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转心脏(糖尿病引起心脏并发症能治好吗)
糖尿病对心脏移植有什么影响?将健康的心脏放入糖尿病患者体内后会发生什么?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将健康的心脏放入糖尿病患者体内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心脏移植手术为众多心脏病患者带来了福音,无疑,心脏移植手术是个大手术,任何合并症都会增加手术及术后的风险,今天我们来谈一谈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移植,以及如何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脏移植术后的风险。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坎帕尼亚大学医学博士Raffaele Marfella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将健康的心脏放入糖尿病患者体内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研究团队发现,接受非糖尿病供体心脏移植后,糖尿病患者相比于非糖尿病患者,在连续心内膜活检(EBMs)上均显示与心脏细胞脂质蓄积有关的糖尿病心脏早期征兆发展更快,最终,进展至心功能障碍(P = 0.019)。
在5~12周的随访中,11例糖尿病受者(28.6%)经EBMs显示出心肌细胞脂质蓄积,而非糖尿病受者则没有。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接受者中,仅有2例(5.7%)显示出心脏中脂肪堆积的迹象(P = 0.0019)。
看来,心脏是个娇气的“主”,糖尿病→心肌脂质积累→心功能障碍,而体重指数、心率和血压这些危险因素却表示:此事与我无关!
研究者认为:在该试验条件下,一系列心脏活检的结果表明,糖尿病性心肌病与心脏脂质蓄积有关。这个意大利科研团队在3月24日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发现。
DMCM-AHEAD研究评估了158例首次接受心脏移植患者,其中76例(48%)患有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有35例(46%)正在接受二甲双胍。所有移植的患者在移植后大约一年内都接受了常规的心内膜活检,这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通过观察这些患者的移植后心内膜组织探究糖尿病对“非糖尿病”心脏的影响。这一结果为开篇Marfella博士提出的那个问题提供了很有力的证据。
宾夕法尼亚州格温德德山谷的内分泌学家Alexander博士表示:Marfella博士研究团队进行的研究十分巧妙,因为无论如何,这些患者都必须定期进行心肌内膜活检。这是一个很好的了解这些移植心脏状况的机会。
二甲双胍可以减肥之事已是坊间公开的秘密,原理何在?因为二甲双胍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异位脂肪的堆积。因此,研究人员根据二甲双胍的使用情况将接受心脏移植的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即未使用二甲双胍组(患者从未使用过二甲双胍)和二甲双胍组(患者在心脏移植前至少已使用二甲双胍6个月)。
研究最终发现:与未使用二甲双胍组相比,二甲双胍组的患者心脏脂质蓄积减少。
针对这样的结果Alexander博士提出了三点:
一、Marfella博士团队的发现提醒我们可能需要对二甲双胍是否应用于这些患者的治疗进行重新评估,因为当前的指南并不推荐糖尿病或合并心力衰竭的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
二、关于有些患者未使用二甲双胍的原因可能有二:一个原因是部分患者担心使用二甲双胍会乳酸性酸中毒,尤其是肾小球滤过率低的患者。另一个原因是,部分患者病情复杂,有很多合并症,以至于在最初开始服用大量药物时,如果医生没有发现血糖升高,那么可能就不会把降糖看得那么重要。
三、目前,我们仍认为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这些药物应视为降糖药物(尽管他们可能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疾病)。
Alexander博士补充道,当然,关于二甲双胍的发现来自于一个非随机亚组试验,关于是否应用还需谨慎。他希望能够看到另一项研究,将二甲双胍和SGLT-2抑制剂联合使用和分开使用,在DAPA-HF和其他研究中已发现它们可降低心血管死亡以及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
Marfella博士表示,他对二甲双胍和SGLT-2抑制剂的联合用药可能预防糖尿病对心脏的影响也很感兴趣。另外,他指出,在研究慢性病对人心脏影响的道路上他刚迈出了第一步,这仅仅是个开始,他希望看到该研究中使用的模型用于研究更多其他慢性病(例如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对人心脏的影响。
最后,关于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移植,送上一首小诗:
心脏移植是大事,
合并糖高更危险。
双胍可行还需验,
谨慎用药是关键。
糖尿病容易引发心脏病,哪些信号必须警惕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据估算,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超9700万,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此外,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会发生多种并发症,大约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会合并血脂异常,对心血管系统危害极大,引发各类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脏病由于症状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视、漏诊,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警惕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四种表现体位性低血压
患者由卧位到站立时,收缩压(上压)下降幅度超过 30mmHg、舒张压(下压)下降超过 20mmHg,这种情况称为“体位性低血压”。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使其交感神经发生病变,控制血管收缩的能力下降,引发血压出现一过性下降。因此患者经常会有头晕、眼花,心慌、出汗、眼前发黑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厥。
静息心率加快
患者常出现心悸、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在静息状态下心率一般较快,大于90次/分。是由于糖尿病累及迷走神经,而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所以心率常有增快倾向。这种心率增快比较固定,不易受各种条件反射所影响,有时心率可达130次/分,是迷走神经损伤的重要提示。
无痛性心梗
一般情况下,当人心肌缺血缺氧时,会产生剧烈的心绞痛。而糖尿病患者的感觉神经普遍比较迟钝,使疼痛症状变得不典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情况时,往往有恶心、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表现为心律不齐、血压骤降,有些甚至仅出现疲乏无力、头晕等症状,不一定有明显的心前区疼痛,因此常常不自知,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甚至猝死。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多,且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更容易发生再次梗死,容易发生心搏骤停,必须提高警惕。
发病年龄早
