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腿上糖尿病线(糖尿病腿上长糖斑怎样治疗)

养生堂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三道坎,特别是腿上出现这种纹,马上去医院

糖尿病感染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高,免疫异常等原因,发生全身性严重感染的概率要比一般人高。面对伤口,我们该怎么处理?糖尿病患者要尤其注意什么?哪些情况是危险来临的信号?

一般情况下,划伤等创面较轻且并不深的伤口,可以先用流动的水将伤口中的小异物冲出来,冲干净后首选碘伏进行消毒。

因为碘伏的穿透性较好,且对皮肤刺激性小。相比于碘伏,酒精的刺激性较大,软组织穿透性不佳。

在生活中需要重视每一个小的伤口,小伤用碘伏(无碘伏情况下酒精亦可),大伤需尽快去往医院处理,病情变化时及时地治疗非常关键。

>>>>消毒方法

伤口消毒的目的是消灭伤口处的微生物,保持创面清洁。

小的切割伤:切面较齐、深度较浅,污染不严重,可以用清水冲后,用碘伏擦拭受伤部位至正常组织。

用碘伏消毒时要沿着伤口走势,避免留白,需覆盖所有伤口,范围尽可能大。涂完第一遍后自然风干,重复涂抹3~4遍即可,不需要包扎。

缝衣针刺伤:冲洗干净伤口,挤出少量血液后用碘伏擦拭,由中心向外周圆周样擦拭3~4遍

如果伤口较深且创面有污染,需去往医院处理,评估是否需要打破伤风或进行更深层次的清创。

同时,消毒后还需要关注伤口的状态,如果其日渐愈合,说明消毒有效果。如果消毒后几天内组织越来越肿,范围越来越大,必须尽快去往医院。

注意:

消炎乳膏、抑菌乳膏成分不一,不建议在紧急处理伤口时使用。糖尿病患者做伤口消毒时,除了做好以上所有步骤,同时需要调控好血糖。

糖尿病在大众认知中是一种慢性病,但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往往牵扯到多个器官,会使各器官储备功能变差。

如果将正常人心、肺、肾脏等重要器官承受风险打击的能力计为10分,那么糖尿病患者可能只有2~3分

因此一旦这些重要器官遇到紧急情况,糖尿病患者病情进展的速度会非常快。

其次,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较正常人差,出现小伤口不重视可能引发脓毒血症。皮肤损伤是糖尿病病人的第一道坎。

脓毒症:是ICU里常见的一种严重的危及生命的重症感染,可以导致全身各个器官受损。

同时,糖是细菌的一种良好的培养基,而糖尿病患者相当于的细菌的巨大培养皿,一旦发生重症感染导致的脓毒症,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在胰岛素发明以前,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大原因就是感染,而导致死亡的起点可能就是皮肤一处小破损,慢慢引起局部坏死,最终可能导致重症感染

因此,当糖尿病患者出现皮肤软组织感染,局部面积逐渐扩大,伤口不断进展,出现红肿热痛或是发烧、心率快、呼吸急促等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尽快就医。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再加上暴饮暴食,可能造成严重的胰腺感染,带来生命危险。

胰岛素不仅仅是降血糖,还兼具免疫调整功能,因此糖尿病患者也更易中招传染性疾病。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需注意以下2点:

①平时血糖的控制非常重要;

②有皮肤破溃等小问题一定要尽早处理。

当感染加重时,往往会出现呼吸、心率的增快。

这种状态是暂时性的,一旦失衡进入失代偿阶段,会出现多器官的衰竭,带来生命危险。因此在出现呼吸、心跳加快是需尽快救治。

两种情况,马上就医!

糖尿病患者感染加重时,会出现花斑征

其中紫色花斑越大,全身感染程度就越重,感染进展的速度就越快,相应的死亡风险就越高,因此当出现典型花斑征时需尽快找ICU医生会诊。

同时,当感染加重时,患者体表温度湿冷。这是因为发生这种状况时感染往往已经引起了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逐渐进入休克的状态,微循环发生了改变,因此皮肤温度会降低。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感染后出现花斑征或是体表温度降低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除伤口感染加重会导致脓毒症外,泌尿系统感染同样会带来脓毒症的风险。这也是糖尿病病人的第二道坎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血糖高尿糖也高,因此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的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一方面是因为女性尿路短,另一方面女性尿道离肛门和阴道更近,因此也比男性更易发生感染。

在尿路感染的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轻度表现,或是低烧、乏力、不舒服等表现。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牙周经常感染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导致全身严重的感染,这是糖尿病病人的第三道坎

糖尿病患者全身免疫力低下,平时出现牙周感染,不注意就会扩散至颌下,然后到纵隔,引起全身的炎症反应。

因此在早期,牙周组织出现两三天的红肿热痛,自己感觉在逐渐加重时,必须要及时就医。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口腔环境偏酸性,在选择漱口液时,需注意避免醋等酸性溶液。

腿上长了这种斑,当心糖尿病“找上门”!望自查

今天病房查房,查看了几名糖尿病患者,在我们查体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小腿胫前都出现了多多少少的、大小不一的色素沉着。

今天就和大家重点讲一讲糖尿病患者出现的胫前色素斑。

什么叫胫前色素斑?

