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的五种类型(二型糖尿病五年了大概多久会发生并发症)
一文详解:2型糖尿病的4种类型,认清自己是哪种,精准控糖!
糖友都知道,传统我们都将糖尿病分为两类:1型和2型。
专家告诉我们:最新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分4个类型!不同的类型,病情特点和治疗方案也不一样。
那么,这最新的4类糖尿病分别是什么?
糖友该如何根据自己的类型,做到精准控糖呢?
01
轻度年龄相关型糖尿病
老年人控糖要“温柔”
1、特点
- 年龄高:糖尿病平均诊断年龄一般在50岁左右,这类糖尿病人通常在60岁以后才诊断糖尿病。(注意,是确诊时的年龄,不是现在的年龄)
- BMI低:一般体型正常,甚至偏瘦。
- 血糖值不是很高,比如糖化血红蛋白只是轻度升高。
- 心脑血管病风险较高。
2、控糖策略
①关注心血管风险
老年人本身年龄大,心脑血管风险就比年轻人高,所以一定要关注好血压、血脂方面的指标,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②温柔控糖
对于老年人,发生低血糖非常危险。
因此,像这类糖尿病人,岁数又大,血糖又不是很高的,控糖讲究“温柔”,建议使用药效比较温和的口服药,把指标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就可以了。
02
轻度肥胖相关型
减重和饮食控制很关键
1、特点
- BMI高:超重、肥胖,BMI在24以上,但还不属于非常严重的肥胖。
- 年龄:一般发病年龄相对年轻,在60岁以下。
2、控糖策略
①减重10%以上
减肥对于控糖的效果是很明确的,纪主任建议这类糖尿病人要减重10%以上,早期有希望能逆转糖尿病。(特别特别胖的不属于这个类型)
现在有一些降糖药在控糖的同时,还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可以遵医嘱使用。
②杜绝错误饮食
首先,少吃高糖、高油的食物,比如猪肉脯、砂糖橘、各种点心和油炸食品等。
有的人听说吃主食升血糖快,就走极端,一点主食都不吃。
专家指出,这种饮食模式叫做生酮饮食,有着非常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它可以在短期内减重控糖,但是长期的风险尚不明确。
因此,必须严格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自己在家盲目尝试,以免对身体造成损伤。
03
严重胰岛素缺乏型
及时打胰岛素
1、特点
- 胰岛素分泌最少:做胰岛素释放试验可以看到,体内胰岛素水平非常低。
- 血糖水平很高: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缺乏可导致血糖明显升高。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血糖长期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对全身的微血管都会造成伤害。其中视网膜是典型的微血管。
纪主任提示:这类糖尿病人不一定胖,往往体型正常或偏瘦。
2、控糖策略
①及时使用胰岛素
这类糖尿病人往往使用3-4种口服药,仍然不能取得满意的降糖效果,需要打胰岛素。
专家建议,当糖化血红蛋白>9%,或空腹血糖>11.1mmol/L,就应该考虑使用胰岛素了,不要耽误。
②定期查眼底
这类糖尿病人容易出现视网膜并发症,因此要做好每年的体检,定期到眼科做眼底检查。
眼底照相
04
严重胰岛素抵抗型
关注肾脏
1、特点
胰岛素抵抗,指的是人体内有过多的胰岛素分泌,但是细胞不去利用这些胰岛素,所以依然无法把血糖降到正常。你可以简单理解为胰岛素“不工作了”。
- 胰岛素水平高:超出正常值至少1-2倍。
- 血糖升高的程度,不如胰岛素缺乏型那么明显,一般空腹血糖不会超过9mmol/L。
- 肥胖的问题很明显,特别是腹型肥胖。
- 常常合并代谢综合征,血脂也高。
2、控糖策略
①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一方面,在生活中要注重减肥、减轻腰围、运动等,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可以遵医嘱使用一些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
②关注肾脏的随访
纪主任说,这类糖尿病人在长期随访中,最需要关注的是肾脏,容易出现蛋白尿、肾功能不全。另外心血管疾病和脑中风的风险也比较高。
③关注代谢综合征
合并有血压、血脂问题的,也要控制好相关指标。
以上4个亚型仅针对2型糖尿病,个体情况有差异,诊断和用药请遵医嘱。
科普 | 你了解2型糖尿病吗?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环境、行为等多因素复杂作用所致的临床综合征。2型糖尿病是最多见的糖尿病类型,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2023年第17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旨在强调了解患糖尿病的风险和获取正确信息的重要性。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糖尿病。
一
什么是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其特点是人体自身能够产生胰岛素,但细胞无法对其做出反应,使胰岛素的效果大打折扣。通常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合并有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的一类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人,常在40岁以后起病,起病多隐匿,症状相对较轻,易被患者忽视,症状如下:
1.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不是每个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2.其他症状:视力下降、手足麻木、伤口难以愈合等。
2型糖尿病病情比较和缓、隐蔽,早期可能没有任何不适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会加剧,并可能导致一些潜在的危险并发症。
二
诊断标准
我国一直沿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代谢的诊断标准,如下表:
注:1.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正常参考范围下限通常为3.9mmol/L。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三
