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抗体(糖尿病抗体三项阴性说明什么)
如何读懂糖尿病化验单(下)——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
一说到糖尿病相关的检查项目,人们通常会想到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等等。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测定也是其中一项。那么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如何了解化验结果?
No.1
自身抗体与糖尿病的关系
根据病因不同,糖尿病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有关,与自身抗体关系密切。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常常存在针对正常胰岛β细胞的自身抗体,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素分泌不足,最终引发糖尿病。2型糖尿病与自身抗体无关,主要是由于遗传、不良生活方式等原因,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作用不足,机体需要代偿性产生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够使得血糖稳定,是胰岛素分泌能力相对不足所致。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检测自身抗体有助于判断糖尿病类型。
1型糖尿病治疗需要胰岛素,且尽量避免使用对胰岛素有损伤的药物;
2型糖尿病通常早期不依赖胰岛素,口服药物就可以控制血糖稳定。
目前常用于临床检测与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包括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抗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胰岛素抗体(IAA)。
No.2
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
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AD-Ab)
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期和发病时多为阳性,而在正常人群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为阴性。因为GAD-Ab具有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特点,因此成为诊断1型糖尿病的首选免疫学指标。
抗胰岛细胞抗体 (ICA)
ICA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阳性率可达90% 以上,随着病程的延长,抗体水平逐渐下降。ICA 的诊断敏感性也与发病年龄相关,对青少年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随着发病年龄的升高而降低。
胰岛素抗体 (IAA)
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可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数月至数年出现,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病人中阳性率为30%~40%,故可用于早期发现1型糖尿病。
No.3
哪些人需要检测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
检测方法是什么?
如何正确留取标本?
检测人群
早发糖尿病:2型糖尿病通常40岁以上起病,小于35岁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小于25岁的糖尿病患者均应检查相关抗体除外1型糖尿病;
酮症起病的糖尿病;
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起病时无明显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低血糖;
检测方法
GAD-Ab、ICA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IAA采用放射免疫法。
如何正确留取标本
最好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标本严重溶血时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No.4
如何了解化验结果
化验结果参考范围:
GAD-Ab 阴性0-5 阳性>5
ICA 阴性<0.95 阳性>1.05
IAA 阴性<5 阳性>5
由于试验方法和病人体内可能存在干扰物质,当ICA结果处于0.95-1.05之间时,无法判断是否存在自身抗体,建议复查。
只有一部分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因此自身抗体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1型糖尿病的可能性,需要结合病史、胰岛功能等其它化验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如果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一种或多种呈现阳性,则1型糖尿病诊断可能性很大,结合临床表现和其它化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做出分型诊断,指导患者的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时,部分患者体内也会产生IAA,因此IAA阳性患者并不一定属于1型糖尿病。有胰岛素治疗史或某些药物可以诱导机体产生IAA,IAA的存在还可能导致患者反复低血糖。
参考文献
1. 胰岛自身抗体和生化指标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临床研究2019年01月第27卷第01期
2. 糖尿病患者GAD-Ab、IA2-Ab和IC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检验医学2015年第30卷第5期
3. 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胰岛细胞抗体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价值,吉林医学2014年7月第35卷第21期
4. 糖尿病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和胰岛素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糖尿病新世界2015年4月
文 | 内分泌科 汪依明 周祎
审核 | 内分泌科 谢超
手绘 | 宣传中心 孙静
编辑 | 宣传中心 张轩烨
如何解读“糖尿病自身抗体”报告?
导读:1型糖尿病是与自身免疫有关的代谢性疾病,在其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免疫失调。测定糖尿病自身抗体(ICA、IAA、GAD、IA-2等),将有助于对糖尿病进行临床分型、指导临床用药并对将来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而立之年的陈先生在去年秋天单位组织的一次体检中发现血糖高,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及口服降糖药,起初血糖控制得还不错。然而好景不长,今年春节过后,陈先生发现降糖药的效果越来越差,查血糖一次比一次高,前不久还因“酮症酸中毒”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检查发现,小陈的胰岛分泌功能严重衰竭,胰岛自身抗体呈阳性,主管医生告诉他,虽然从发病年龄以及某些临床特点上看,他比较符合“2型糖尿病”,但本质上他得的是“1型糖尿病”,由于起病比较晚(这一点与1型糖尿病大都是儿童期起病有所不同),所以又叫“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简称LADA)”,属于1型糖尿病的一个亚型。又因为同时兼具1型和2型糖尿病的某些特征,故俗称“1.5型糖尿病”。今天我们来说说糖尿病自身抗体。
检查糖尿病自身抗体意义何在?