糖尿病胫前色素斑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皮肤病变。

● 早期常是无痛、小且平、边界清楚的暗红疹。

● 后期可进展为直径约5~12毫米、形状不规则、萎缩性褐色色素沉着斑,可聚集成群或单个儿发生,皮损常见于下肢胫骨前方皮肤上,故称糖尿病胫前色素斑。

虽然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皮肤病变,但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这种皮肤病变。

有学者对230例糖尿病患者做观察发现:

下肢发现胫前色素斑的有158例,没有胫前色素斑的72例,有胫前色素斑的比例高达68%。

图片来源:江博士,侵删

哪些人容易出现这种斑?

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对于以下几种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胫前色素斑:

血糖控制不佳

血糖波动性大

病程较长

存在微血管

大血管并发症及

神经病变

对于没有糖尿病的朋友来说,出现这种胫前色素斑,将来发生糖尿病的几率要远远高于没有胫前色素斑的人群。

针对这些人群一定要及时检测血糖并追踪血糖的变化,早期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为什么糖尿病人易出现这种斑?

糖尿病患者体内糖脂代谢紊乱,内环境差,影响血管内皮的功能,再加上长期皮肤营养不良,修复能力差,很容易出现这种色素斑。

而且糖友小腿前组织血管分布少,侧支循环差,易缺血、缺氧,时间长了就容易导致皮肤的塌陷,形成色素斑。

但这种色素斑也并不局限于下肢胫前,也可能出现在上肢和面部。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我们要积极的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预防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注意营养神经,减少色素斑的出现。

● 对于已经出现胫前色素斑的糖尿病患者,我们控制好血糖,同时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治疗,并四诊合参辩证给予益气活血通络,化痰通络等中药口服。

《黄帝内经》云:“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意思是说人的身体内有了毛病,一定会在身体表面显现出来。

所以我们一定要调整好我们内在的脏腑功能,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皮肤病变。

警惕!快检查你有没有这些糖尿病腿的早期症状

作者:吴良平主任

我们知道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把自己的血糖控制住的话就会出现很多十分严重的并发症,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并发症就是糖尿病腿,大家可不要小瞧这个并发症,有些人就是因为早期的时候没太注意,最后不得不截肢,因此了解糖尿病腿的早期症状第一时间发现是很有必要的。

糖尿病腿的早期症状:

1、间歇性跛行:糖尿病腿患者早期的时候会出现下肢血液供应不充足的情况,平时走路的时候十分吃力,甚至有间歇性跛行的症状出现,情况严重一点的患者甚至会出现小腿疼痛的情况。

2、腿部皮肤变成紫红色:上面一点已经提到了糖尿病腿患者的血供很差,血液就不能正常循环,会导致血管出现扩张的情况,血液流动的速度非常慢,血的颜色透过皮肤就变成了紫红色。

3、关节变形:如果糖尿病腿患者长时间不把血糖降下来的话,腿部的神经系统是很容易出现病变的情况,患者的肌肉和骨骼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最终出现关节变形的情况。

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通过药物来控制血糖只能暂时起到作用,身体还是不能进行自主调节,当药效过去之后,血糖又会升上来,不但不能阻止并发症的出现,还会加重糖尿病病情,进一步增加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既然内科方法无法避免并发症的出现,那么减重代谢手术有没有用呢?

根据众多对临床案例的随访研究显示,减重代谢手术对复合手术标准的患者完全缓解率达到80%,让他们重新回到非糖尿病状态,显著降低了糖尿病远期并发症的风险。

大量临床数据证明,目前减重代谢手术对2型糖尿病的完全缓解率(临床治愈率)达到80%以上,总体有效性达到95%以上,糖尿病患者摆脱内科药物保持血糖稳定,成为了现实。

该手术目前已有50余年发展历史,在美国,每年就有30余万人接受手术;中国在2007年开始开展这一手术,目前每年有1万多手术案例,并以每年30%的速度持续增长。2013年10月31日,著名的美国克利夫兰医疗中心公布了2013年世界十大医疗创新,应用减重手术治疗糖尿病位列榜首。

我国的减重手术经过10余年发展,现接受减重手术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病例数逐年增加,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我院从2008成立至今,完成1300余例手术病例,手术成功率达到99%,有效率达到95%以上。

但不同的外科中心除了效果外,术后的跟踪指导也差异,成熟的医疗团队及专业技术是首要条件之外,而仅仅靠手术的限制作用也远远不够。为了保障术后患者的远期效果,重建健康生活饮食习惯,佑道医生集团成立了国内首个最大的健康管理部,由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20多位专业人员组成,以一千多病例大数据为基础,量身定制每一位患者的术后恢复方案,为肥胖和糖尿病患者长期提供专业的营养评估和健康管理,以及个体化的咨询教育、营养调查评估和饮食指导,确保每一位患者的手术安全和长期效果。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