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断针(糖尿病针的使用方法)

内分泌糖大夫 0
文章目录:

有了这个东西,糖尿病患者还怕打针吗?

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长期注射胰岛素确实会带来一些生活上的不便,还可能导致出血、断针、注射部位感染、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等问题;还有少数患者有“打针恐惧症”,一看到注射针,立刻全身瘫软,注射时甚至出现“晕针”。

那么,除了心理沟通、加强患教、提高注射操作技术培训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德国科学家率先研发了一种无需金属针头的注射方式——无针注射器,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使用。除此之外无针注射器还被广泛应用于疫苗注射、牙科和医疗美容领域。

无针注射器是没有针头,注射的时候通过注射器主机产生压力将胰岛素注射器药管(医用塑料材质的)前端极细的小孔压进体内,整个注射过程没有金属异物入侵肌体,从而实现微创微痛,舒适注射,没有针头彻底避免恐针现象。

无针注射器特点:

避免针头刺入皮肤,消除金属过敏和针头带来的恐惧,避免针头划伤和断针带来的伤害。无针注射消除了心理性胰岛素抵抗,提高了注射依从性,使血糖控制更加平稳。

药物是弥散式进入体内的。传统针头注射胰岛素进入体内后,在针尖的位置聚集成一个药池,而无针注射胰岛素进入体内是呈现一个5cm直径的雾状均匀分布区域,跟皮下组织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吸收更充分。糖尿病患者用普通针头注射胰岛素,在餐前通常要提前30分钟注射,因为吸收慢,药效会延迟。用无针注射器注射胰岛素,在饭前5分钟注射即可。

无针注射方式,胰岛素吸收的更充分,无胰岛素残留,可以预防皮下脂肪增生。糖尿病患者注射的胰岛素,本身是有促进生长作用的,如果胰岛素注射到皮下组织以后,没有被充分吸收有残留的话,会导致组织增生,产生硬结,时间久了,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无针注射方式可以延缓这种现象出现。

无针注射方式由于是弥散式注射,吸收充分,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会节省15-20%的胰岛素使用量,降低费用。

无针注射方式避免了针头重复使用所导致的感染几率,使用更安全。无针注射方式避免了针头对糖尿病患者肌体的伤害。

无针注射器避免了针头带来的诸多问题,提升了患者胰岛素注射的依从性,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让糖友们也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无针注射给恐针的糖友们多了一份选择,多了一份舒适!所以建议害怕打针的糖友们看看这篇文章,应该恐针的情况就不会那么严重了吧~记得转发身边也有恐针情况的糖友看哦~

26年老糖友,打胰岛素断针带给我的深刻教训

注:本文来源于糖友分享

我今年63岁,得糖26年,前10年吃药,到现在为止以打针为主,一天4针,像我这个岁数得糖尿病的,家庭情况基本不差,也算印证了咱们老百姓说的“糖尿病是富贵病”。

其实吃药还好,能接受,就是偶尔可能会忘了,下顿记得就行,但对于打针这件事,我是能逃就逃,逃不了才面对,时间一长,心里难受的劲儿越来越大,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生气,觉得身边人做什么都做不到我心上,事后又觉得挺对不住他们,但又拉不下脸来去认错,我想这应该跟打针有很大关系。

我得糖这么多年,每一位看过的医生都告诫我,针头一定不要重复使用,最好打一次换一个,另外要注意间隔开部位打,但我基本都是左耳进右耳出,觉着打针已经够麻烦了,还再这换那换的,也就是我这样的态度,导致我肚皮上的疙瘩越来越硬,胰岛素也打的越来越多。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8年夏天,我正躲屋里准备打针,(家里有小孩的可能知道,打针的时候怕吓到孩子)两个小孙子满屋子跑,不小心撞到我了,好巧不巧,针就刚好杵到我肚皮上发硬的那块儿疙瘩上(后来才知道那是硬结),一下就断了,当时也顾不上孩子害怕,我只觉得头皮发麻,担心针会游走到血液里,造成什么不好的后果,饭也顾不上吃了,赶紧去医院,到医院跟人家医生说了情况,拍了个片子照了照,发现没有针头,就让我们回家找,回家一顿好找也没找到,片子又没照出来,自然对这两个孩子又是一顿批评,这件事我至今都有心理阴影,这也是我后来改用无针注射器的原因。

