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定义(高血压糖尿病定义)
高血糖和糖尿病啥区别?看完这篇不再傻傻分不清
体检报告上的“血糖偏高”让人心里一紧,长辈口中的“糖尿病要忌口”更添焦虑——高血糖和糖尿病,这两个词如同孪生兄弟,时常让人傻傻分不清。有人认为高血糖就是糖尿病,也有人觉得偶尔血糖高没关系。事实上,它们既有关联又有本质区别,就像“发烧”和“感冒”的关系:高血糖是一种状态,而糖尿病是一种疾病。本文将系统解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助你走出认知误区,科学管理血糖。
一、高血糖与糖尿病的核心区别
1.定义与性质不同
高血糖:是一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状态,可以是生理性的(如餐后)、暂时性的(如应激性)或病理性的(如胰岛素抵抗),不一定构成疾病。
糖尿病:是一种明确的慢性疾病,以持续高血糖为特征,伴有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可导致多器官并发症。
2.持续时间与稳定性不同
高血糖:可能是短暂的、一次性的,如餐后血糖升高,也可能是持续性的,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如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是长期持续的高血糖状态,若不进行干预,血糖会持续升高,且无法通过自身调节恢复正常。
3.诊断标准与临床意义不同
高血糖:包括正常人群的暂时性血糖升高、糖尿病前期(IFG/IGT)和糖尿病状态。糖尿病前期属于高血糖,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糖尿病: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一旦确诊,意味着需要进行长期的疾病管理,以预防并发症。
4.危害程度不同
暂时性高血糖:如餐后血糖升高,若能及时回落,对身体危害较小;但长期持续性高血糖(如糖尿病前期)会对血管、神经等造成慢性损伤,增加糖尿病及并发症风险。
糖尿病:若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可能发展为尿毒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失明)、糖尿病足(可能导致截肢)、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二、高血糖与糖尿病的密切联系
1.糖尿病必然存在高血糖
糖尿病的诊断以高血糖为主要依据,没有高血糖就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血糖轻度升高,容易被忽视。
2.高血糖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
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会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高血糖状态,即糖尿病前期(IFG和/或IGT)。这个阶段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窗口期,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约30%-5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可以逆转或延缓进展为糖尿病。
3.糖尿病前期是高血糖向糖尿病过渡的阶段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他们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5-10倍。研究显示,未经干预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年约有10%-15%会进展为糖尿病,而积极干预可使进展风险降低40%-60%。
三、常见认知误区澄清
1.没有症状就不是糖尿病?
错误。2型糖尿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血糖轻度升高,被称为“无症状糖尿病”。但此时血糖异常已对身体造成损害,若不及时干预,并发症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因此,不能以症状作为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的依据,定期体检检测血糖至关重要。
2.高血糖就是糖尿病,需要马上吃药?
错误。高血糖包括多种情况,只有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高血糖才需要按照糖尿病进行治疗。对于糖尿病前期的高血糖,首选生活方式干预,而非立即用药。即使是糖尿病患者,也应在医生评估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避免过度治疗。
3.糖尿病前期不用管,反正还不是糖尿病?
错误。糖尿病前期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时期,积极干预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还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忽视糖尿病前期,相当于放任“糖尿病的种子”在体内生根发芽,最终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健康代价。
当我们清晰认识到高血糖与糖尿病的区别与联系,就能以更科学的态度对待血糖问题:既不因偶尔的高血糖过度焦虑,也不忽视持续高血糖的潜在风险;既不将糖尿病前期视为“小事一桩”,也不把糖尿病当作“不治之症”。从定期监测血糖到科学管理生活方式,从糖尿病前期的积极干预到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治未病”和“慢性病管理”的智慧。毕竟,了解真相才能更好地应对,科学管理才能守护健康。
人为啥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此刻知道还来得及
你或许听闻过“血糖高”“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这些词汇,然而,若真被问及: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才致使我们罹患糖尿病呢?今天就来跟你掰扯掰扯,别等到真出事才后悔没早知道。
一、糖尿病的定义是什么?其包含哪些类型呢?
