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鸡眼图(糖尿病可以用鸡眼膏吗)

奇妙的本草 0
文章目录:

一旦双足发生这3种改变,十有八九是糖尿病足,建议你尽快去检查

68岁的老王怎么也没有想到,修了个鸡眼竟然差点把截肢。

老王有20多年的糖尿病史,一开始他每天都按时服用降糖药,血糖控制得比较好,但是后来他就渐渐放松了,降糖药偶尔吃一下,也懒得监测血糖了,饮食方面也开始放松。

在半年前,他的右脚一个脚趾上长了一个“鸡眼”,于是他就去外面的店里修了一下。没想到之后伤口一直无法愈合,而且还出现了溃烂,持续了半年,这个溃烂的伤口越来越大,疼痛难忍。

于是老王来到医院检查,发现下肢的血管已经严重闭塞,最终不得不将溃烂严重的脚趾截掉,幸运的是避免了截肢的风险。

一、得了糖尿病足,说明糖尿病已恶化?

很多人认为一旦糖尿病患者出现了糖尿病足,说明病情严重了,生命也快走到了终点。

诚然,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个并发症,并发症的出现说明糖尿病的确到了一定的严重程度,这时候如果不严格控制好糖尿病,很容易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出现,但是只要好好控制,还是可以好好生活的。

糖尿病足的产生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处于过高状态,就会出现长期的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下肢和足部的血管就会狭窄和阻塞,从而影响了足部的血液运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伤口很难愈合,包括足骨被破坏,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此外,在高糖状态下,由于下肢和足部的感觉神经受损,就会出现疼痛、麻木和迟钝感。

但是这并不代表不能治疗。

二、脚上出现3大症状,代表糖尿病足来了

当出现糖尿病足的时候,我们的脚上就会出现一些相应的症状,主要有以下3种:

1、浮肿麻木

患者的足部会有麻木、疼痛感,或者感觉缺失和减退,主要表现为肢端麻木、灼热感,好像有蚂蚁在爬行一样,这是一种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提示糖尿病的病情已经加重。此外,由于肢端供血不足,会出现局部浮肿的症状。

2、肢肌肉酸胀

糖尿病患者如果病情严重了,在走路的时候会出现下肢肌肉酸胀、疼痛和沉重的症状,走一段路就需要停下来休息才能接着走,这也叫做间歇性跛行,表示患者的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或狭窄,是糖尿病足坏疽的前兆。血管狭窄程度越重,步行的距离就会越来越短。

3、紫红色皮肤

如果足部的皮肤颜色变为紫红色,这是足部缺血的信号,如果不注意就有可能发展为足部坏疽,务必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三、患了糖尿病足,治疗护理分三步

如果发现患了糖尿病足,就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否则容易引起严重的损害,甚至会发展到截肢的地步,治疗和护理糖尿病足可以分三步走。

首先,要减压和清创,局部压力过高是形成足部溃疡的重要原因,所以治疗糖尿病足首先就要减轻足部的压力,可以使用特制的矫形器和鞋袜等,最有效的减压方法就是使用全接触性支具。然后对坏死的组织、纤维硬结和胼胝要做好局部清创,包括超声清创、手工清创、蛆清创和负压创面治疗等。

其次,绝大部分糖尿病足的伤口都有感染的情况,包括脓肿、坏疽、浅表皮肤感染、骨髓炎等,所以要进行抗感染治疗。由于伤口表面和深部的细菌往往有区别,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需要同时考虑厌氧菌和需氧菌,一般不主张局部外用抗生素,而是采用静脉点滴抗生素,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

最后,要进行周围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治疗,如果是没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可以采用扩血管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前列腺素F、西洛他唑等,此外,血管腔内的超声消融术、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球囊扩张术等也被广泛运用。由于糖尿病足患者的氧化应激增强,会通过微血管对神经微循环造成损害,就会影响神经微循环,因此,要注意神经病变的治疗,甲基维生素B12能够有效提高神经的传导速度,可以保护神经功能。

四、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糖尿病足作为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

1、预防足部损伤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保护足部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好足部检查工作,预防足部损伤,每天都要细心检查足部是否有损伤,比如水疱、擦伤和裂伤等,尤其要注意检查脚底和脚趾缝。

