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对糖尿病(糖尿病与蛀牙的段子)
糖吃多了真的会蛀牙吗?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糖吃多了会牙痛。糖吃多了为什么会引起牙痛?那是因为糖与龋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龋病也被称为蛀牙,是一种在细菌感染等多因素的作用下,导致牙体硬组织进行性破坏的疾病。如果龋病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发展到牙髓炎就会引起疼痛。龋病是在细菌、饮食、宿主、时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饮食指的主要是含糖较多的食物。糖参与了菌斑的形成,帮助细菌依附在牙面上;且作为细菌的底物,糖被发酵分解后产生的酸性液体堆积在牙面,导致龋洞的形成。糖是牙齿龋坏的“祸根”,因此预防龋病必须控制糖的用量。
糖,分为非游离糖和游离糖。非游离糖对身体的危害小,游离糖危害较大。
非游离糖是指天然存在于新鲜水果中的果糖、蔬菜中的糖和奶类中的乳糖及谷薯类中的淀粉等。
游离糖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存在于纯果汁、浓缩果汁及蜂蜜中的糖。由于完整水果中的非游离糖由一层植物细胞壁包裹,消化过程缓慢,所以新鲜完整的水果不易致龋;而水果制成果汁后成为游离糖,尽管其给人以“天然”和“健康”的印象,但致龋性增加,所以同一种食物不同的吃法会产生不同的口腔保健效果。另一种游离糖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中,添加到食品中的蔗糖、葡萄糖、果糖及糖浆,也称添加糖。添加糖不仅存在于饮料、糖果、蛋糕、饼干、甜点等甜味食品中,还可能隐藏在“不甜”的加工食品中,如番茄酱、酸奶、咖啡、膨化食品等,因此要警惕不小心吃掉的添加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口腔健康的科普宣传,人们对糖是龋病的危险因素的认识有一定提高,但做到有效控制糖的摄入仍有难度,尤其是家长对儿童摄入糖的控制。许多家长对糖的含义并不清楚,只限制孩子吃糖、巧克力,而不限制饼干、薯片等零食。很多糖类食品入口即化且又甜又黏,孩子无需用力咀嚼即可下咽,一方面容易造成食物残渣在牙齿表面的堆积,牙菌斑容易聚集繁殖,诱发龋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口颌发育和咀嚼功能的训练。
口腔疾病与许多全身慢性病存在共同危险因素,其中过量摄入糖不仅与龋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有关,也和糖尿病、肥胖等全身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应科学有效地控制糖的摄入,遵循合理的进糖原则:
1.少吃或不吃黏性大、甜度高的食物;
2.甜食最好和正餐一起吃,因为摄入糖的时间如果是两餐之间,会显著增加患龋病的风险;
3.限制摄入糖的量和次数;
4.吃完甜食要刷牙,喝完甜饮料要漱口;
5.睡觉前、刷牙后不要吃甜食或喝甜饮料。
综上所述,建立健康的膳食模式,多吃五谷杂粮、蔬菜和水果,可以预防口腔疾病和全身疾病。
此外,在控制饮食的同时,还应做好口腔的日常保健维护,如刷牙、漱口、用牙线等,对于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和控制口腔疾病的发展至关重要。
文: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 董海涛 主任医师 赵继志
来源: 健康报
糖尿病患者遇上牙病,后果很严重
俗话说:“十个糖尿病人九个半坏牙”。最近半个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医五院”)陆续收治了几例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牙病问题,差点没危及生命。
今年72岁的李大爷,有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等基础疾病。几天前,因右下后蛀牙牙痛引起面部肿胀,出现吞咽困难,情况较为严重,来到了南医五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
经过抽血、CT等检查显示,患者炎症指标较高,血糖远高于正常值;面颊部口底肿胀明显,大范围积气积液;右侧面部口底肿胀厉害,张口度只有1cm;患者已经出现无法吞咽,伴有轻微的呼吸困难。
考虑到病情危重,感染可能进一步向全身扩散,口底肿胀极容易引起窒息,随时危及生命。
口腔医学中心李志强副主任带领科室团队,立即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详细有效的治疗方案,及时邀请内分泌科、肾内科、呼吸与危急重症医学科等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通过切开排脓、冲洗换药、抗生素治疗等,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各项指标逐渐恢复,面部肿胀也逐渐消退。
无独有偶。在此期间,科室又收治了一名类似病状的患者。64岁的刘大爷,一直自觉身体状况良好。几天前在当地牙科诊所种牙,随后就出现了面部肿痛,吊针输液后不但未见起色,反而肿胀疼痛越来越厉害,甚至出现了呼吸困难,情况十分危急,患者立即被送院治疗。经过及时有效的处理,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在抽血检查中发现,刘大爷原来患有糖尿病,这也是他病情进展凶猛的罪魁祸首之一!但是由于刘大爷从未进行定期体检,所以一直懵然不知。
其实,科室遇到类似这样的病情还有很多……很多糖尿病患者常轻视牙病,实际上,牙病,特别是牙龈炎,可使细菌进入血液和活动细胞,产生对身体有破坏作用的炎症生物信号,在胰腺中,与胰岛素分泌(血糖)有关的细胞就会受到破坏。一旦这种现象发生,会引起血糖波动——血糖控制不好,各种并发症就会找上门来。
01什么是间隙感染?正常颌面部各层组织之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当感染侵入这些间隙时,化脓性炎症使疏松结缔组织溶解液化,炎症产物充满其中,此时才出现明显的间隙。感染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循阻力薄弱的组织扩散,形成弥散性的多个间隙的感染。
