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 糖尿病(大庆糖尿病慢病报销标准)
- 1、新诊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者,34年后约一半中风!李光伟、陈燕燕等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
- 2、年轻时得糖尿病与长期癌症风险增加有关!大庆研究随访30年结果
- 3、著名院士贾伟平提醒:糖尿病给过这几次控制机会,需抓住机会!
新诊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者,34年后约一半中风!李光伟、陈燕燕等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
阜外医院李光伟、陈燕燕等发表在Diabetes Care杂志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最新结果显示,34年随访期间,在基线新诊断2型糖尿病、糖耐量受损的人中,大约一半发生中风,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糖耐量受损人群的中风风险,尤其是女性。
作者指出,这是首个报告中国新诊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超30年随访期间中风发病率和进展情况的队列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显著增加长期中风风险。幸运的是,对于糖耐量受损人群来说,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可以显著降低中风风险。
该研究显示,糖耐量受损人群接受6年生活方式干预后,中风风险显著低于2型糖尿病患者和未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糖耐量受损人群,说明生活方式干预的益处可能会持续30年以上。因此,需要通过积极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来预防中风。
研究者对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中于1986年新诊断2型糖尿病(n=598)、糖耐量受损(n=540)和糖耐量正常(n=494)的受试者进行了34年随访。糖耐量受损人群被随机分为6年生活方式干预组(n=405)或对照组(非干预组,n=135)。
结果显示,34年随访期间,2型糖尿病患者、非干预组和干预组糖耐量受损人群、糖耐量正常人群中累积中风发病率分别为65.4%、62.8%、49.8%和38.2%。校正年龄和性别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风发病率明显高于糖耐量受损人群(24.3/1000人年 vs. 18.5/1000人年)。
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糖耐量正常人群、干预组和非干预组糖耐量异常人群发生中风的中位时间分别延迟了16.8年、7.8年、2.3年。
校正危险因素后,与糖耐量正常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非干预组和干预组糖耐量受损人群的中风风险分别增加80%、52%、33%。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干预组糖耐量受损人群的中风风险降低了23%,女性中降幅更大(36%),但非干预组糖耐量受损人群的中风风险并未显著降低。
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受损人群中,年龄、性别、收缩压、糖尿病状态与34年随访期间中风风险增加显著相关。随访期间处于糖尿病状态的患者中风风险增加28%;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中风风险增加11%。
来源:Stroke Incidence Evolution in People With Newly Diagnosed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 34-Year Follow-up of the Da Qing Diabetes Study. Diabetes Care, MAY 15 2025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本刊所有文章全部免费阅读和下载!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网(www.chinacirculation.org)“期刊目录”或小程序(中国循环杂志 ),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所有文章!
年轻时得糖尿病与长期癌症风险增加有关!大庆研究随访30年结果
大庆糖尿病研究随访30年结果显示,年轻时得2型糖尿病,与长期癌症风险增加相关。
研究分析了620例≤50岁的年轻2型糖尿病患者、649例>50岁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310例≤50岁年轻非糖尿病对照者。
结果显示,年轻时无糖尿病者、年轻和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癌症年发病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3.7/1000人年、5.5/1000人年和4.0/1000人年。
在校正了糖尿病病程和其他混杂因素后分析发现,年轻2型糖尿病患者癌症发生风险,比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81%,比年轻无糖尿病对照者高143%。
注:在Cox回归分析中已校正年龄、性别、吸烟状况、体重指数和收缩压。
图1年轻(≤50岁)与老年(>50岁)2型糖尿病患者及年轻(≤50岁)无糖尿病对照者的癌症累积发病率
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远离糖尿病时间越久,无癌症年数也越长。
这项研究提示,高血糖相关因素可能导致年轻2型糖尿病患者得癌风险增加。这可能是由于一生中无糖尿病时间较短,另外暴露于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血糖的时间比老年糖尿病患者更早、持续时间更长;β细胞功能低下也在癌症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糖尿病前期早期的高胰岛素血症外,长期高血糖有可能促进年轻糖尿病患者有丝分裂,糖尿病水平的高血糖还可经过一系列复杂过程促进抑癌蛋白P53的降解,进而增强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糖酵解,促进癌症发展。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糖尿病患者并没有比老年糖尿病患者更肥胖,而且吸烟者也更少。这支持确诊糖尿病后更好的血糖控制对长期癌症风险的潜在重要影响。
来源:He S, Qian X, Wang J, et al. Younger-onset type 2 diabete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long-term cancer risk in Chinese adults: A 30-year follow-up of the Da Qing Diabetes Study. BJC Rep. 2025 Apr 22;3(1):24.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著名院士贾伟平提醒:糖尿病给过这几次控制机会,需抓住机会!
