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试服糖尿病(口服糖尿病)

九派健康 0
文章目录:

早期诊断糖尿病 可做糖耐量测试

【来源:大河健康报】

《 大河健康报 》( 2024年12月10日 第 A12 版)

早期发现并干预糖尿病,对于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在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中,糖耐量测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玲珑英诚医院 孙洪晓

糖耐量测试是一种评估人体对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临床检查。该测试通过让受试者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75 g无水葡萄糖溶于250~300 mL温水中),并在特定时间点(如空腹,服糖后0.5小时、1小时和2小时)检测其血糖水平,从而判断受试者是否存在糖代谢异常。

糖尿病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如口干、多饮、多尿等,这使得许多患者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糖耐量测试能够发现血糖水平的微小变化,有助于在糖尿病患者出现明显症状之前进行早期干预。

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肥胖者、有胰岛素抵抗问题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月经不规律或在妊娠期间出现过血糖异常的女性,定期进行糖耐量测试是极其重要的。一旦发现血糖水平出现异常,他们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从而延缓甚至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正常人群的空腹血糖水平通常在3.9~6.1mmol/L之间波动。服糖后,血糖水平会迅速升高,并在1小时左右达到高峰,高峰时血糖水平一般小于9.8mmol/L。服糖1~2小时后,血糖水平开始下降,服糖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小于7.8mmol/L为正常范围。

如果中青年人群空腹血糖大于5.7mmol/L,或餐后血糖大于7.8mmol/L,可能提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这两种情况都属于糖尿病的早期阶段。通过糖耐量测试,可以进一步确认这些异常,从而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在进行糖耐量测试前,受试者需要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避免应激状态,如手术、外伤或严重疾病等。同时,需要排除近期服用影响血糖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强效利尿剂等。此外,受试者应在测试前两日保持正常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并在测试前一晚晚餐后禁食8~12小时。

在测试过程中,受试者需要在5分钟内喝完含有75g葡萄糖的温水,并从喝第一口开始计时,按时采集血样进行血糖检测。整个测试过程需要患者的耐心和配合,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糖耐量测试作为糖尿病早期诊断的关键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通过定期进行糖耐量测试,可以及早发现血糖异常,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对具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来说,糖耐量测试更是预防糖尿病、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糖尿病人依赖的家用血糖仪,准确度到底如何?我们实测了10款

老爸评测联合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计量院)、官方权威媒体杭州网,一道进行了一次家用血糖仪评测。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数字传媒中心浙江经视合办的《市场周刊》栏目也对本次评测进行了跟踪报道。

通过和粉丝朋友们征集,我们共选择了 10 款市面上常见、销量高的便携式血糖仪,样品信息如下:

这篇文章将从产品原理评测环节实验结果注意事项选购建议五个方面来展开,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一、 产品原理

尽管市面上有着各式各样的血糖仪,但根据我们和浙江经视《市场周刊》栏目的走访调查发现,不少患者对它的准确性存在着质疑

不同品牌的血糖仪之间的检测结果不同,血糖仪和医院的检测结果也不一样,那么这其中的差距是从何而来的呢?

便携式血糖仪测量的是“指尖末梢全血血糖”,而医院检测的是“静脉血浆血糖”

前者(全血)含有红细胞,而后者(血浆)则是去除了红细胞,而红细胞的葡萄糖含量较低,其中差异由此可见。另外指尖末梢和静脉血的红细胞压积和氧含量不同,也会影响血糖值。

为了大家能够挑选到优质血糖仪,有效地进行疾病管理,我们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血糖仪的工作原理:

因此,转化过程的准确程度也将会影响血糖仪读数的准确度。

根据国家标准GB/T 19634-2005 《体外诊断检验系统 自测用血糖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规定,血糖仪允许偏差在±20%

那么即使两个品牌的血糖仪测量的结果相差 40%,也有可能两个结果都是“对的”。

二、评测环节

浙江省计量院参考医院常用的校准方法,为本次评测设计了以下方案引入参考分析仪,解决了用血清表物直接核查血糖仪的不适用问题;

计量院工程师 解卓丽 对参考分析仪的解读

考虑到消费者日常使用血糖仪测量时,采用的是指尖末梢血。所以,本次对每位志愿者取一定量指尖末梢全血进行比较。

01 参照标准

本次参照的标准如下:

目前便携式血糖仪对应的国家标准为GB/T 19634-2005 《体外诊断检验系统 自测用血糖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该标准是由2003年版的国际标准ISO 15197《体外诊断检测系统-用于糖尿病管理的自测用血糖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转化而来。

