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糖尿病特效秘方(中医治糖尿病特效药方)
13位中医高手一糖尿病效方,收集不易,且看且珍惜
1.张锡纯,玉液汤生黄芪,生山药,知母,生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
方中以黄芪为君,得葛根能升提元气;
佐以山药、知母、花粉以大滋真阴。
张锡纯说:“使之阳升而阴应,自有云行雨施之妙也”。
用于具有脾胃虚弱,清阳不升的2型糖尿病证常能应手取效。
李斯炽强调肺脾肾功能,辨上中下消,擅长治内热类型的中消。
严重的:
知母,黄柏,玄参,玉竹,石斛,花粉,麦冬,黄连,黄芩,莲子心,甘草。
轻些的:
生地,丹皮,茯苓,山萸,山药,知母,黄柏,车前子,玄参,麦冬,莲子心,连翘,甘草。
陈亦人恰好相反,他辨证燥热很谨慎,强调观察“燥热为标,阳虚为本”,经常用真武汤。
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和李斯炽差别很大,这就是中医的玄妙,也是让人困惑的地方,说来说去,你还是要辩证,要仔细辨别症状群,要看舌苔、脉象,至少寒热不能搞错了。有一点,长期的糖尿病阳虚还是更加常见的。
邓铁涛治糖尿病注重三阴俱补。
典型方剂:淮山药,泽泻,云苓,山萸肉,生地,熟地,丹皮,玉米须,仙鹤草,黄芪。
益气养阴,降糖止渴。
刘启庭强调三因五损论消渴,治疗益气活血。
典型病案方剂:
黄芪,人参,生地,麦冬,黄连,大黄,枸杞子,山茱萸,沙苑子,水蛭,荔枝核。
任继学教授主张六型辨治,创制糖尿病独门秘方,温化滋胰汤。
蚕茧,生地,知母,黄精,天冬,白术,天花粉,葛根,鸡内金,肉桂,红花,黄连。
以固本培元,补益气血为核心,这个方剂适用于三多(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消失而血糖、尿糖反而增高的糖尿病患者。
张琪教授的治疗思路与任继学接近,也有自创方剂,“益气滋阴饮”。
黄芪,人参 (或党参),玉竹,生地,山药,枸杞子,天冬,菟丝子,女贞子,玄参。
补益肝肾,滋阴润燥,益气生津。适用于糖尿病日久气阴不足者。
对糖尿病分三期辩证,讲究2个目标,5项指标,8个方法,擅长用四逆散。
由于套路比较多,这里只能举典型方剂,用于2型糖尿病阴虚化热型。
黄精、生地、元参、丹参,葛根、知母,枳壳、黄连、生军,甘草。
9.南征,经验方重在散膏(胰腺),兼补脾肾,滋阴清热活血,解毒通络调肝法。
自拟经验方:
生地黄,知母,黄连,枸杞子,玉竹,人参,丹参,三棱,白术,五味子,肉桂,土鳖虫,水蛭。
治疗阴虚燥热、气虚血瘀型糖尿病,效果还不错。
提出了除“陈气”的概念,实际就是通过去痰湿消除肥胖,治疗糖尿病。尤其适合肥胖型消渴病。
典型方剂:
太子参,苍术,藿香,佩兰,石菖蒲,玄参,茯苓,黄连,丹参。
湿从寒化加黄芪、桂枝,口渴多饮加天花粉、麦冬。
从心肝论治,创清肝泻心汤。
黄连,黄芩,炒栀子,柴胡,生地,知母,百合,天花粉。
适合2型糖尿病心肝郁热型。
12.颜德馨,清暑益气汤随证重视调理脾胃并认为和瘀血有关,常用清暑益气汤。
生黄芪,党参,苍白术,麦冬,五味子,葛根,升麻,当归,丹参,黄柏,知母,地锦草。
经常20剂一个疗程,适合糖尿病缠绵不愈,阴虚及阳,气病及血,出现气虚血瘀之象的病人。
受施今墨“苍术-玄参”药对的启发,陈苏生始终喜欢在辩证施治中加“苍玄芝茧”以祛湿泄热,敛阴潜阳,颇收浮鼓之效。
常用方剂:
苍术,玄参,黑芝麻,茧壳,柴胡,生牡蛎,生黄芪,黄精,天花粉,地骨皮。
给糖尿病患者推荐的6种中药代茶饮,还不快收起来!
