长期实践摸索中,糖尿病已形成五大治疗原则:包括营养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教育、血糖监测等,其中营养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是糖尿病任何阶段都需要进行的治疗方案,通过营养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血脂、体重等代谢性障碍,还可以延缓甚至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答案是:无。糖尿病没有固定饮食模式,对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三大营养物质的整体摄入无固定比例,饮食主要根据个人身高、体重、血糖、血脂、有无基础疾病等综合进行配比。对于高脂血症人群要适当减少脂肪的摄入,对于糖尿病肾病的人则需减少蛋白质的摄入。
答:不完全。对于糖尿病病人群来说,甜食如巧克力、冰淇淋等是不建议食用的,因为这些甜食除了糖比较多之外,大部分都含有超高量的脂肪,不利于血糖体重的控制。
除此之外对于低能量甜味剂(如木糖醇等糖醇类),研究证明糖尿病人群少量食用并不会明显升高血糖及增加体重,不过大量食用会导致腹泻等不良后果;而对于无能量甜味剂,糖尿病人群可以食用,如蔗糖素、食用糖精等。所以糖尿病人群饮食也并非与“甜分”无缘。
答:保持一定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具有一定程度的降血糖(延缓食物吸收)和促进胃肠蠕动防治便秘等作用,并且可以一定程度增加饱腹感,防止一餐进食过多导致能量堆积。
食物中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机体生命活动必须,保持一定量的摄入不仅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还可以抵抗长期血糖升高对心脏、神经的“毒副作用”,建议每日饮食配比中加入适量的水果、蔬菜,同时限制食用盐的摄入(尽量保持在6g/d以下)。
答:分三类。对于还未使用降糖药物的糖尿病人群进食建议八个字:“定时定量、少食多餐”。
对于已经使用降糖药物人群:推荐根据血糖及降糖药物的使用安排一日三餐。
对于易发生低血糖的人群:除了一日三餐之外,应该额外增加进餐次数,但总能量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到保持营养均衡、血糖稳定、预防低血糖发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