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型糖尿病(什么是糖尿病中期)
- 1、糖尿病
- 2、糖尿病这么普遍,你真的了解它吗?
- 3、Ⅱ型糖尿病
糖尿病
大家好,我是来自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科的于学峰大夫,今天我们在这儿要跟大家聊一下关于二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的路径这么一个话题,因为大家都知道的,目前这个糖尿病患病率是非常高的,大概从最早的这个08年,09年的流调就是百分之十几,那么到后面出现百分之十一点几,大概现在估计整个中国的糖尿病的患病率大概在11%~12左右,而且目前的话呢这么一个趋势的话呢并没有明显就是说降低的这么一个情况,所以说糖尿病患者比例非常的高,那么这么高的比例的话呢,那么实际上呢我们整体的人群对他的了解度呢,大家都是知道有糖尿病的,但是怎么样具体一个个人,我们要知道就说他是否患有糖尿病,那就是一个问题了,那么实际上就是说我们要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筛查,这是第一个,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提高知晓率就是这种知晓,不是说大家知道就是有糖尿病这个病,而是要知晓就说在一个具体的个体中间,他是否有糖尿病?第二个的话就是关于治疗率的问题。那么糖尿病患者整体的话呢,这个治疗率呢肯定要比现在我们幻灯片上所显示的数据这个比例呢肯定是要高的多,因为这是这个七八年前的这个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所以治疗的效果呢也非常的差,所以说这方面实际上是我们基层医生社区医院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样保持糖尿病患者这个就诊的依从性,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话题那么糖尿病患者是?
糖尿病这么普遍,你真的了解它吗?
2021.11.14
联合国糖尿病日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号召对所有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预防宣教。
糖尿病是一组由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和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
虽然糖尿病常见,但是对于糖尿病大家仍存在很多误区,今天,我们邀请到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的权威专家,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内分泌科主任
郭立新
吃糖与糖尿病相关吗?
答:经常有人说,“别吃太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其实,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吃糖与糖尿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长期摄入过甜的食物或是含糖饮料等,会导致超重、肥胖,增加代谢疾病发生的风险。
糖尿病与肥胖以及超重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分,患有糖尿病的概率会明显高于健康饮食的人群,因此要做到吃糖有度。
父母或家人患有糖尿病,孩子一定得糖尿病吗?
答:在同等条件下,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没有家族病史的人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患糖尿病。刨除遗传因素外,我国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如果他们能够在潜在风险期就进行健康饮食,加强锻炼,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正确、科学的干预,可以延缓或极大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几率。
得了糖尿病一定会出现并发症吗?
答: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合理膳食,配合科学运动,遵医嘱管理血糖,同时关注血脂、血压,控制多种代谢异常,把各项危险指标降到正常水平,可以延缓或极大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糖尿病潜在风险的人群,日常生活中需要关注什么?
答:1)从40岁起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2)饮食上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等不良习惯。
3)注重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
4)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4或以下。
5)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情。
6)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
7)戒烟限酒。
运动对控制血糖和减少并发症有利吗?
答:运动有利于健康状态的改善,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但并不是在任何状态下患者都能从运动中获益。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应咨询专科医生,开始运动前应进行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运动风险方面的评估。有并发症的患者要遵医嘱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有些患者在并发症的严重阶段不宜进行运动,比如视网膜出血急性期、视网膜脱落、低血糖频发、血糖剧烈波动、糖尿病足合并严重感染、严重的心肺疾患、肾功能不全的终末期、急性脑血管病等。
对于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运动中和运动后要防范与运动相关的低血糖,尤其是运动后迟发的低血糖。运动要以有氧运动为主,根据情况配合以抗阻运动(增加肌肉的量和肌肉的力量)和平衡训练。要根据情况,选择自己能坚持的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注意避免运动损伤。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内分泌科副主任
潘琦
为何说要警惕“糖前期”?
答:我们常说的“糖前期”,指的是介于糖尿病与正常人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通常这类人已经具有了糖尿病的一些表现(患者自身可能未察觉)或者临床检查糖耐量受损(空腹或餐后),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常常被忽略。
糖前期很容易出现反应性低血糖,比如有的人到了饭点,没吃上饭,会出现明显的心慌手抖头晕,这时候吃块糖立马就能缓解。这就说明出现了血糖的大幅波动,就要警惕了。但要确诊还是建议去医院做糖耐量实验(OGTT实验),这是最准确的方法。如果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筛查一次。
哪些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答:1)以往有过糖耐量异常,也就是历史上曾经有过血糖高,比如应激状态下,感冒了或者情绪激动,导致血糖高;
2)年龄≥40岁;
3)体重指数(BMI)≥24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有糖尿病家族史,如果一级亲属,也就是父母有糖尿病,那你就属于高危人群,患病可能性很大;
5)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6)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疾病和大血管病变;
7)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日常血糖监测需要注意什么?
答: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有几个时间点要特别注意:
1)空腹血糖:指隔夜空腹后(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早餐前采的血所检测的血糖值,为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
2)餐前血糖:吃饭之前测的血糖,这个血糖值是个基础,是用药策略的参考指标;
3)餐后血糖:一般指早、中、晚餐后2小时测定的血糖,餐后血糖代表葡萄糖负荷后的血糖水平,与餐前血糖比,血糖波动越大危害越大,更容易跟大血管并发症关联;
4)随机血糖:一天中任意时间测定的血糖。
较为理想的血糖监测应为全天血糖谱的测定,根据情况可以采取5点法(空腹 三餐后2小时 睡前)或7点法(三餐前 三餐后2小时 睡前或夜间)。
文: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副主任潘琦
来源: 健康报
Ⅱ型糖尿病
每天早上操场上总能看到同事张教授,见面就说:“不活动半小时哪有脸吃早饭呢,得挣下才可进餐厅[呲牙][呲牙]”。他是一位多年的糖友,所见过的这类病人中他是最自律的一位。
我国糖尿病多是Ⅱ型糖尿病,也就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对胰岛素不耐受所引起的。胰岛素是由胰腺的内分泌腺所分泌,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人体对糖的利用,增加血糖的去路,从而降低血糖。
如果人体对胰岛素没有发挥作用的敏感性,那么体内的葡萄糖就没法利用,血糖就会升高,由肾脏排除体外,从而尿糖出现,就是咱们说的糖尿病。它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体重减轻。
那么血糖升高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它的危害不在于糖本身。由于胰岛素的不耐受,脂肪代谢也收到影响,代谢中间产物增多,也就是酮体增多,出现酮症酸中毒;糖沉积于血管壁,引起血管损害:高血压、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神经损害、动脉硬化、视网膜剥脱等等。
大家首选的就是控制高糖食物,没错!比如:谷类食物、粉条等。要严格控制糖的入口确实让人抓狂,所以有些糖友就偷吃。那么杂粮尤其对他们显得重要。这里提倡的是:豆类(主要指黄豆)、荞麦、燕麦、莜麦,薯类有:山药、红薯、南瓜等,与谷类相比它们升糖指数较低,对血糖的稳定有好处,但也不能每餐大量吃。同等食量当然提倡选杂粮。另外,杂粮的烹调也不要过分,比如杂粮粥,熬煮时间长了易消化吸收,升血糖速度就快。另外有必要增加优质蛋白,如:牛奶、鱼、鸡蛋等。
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一个好的方法就是yun dong。适量而止。(没有健身资质,但凡丁点词语就通不过,所以不能赘述)
张先生目前用的药物是:*格列净。(不打广告)这类药的好处是:心脑损害轻,但是尿糖增多了,所以大家多加注意泌尿系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