通俗地说,糖尿病就是“血液里糖分管不住”,血糖长期过高会对血管、神经和部位产生伤害。在医学领域,主要分为两大类:
1型糖尿病,乃因免疫系统误伤到身体中的“胰岛β细胞”,致使胰岛素(其功能为将血糖搬运至细胞内)的产量急剧减少乃至丧失,这种病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
2型糖尿病更为常见,在成年患者中所占比例达九成以上。它并非完全缺乏胰岛素,而是“胰岛素虽有,细胞却不响应”,即所谓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与β细胞功能渐趋衰退的双重打击。
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胰岛素抵抗:不妨将胰岛素视作“开门钥匙”,细胞表面的“锁”(受体)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即便钥匙插入也无法将门打开,于是血糖只能老老实实地留在血液之中。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会使脂肪细胞分泌的促炎因子增多,这就如同让原本敏感的锁变得钝涩了。
β细胞功能衰退:起初,身体会“过量分泌”胰岛素以对抗抵抗现象,久而久之则不堪重负,胰岛素产量急剧下降,致使血糖更难以降低。
三、为什么会发生胰岛素抵抗?
内因如下:家族遗传,基因决定胰岛素敏感性;年龄增长时,细胞更新渐趋缓慢,抵抗风险便会上升。
外因:长期摄取高热量、高糖食物,像甜饮料、精制碳水化合物、油炸食品之类,加之久坐少动、睡眠质量差、压力过大……都是帮凶。
四、1型和2型还真不一样
1型糖尿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短期内急剧减少,终身注射胰岛素便成为必然之事。
2型糖尿病则是慢性代谢失衡,以生活方式干预见效明显,药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只是辅助。
五、常见的信号包含哪些种类?
1.“三多一少”:具体为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体重减轻。
2.疲乏、易感染、伤口难愈合:这些皆因高血糖致使免疫系统与微循环受损。
3. 偶尔会出现视力模糊、四肢麻木的情况:这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对神经和小血管造成损伤所致。
若出现上述症状,抑或存在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形,则需前往医院进行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检查。
六、为什么要赶紧知道?拖不得!长期高血糖会引发:
微血管病变涵盖多种情形: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致盲;肾病会有尿蛋白出现,甚至演变为尿毒症;神经病变则会让手脚麻木、产生环状疼痛。
大血管病变:心梗、中风、外周动脉病(小腿疼痛、溃疡难愈)。
这些并发症往往是隐形的,等症状爆发再治疗,就比较被动,所以早发现、早干预,赢在起跑线。
七、生活干预与医学管理相结合
1.饮食结构要调整
控制总热量,少吃精制糖和白面,优选全谷物、杂豆、糙米,合理搭配蔬菜和优质蛋白(鱼、禽、豆制品)。
每餐以高纤维且低GI(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占半盘为宜,剩余半盘再分配给蛋白质与健康脂肪(如橄榄油、坚果)。
2.运动要规律
有氧训练与力量训练交替开展,每周进行中等强度训练(如快走、骑行、游泳)的时长至少为150分钟,力量训练每周不少于2次,从而提升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久坐的时候,每隔1小时的时间起身活动5 - 10分钟为佳。
3.体重管理
当减重幅度处于5% - 10%之间时,血糖状况和胰岛素敏感度便会显著改善。
4. 监测及就医
自备血糖仪,早晚各测一次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结合HbA1c(目标准在7%以下,但要因人而异)。
定期开展眼底、肾功能、神经以及心血管等方面的检查,从而尽早觉察并发症。
5.药物也很重要
遵循医嘱,口服降糖药(像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之类)或者注射胰岛素时,切不可擅自停药。
6. 妥善管理情绪与睡眠
压力过大可能致使皮质醇升高,进而干扰血糖水平;睡眠不足亦会影响内分泌平衡,加重胰岛素抵抗。
八、了解原理,才能更好防控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一知半解,不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变。只要弄清楚“胰岛素钥匙怎么卡住”“β细胞为什么累垮”,就能用对方法,从饮食、运动、监测到治疗,筑起多层防线。现在知道还不迟,把握每一次测血糖的机会,拥抱更健康的自己!
原创动画|今天,我们详细聊聊糖尿病的那些事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病,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患病群体甚至出现了年轻化趋势。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到来之际,辽宁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一科温滨红主任与张姝雅医生,针对糖尿病的医学定义、发病原因、遗传属性以及预防与治疗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一起来看看吧。
记者:韩赫
报道员:唐晓瑭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