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糖尿病奶粉(新加坡降糖药)
世界卫生组织呼吁:禁止在婴儿食品中加游离糖,你还没行动起来?
这不是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提醒吃糖的危害了,但每一次呼吁,无疑越来越掷地有声,世界卫生组织(WHO)此次明确建议,禁止在 3 岁以下婴幼儿辅助食品中添加游离糖。 [1]
与糖宣战最近几年,世界各国的「减糖」行动愈演愈烈。新加坡是首个禁止高糖饮料广告的国家,这些饮品还将被强制贴上醒目的健康警示标签。拿糖开刀的,远不止新加坡,事实上,目前全球已有 42 个国家在征「糖税」。这些做法的目的,无非是逼着生产商把糖分降下来,同时促使消费者渐渐降低高糖饮料的购买和摄入。
「减糖」也是我国“健康中国”行动中的重大课题之一。对于成年人,「减糖」的目标是把游离糖的摄入控制在 25 克以下,对于小朋友,国家呼吁尽快研究制定我国儿童添加蔗糖摄入的限量指导,同时,紧跟新加坡的做法,我国也将加快修订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增加蔗糖等糖的强制标识,帮助消费者快速选择健康食品。
图片来源:权威机构禁糖截图[2]
读懂糖人体所需的 70% 左右的能量都由糖提供,糖表示很委屈,其实,真正要限制摄入的是被世卫组织点名的「游离糖」。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游离糖?它主要有两大类:添加到加工食品中的糖(如蔗糖、果葡糖浆)和蜂蜜、糖浆中天然存在的糖。而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中的乳糖,可被人体有效利用,是婴幼儿生长发育主要的营养元素之一,是不属于游离糖的。乳糖的甜度不到蔗糖的一半,口味清淡。
图片来源[3]
乳糖出场,游离糖 KO中国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倡议从娃娃抓起,关注生命早期,对糖的认知和健康摄入应从婴幼儿时期开始。为什么要对婴幼儿「禁糖」?
游离糖的危害耸人听闻。全球权威科研期刊《Nature》在 2013 年 2 月发表了一篇论文叫《糖的毒性真相》直接表明游离糖每年间接导致全球约 3500 万人死亡。高盐高糖高脂不健康的饮食,是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危险因素。2016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饮食因素导致的疾病负担占到 15.9%,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2012 年全国成人超重率 30.1%,肥胖率 11.9%,比十年前增长了 32% 和 67.6%,而儿童青少年超重率 9.6%,肥胖率 6.4%,比十年前增长了 1 倍和 2 倍!
看起来离婴幼儿很遥远的疾病,不仅有着低龄化的趋势,而且,从小摄入的食物和饮食习惯可能就是它的根源!
从小就把含有游离糖(如添加蔗糖、果葡糖浆等)的食物作为主要营养来源,短期的直接影响,会引起蛀牙、导致超重或肥胖。许多家长甚至认为婴幼儿时期白白胖胖是「长得好」的标志,而反正会换牙,乳牙蛀了就蛀了,实则非也。长期摄入过量糖分,还会让孩子养成重口味的不良饮食习惯,加大成年后肥胖的几率,而“蛀牙”这个表现的背后有多方面因素影响,口腔健康并不会随着换牙而改变,从而影响换牙后的牙齿健康,更可怕的是,过早摄入游离糖导致的肥胖甚至会提高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的风险。
而乳糖作为母乳中主要碳水化合物的来源,甜度不到蔗糖的一半,口味比较清淡。在为宝宝提供身体所需能量的同时,大部分母乳中的乳糖能被宝宝吸收,少量未被吸收的乳糖能帮助软化粪便,有益于优化肠道菌群的组成。并且,肠道内的乳糖还有利于婴儿体内矿物质的吸收。
图片来源[4]
婴幼儿食品优选天然牛乳来源的全乳糖我们知道,婴儿的主要营养来源于母乳,如母乳不足或没有母乳,可以用婴幼儿配方奶粉来补充母乳不足的部分。
2018 年,中国国家卫建委在【幼儿配方食品(征求意见稿)】中公开明确了奶粉中的乳糖添加比例,规定婴儿(0~6 月龄)和较大婴儿(7~12 月龄)等乳基配方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应首选乳糖,乳糖应占碳水化合物总量的 90% 以上。同时,对于乳基幼儿(13~36 月龄)配方食品,规定乳糖应占碳水化合物总量的 50% 以上,无乳糖和低乳糖产品除外。
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GB10765-2010)规定,对于乳基婴儿配方食品,首选碳水化合物为乳糖、乳糖和葡萄糖聚合物,不得使用果糖。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也指出,在牛乳蛋白和水解蛋白配方食品中,乳糖和葡萄糖聚合物应是首选碳水化合物。除非必需,应杜绝蔗糖和果糖以配料成分添加到婴儿配方食品中。
