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吃烤麸(烤麸血糖高能吃吗)
这种神似“豆制品”的食物会加速肾病恶化
研究显示:大豆蛋白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能减少尿蛋白、减轻肾组织损害程度。此外,大豆蛋白中还含有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能改善心血管功能、改善骨质疏松,对多种肾脏疾病如多囊肾、糖尿病慢性肾病、慢性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等都有益处。
可是豆制品种类繁多,肾友们该如何选择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还有一种神似“豆制品”的食物竟会加速肾病恶化!
1、豆浆
虽然《中国食物成分表》显示,豆浆是典型的低磷、低钾、低蛋白、低嘌呤食物,但是豆浆的营养成分与豆水比例、加工流程、添加辅料等息息相关。浓豆浆各类营养成分比淡豆浆高。浸泡时间短,钾、磷含量高。添加坚果、杂粮也会造成钾、磷含量升高等。
因此,对于没有水肿、尿量正常的肾友,每天一杯纯豆浆(豆水比例1:20)是很不错的选择。
2、豆腐
豆腐在加工过程中,嘌呤、钾、磷等均大幅度降低,非常适合各类肾友食用!
豆腐蛋白质含量比肉类稍低,每天食用老豆腐(北豆腐)100g或嫩豆腐(南豆腐)150g左右是比较适宜的。食用豆制品时有一点肾友们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总的蛋白摄入量,要相应地减少其他蛋白质来源,如:肉类,鸡蛋等。
3、干豆腐
干豆腐,有些地方也叫千张。干豆腐是典型的高磷食物,每百克干豆腐磷含量高达309mg,比相同质量的鸡蛋黄(240mg)还高。
因此,血磷高的肾友一定要远离干豆腐。
4、腐竹
腐竹,大豆“进化”的不完全版,完全保留了大豆高蛋白、高脂、高磷、高钾的特点,其实并不适合肾友食用!腐竹比整粒大豆蛋白(35%)都高,高达44.6%,是典型的高蛋白食物。
若肾友一顿吃2两瘦肉(18g蛋白质),则只能吃腐竹40g,如果要吃一定要控制好量。
5、面筋
面筋会让很多人误以为是豆制品,但其实它的主要成分是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也就是将白面在水中反复揉洗,剩下来的很有弹性的部分,口感很好。但遗憾的是,面筋是一种非优质蛋白,不仅人体不好利用,还会产生大量的含氮废物,增加肾脏负担。
常见的面筋食品有:水面筋、油面筋、烤麸等,肾友们一定要远离哦!
有一种吃了几千年的食物,可能真的不适合你,那就是麸质
免责说明: 以下内容仅作为知识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愿此文对您健康有帮助!
如果您经常腹泻,腹胀,容易过敏,患有头痛,关节痛,患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比如牛皮癣 桥本甲状腺炎 强直性脊柱炎 过敏 红斑狼疮 哮喘 肠易激综合征 纤维肌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肝炎,乳糜泻……
可以读读这篇文章,尝试下无麸质饮食,可能对您的健康有一些帮助。
什么是麸质?
提到麸质,很多人第一时间可能会想到是麸皮,这些年营养师们一直科普要吃粗纤维,大米白面不要磨太细,带点麸皮,笔者第一次读到这个概念,也认为麸质就是麸皮,其实不然。
麸质不是麸皮!
麸皮是种子外层的种皮,麸质其实是种子里面的一种蛋白质的混合物,我们平时吃的面筋或者烤麸,其实接近是麸质了。麸质能够形成网状结构,使得面团坚固,有弹性,能让面食更有嚼劲。尤其是在发酵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很大,我们能吃到柔软,蓬松,有嚼劲的面包,靠的就是它。麸质主要存在小麦,大麦,黑麦及其制品当中,奶酪,人造奶油中也有麸质。
麸质还有几个名字,面筋蛋白,麸朊,醇溶谷蛋白,和它几乎可以等同,以后见到这几个专业名词可以等同看待麸质。
哪些人敏感?
准确的讲,「麸质过敏」是很笼统的说法。它应当分为,乳糜泻(celiac disease),非乳糜泻的小麦敏感(non-celiac wheat sensitivity)和小麦过敏(wheat allergy)。
我们吃了小麦几千年了,而真正意识到麸质对某些人群的危害,要从最严重的乳糜泻说起
一、乳糜泻患者
乳糜泻算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乳糜泻的病者,其免疫系统中可以发现过多的麸朊抗体,麸朊抗体与醇溶谷蛋白产生反应,使小肠内层的绒毛受到损害。只要0.05克的麸质蛋白就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了!!!!!
