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纳米波糖尿病(纳米波的副作用)

中国科普网 0
文章目录:

快速检测I型糖尿病纳米芯片问世 不含放射性材料

快速检测I型糖尿病纳米芯片问世

不含放射性材料,几分钟就能出结果

科技日报讯 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发出一种廉价的便携式微芯片,可以在Ⅰ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症状之前,快速检测出那些高风险人群。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芯片不仅能高效广泛地预诊出糖尿病人,还有助于提高全世界的糖尿病护理水平,帮人们更好地研究疾病历史,开发新疗法。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7月13日的《自然·医学》网站上。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13日报道,目前的糖尿病主要分两种——Ⅰ型和Ⅱ型。二者都有高血糖特征,但病因和治疗方法都不同。Ⅰ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类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自身健康组织,使身体停止制造胰岛素。当病人自己的抗体攻击胰腺的胰岛素生产细胞时,这种病就开始了。自抗体只出现在Ⅰ型糖尿病患者中,而在Ⅱ型中没有,新方法就是通过这一点来区别它们。

研究人员开发的微芯片利用纳米技术来检测Ⅰ型糖尿病,能把Ⅰ型和Ⅱ型快速区别开来。原有老方法用放射性材料来检测自身抗体,需要几天时间,每次花几百美元。相比之下,微芯片不用放射性材料,几分钟就能出结果,每个芯片预计成本约20美元,可测试15次以上。而且微芯片用血量更少,不用抽血,只需指尖采血即可。

他们用该芯片对一些志愿者进行了测试,诊断出了哪些人患有糖尿病,而哪些人没有。此外,这种方法对Ⅰ型糖尿病高风险者,如病人的亲戚也有利,因为医生能在他们显出症状之前,跟踪监测他们的自抗体水平。

“自抗体就是个‘水晶球’。” 论文高级作者、斯坦福大学露西尔·帕卡德儿童医院儿科内分泌学副教授布莱恩·费尔德曼说,“即使你现在还没有糖尿病,如果你血液里有和糖尿病有关的自抗体,患病的风险就高,有了多种自抗体后,风险就超过90%了。”

十年前患Ⅰ型糖尿病的似乎只有儿童,患Ⅱ型糖尿病的似乎只有肥胖中年人。由于差异明显,人们常省掉实验室检测,因为老方法昂贵而困难。但现在,约1/4的糖尿病儿童是Ⅱ型,越来越多的成人糖尿病是Ⅰ型,其原因尚不清楚。人们需要更好的检测技术,因为现在病情已变。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如果对Ⅰ型糖尿患者实施早期积极治疗,可能遏制自身免疫攻击胰腺,让他们保留一定的胰岛素制造能力。费尔德曼说:“在那些高风险者发病之前,这种方法有很大可能找到他们,让他们开始早期治疗,提前预防糖尿病或并发症。”

目前,斯坦福大学已为该芯片提出了专利申请,研究人员正在筹备成立一家公司,在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后就把它推向市场。

(常丽君)

“自调节”纳米酶胶囊加快糖尿病伤口愈合

(见习记者王昊昊)糖尿病人的伤口往往比普通人的更易感染且难以愈合。长沙理工大学卿志和课题组构建了一种由铂纳米酶、细菌靶向性核酸适配体、葡萄糖氧化酶和透明质酸组成的纳米酶胶囊,这个可以自提供过氧化氢和自调节微环境酸度,稳定性好、抗菌活性强的纳米酶探针体系被命名为APGH,能有效提高糖尿病等慢性病伤口部位的抗菌效果,让伤口更快愈合。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糖尿病人的皮肤屏障受损后,伤口部位血糖高,为细菌增生提供了更多的养料,使感染更为严重。纳米酶在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方面的应用已有诸多研究,主要是利用纳米酶的过氧化物酶性质,催化过氧化氢产生高毒性的羟基自由基杀伤细菌。但现有的相关研究存在缺陷,比如,伤口部位的过氧化氢含量低,不足以作为羟基自由基的来源;发炎感染的伤口部位微环境呈碱性,不利于纳米酶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发挥。

基于DNA探针在铂纳米颗粒表面的高稳定性修饰和高保真信号释放的前期研究,该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细菌感染激活的纳米酶,在生理条件下同时打破了局部氢离子浓度低和过氧化氢的限制,提高了慢性伤口部位的抗菌效果。

研究人员首先合成了一种适配体功能化的铂纳米酶,再用透明质酸将该纳米酶与葡萄糖氧化酶共包裹,构建了一种纳米酶胶囊Apt-PtNZs/GOX@HA(APGH),应用于抗菌领域。

为了验证APGH的活性转化与抗菌作用,研究团队选取糖尿病感染伤口为研究模型,用APGH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伤口。结果显示,未进行任何治疗的空白组观察到典型的慢性伤口症状,即使延长感染时间,也几乎没有愈合。APGH处理后糖尿病小鼠的伤口愈合很快,3天后观察到明显愈合,9天后伤口结痂,12天后通过伤口组织切片的H&E和Masson染色进一步验证了这些愈合状态。

该研究中通过调控生理微环境以增强纳米酶活性的策略具有通用性,对促进纳米酶的生物学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纳米颗粒技术有望应用于口服药物 控制糖尿病

中新网8月9日电 美国侨报发表文章称,美国犹他大学药学院( the University of Utah Health)新出炉的一份研究显示,研究人员已找到了一种使用纳米颗粒作为口服药物的方法,其中包括一种控制糖尿病的胰岛素药丸。

文章摘编如下:

由于纳米颗粒比针头还要小一万倍,犹他大学药学院的研究人员为此进行了研究,旨在找到一种采用纳米颗粒技术向目标区域输送口服剂量的方法。而研究人员指出,在制药领域,这一技术已被视为“圣杯”。

在纳米医学研究中,微小颗粒有望被用来携带药物来治疗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但目前由于固体纳米颗粒并不会在体内被适量吸收,类似癌症等重疾的药物一般仍采用静脉注射方式被输送至患者体内。

其中还包括胰岛素药物,由于该药物不能在胃肠系统的条件下生存,且不能轻易地穿过胃肠道壁,目前也都是采用注射方式。

为此,研究人员用甘胆酸(glycocholic acid)对纳米粒表面进行了修饰,甘胆酸是一种胆汁酸,能帮助身体吸收小肠中的脂肪。

这种酸可确保纳米粒子在通过小肠的过程中不被识别出。

初步测试显示,这种涂层的确能帮助纳米粒子结合蛋白质进入肠道淋巴系统,并在那里顺利地进入了血流。

首席研究员金姆(Kyoung Sub Kim)博士表示,“初步测试证明,纳米微粒不会被淋巴系统吸收,而这也显示,通过这种方法可将更多的药物输入至患者体内。”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以1至20毫克/公斤的剂量向啮齿动物喂下了大小为100或250纳米的口服纳米颗粒,结果显示,虽然较大的纳米颗粒未被吸收得很好,但不影响整体纳米粒子进入体内的吸收状况。

此外,在研究中使用的是聚苯乙烯纳米粒子,而这是不适合临床使用的,因为它们无法从人体内被排出或排泄。

研究人员还指出,纳米颗粒药物出现在血液中大约需要1到10个小时,在初步测试中,仅有7%的纳米粒子被吸收并进入血流,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吸收量有望增加7倍。因此,此次研究为未来更广泛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周三发表在《ACS纳米》(the journal ACS Nano)上。(记者凯森)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