所以,如母乳不足需要补充奶粉,建议 12 个月以下的宝宝优先选择全乳糖婴儿配方奶粉,避免食用添加了蔗糖和果糖的配方奶粉。对于 12 个月以上的宝宝,建议优先选择乳糖含量高,不添加或少添加蔗糖和果糖的奶粉。
来自天然牛乳的全乳糖是宝宝较好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乳糖不耐受的婴幼儿,在营养摄取及补充方面还应咨询医生的专业建议。
[1] 《世界卫生组织简报》2014;92:780-781. doi: http://dx.doi.org/10.2471/BLT.14.031114
[2] 人民日报《提醒:它竟比吸烟还可怕》;WHO, sugars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guidelin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Health Effect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195 Counties over 25 Years; 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PMC, 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 澎湃,《禁止高糖饮料广告、加税……糖为什么成了众矢之的?》
[3] 食品化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蔺毅峰.软饮料加工工艺与配方: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5;余小娜,盛淑玲.转化糖浆制备工艺研究.许昌学院学报[J]2016年3月;蒋丽萍,张静.果葡糖浆的特性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新疆畜牧业[J]2009年03
[4] 荫士安,人乳成分——存在形式、含量、功能、检测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a2公司“贬低”普通牛奶真相调查
来源:新京报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7月20日通报,新西兰网红代购奶粉品牌a2的中国全资子公司因使用艺人胡可未满10周岁的儿子进行宣传代言,违反广告法,被上海市工商局检查总队罚款10万元。然而,此次风波并未因a2公司的“认罚”而平息。业内普遍关注到它另外一些带有“诋毁”性质的宣传——称普通牛奶的A1型蛋白可能引起肠道不适,A2型蛋白能避免,且非常稀有。
a2牛奶公司近年来还先后资助多个研究项目以证明普通牛奶中A1蛋白才是引起饮奶不适的原因。但新京报记者采访发现,参与研究资助实验的专家们认为实验结果还需更多佐证,尚得不出肯定结论。业内人士还指出A2奶并非像a2公司宣称的那样稀缺,基因筛选纯A2蛋白基因牛并非难事。随着对手乳企纷纷入局,未来留给a2牛奶公司的市场空间有限了。
a2官网公开“贬低”普通牛奶
公开资料显示,a2牛奶公司由科学家科兰·克劳克兰和他的商业伙伴霍华德·帕特森于2000年在新西兰创立。通过DNA检测技术筛选奶牛,确保所产的牛奶含全天然A2型蛋白,以此生产液奶及奶粉产品。
根据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云无心的解释,牛奶蛋白中约80%是酪蛋白,其中近1/3是β酪蛋白,由209个氨基酸组成,分为A1、A2、B型等不同的分子结构,A1型和A2型的差别在于第67个氨基酸上。在蛋白酶消化酪蛋白时,A1β-酪蛋白(以下简称A1型蛋白)在该位置上的组氨酸可能被切开形成由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即BCM-7。而A2β-酪蛋白(以下简称A2型蛋白)不能形成BCM-7。所以,BCM-7也是区别A2牛奶与普通牛奶对健康不同影响的关键。
a2公司中国官网上称,A2型和A1型蛋白质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是不一样的,“A1型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可能会引起肠道不适,所以A2型蛋白质比A1型蛋白质更自然亲和”,“有效避免了肠道对A1蛋白的不耐受”。又由于A1型蛋白质是5000年前欧洲奶牛杂交变异后出现的,且目前西方奶牛中只有三成能产出天然全A2型蛋白牛奶,奶源非常稀有,因此A2型蛋白质“自然而珍贵”。
在a2公司英国官网和新加坡官网,也有类似于普通牛奶中A1型蛋白可能引起消化不适的介绍,并称A1型蛋白引起的胃痛、腹胀、呼吸问题、皮肤问题或其他消化问题很容易与乳糖不耐受的症状相混淆,因此建议人们尝试A2牛奶。