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就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而中药代茶饮应该是我国茶文化的延伸和发展,如菊花茶清头明目,苦丁茶除热降压,薄荷茶解暑清热,麦冬茶养肺利咽。这些保健茶不仅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还为我们养心怡神,祛病延年发挥了作用。
那么,中药代茶饮适合于糖尿病患者吗?一般的说来,糖尿病人是可以用中药代茶饮的,但不是所有的糖尿病人均适合或都需要,还是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来决定,这同样要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有是证用是药”,比如菊花茶用于肝热所致的眼睛红赤或眼睛分泌物多等证,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经常腹泻,属于脾虚证者,就不能饮用。又如人参茶适合于气虚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倘若用于肝火旺胃火盛的患者无异于火上浇油。还有苦丁茶,如给予胃寒患者就好比雪上加霜。所以不能认为中药代茶饮适合所有的糖尿病人。
患者如何自己选择适合的代茶饮?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茶:
1.糖尿病患者经常有口干舌燥、面红目赤等证,可饮用菊花茶、薄荷茶或莲子心茶以清热明目、清心肝火。
2.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出现便秘,可饮用决明子茶、麻子仁茶以润肠通便。
3.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出现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脾虚可饮用大枣茶等。
4.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经常感到心烦急躁、头晕目眩、口苦舌干,可饮用菊花茶、薄荷茶或夏枯草茶,以清肝泻火降压。
5.糖尿病患者伴有睡眠障碍,出现心悸心慌者可饮用酸枣仁茶、合欢茶以养心安神。
6.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脂血症,可饮用决明子茶、姜黄茶、生山楂茶等以祛脂活血。
代茶饮的中药会不会影响西药的作用?传统中医认为茶水和药物不能一起用。不仅是西药,还包括了中药。主要是因为茶中有些物质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一般主张服药2小时内不宜饮茶。但我们说得是中药茶,这些中药茶是否可以和西药一起用,是否会影响西药的作用,目前还不得而知,在没有科学的依据之前,中药茶最好不要和西药一起服用,起码要间隔1小时左右。
专家: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梁晓春
中医治疗糖尿病:两千多年历史经验,5个神方至今沿用,速收藏
糖尿病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目前的治疗都是以西医为主。我们前面的文章也提到了不少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今天一起来系统盘点古今中医大家们是如何治疗糖尿病的,从这些治疗思路和方法的不断变化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感悟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思路的升华。
古代没有糖尿病一词,目前普遍认为糖尿病属于古代“消渴病”的范畴,当然两者不能直接划等号,消渴病顾名思义就是从症状表现上命名的一类疾病,而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则和消渴病极其相似,因此,我们按照古籍对于消渴病的治疗和认知而去分析。
秦汉时期:祛瘀化湿、滋补肾阴祛瘀化湿疗法
在《素问·奇病论》一书中写道: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也就是该书认为,消渴由肥甘之陈气郁于胸中而生热所致,遂以芳香化湿之药物,除郁积之陈气,也就是祛湿化瘀的治法,这种思想为后世消渴治疗理论的完善和丰富奠定了基础,属于糖尿病中医治疗的起始阶段。
滋补肾阴疗法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记述了治疗消渴的方药,针对胃气热盛、肾气不足致消渴的病机,提出清热生津、温肾化气的治法。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言,“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张仲景认为,肾气虚弱,阳气衰微,不能蒸腾津液,致水液直达下焦,遂首创肾气丸(方一)以温阳化气、滋补肾阴,从而达到治疗消渴的目的。张仲景治消渴的思想及方剂至今仍被沿用。
东晋时期的医学家陈延之认为,消渴主要由肾气不足和肾中虚热所致,在治疗上推崇温肾化气、滋养清润之法。在其所著《小品方》一书中首次使用八味肾气丸治消渴: “男子消渴,饮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肾气丸主之,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八味肾气丸(方二)一直延续至今,为后世治疗消渴的要方。
到了隋代,医学家巢元方首次提出了养生导引法治疗消渴。 如《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言: “法云∶ 解衣惔卧,伸腰少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利阴阳。”意思是松衣解带,躺着的时候伸展腰腹、聚精会神,引肾气上行,肾气充盛则阴阳调和而消渴自除。
此外,巢元方首次提出运动疗法治疗消渴,他认为: “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食后运动可有效控制消渴的进一步发展。这和现代西医观点认为的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相同。
另外,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更是列有专篇对消渴的治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继承前人的精华上开创了新的治疗方法,书中记载了30余首治疗消渴的方剂,并列举了针灸法以治消渴。“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则体现了孙思邈对于食疗思想的重视。
宋元时代:三消理论新认知,百花齐放治消渴我国古代中医学史上最大方书之一的《太平圣惠方》,明确提出“三消”一名,首次将三消病证分为消渴、消中、消肾三类,其记载关于消渴的方剂多达 90 首。虽然载方众多,但治法较单一,以清热生津为主。
金元时期被誉为“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李东垣对消渴的治疗提出了新的理解和看法,作为寒凉派、攻邪派、滋阴派、补土派的代表医家,分别阐释了治疗本病的观点。其中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消渴》中提到消渴病的治法, 如: “消渴,养肺、降火、生血为主,分上中下治。” 在方剂上,创立了后世所谓的消渴方,“栝蒌根治消渴神药(方三)”“三消皆禁用半夏”皆体现了他对本病治疗的体会与经验。
明代朱丹溪的门徒戴原礼在《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中提出: “诸消不宜用燥烈峻补之剂,惟当滋养”“除消脾外,心肾二消,宜用黄芪饮(方4)、吞八味丸(方5)。吸收了宋代关于消渴的诊疗经验。此外,他还强调气血双补在治疗消渴时的重要性,正如“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也。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所言益气补血、滋生精血而消渴病愈。
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消渴》中指出“初起宜养肺清心,久病宜滋肾养脾”的观点。由此看出,李用粹对温补脾肾的治法较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