2、鞋袜穿对

糖尿病患者的鞋袜也要穿对,选择宽、松、软的透气运动鞋或布鞋,还要注意保持鞋袜干燥,可以准备多几双鞋轮流穿,避免一双鞋穿太久。

3、注意洗脚温度

每天用温水泡脚,但是要注意洗脚水的温度,不能超过38℃,绝对不能用热水烫脚。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是非常脆弱的,高温可以导致足部创伤,从而诱发糖尿病足。

4、预防脚气

注意保持足部干燥、透气,预防脚气的发生,一旦发生脚气或脚癣,要及时进行治疗,平时不要去没有资质的场所修脚,以免发生感染。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负担和痛苦,因此,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足部损伤,就要尽早就医,及时处理。

参考资料:

[1]《糖尿病足,伤不起的狠“脚”色!》.西安交大二附院.2021-08-18

[2]《4大征兆暗示“糖尿病足”》.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09-03

[3]李少霞,沈为民,张恒术.糖尿病足治疗进展[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7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鸡眼”修成“烂脚”?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保护双脚很重要

近日,郑州大学五附院血管外科门诊来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先生,他一进诊室便向大夫说道:“我患糖尿病已经20多年了,因为右脚的“鸡眼”使得走路不舒服,于是就到路边小店修脚,谁知过了两天,脚后跟就开始红肿、“流水”了,疼的走不了路,打针、吃消炎药也不见好,反而烂的更厉害了......”

▲ 术中造影可见胫前动脉节段性重度狭窄,胫后动脉及腓动脉远端闭塞,手术开通胫前动脉并球囊扩张,复查造影,胫前动脉血流通畅,并通过足底弓代偿至足跟部。

经过血管外科专家团队会诊,考虑老先生为下肢血管闭塞,通过下肢动脉CTA检查,明确了其右腿血管膝关节以下多发闭塞,随即给予血管开通手术治疗,并对脚后跟溃烂部位进行切开清创,经过后期的持续性治疗,老先生的溃烂部位得以愈合。

▲ 老先生足跟部溃疡愈合过程:经过清创换药处理,溃疡面积逐渐缩小并愈合。

胼胝,俗称“鸡眼”,是由于手部或足部皮肤,长期挤压、摩擦或压迫而出现的局部角质增生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局部角化过度的斑片,即角化过度的皮肤损害,表现为表面较光滑,呈正常肤色或淡黄色,角质增厚较硬,边界相对较清晰,患者通常无其他临床症状。

部分患者的胼胝发生在脚部,尤其是脚底或脚侧缘。由于长期走路,或者穿鞋挤压、摩擦,或长期站立,而导致脚底部皮肤角质层增厚,形成物理性皮肤病。患者在走路或摩擦等前提下,局部可以有压痛或顶撞痛。胼胝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应尽量注意避免局部皮肤的过度摩擦、挤压、压迫,尽量穿宽松、肥大的鞋,避免长期走路和站立

脚底长了胼胝该如何处理?

1.纠正畸形、穿合适的鞋子,垫以软质鞋垫,防止足底某个部位过度受力摩擦。

2.外用药物治疗,比如外涂角质剥脱剂,如硫黄水杨酸软膏,30%水杨酸火棉胶,0.3%维甲酸软膏等。

3.手术治疗。

4.液氮冷冻、镭射治疗。

5.胼胝一般不需处理,较厚者可先用热水浸软后,用刀削去一部分角质层。

▲ 郑州大学五附院血管外科治疗足部胼胝并破溃患者前后对比

糖尿病患者如何保护双脚?

1.不要光着脚走路,光脚走路会增加皮肤受感染的机会,同时也容易碰到硬物而受伤害。

2.脚有时会因鞋子的摩擦而起泡,这时候不可以随便用针将它挑破,这样会使患处受到细菌的侵袭。

3.不要穿太紧或刚刚好的鞋子,鞋子最好比脚大一点点,这样比较舒服。

4.不要穿金属的鞋子,鞋底中间常用一根金属来支持,这样会产生鸡眼,所以最好选用皮底或者软的厚橡胶底的鞋子。

5.鞋带不要绑的太紧,鞋带绑的太紧会妨碍血液的循环。

6.不要乱用盐洗脚,会使皮肤干燥脱皮,所以不要随便使用,如果是医生的指示要严格的遵守医生所开的剂量来实行。

7.不要将热水袋或者其它保温的东西直接放在脚上,患者脚的某些部位有时会失去知觉,热水袋过热时患者无法察觉因而引起烫伤,这是很危险的,所以一定要先用布或者毛巾将热水袋包好,才能给患者使用。