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糖尿病如同一位"沉默的杀手",正悄然侵蚀着数以亿计人的健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贾伟平教授近期再次发出警示:糖尿病实际上给了人们5次控制机会,但多数人却视而不见。这些机会就像生命中的岔路口,一旦错过,健康将面临不可逆的损害。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2022)》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8%,患病人数超过1.4亿。更令人担忧的是,前期糖尿病患者约有3.5亿人,这意味着每3个中国成年人中就有1人面临糖尿病威胁。而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疾病本身,更在于其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
贾伟平院士指出,糖尿病并非突然出现,而是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会不断发出警告信号,这正是我们应该把握的控制机会。
第一次机会出现在基因层面。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高达50%。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3年发表的研究表明,家族史阳性者即使BMI正常,也比无家族史者患糖尿病风险高1.8倍。知晓自己的家族疾病史,便是掌握了第一次预防机会。
我国著名内分泌学家贺林教授曾在《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强调:"了解家族遗传背景是预防糖尿病的第一道防线,这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一种责任。"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三代以内的健康状况?又有多少人因为这种了解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二次机会体现在身体形态变化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数据表明,腰围每增加5厘米,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约87%。特别是当出现"苹果型"身材——腹部脂肪堆积时,这已经是身体发出的明确警告。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谭永红教授曾生动地比喻:"腹部脂肪就像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源源不断地分泌有害物质,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工作。"我们的社会却常常美化肥胖,将其视为"福相",这种文化误区无疑为健康埋下了隐患。
第三次机会表现为代谢指标的异常。当空腹血糖达到5.6-6.9mmol/L时,就已进入"糖尿病前期"阶段。2021年《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不干预,5年内约25%-40%会发展为真正的糖尿病。
这个阶段恰如黄昏与黑夜之间的微妙时刻,还未完全陷入疾病的深渊,却已站在了悬崖边缘。贾伟平院士的研究团队发现,这一阶段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生风险降低58%,远高于药物干预的31%。
第四次机会是在确诊糖尿病早期。此时血糖虽已超标,但身体器官尚未受到明显损害。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数据显示,糖尿病确诊后5年内是控制并发症的"黄金期"。
然而现实却极为残酷,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仅为36.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60%。正如贾伟平院士所说:"许多患者得知确诊后,不是积极应对,而是陷入恐慌或否认,错过了最佳控制时机。"
第五次机会是在并发症早期。即使出现轻微的眼底病变、微量蛋白尿等早期并发症,积极干预仍能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患者直到明显不适才就医,此时已错过了逆转的可能。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2022年的调查显示,仅有23%的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而在并发症早期采取积极措施的患者比例更低。这种"等不舒服了才看医生"的被动应对方式,实际上是在与健康赌博。
糖尿病防控的核心在于把握这五次机会,尤其是前三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而我国居民实际摄入量仅为约10克。这一巨大差距反映了我们饮食结构的失衡。
中国营养学会研究表明,增加150克全谷物和50克豆类的日常摄入,可使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约30%。而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达40%。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会长纪立农教授指出:"不要低估小变化的力量。每天步行30分钟,少吃一碗米饭,长期坚持下来就是健康的积累。"
贾伟平院士的警示并非危言耸听。在他参与的"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中,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参与者的糖尿病发病率降低了43%,而这种预防效果甚至在干预结束20年后仍然存在。
反观我们的日常生活,高糖、高脂、高盐食品比比皆是,久坐不动成为常态,熬夜、压力大更是加速了健康的消耗。我们常常为事业、为家庭忙碌,却忘了没有健康,一切都将成为空谈。
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日复一日选择的累积。每一次选择喝白水而非含糖饮料,每一次选择步行而非乘车,每一次选择早睡而非熬夜,都是在为健康储蓄。
正如《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中指出的:"预防胜于治疗不仅是医学格言,更是经济学真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数据显示,糖尿病前期患者每投入1美元用于生活方式干预,可节省5.7美元的未来医疗支出。
中国古人云:"病已成而后药之,犹斗已败而后求助,不亦晚乎?"这一古老智慧与现代医学理念不谋而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重拾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健康智慧。
贾伟平院士的五次机会理论提醒我们,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它不是医院里的救治,而是厨房里的一勺油,跑道上的一滴汗,枕头上的一小时安眠。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主动把握这五次机会,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疾病来敲门。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上医治未病"的健康理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 贾伟平,纪立农等.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2022).中国医学科学院出版社,2022.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