而从文章开头的样品信息图中,我们可以得知部分样品执行的是ISO 15197:2013,后两者的区别是在最新版的国际标准中,准确度要求更高,缩小了允许的误差范围。

所以本次血糖仪的评测,我们参照最新版本标准ISO15197:2013的要求。

02 实验环节

实验地点:浙江省医学计量与质控联合实验室

实验对象:10名志愿者(实验小组征集而来,包含血糖正常和高血糖患者)

操作人员: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确保采血方法的准确性)

事前准备

根据10款血糖仪要求的红细胞压积范围,事先在医院对志愿者进行了血常规测试,确保志愿者红细胞压积都在 35%-50% 范围内。

参考分析仪核查

用不同浓度梯度的血清葡萄糖标准物质核查参考分析仪,结果表明准确度良好,可以作为血糖标准值。

操作过程

1. 对每位志愿者取一定量指尖末梢全血,一部分用参考分析仪进行测试,重复3次平行取平均值,经过每位志愿者红细胞压积校正后,得到血糖标准值。

2. 剩余血样按照血糖仪说明书,依次用 10 台血糖仪进行测试,每位志愿者的血样各测量 3 次分别取其平均值,得到血糖仪测量值。

3. 另外,采集 5 位志愿者饭后 1 小时重复进行测试,以获得不同浓度范围的血糖结果

用血糖仪测量值与血糖标准值比较得到误差,可知该血糖仪的偏差情形(准确度)。

03 实验结果

将不同志愿者的测试结果,按照血糖浓度高低,分为低血糖浓度(低于5.55mmol/L)高血糖浓度(高于5.55mmol/L)两组。

低血糖浓度的参考允许误差为 ±0.83mmol/L,高血糖浓度的参考允许误差为 ±15%。

根据 10 位志愿者反馈出的 15 组检测数据,我们给每款血糖仪样品均绘制了误差点分布图

图中两条曲线代表的是误差限制,而每个点代表每一次测量的误差值。

如果点在两条线中间,就代表这次测量结果符合要求;这个点如果在两条线外面,就代表这一次的测量超差。

根据检测结果,我们邀请计量院的陈灿博士进行了分析解读:

实验结果表明,10 款血糖仪的总体测量结果表现良好,其中 4 款血糖仪出现了一定的超差(超过标准限定值)。

由此可见,血糖仪仅可用于患者空腹血糖的监测及记录一段时间内的血糖变化。不能代替实验室、医院的血糖检测结果,作为调整用药的标准以及确诊依据。

三、为什么要做这次评测?

从 1980 年至 2017 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从 0.67% 飙升到 11.2%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的《全球糖尿病概要(第九版)》中指出:

截止到2019 年,在 20 岁到 79 岁的人群中,中国糖尿病患者约为 1.164 亿人,位居全球第一。

也就是说,我国约每 13 人中就有 1 人患有糖尿病,患病率之高,确诊人数之多,可见一斑。

对于糖尿病、高血糖和妊娠期糖尿病人群来说,“测血糖”同吃饭、睡觉一样,早已成为日常。

便携式血糖仪具有操作简单检测迅速采血量少且痛苦小等优势,成为了许多“糖友”的家中必备。

一款“好用”的便携式血糖仪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似乎成了“保命符”一般的存在。

而对于网友@用户7524087011的父亲来说,却并非如此……

发帖的网友是云南某城人,他说父亲一直用某品牌血糖仪测血糖值。使用期间检测结果长期居高不下,导致父亲精神非常紧张,从而不断地增加降糖药量

随后,父亲出现全身虚弱无力的情况,只能住院治疗。但经医院复查后,却发现二者存在着 40% - 60% 的误差

父亲实际血糖值为 15.4mmol/L,而血糖仪却显示为 25.1mmol/L。由于肺部感染,免疫力低下,这位网友的父亲最终不幸离世。

造成这场悲剧的直接原因,虽不是血糖仪本身,但这位父亲在被血糖仪读数误导期间,一个原本 160多斤的壮汉,被生生地饿脱了形,夜不能寐,遭受着本不应该承受的身心折磨。

生命之重,作为家人来说是无法承受的。

看到网友@用户7524087011的文章后,联想到我们也有很多粉丝朋友提出评测血糖仪的需求,于是老爸评测联合各方,开展了这次血糖仪评测。


除便携式血糖仪本身的度数偏差,我们平时在测量血糖时的操作不当也会影响其结果

我们给大家总结了“血糖仪使用小贴士”供大家参考:

选购建议:

1.应注意其厂商是否正规,不要轻信产品推销,购买三无产品。建议选择有售后保障服务方便购买配套试纸的口碑品牌;

2.优先选择电化学法血糖仪,误差较小,减少重测几率,避免对患者造成误导;

3.建议选择虹吸式采血的血糖仪,操作更加简便,不会因血量过多、过少造成结果偏差;

4.选择带有记忆功能的血糖仪,方便观察、记录血糖变化;