这次断针事件以后,医生和护士强烈告诫我,以后打胰岛素必须要轮换,如果再不记教训,还会断针。轮换的时候,要以肚脐为中心,等分成4个部位,一个部位每次轮换时要间隔开1~2指的距离,一周换一次注射部位。但人活了大半辈子,这么多年养成的习惯哪能说改就改,我对我自己也不是太有自信,心想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无针注射器是我儿子上网搜断针的处理方式时找到的,当时我们都没听说过这种产品,心想不会是唬人的吧,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

打厂家电话问了问,厂家挺靠谱,说北京有实体店能去体验,体验后觉得合适了再买,我一看挺好,那咱就去呗。

第一次见到无针注射器本尊时,我们诧异没有针头是咋把药打进去的,店员给我们展示了下,大致看明白了,说是压力射进去的,但我们不知道打起来疼不疼,就试了试,感觉跟针刺的感觉还不一样,就是弹了一下的感觉,比较容易接受。我倒是不怕疼,就是怕麻烦,主要想解决这个硬结的问题,店员说先让我们拿回去试上1个月,可以保证断针这种事绝对不会再发生。

试用期间,越用越坚定了我要换注射器的决心,因为它能在不换胰岛素的前提下很快平复我的血糖,而且确实不用每次都针扎,也不用担心会吓到孩子或者伤到孩子,肚子上也再没起过新的硬结,完全符合我的要求,不满一个月就买下了。

到现在用了2年多了,没出现任何毛病,之前长的硬结也消下去很多,血糖比用无针之前也稳了很多,我现在的目标是可以在有生之年来次血糖“裸奔”,彻底摆脱打胰岛素,哪怕是回归吃降糖药!

@太原糖友 医生提醒:断针入腹 自行注射胰岛素要留心

本报讯(记者 魏薇 通讯员 高敏)“大夫大夫,快想想办法,针头断到肚子里了。”日前,伴随着焦急的呼救声,一位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太钢总医院(山医大六院)迎新院区急诊室。

值班医生李泽峰立刻上前询问,原来老人患有糖尿病,因每天都要注射胰岛素,为了“节约成本”,常常会把一次性针头反复使用多次。事发当晚,老人在注射睡前胰岛素时,针头不慎断在了腹部。老人自己在家找了半天没找到,万般无奈只好来医院求助。

通常胰岛素笔的针头长度约在4-6毫米,直径约0.2毫米,扎入皮肤中,仅凭肉眼非常难找,必须借助专业的检查器械。老人就诊时,距离针头断掉已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医生首先需要明确针头的位置。通过腹部平扫检测,医生并未看到针头的显影。医生经过分析判断,断针刺入点在腹部,很可能会随着人体的活动,发生位置变化,进入腹腔进而损伤到其他脏器,必须想办法尽快取出。情况紧急,大夫立刻为老人做了CT检查。终于,在左侧腹壁皮下看到了斑点状高密度影,定位到了“消失的断针”。

借助CT片的引导,医生开始了困难的“寻针”之旅。对照着CT片,李医生小心翼翼地把针头上方的皮肤切开一个小口,但患者的腹部脂肪层又厚又软,针头还会随着呼吸上下活动,虽然中间有几次看到针的位置,夹取时还是让它“逃跑”了。几次尝试后,医生终于再次看到了针头,他立即叮嘱患者屏住呼吸,随后,将分离钳快速伸向针头,稳稳夹住。看到取出的小小针头,大家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笔注射用的针头需要每次更换,避免断裂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