检查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意义在于:
(1)指导糖尿病的临床分型
根据病因不同,糖尿病可分为多种类型:如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等,另外,每种类型糖尿病又可细分为许多亚型。由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在治疗选药以及病情预后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对已确诊的糖尿病人进行正确的临床分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仅仅依靠临床特点来区分显然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各类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存在交叉重叠,就像文中的陈先生,同时兼有1型和2型糖尿病的某些特征,这时很难根据临床特点进行准确分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检测糖尿病自身抗体来区分患者究竟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
(2)在高危人群中筛查1型糖尿病
对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主要指患者的1级亲属)做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可以早期筛查1型糖尿病,提早干预。
(3)预测β细胞功能衰竭
一般说来,糖尿病初诊时,如果检查患者有多种抗体阳性而且抗体滴度较高,则预示该患者胰岛功能衰竭速度较快。1型糖尿病患者ICA阳性说明患者体内尚存一定数量的胰岛β细胞,而ICA阴性则提示胰岛β细胞已被破坏殆尽。
(4)预测临床疗效
患者胰岛移植后,若血清抗体由阴转阳或滴度上升,提示胰岛移植引起了自身抗原再次暴露给免疫系统,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此类患者移植成功率低;反之,则移植成功率较高。另外,在对1型糖尿病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等)实施免疫治疗时,自身抗体滴度下降,说明免疫抑制治疗有效,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自身免疫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
“糖抗”家族有哪些主要成员?
糖尿病自身抗体是一个大家族,其主要成员有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抗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络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等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1)胰岛素自身抗体(IAA)
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可能是由胰岛β细胞破坏所产生的,是自身免疫性β细胞损伤的标志,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可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数月至数年出现,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病人中阳性率为30%-40%,在LADA病人中亦可检测出IAA。故可用于早期发现1型糖尿病。另外,在少数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也可检出胰岛素抗体,说明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IR)”。临床上,如果患者在胰岛素用量已经很大的情况下血糖控制仍不理想,此时须检测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若抗体呈阳性或滴度升高可作为胰岛素抵抗的客观依据,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重新调整治疗方案。
(2)胰岛细胞抗体(ICA)
抗胰岛细胞抗体(ICA)是β细胞破坏的免疫学标志,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阳性率很高,特别是1型糖尿病儿童阳性率更高,可达90%以上,而在2型糖尿病中阳性率很低,因此,在预测和诊断1型糖尿病方面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ICA早在1型糖尿病前期即可出现,ICA阳性者有60%以上将在5年内发展成为1型糖尿病,因此,它可作为1型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主要针对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及诊断指标。此外,ICA亦可用于LADA的诊断。
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抗胰岛细胞抗体(ICA)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以后随着病程的延长,抗体水平逐渐下降,3-5年后阳性率降至20%。
(3)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
GADA是胰岛β细胞的特异性抗体,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期和发病时多为阳性,而在正常人群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为阴性,故常用于1型(包括LADA)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和预测。与其他自身抗体相比,GADA具有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不易消失、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特点,在糖尿病的分型、病情发展预测、指导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4)蛋白络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
又名“人胰岛细胞抗原2抗体”, 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胰岛素自身抗体。主要用于:①预测1型糖尿病的发病及确定高危者;②进行糖尿病的分型。如同GADA在1型糖尿病中阳性率高,而在2型糖尿病中低(约2%)一样,IA-2A同样可作为1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依据。但在LADA患者中,其阳性率(约6%-12%)显著低于GADA,故诊断LADA它不如GADA敏感性高。
不同糖尿病自身抗体的优点与不足
①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出现早,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10年就可表现阳性,尤其是在LADA的筛查方面,GADA的阳性率及临床价值要优于ICA和IAA;②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蛋白络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在儿童1型糖尿病(即经典1型糖尿病)中阳性率高(可达80%-90%),特异性较强,故对儿童1型糖尿病诊断价值很大,但对LADA的诊断价值远不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此外,由于IA-2A在发病之前即可检出,故可用于预测患者亲属1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③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对1型糖尿病的特异性不是太强,在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甲状腺疾病甚至某些正常人也可呈阳性,故单纯IAA阳性不能作为1型糖尿病的依据,但可用于协助诊断某些特殊类型的“胰岛素抵抗”(如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