哪些人需要关注血糖问题
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父母或同胞兄弟姐妹有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升高3-6倍。
2.年龄>40岁:40岁以上,易发生胰岛素抵抗。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3.超重、肥胖:体重指数BMI≥24,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4.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或者有巨大儿(≥4kg)生产史者。
5.体重指数≥3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育龄妇女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主要表现多毛、不孕、肥胖、月经稀少、卵巢增大等。
6.其他: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曾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严重的精神病,或者长期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
四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的可怕并不在于血糖本身,而是长期高血糖导致心脑血管、肾病、眼病、神经病变等致畸、致残的风险。
并发症高达100多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有6种: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乳酸性酸中毒。
应进行糖尿病的定期体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糖尿病的控制情况,二是根据相关指标适当调整下一阶段的治疗方案。
五
如何预防、延缓2型糖尿病并发症
1.定期进行血糖检查:建议从45岁开始定期血糖筛查。高危人群,更应该密切注意血糖情况。
2.健康均衡的饮食:健康的饮食应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尽量少吃或不吃甜食、加工食品、过咸的食物。最好用复合碳水化合物代替精制碳水化合物,如少吃糖、面包和含糖饮料,多吃全谷物、豆类、水果和蔬菜。
3.摄取足够的纤维:纤维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可帮助控制血糖、降低胆固醇和保持肠道的运动规律。如全谷物、水果、蔬菜和豆类等。
4.减肥:控制饮食份量、健康饮食,减掉多余的脂肪有助于控制血糖。
5.多运动:常规体育锻炼可降低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
6.减轻压力:压力可影响血糖。减少压力,注意自己的情绪健康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可尝试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来放松。
参考资料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腾讯医典
来源:广西疾控
资料来源网络,且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如侵删。
糖尿病的1型和2型究竟是怎样分的?看完这2点,你会有所了解
虽然说很多时候,患有同一疾病的患者,都有非常相似的症状,但是在这些相同的疾病中,由于其本身的表现和发病机制不一样,有可能又会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说糖尿病就分为很多类型,比如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那么到底什么是1型糖尿病,什么又是2型糖尿病呢?二者有哪些区别呢?看完这2点,你会有所了解。
1.发病机制不同
1型糖尿病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我们身体中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被一些因素破坏了,这时候引起了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导致对血糖的无法抑制和调控,进而出现血糖明显升高的情况。
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是相对较低的,仅为2型糖尿病的1/10。就1型糖尿病而言,它的发病机制除了遗传和病毒感染的因素外,还可能和我们身体的自身免疫有关系。
而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的抵抗和胰岛素的相对缺乏,所以相比于1型胰岛素的绝对缺乏而言,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抵抗和相对缺乏占比更大一些。另外一方面,由于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所以2型糖尿病的患者也不要掉以轻心,如果是患有2型糖尿病,其直系亲属也最好定期监测血糖,以免出现了早期糖尿病而没有被发现。
2.临床特征不同
1型糖尿病的发展往往会显的比较急促,同时还伴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的症状,情况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出现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注射胰岛素,才能够维持血糖的正常。
而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对胰岛素作用产生抵抗,甚至会终生存在抵抗,它的起病相对1型糖尿病来说会缓慢一些,并且很多时候都会有肥胖因素存在,体重每增长一些,糖尿病所出现的几率就会更大一些。这也是为什么许多预防糖尿病的宣教中,就强调要减轻体重。
通过以上2点,我们知道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区别主要在于其发生机制不一样,那么对于许多成年人而言,所需要预防的主要是2型糖尿病。
【本图文由“医者荣耀”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彦页,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