02间隙感染会有哪些症状?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张口困难,吞咽困难,疼痛等),全身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如患者原有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炎症容易再持续扩散,可出现口底广泛发炎、肿胀,甚至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窒息而死亡;感染也可导致细菌进入我们的血液,出现全身败血症等,危及生命。
03间隙感染会怎么来呢?常见的感染来源多种,最常见为牙源性感染(智齿冠周炎、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其次是腺源性感染,可由扁桃体炎、唾液腺炎、颌面部淋巴结炎等扩散所致;还有血源性,相对少见。
04那该怎么治疗呢?轻:对于一般牙源性症状较轻的感染,建议尽早就诊于口腔门诊,对病灶牙进行处理后,结合口服消炎药一般可控制。
中:对于颌面部有明显肿胀的情况,若穿刺有脓,应及时进行切开排脓,必要时需输液治疗。
重:对于感染比较严重的病人,有可能会引起窒息或者感染全身扩散,危及生命,需住院治疗,尽快进行广泛切开排脓,必要时需气管切开,全身抗菌支持治疗。
05平时该怎么预防呢?上述的两个病人除了是牙源性感染之外,共同点是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年龄大,抵抗力相对较低,糖尿病会让感染变得更加难以控制,牙齿的问题引起严重的间隙感染,情况十分危险。
因此,专家建议首先要健康饮食,适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其次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口腔/牙齿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加强口腔卫生;还有就是定期体检,特别是60岁以上人群,对于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最重要的是如果出现不舒服,第一时间要去医院就诊!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秦新立 黄晓桥
图/视觉中国
血糖不稳嘴先知?口腔的几个问题提醒血糖“失控”
糖尿病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身体承受的不适,而且也会连累多个器官和系统,其中也包括口腔。随着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升高,可增加唾液中糖分含量,促使口腔中大量细菌滋生,从而诱发各种口腔疾病,尤其是以下几种。
01
口腔粘膜病变
多表现为口腔黏膜干燥,有触痛和烧灼痛,以及味觉障碍。由于唾液分泌改变,口腔黏膜干燥,自洁能力下降,易受到病原体感染,临床多见感染性口炎、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病。
02
龋齿
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代谢异常,容易出现牙齿脱矿、龋齿等问题。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出现牙齿变色、牙釉质磨损等问题。
03
牙齿脱落
糖尿病患者龋齿的龋缘容易出现肉芽肿并形成牙周袋,牙周袋内积脓会使齿槽骨吸收,导致牙齿松动及脱落。高龄糖尿病患者牙齿松脱现象更为普遍。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病人,牙齿脱落的风险更高。
04
口臭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大量酮体时,增加口腔中丙酮含量,口腔中可散发出烂苹果味。
05
沟纹舌
沟纹舌的特征是舌头表面有裂纹,之所以发生此现象,是因为糖尿病因素使得舌头表面上皮和黏膜代谢过多,肌肉组织减少所引起的。
06
颌骨及颌周感染
口腔颌面部有互相连通的筋膜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抗感染能力弱,在发生化脓性感染时可以迅速蔓延。
糖尿病患者免疫防疫机制缺陷导致炎症更加容易扩散,龋齿根尖炎及齿龈炎极易波及颌骨及颌周软组织,出现皮肤红肿、局部剧烈疼痛、张口受限、高热、白细胞计数升高。
如何预防口腔疾病
糖尿病口腔疾病以预防为主。除日常加强血糖监测,控制血糖外,同时应注意保持口腔健康,预防口腔疾病。
1
勤刷牙
建议糖友早晚刷牙,饭后刷牙或漱口,保持口腔卫生,推荐使用牙线清洁牙缝。
2
选择适合的牙膏
含氟牙膏有助于预防蛀牙。氟能抑制牙齿表面的溶解脱矿,促进再矿化,从而提高牙齿的抗龋能力。有龋齿的糖友,宜选择含氟的牙膏;有牙周病的糖友,可选择说明书上标注“能缓解牙周病”的牙膏。
3
定期检查口腔
慢性牙周炎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甚至到了牙周炎晚期依然感觉不明显,只有让医生检查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
4
做牙齿保健操
早上起床后,进行牙齿咬合运动30次,前20次进行快速冲击咬合,后10次进行强力持续咬合,以改善咀嚼肌的咬合力,刺激牙根及牙槽骨,增加其骨密度。
5
避免吸烟
吸烟会使口腔健康变得更糟。吸烟的糖尿病患者患鹅口疮和牙周病的可能性比不吸烟者高20倍。就像高血糖一样,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对牙龈和组织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延缓伤口愈合,加剧糖尿病引起的问题。
6
健康饮食
避免摄入过多的糖分和酸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钙的食物,以增强牙齿和牙龈的健康。
口腔症状可能是血糖升高的信号,我们应该关注口腔健康,及时发现并处理血糖问题。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预防血糖升高和口腔疾病都非常重要。
来源: 健康吉林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