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对糖尿病(太极对糖尿病有好处吗)
“太极拳防治糖尿病”,到底可不可行?
(图片来源:福建中医药大学官网)
据报道,福建中医药大学官网2019年12月27日发布消息称,近日,该校副校长陶静主持的“太极拳对2型糖尿病及脑卒中功能康复效果的临床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立项,资助经费880万元。此事引发热议。
太极拳通常被认为跟儒学、道学、中医经络学有关,常用于养生养性;而糖尿病则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二者“同框”,确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不可否认,在此前不少“奇葩研究”屡受质疑的背景下,这项“太极拳治糖尿病”的研究,引发围观也在情理之中。何况,目前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尚无根治的办法,也是常识。即便是民众最熟悉的打胰岛素等手段,也只能是控制和缓减病情。
但从现代医学来说,运动对于预防很多慢性病是有功效的,太极拳本身也是运动的一种。因此,舆论也无需急着对此予以否定。
回到“太极拳防治糖尿病”问题上,2型糖尿病也就是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大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科学研究发现,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年龄增加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因此,进行运动是防治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式。
在实践中,确实有不少患者通过快走等运动方式来防治糖尿病。相比快走,研究若证明打太极拳能防治糖尿病,那也不乏突破价值。用现代医学实践与理论来证明某些传统医学是否符合现代科学,是个好的方向。
从功能上区分,运动分为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和柔韧性运动三种。现有的研究表明,有氧和无氧运动都具有促进心血管健康和控制血糖的作用,也就是说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结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更好。
柔韧性运动包括瑜伽、关节训练等。这类运动能够起到保持或增加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和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对预防运动外伤、提高生存质量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类运动是否有促进心血管健康和控制血糖的作用,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而太极拳是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运动,表现为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从功能和形式上来看,太极拳可以划归为柔韧性运动。
有研究表明,太极拳能帮助对人的平衡和姿态控制,并且是帕金森病人的标准康复训练之一,但它能否治疗糖尿病,尚缺乏有力研究。
不过也有研究认为,如果按标准打太极拳,差不多在半小时的时候就会发热出汗,能起到燃烧脂肪和减肥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来看,太极拳也具有有氧运动的特质。那么,结合前述研究,太极拳确实能对糖尿病产生防治作用。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的探讨,并没有真正的科学研究结果予以佐证。正因如此,涉事院校用科学研究来解决这些理论分析和疑问,未必是多余。
要而言之,不必对“太极拳对2型糖尿病及脑卒中功能康复效果的临床研究”轻易否定,对于该研究得出的成果,我们也不妨保持关注。
(来源:新京报)
医生组织“糖友”学打太极拳控糖
王老师在带糖尿病患者打太极拳。
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是,老百姓特别是广大糖友对于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匮乏已经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和转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一线医疗服务单位,一直致力于开展各项健康指导措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前不久,南京市江北新区沿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辖区内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开展“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了解,此次活动的目的是加强社区健康促进活动力度及医护人员与糖尿病患者间的交流和沟通,普及社区居民的糖尿病防控知识和技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患者糖尿病防治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建立“医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群防群控糖尿病的工作模式,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该中心糖尿病管理医生徐丽向大家讲解了糖尿病的病因、治疗、影响因素等,让糖友们对所患疾病有了直观的了解。随后大家采取讨论的形式了解如何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徐丽特别强调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为此,该中心特邀运动达人王老师给大家传授中国传统运动——太极拳。研究发现,打太极拳可提高心肺耐力及下肢肌力,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具有很好的降压、降糖效果。
活动结束大家纷纷围着王老师交流请教,让老师及时纠正自己动作的不足,并力邀王老师经常过来给大家传授各种运动方法。通过这次活动,糖友们不仅对自身疾病有了更深的认知,同时也掌握了如何利用运动疗法来改善自身疾病状况。
通讯员 徐琳
练太极拳治疗糖尿病?确实有降糖作用,但是别想太多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据统计2013年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4%,2019年,我国约有1.14亿糖尿病患者,因为糖尿病带来的严重的危害和沉重的家庭、社会负担,如何更好地防治2型糖尿病也成为了医学界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各种各样科学的、不科学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也在坊间流传。
福建中医药大学官网近日发布消息称他们的陶静副校长主持的“太极拳对2型糖尿病及脑卒中功能康复效果的临床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立项,资助经费880万元,实现学校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零”的突破。
此消息一出,引起网上网下轩然大波,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这项运动真的需要投入如此大的资金进行研究吗?注意课题的名称是“康复效果”,而不是“治疗效果”,作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目前尚无法治愈的疾病,科研课题如此不严谨,很容易让人质疑这个科研团队的专业能力。何况据学校官网介绍,科研人员要找到写申请的“诀窍”,才能保证申请成功,也就是能够拿到大把的科研经费。作为一家科研机构,采用如此方式争取科研经费,让人很难想象这样的科研成果能有多大的使用价值。
研究已经证实,运动对糖尿病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运动可以促进机体消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达到减肥的效果,而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能起到辅助降糖的作用。糖尿病的治疗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被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被推荐,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运动是糖尿病的一种治疗手段,太极拳是一种运动,当然练太极拳也可以降低血糖,治疗糖尿病。
那太极拳通过什么方式来降低血糖呢?
太极拳是我国比较传统的一种运动方式,以动作舒缓为特点,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好处。从这些好处来看,太极拳的作用体现在调节性情方面,运动量不大,因此在医学上被称为最低强度运动,和做家务、散步所消耗的热量一样,每30分钟消耗的热量为90千卡。
当然不同太极拳也存在不同的运动强度,以对抗目的为主的消耗的热量要大,可以归类到中等强度运动,也就是30分钟能够消耗掉270千卡的热量。但是平时我们在广场上看到的太极拳运动强度都属于最低强度,目前我国有上百种太极拳式,运动强度应该不同,不知道陶校长计划研究的是哪一种?
太极拳运动通过肌肉的规律舒缩促进葡萄糖的利用,能够降低胰岛素的抵抗,降低血糖。能够改善血脂水平,增强心肺功能。它属于有氧运动,比较适合老年人,也利于所有人修身养性。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练太极拳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更有益处。很多患者患上糖尿病,无论初发还是已经得了很久,有一部分人群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或多或少的影响着糖尿病人的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心理平衡是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情绪调理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措施,很多人患了疾病,情绪比较急躁,有悲观的态度,而练太极拳可以平和心态,全身放松,这样有利于解除患者焦躁的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和态度会有一定的改变。
太极拳糅合儒道两家的太极八卦、阴阳辩证的思想,结合易学的五行变化、中医经络、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内外兼修的运动,动作柔和、缓慢、轻灵、刚柔共济。不容易导致肌肉拉伤,比较安全。一般为集体行动,老人可以相互照顾,防止出现独行的危险。老年糖尿病人可以打发一天中多余的时间,也可以更好的融入到集体当中,不必执念于疾病状态。
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一种方式,但是单纯运动降低血糖非常有限,更不用说强度如此低的太极拳运动。当血糖通过严格的饮食、规律运动后仍不能达到目标值时,需要和专科医生联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切不可单纯通过运动就期望能够把血糖降下来。
#我的冬日门诊# #头条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