男子修“鸡眼”烂了脚差点截肢!医生提醒:这类人要警惕

来源:广州日报

今日是第15个

“联合国糖尿病日”

今年的主题为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有着二十多年糖尿病史的老王(化名)因一次修鸡眼导致脚趾出现创口,随后溃烂越来越严重,到医院检查,发现下肢血管已严重闭塞、血供不足,最终溃烂严重的脚趾不得不截掉。

幸运的是,经过治疗后,老王下肢的血管重新恢复畅通,避免了要截肢的风险,保住了80%的足部功能。

一次修鸡眼,牵出大问题

二十年前,老王查出糖尿病,起初按时服用降糖物,血糖控制还较理想,但后来就放松了“警惕”,不仅没定期监测血糖、不规律服用降糖药,饮食方面也彻底松懈了。

几年前,老王开始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走一段路就腿脚疼要休息一下才能继续走。他以为是年纪大了,并没太在意。半年前,他右脚小脚趾长了个“鸡眼”,到外面修了之后创口愈合不了,出现溃烂,到当地医院清创、敷药后不仅没好转,持续了半年,从一个小口溃烂到一个“大洞”,疼痛难忍。

他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王海洋教授门诊,医生轻轻打开他包裹烂脚的纱布,一阵恶臭扑鼻而来,创口有黄色的脓液流出。经下肢动脉超声检查,医生发现老王发生溃烂的这侧下肢血管已严重闭塞,正是因为血管严重闭塞、血供不足,导致他脚上的溃疡难以愈合。

医生先为老王做清创抗感染治疗,然后利用微创技术将堵塞血管切开一个小口,把堆积在里面的“垃圾”清理干净,血管重新恢复畅通。

可惜病情拖得太久了,老王溃烂严重的脚趾不得不截掉。好在没影响到他正常的足部功能,“如果再严重的话,可能整只脚都保不住了。”医生说。

红外线检测为血管病变预警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患者要充分认识到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不能随意停药,一定要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就医。”王海洋介绍说,足部溃疡是糖尿病常见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力,糖尿病患者更易加剧下肢动脉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也易形成血栓,造成下肢血管闭塞、肢端神经损伤,导致下肢组织病变。

糖尿病人如何才能及早发现是否存在下肢血管病变?王海洋说,该院血管外科将红外线热成像检测技术应用到血管筛查领域。

红外检测对体表温度感应灵敏度高,在血管病变筛查中可起到早期预警的作用

“这种检测技术是由钟南山院士团队研发出来的。对体表温度感应的灵敏度高,在血管病变筛查中可起到早期预警的作用,而且无创无辐射。”王海洋建议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定期进行血管筛查,警惕血管病变。如果下肢动脉血流通畅,在血糖控制平稳的情况下,建议每年做1~2次血管筛查,以便及早发现血管隐患及早干预。

做好日常功课,远离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除了坚持监测并控制好血糖、定期做相关筛查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悉心呵护足部,做好足部清洁,避免甲沟炎、脚气继发感染的发生,更要避免足部出现破损、病变。王海洋提醒日常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每天仔细检查脚上是否有细微的损伤,如擦伤、裂伤、水疱等,要特别注意检查脚趾缝及脚底;

2. 穿松、宽、软的布鞋或透气的皮鞋,避免穿凉鞋或高跟鞋;保持鞋的干燥,可同时几双鞋轮换着穿;

3. 每天用温水及中性肥皂洗脚,水温不要超过40℃,切忌热水烫脚;

4. 除了保持足部透气、干燥,还要防脚癣、防冻伤,一旦发现脚癣或冻伤,尽早就医治疗;

5. 修剪脚甲、鸡眼时要严防伤到脚。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下肢溃烂、感染、甚至皮肤发黑(坏疽)等,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寻求正规血管外科医生的帮助,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糖尿病是个什么病?

了解糖尿病常识↓↓

来源:广州日报综合@人民日报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韩文青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陆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