小肠绒毛可增加小肠吸收面积,也起到过滤物质的作用。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也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将消化道中的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等吸收进血液,如果此部位受损,将影响上述营养物质的吸收。
所以乳糜泻患者除了腹胀腹泻,也会出现体重减轻、倦怠,消瘦、乏力;手足搐搦、感觉异常、出血、水肿、夜尿等除了这些症状,这些患者还可以继发其他自身免疫疾病,认知障碍,甚至小肠癌症。
可能您会想,这乳糜泻发病率应该不高吧,怎么平时也没听说过呢?
此前,这病在中国不算常见,在北欧,澳洲等人身上发病率更高。然而近几年来,接连报道了多例乳糜泻病例,提示中国也存在乳糜泻,并且远比原先预计的更为常见。根据近年的研究,乳糜泻的发病率也大概在1%左右。北方地区的人们因为基因型的原因,他们的患病几率会更高。
而对于我们国人来讲,麸质过敏或者麸质敏感更多一些,尤其是后者。
二、麸质过敏人群
我国大概1%的人存在麸质过敏的情况,一般是在进食,接触到小麦,大麦,黑麦极其制品的时候引发急性过敏,比如流泪,皮疹,眼红,流泪,严重的时候可以导致过敏性休克。这是IGE介导的一种过敏反应。多表现为急性症状,也有一些慢性症状,比如腹泻,腹胀,湿疹,哮喘加重,头晕头痛等。
三、非乳糜泻麸质敏感人群
麸质敏感与糜泻和麸质过敏本质并不相同。它和小麦造成的肠道炎症以及肠道通透性的增加相关。
它常与肠漏症并存,却也有乳糜泻类似的症状,肠道内症状多变现为腹痛腹泻,腹胀,便秘,肠外症状可能有疲劳,湿疹,头痛,贫血,抑郁,四肢麻木,关节肌肉疼痛等情况,经常还伴有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四、代谢和神经性疾病人群
麸质被大家广泛关注,《谷物大脑》这本书功不可没。这本书出版以后,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书中指出麸质过敏和谷物对大脑和神经的伤害,也曾掀起欧美低碳饮食的潮流。
这本书不仅讲了前面几点麸质过敏或者敏感的问题,也提到比如像多动症,老年痴呆症,抑郁,情绪障碍,癫痫,失眠,糖尿病,超重,肥胖等病都和麸质过敏相关。这是因为麸质过敏都会增加炎症因子的产生,而这些炎症细胞因子是神经退化性疾病的核心因素。
如何避免麸质?
首先避免一切含有小麦,大麦,黑麦的产品,包括面条,面包,点心,黑麦面包,包子,饺子,面条,混沌。面食完全可以用大米,小米,黑米,藜麦,荞麦等其他主食替代。燕麦呢是否含有麸质比较有争议,主要是燕麦制品和小麦总有些关系,除非是真的纯的燕麦,有认证过的才安全。
小麦制品不仅存在于我们的食物当中,还存在调料当中,面酱,酱油,各种酱料,醋,啤酒(大麦)也算是应该禁止的。可以用其他调料代替,选择的标准就是看下标签上的配料表,要选择没有小麦的。
写在文后:这篇文章写在我在一次会上分享这个知识后,会后就有朋友说自己桥本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还有的是有湿疹,让我发现原来周围有这么多人需要得知这个讯息!
他们很愿意去尝试一下这种饮食,在求医的路上,如果我们只要能够避免一类食物就得到缓解。那是很划算和幸运的事。
无麸质没有什么营养上不良的风险,我们经常吃的主要是小麦,它所提供的营养,其他食物完全可以获得。不必担心营养不良的问题。
祝您健康!
参考资料
《谷物大脑》
《营养圣经》
刘芯蕊 中农大食品学院本硕,中国注册营养师(RD)
爱营养,从业10年,专注体重管理与母婴健康领域。愿分享对您有帮助!
这5种食物竟是“吸油大户”,你可能天天在吃
5种食物竟是“吸油大户”,
你可能天天在吃!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我们知道,吃油,得限量!过量的油脂的摄入不仅容易长胖,还和 2 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密切相关。
很多人平时饮食也相当注意,很少吃的油腻食物,吃肉从不吃肥肉。但在实际生活中,除了自身带油的食物之外,有些看起来清淡的“素菜”,可能特别吸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的油脂摄入总量不要超过总能量的 30%,按一个成年女性每天 1800 千卡能量摄入来看,也就是每天的油脂摄入建议不超过 60 克(大概 6 汤勺),其中来自烹调油的含量建议不超过 25~30 克。
要说吸油素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茄子,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整理了常见食材的吸油率,最让人震惊的是:鸡蛋居然比茄子还吸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到了鸡蛋的吸油率高达 43%。炸散鸡蛋(炒鸡蛋) 的吸油率仅次于炸面包片,比茄盒的吸油率高出了 26%。
实验证明,一个47克的鸡蛋打散后,吸15克的油可以说是毫无压力!