在美国官网,a2公司发表了一篇《爱牛奶,但牛奶不爱你?》的文章,称包括医护人员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喝牛奶后感到不适是因为乳糖不耐引起的,但对许多美国人来说,腹胀、腹泻等症状可能是对大多数美国牛奶中的A1型蛋白不耐受的结果,“a2牛奶是唯一不含A1型蛋白的牛奶,更易消化”。
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A2型蛋白,a2公司在其美国、英国、新加坡官网首页下方均有“乳糖不耐确诊者在饮用前咨询医生”或A2牛奶不适合乳糖不耐者及牛奶过敏者的建议。这说明,饮用A2牛奶对一些人群也可能产生不适。不过,新京报记者在a2中国官网的相同位置并没有查找到类似提示。有声音质疑,a2公司对中国消费者搞“双重标准”。
权威机构否认A1型蛋白风险
对于a2牛奶公司对传统普通牛奶中A1蛋白的“贬低”,多位专家及权威组织均提出过质疑。
据云无心介绍,a2牛奶公司在市场推广初期重点宣传A1蛋白可能增加患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风险,同时还向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管理局提出申请,要求普通牛奶必须注明健康警告信息,但澳新食品管理局认为这一要求缺乏科学依据,没有批准。
2009年,欧盟食品安全局发表的一篇报告(《Review of the potential health impact of β-casomorphins and related peptides》)指出,基于现有科学文献的回顾,不能建立口服摄入BCM-7或相关肽与任何非传染性疾病的因果关系,因此不推荐对BCM-7等进行正式的风险评估。而一些声称BCM-7或A1蛋白可能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结果,在报告中均被欧盟食品安全局判定为“没有明确证据”或“缺乏数据支持”。
云无心认为,欧盟食品安全局和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管理局之所以否决a2牛奶公司宣称的A1蛋白风险,最关键的原因在于,那些提到的证据都是把BCM-7注射到动物体内得到的,而BCM-7很难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而稳定存在。
a2公司近些年的宣传还转向“重新定义乳糖不耐”。2016年4月20日,a2公司在发布会上公布一项研究成果,称牛奶中的A1型蛋白在某种程度上很可能是引起消化不适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并非乳糖。
云无心认为,新的假说需要大量、不同科学机构所做的高质量临床试验证据。迄今为止,只有过三项类似研究,一项只有21个志愿者,结果是“无统计学差异”;另一项有36个志愿者,结果与上述2016年的研究接近。 “这三项研究都是a2牛奶公司资助的。而a2牛奶公司是这个假说最大甚至唯一的商业利益相关方。”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也认为,尽管几个流行病学研究发现A1蛋白与糖尿病、心脏病等相关,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之间还存在遥远的距离。此外, a2公司宣称的BCM-7可能是引起乳糖不耐症状的原因,目前仅有几个研究项目支持且争议不小,“不知该公司底气何来?”
参与研究的专家称尚需更多佐证
a2公司2017年11月15日举办的发布会上公布了其“第四项”研究成果。该研究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共选出600名自我诊断为牛奶不耐受的志愿者,比较其单独服用A2蛋白奶的胃肠道效应。结果显示,含有A2型蛋白的牛奶能显著抑制牛奶不耐受的急性胃肠道症状,而含有A1型蛋白的普通牛奶,其乳糖酶活性降低,胃肠道症状增加。因此对一些人而言,其胃肠道症状可能是由于摄入A1型蛋白引起的,而非乳糖。
新京报记者查询到,这份研究已于2017年发表在英国营养学期刊《Nutrition Journal》上,题为《牛奶β-酪蛋白变异体对中国成年人牛奶不耐受症状的影响》(注:记者译),作者署名依次为北京营养源研究所副所长何梅,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孙建琴,中山大学公共健康学院营养系主任蒋卓勤,以及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报告最后写有“所有作者都收到了a2牛奶公司的酬金”。而这4位作者也参加了a2公司2017年11月的研究成果发布会。