因此,在应用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时一定要注意取长补短,联合检测,以提高阳性率,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无论在敏感性还是特异性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曾经用过胰岛素的患者可能会出现IAA阳性,某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极少数正常人也会出现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而某些实际病程较长而发现较晚的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也可能呈阴性。因此,在分析糖尿病抗体检查结果时,无论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或是弱阳性,都不能轻易地肯定或完全排除,一定要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对药物的反应性,特别是胰岛功能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细节提醒: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支持1型糖尿病的诊断,但抗体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1型糖尿病。
认识糖尿病,远离“甜蜜负担”
【来源:滁州日报】
根据《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数据,中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持续升高。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虽然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距离糖尿病可能只有“一步之遥”,应提高警惕。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一旦确诊为糖尿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科学的管理成为了延缓病情进展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糖尿病究竟是什么?在进食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会上升,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会分泌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平衡。若由于疾病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或萎缩,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水平下降,血糖水平上升,便会引发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疾病,患者可能因糖尿病足而需要截肢,因眼部病变而失明,或因糖尿病肾病发展为尿毒症等。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或存在糖尿病风险?首先,需要了解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具备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并满足以下任一条件:
空腹血糖水平达到或超过7.0mmol/L;随机血糖水平大于等于11.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两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通过患者口服葡萄糖来检测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和机体对葡萄糖调节能力;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达到或超过6.5%,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能够反映患者长期血糖水平,是评估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
为了能够更早地进行干预并预防糖尿病,我们还提出了糖尿病前期这一概念。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6.1~7.0mmol/L;糖耐量受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两小时血糖7.8~11.1mmol/L。上述两种情况统称为糖耐量异常,这标志着糖尿病前期的患者群体正在快速增长并呈现年轻化趋势,请大家务必引起重视。
除上述有诊断意义的项目外,还有从不同角度反映血糖水平的检验项目,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1)糖化血清白蛋白:反映过去2-3周的平均血糖控制水平,作为近期糖尿病管理的有效敏感指标。
(2)葡萄糖C肽测定:通常用于鉴别糖尿病分型和指导胰岛素治疗方案。
(3)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测:鉴于1型糖尿病具有遗传倾向,该检测有助于提前评估1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直系亲属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
尽管糖尿病目前尚无法彻底治愈,但糖友们也不必太过担忧。只要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完全可以不影响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以下整理了一些预防和控制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1.严格监控血糖水平
(1)定期监测:应根据医生建议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血糖维持在理想范围内。
(2)合理饮食: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包括低糖、低脂和高纤维,并限制盐分摄入以减轻肾脏负担。建议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瘦猪肉、牛肉、虾和鱼类。控制糖分摄入时,应优先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并限制鸡皮、鸭皮、猪皮及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
(3)蔬菜搭配:控糖人士应优先选择深色蔬菜,例如西兰花、紫甘蓝、秋葵、菠菜和芦笋等。
(4)用餐安排:建议早餐尽量吃好,将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安排在午餐时间,晚餐则减少主食的摄入量。
(5)科学喝水:每日早餐前饮用300ml温水,以促进新陈代谢,全天饮水量应保持在1500-2000ml左右。
(4)规律用药: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不得擅自调整剂量。
2.肾功能监测与保护
(1)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和尿蛋白等指标,以早期发现肾功能损害。
(2)避免肾毒性药物:请告知医生您目前所使用的所有药物,并避免使用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的药物。
3.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1)适度运动: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以增强体质并改善心肺功能。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血糖水平上升较快,最佳的运动时间是餐后1小时(从进食开始计时)因此应在此期间进行适当的运动。
(2)规律睡眠:早睡早起,确保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内分泌系统。
(3)定期随访: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病情变化。
(4)家庭支持:家庭成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糖尿病的防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利红)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