如果在家炒上 3~4 个鸡蛋,吸走 30~40 克的油太容易了。
鸡蛋易吸油原理:
打散的鸡蛋和油的接触面积较大,而且在搅打过程产生较多气泡,让油脂更容易进入鸡蛋中。
蛋黄中的卵磷脂本身具有乳化作用,可以让油、水分更稳定的存在。因此即使很多油炒的鸡蛋,吃起来也不会油腻!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普遍认为健康营养的番茄炒蛋,可以说是典型的“吃油菜”:一道菜用两次油。鸡蛋想要炒得蓬松,最少需要25克油,而番茄为炒出酸味,也需要一定量的油,这样一道菜的用油,轻而易举就超过了一天的建议量。
做蛋建议:
吃蛋,尽量用蒸、煮,少煎、炸。在炒鸡蛋时,油别趁手一倒,还是得计量着来,可以考虑使用不粘锅。即使口感有些打折,也别让健康让位!
少油的鸡蛋不好吃?可以在蛋液中加少许牛奶,炒出来的口感更滑爽~
茄子是一众蔬菜中出了名的“爱吸油”,茄子疏松多孔,在油里就像一块海绵在吸水,“吃油量”惊人。
茄子的少油吃法:
在切好的茄子上撒上少量盐腌制5分钟,然后挤出水分,就能破坏茄子的海绵质,减少吸油,而且这样处理过的茄子也更容易熟。
这里也要提名一下质地同样疏松的豆制品:油豆腐、油面筋、烤麸,也是典型的吸油代表!而且这类豆制品本身热量就高,多吃易发胖。
叶菜虽然不会像茄子那样把油吸进内部,但叶菜类表面的结构,让油能更好的吸附在表面,形成一层浮油。油脂的吸收会随食物的表面粗糙程度与疏松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也因为粗糙的食物表面与油脂的接触面积变大了。
以油麦菜为例:
不同烹调方式蔬菜脂肪含量差异
采用 30 克的油和 100 克原料 食材烹调方式脂肪含量油麦菜 凉拌 19.3 克 清炒 19.8 克 茄子 凉拌 13.8 克 清炒 13.9 克油麦菜可以吸收的油量居然超过了茄子!每 100 克可以吸将近 20 克的油,常见的猪腿肉的脂肪含量也就 12.8 克/100 克。
和茄子相比,油麦菜凉拌的脂肪含量和清炒的脂肪含量差距并不大,看来叶菜包裹油脂的能力真是强。因此炒菜一定得少放油!
除了常吃的炒菜,如果吃火锅想靠叶菜来解腻的,很可能吃下去更多油脂。
推荐吃法:广式白灼
白煮青翠的蔬菜,配上清爽的酱汁,白灼可以说是既健康又美味。
白灼酱汁调法:
水 100毫升 生抽 10毫升(2茶匙)
鱼露 5毫升(1茶匙) 味极鲜 1/2茶匙
盐 1/4茶匙 糖 1/2汤匙
鸡精 1/4茶匙
搅拌均匀后使用。配白灼后的菜或是蒸鱼都好吃~
要说淀粉类食物最好吃的做法,当属『油炸』!无论是炸薯条、炸春卷、裹了面糊的炸鸡,还是早餐的油饼、油条,酥脆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然而,这类食物绝对在吸油榜上是名列前茅!
常见淀粉类食物的吸油率
淀粉类食品的吸油率差距很大,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
接触面积越大吸油越多。比如常见的薯条和薯片相比,薯条的含油量往往低于薯片。
75 克薯条含脂肪 10 克
75 克薯片含脂肪 26 克
油炸时间越久,吸油也越多。油炸时间越长,内部形成的孔的孔径越大,孔数越多,孔壁越薄,多孔结构就越明显,油脂可吸附的空间就越大。
日常生活中怎么判断呢?油炸的东西油都少不了,越酥脆油越多。
市面上酸奶花样繁多,口感也越来越好,但是这好喝的背后也藏有陷阱:添加了稀奶油,虽然会让口感更舒滑,却会让你在无意间“喝进油脂”,增加脂肪摄入。
挑酸奶注意三点:
①警惕“风味发酵乳”,一旦有“风味”二字,说明有增加口感和热量的成分;
②看配料表,想要控制体重的人群应尽量避免含有稀奶油、白砂糖等成分的酸奶;
③看营养成分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越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