有声音认为,中国营养学会在为a2牛奶公司站台,并质疑该项研究的独立性。对此,杨月欣7月25日回应新京报记者称,北、上、广3个课题组进行这项研究时开过多次会议,对实验设计和所下结论都比较慎重,“但没想到后期会有这么多广告”。她认为,“一个是科学,一个是广告,这是两回事”,企业发布任何广告都不会经专家审核,而企业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广告太过分”或“过早地使用了这个科学”。此外,对于a2牛奶公司的实验资助,杨月欣说“不会因为谁支持了就会改变结论,这是底线。”
参与者之一的蒋卓勤对杨月欣的说法表示认同。7月25日,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也称,上述关于A1型蛋白的实验结果还需要更多佐证,尚无法得出肯定结论。目前来看,引起饮奶不适的原因有很多,如牛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等,但A1型蛋白并不是主流原因,引起中国人饮奶不适的主因仍然是乳糖不耐受。
7月25日起,新京报记者试图联系该论文第一作者、北京营养源研究所副所长何梅,其工作人员称将转告采访需求,但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反馈。
代购“网红”奶粉实为贴牌加工
事实上,在a2公司的宣传攻势及海淘代购的催热下,中国已经成为a2婴配奶粉最大的海外市场。自2014年起,a2公司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分销力度,并于2016年在中国成立全资子公司至初牛奶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以“满足中国市场对a2品牌乳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2016财年,a2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为3820万新西兰元,同比增长超800%。2017财年,a2中国市场的营收增加至8890万新西兰元。a2公司将增长原因归结为其在中国多产品、多渠道的战略,通过跨境电商和母婴店直接进入中国的奶粉显著增加。
2017年财报显示,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至中国的a2婴配奶粉营收占比仅为8%,而以跨境购方式进入中国的a2奶粉营收占比高达92%。a2中国官方购买渠道显示,目前a2至初奶粉1段售价高达458元/罐,而天猫国际跨境购的价格仅为210元/罐。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业绩高速增长,但a2公司并没有自己的工厂,其奶粉实则由光明乳业新西兰子公司新莱特代工生产。由于新莱特工厂取得了中国认监委和奶粉注册制的“双认证”,因此延续与新莱特的合作对a2公司来说至关重要。
公开资料显示,a2公司自2010年起与新莱特及坎特伯雷牛奶供应方合作,生产A2婴儿配方奶粉。2016年8月,a2公司和新莱特达成5年的长期供应协议。2017年3月,a2公司间接入股新莱特约8.2%的股权,进一步强化双方合作关系。
2018年2月21日,a2公司又宣布将与恒天然签署制造与供应协议,恒天然获权开拓a2在东南亚及中东地区的独家供应权,还将合作开发a2品牌的黄油和奶酪等产品。
有分析认为,随着a2公司市场快速增长,其上游产品供应端能否满足需求也充满疑问,这或许是a2公司在新莱特之后选择与恒天然合作的原因。
对手入局打破a2公司独占资源
a2公司业绩的持续翻红,也让其他乳企嗅到了商机。在惠氏、蒙牛、三元纷纷入局A2牛奶市场后,业内开始关注a2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一手好牌”究竟能打多久。
2017年6月,三元食品通过奶牛血统追溯及基因筛查体系,推出了只含有A2蛋白的纯牛奶产品,被认为终结了a2牛奶公司独占A2奶源的历史。
2018年1月,蒙牛推出A2蛋白儿童牛奶,并称奶源来自于蒙牛专属牧场的“2000头珍贵奶牛”。
2018年3月,惠氏在上海推出含有A2蛋白的启赋Atwo(天赋蕴淳)系列奶粉,同样主打“亲和”牌。惠氏也一度被媒体视为a2奶粉在中国市场的最大竞争对手,并引起a2公司总部的关注。
2018年4月3日,a2公司专门发表声明称,a2牛奶公司是全球市场唯一从事无A1蛋白质乳制品和营养品采购、加工、销售的公司;新入局者要考虑如何对无A1蛋白产品的好处自圆其说,且其传统产品中依然包含A1蛋白产品。这是a2公司与对手的核心区别。
根据报道,悉尼White基金管理公司总监Angus Gluskie曾对媒体指出,虽然a2公司很聪明地开拓了一个高度专门化的需求市场,但有迹象表明竞争对手正在出现,特别是在美国。一旦对手出现,会对a2公司的增长前景产生影响,股价有可能回落。