一般认为,心脑血管疾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群。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人群心血管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非糖尿病人群提前5-10年,近年来还有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体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伴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的患者。由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多(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以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对策:降糖降压兼降脂降糖
糖尿病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是长时间的累积而成的。早期发现糖尿病,积极控制患者的血糖,尽可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尤其重要。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包括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及胰岛素等。对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的药物选择,更偏向于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这两类,因为这两类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心脏。另外,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不可忽视的手段。一般情况下,对于口服药物效果欠佳时,应联合胰岛素共同治疗。
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危险性会随着糖化血红蛋白(HbA1c)增加而增加。因此,患者需要尽可能保证HbA1c< 7.0%。值得注意的是,在降糖的同时需要避免发生低血糖,因低血糖容易加重患者的心脑供血不足状态,诱发脑血管意外。
降压
研究证实,收缩压< 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可使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几率明显减少。因此,糖尿病患者血压应尽可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而对于伴有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还要进一步控制在125/75mmHg以下。
常用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以“普利”为后缀)、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以“沙坦”为后缀)、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等。一般主张选用长效降压药,因为短效降压药可致血压波动,而血压波动是导致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
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糖尿病患者早期建议使用“普利”或“沙坦”类药物降压,对心脑血管有一保护作用。
调脂
糖尿病患者通常表现为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增高。国内外指南都认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首要治疗目标。降脂目标:TG< 1.7mmol/L,HDL-C男性>1.2mmol/L,女性>1.4mmol/L,LDL-C<2.6mmol/L,对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LDL-C需进一步降低至1.8mmol/L以内。
除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通常使用降脂药物来调节患者的血脂,包括他汀类和贝特类。其中,他汀类可抑制胆固醇合成,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LDL-C、TG,升高HDL-C;贝特类主要降低血清TG。与此同时,阿司匹林对糖尿病患者具有心脏保护作用,一般推荐用量为75-150mg/日。日常少吃动物脂肪和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另外,患者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配餐,控制总热量摄入,少食多餐、戒烟戒酒、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还要定期到医院体检,做心电图检查,测量血压,检测血脂、血糖和HbA1c等指标。如果突然出现明显心律不齐、血压骤降、恶心呕吐、疲乏和其他不能解释的症状和体征,都应引起警惕,尽快就诊,以避免漏诊和误诊。#联合国糖尿病日,关注糖尿病人#
糖尿病为何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得看看了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和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那么,糖尿病为什么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呢?“三高”患者又该如何进行健康管理呢?
糖代谢异常本身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尤其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产生的比如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症状。
那么,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联呢?如果患上糖尿病,首先它会造成患者血管内膜的损伤。血管内膜损伤以后,血液中含有的血脂成分尤其是胆固醇,会通过损伤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在里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这种斑块会越长越大,使血管出现狭窄甚至闭塞的状况,从而造成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的情况发生。
如果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在大脑的血管中出现,就会造成脑血管病,甚至脑卒中、脑出血。如果出现在外周血管,也就是肢体的血管中,就会引发肢体的缺血甚至坏死。
其实,不仅糖尿病病人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危险因素也会诱发心血管疾病,比如有高血压、肥胖症及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还有年龄增长,这些原因都可能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心血管的危险因素,是在损伤了血管内膜以后,促进了血脂尤其是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高胆固醇血症本身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血管损伤的情况下,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里面,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对于高血糖、高血压和脂代谢紊乱这样的“三高”人群,又该怎样进行健康管理呢?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造成心血管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三高”患者日常生活中要增加活动量,多锻炼身体,每天最好有30~4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每周至少五次。另外,饮食方面要节制,尽量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
总而言之,管住嘴、迈开腿、多运动,戒掉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受访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生严晓伟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