5.视力不好、父母长辈建议选购屏幕大读数快(6秒内可出结果)的血糖仪,方便快捷。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来说,扎针、吃药、控制饮食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日常。

而便携式血糖仪,只能作为日常监控血糖变化的工具,而不是诊断病情的依据。

如读数频频异常,则应及时就医,根据医院血糖检测情况和医嘱增减用药。

高血糖、糖尿病作为慢性疾病,一旦确诊,极有可能将会跟随终生。

它就像一头心性不定的猛兽,可能一口奶茶、一块饼干就能让他残暴肆虐,将你的身体拖拽到悬崖边上,只待一阵风吹过,就能让人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它带给人的打击是层层递进的,好不容易熬过了这一关,又给人狠狠一击,让人的情绪不断重建又崩溃,循环往复。熬到最后,失了心气。

我们把它看作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殊不知却是种种意料之中的累积。除了寻医就诊、配合治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永远都是治病的良药。

迈过了心里这道坎,回头再看的时候,也许你会发现,其实生活的改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境由心造,物随心转;心若强大,不惧路艰;心若晴空万里,则处处皆是风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04):311-398.

[2]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全球糖尿病概要(第九版)[R].IDF全球糖尿病概览

[3]GB/T 19634-2005, 体外诊断检验系统自测用血糖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S].

[4]ISO 15197《体外诊断检测系统-用于糖尿病管理的自测用血糖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5]张矩.探讨维生素C对血液检验中部分检验项目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3):80-81.

糖友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血糖仪,你知道吗?

血糖检测仪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尿糖的仪器,由于其操作简便,测 试血糖快捷,而且比监测尿糖更为准确,备受广大患者的青睐。不过,使用血糖仪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检测间隔时间

血糖监测间隔时间应以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为原则,视糖尿病类 型和病情而定。最好按医生的建议检测血糖。一般来说,间隔时间的确定分以下四种情况:

(1)手术前后、感冒、旅游等情况下的血糖不稳定者:每天至少测 4次,毎次选不同的时间点。

(2)初发病及调整药物者:毎周测4次,每次选8个时点中的不同时间点。

(3)全天血糖谱:包括三餐前后、睡前、夜间共8个时点,对病情不稳定者、妊娠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者适用,一般每2 ~ 4天测1次全天血糖谱。

(4)病情稳定者:每月测4 ~ 7次,毎次选不同的时间点。

2、血样采集

患者彻底清洗和干燥双手;温暖并按摩手指以增加血液循环;将手臂 短暂下垂,让血液流至指尖;用拇指顶紧要采血的指间关节,再用采血笔在指尖一侧刺破皮肤;刺破皮肤后不要加力挤压,以免组织液混入血样,造成检测结果偏差。

3、采血针的使用

采血针一经使用,其针尖会变钝,这样--来,再次使用时会增加疼痛感。更应注意的是,使用过的采血针上容易繁殖细菌,可能会直接危害健康,因此,血糖检测完毕后,最好立即将使用过的釆血针妥当地弃置,不宜反复使用。

4、试纸的保存

(1)试纸应避光、干燥和密封保存。

(2)试纸筒盖内的干燥剂具有很好的干燥效果。每次取岀试纸后,都应注意立即盖紧筒盖,以免在不知不觉中弄潮试纸,也可避免干燥剂因 暴露在空气中而失效。

(3)旧试纸筒应丢弃,不要随便用旧试纸筒装盛其他东西(尤其是酒精),以免混淆筒盖,造成试纸受潮。

(4)保证未用的试纸始终储存在原装筒内;不要将试纸分装在其他容器(包括旧筒)内。不要将已用过的试纸混装在现用的试纸筒内;注意试纸失效期,并确保在有效期内用完。

(5)试纸通常需要保存在阴凉于燥处,但如需放入冰箱,取出后应先等待试纸筒恢复到室温状态,再开盖取试纸进行检测。

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患者因为血糖仪每次测试的结果有 所不同,所以怀疑检测结果不准确,并进一步认为血糖仪发生了异常。其实,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一样,其血糖水平除受身体状况和自身激素变化的影响外,还受情绪、饮食、运动及药物等的影响,所以一天中血糖值都在不断变化,从而使得每次测得的血糖值有差异,当然,如果在同一时间连续测2 ~ 3次,检测结果仍然相差大,就应检查下测试步骤是否正确,试纸是否过期,以及血糖仪是否有故障。如有疑问,可到医院向专业人士请教。

5、血糖仪的存放

血糖仪的保存应在10 ~ 40℃,以免因温度过高或过低而遭受损坏,影响检测结果。相对湿度应在85% 以下。同时应避免将血糖仪存放在电磁场(如移动电话、微波炉等)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