乳业专家宋亮认为,a2公司的未来市场空间有限,且所谓的A2型蛋白并非其所宣称的“稀缺资源”。事实上,水牛奶、牦牛奶、山羊奶、绵羊奶都是A2型蛋白奶,即便自然繁育的荷斯坦奶牛中也有30%是纯A2蛋白牛,剩余2/3的奶牛中也是A1、A2基因混合,且基因筛选A2蛋白牛并非难事。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也认为,A2奶的高价建立在所谓的“稀缺性”之上,而行业只需要几年时间就能将现有牛群全部更替为A2奶牛,所以市场“留给A2奶的时间可能真的不多了”。
7月26日,a2牛奶公司在中国全资子公司——至初牛奶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新京报记者称,需内部讨论后再作答复。新京报记者将采访提纲发至指定邮箱,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晨意帮忙丨儿子急坏了!妈妈用“舞友”推荐的羊奶粉治糖尿病
3月16日,潇湘晨报晨意帮忙栏目报道了《女子称误信医托致母亲糖尿病恶化后失明!医院回应》。由于医托虚假、夸大宣传保健品的功效,当事人花费6万元给母亲购买保健品后,母亲的糖尿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了,最终导致眼睛失明。
长沙市民叶先生最近也很苦恼。他认为,自己的母亲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我妈妈信了推销员的话,购买了大量的羊奶粉,她说这些奶粉可以治疗糖尿病,我为此差点和她‘反目成仇’,总是因此吵架。”
记者调查发现,保健品夸大功效甚至冒充药品的套路层出不穷。在这些套路的常用手段是夸大或虚构保健品的功效,而目标多是中老年人群。
长沙阿姨坚信羊奶粉能治糖尿病,儿子差点与她“反目成仇”
长沙市民叶先生最近很无奈,因为他发现,母亲在家中购买了许多羊奶粉。“我以为她最近喜欢喝这个了,还特意跑到超市去买了一点,但被她拒绝了。”当叶先生询问其理由时,母亲告诉他,超市的奶粉没有自己购买的奶粉“有用。”“我妈说,她购买的奶粉可以治疗糖尿病。”
叶先生仔细观看母亲购买的羊奶粉后发现,包装上明确显示为食品,并没有任何药用功效。因此,他认为母亲上当受骗,为此还多次和母亲争吵,差点“反目成仇”:“我和她说她被骗了她也不信,还说这是她跳广场舞的舞伴带着她去买的,不会出事的。老人家脾气也比较倔,我们谁都说服不了谁,总是为此吵架。”
叶先生表示,自己很无奈:“在看了你们发表的报道后,我认为我的母亲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被卖羊奶粉的人给骗了。不然为什么会连儿子的话都不信,还要去给坑她的人送钱?”
保健品骗局套路多,受害者大多为中老年人
3月16日,潇湘晨报记者通过国家企业信用公示系统,查询到了叶先生母亲所购买的羊奶粉所属公司。该公司具有乳制品生产销售的资格,但记者在羊奶粉的外包装上没有发现国药准字。因此,叶先生母亲所购买的羊奶粉没有药效。
记者在梳理线索时发现,类似叶先生母亲的案例非常多。
2020年,长沙一位老人花费60万购买“保健品”,家人怎么劝也劝不住,只能向记者求助。记者向市场监管所和行政执法局反映情况后,执法人员现场责令涉事公司将老人未吃的产品全部予以退款。
2021年12月15日,有网友投诉某直播平台虚假宣传:“我母亲在直播间内购买了一款鱼油,到手后发现,卖家在直播间里所说的功效并没在包装上体现,服用方式也不一样。我在国家食品监管局内查询生产鱼油的企业时,也没看见此企业有日常监督管理机构和人员,包装产品没有任何说明书,产品类别查询显示也和包装对不上。希望有关部门可以严查,不要让老年人上当受骗!”
2022年2月5日,有网友投诉某健康中心虚假宣传,欺诈老人:“我妈妈在电视上看到的宣传是一种治疗痛风的药品,但是实际送过来的是固体饮料,并没有取得药品的许可,连保健品都不算,就只取得食品安全许可,并且一直宣称可以治疗痛风,甚至还可以治疗癌症。”
2月18日,有网友投诉某乳业虚假宣传,以小礼品诱导老人:“宣传时说是纯羊奶粉,有多大的效果,说带老人旅游,给老人过生日,穿婚纱,给老人送藏红花,还送定制鞋,都是骗人的。老人喝(产品)后,大便干,上火,要求退款赔偿。”
在这些投诉中,受害人都是中老年人,他们都遭遇了虚假宣传,从而花费大量的金钱购买经销商所宣传的“保健品”。
媒体曾发文揭露虚假宣传骗局,你是否也有类似经历?
2月11日,中国消费网曾发表《罚款15万元!浙江景宁依法查处虚假宣传洋奶粉案》的报道。这篇报道指出,为牟取暴利,不良商家针对老年消费群体对保健需求较大的心理,通过“健康讲座”“免费礼品”“专家坐诊”等众多手段,夸大、虚构所售商品的功能、疗效,误导、欺骗老年消费者高价购买的案例时有发生。
在这篇报道中,实际销售人李某为了卖出羊奶粉,在线下组织了一场会议式宣传推销,在推销产品时,通过介绍老年人常见疾病,从而明示、暗示自己的羊奶粉有治疗、预防疾病的功能,这些内容加上销售人员的讲解,对于老年人极具欺骗性和误导性。
潇湘晨报记者王胤期
来源: 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