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2吧(糖尿病2严重吗)

保健时报 0
文章目录:

2型糖尿病难治愈,但满足四个条件,有望实现停药!具体怎么做?看这篇就懂了

2型糖尿病能治愈吗?

不能,但有些糖友可实现“临床缓解”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包柄楠

在临床工作中,

常常有糖友询问:

“医生,2型糖尿病能去根儿吗?”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不能完全治愈。

但是有些糖友经过积极治疗后,

在血糖控制理想的情况下,

可以停用降糖药物,

实现糖尿病的“临床缓解”。

2型糖尿病缓解,

是指患者在无降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

血糖仍可处于达标或正常状态。

2型糖尿病缓解需满足

四个基本条件

2021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将“患者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2型糖尿病缓解的标准。若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真实血糖水平,可用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或通过连续葡萄糖监测估算的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替代标准。在确定2型糖尿病缓解后,糖友仍需要每3~6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

在对2型糖尿病缓解条件进行评估之前,首先要排除以下几种疾病:

1、 排除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包括皮质醇增多症、生长激素瘤、胰高血糖素瘤以及一些遗传因素导致的特殊类型糖尿病。这些类型的糖尿病需针对其致病因素进行治疗,方可使糖尿病得到缓解。

2、排除自身免疫型糖尿病,比如1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因受到持续的自身免疫攻击而呈进行性下降,患者的超重和肥胖比例较低。

3、排除病程较长、并发症较重、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血糖达标时,空腹C肽低于正常范围)的2型糖尿病患者。

一般情况下,满足以下四种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加适合缓解疗法:

1、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及其他1型糖尿病相关抗体阴性,不存在破坏自身胰岛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

2、患者偏胖更容易缓解,患者体质指数≥25(或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

3、空腹C≥肽1.1微克/升、餐后两小时C肽≥2.5微克/升,表明尚存一定的胰岛细胞功能,有缓解的基础。

4、病程≤5年缓解机会较大。

生活方式干预

是2型糖尿病缓解的基本方案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2型糖尿病缓解有多种干预方案,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是所有2型糖尿病缓解的基本方案,包括饮食营养治疗、运动干预、饮食营养联合运动治疗三种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方案。

在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各种特殊饮食方式如限能量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极低能量饮食等均能够促进早期2型糖尿病缓解。运动是控制体重的最佳手段之一,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通过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达到控糖目的,同时还能改善血压、血脂等其他代谢指标。糖尿病缓解临床试验研究结果也显示,饮食营养联合运动治疗能够有效提升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糖尿病的缓解率。

减重药物

奥利司他是我国唯一被批准的减重药物,奥利司他短期应用(12~24周)有助于体质指数≥27的2型糖尿病患者缓解。

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

对于血糖控制不佳且不能坚持强化生活方式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显著改善体重的非胰岛素药物(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二甲双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短期应用(8~12周)有助于糖尿病缓解。

胰岛素

新诊断或病程短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提高糖尿病缓解率。对于糖化血红蛋白≥10%、空腹血糖≥11.1毫摩尔/升、应用短期(2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助于缓解糖尿病。

但对于病程较长者,长期胰岛素治疗并不能带来更多的胰岛β细胞功能保护。因此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代谢手术

对于体质指数≥32.5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药物等治疗措施不能显著改善体重和代谢紊乱,可考虑采用代谢手术缓解。其目的是限制进食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实现体重的下降和代谢功能的改善。

综上所述,虽然2型糖尿病目前没有治愈的方法,但是对于那些肥胖或超重的短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干预越早,缓解维持时间越长,糖尿病并发症及全因死亡率越低。

体重下降幅度越大缓解率越高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缓解与减重、改善脂肪肝、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高糖毒性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相关。

体质指数是与缓解效果相关最强的指标,在数值上等于体重数除以身高的平方。糖友应该把体质指数控制在18.5~23.9。2型糖尿病伴肥胖者建议减重10千克以上(最好减15千克以上)或减重10%以上。

糖尿病缓解临床试验研究显示,5年内的糖尿病合并肥胖的患者减重后,糖尿病缓解率为46%,而且体重下降幅度越大缓解率越高。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董超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

邮箱:ln8103@cnki.net

2型糖尿病能转变成1型糖尿病吗?看看真实的情况吧

我想还有很多糖尿病人分不清什么是2型糖尿病,什么是1型糖尿病吧?当我写一些关于糖尿病分型和治疗的文章时,后台总会收到一些糖友的咨询:“田医生,我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田医生,是不是2型糖尿病更严重一些?”

为了统一回答这些问题,今天以1个糖友的例子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糖尿病的分型问题。

一、糖尿病分型

糖尿病一般分为4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女性在妊娠以前没有糖尿病,在妊娠期间发现了糖尿病的,这个很好理解吧。

特殊类型糖尿病比较复杂,里面的小分类也很多,但占比非常小。实话实说,我从医17年,还没有诊断过一例特殊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绝对缺乏性糖尿病,以儿童发病多见。

2型糖尿病是整个糖尿病的绝对主力军,占比在90%以上,系生活方式不良导致的,我的糖尿病人也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人。

二、糖友病例

前段时间有一位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住院的患者,我看了他既往的病历资料,在外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先后多次出现酮症酸中毒,特别是2023年,频繁发生酮症酸中毒,但都以“2型糖尿病”诊断,未检查胰岛功能。

这位糖友其实一直打着胰岛素,只是不规范,血糖控制不佳也没有进一步检查。

三、“破案经过”

在我院住院纠正酸中毒后,我们给他查了胰岛功能,就和预料中的一样,C肽只有0.01,胰岛功能完全衰竭!

这个糖友肯定不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不会反复发生酮症,胰岛功能也不会这么差。因而考虑该患者为1型糖尿病或1.5型糖尿病。

四、1.5型糖尿病的诊断

1.5型糖尿病只是一种形象的叫法,它的全名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其实是1型糖尿病的一种亚型,在我国已经诊断的1.5型糖尿病至少有1000万人。

1.5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发病年龄大于等于18岁;胰岛自身抗体阳性;诊断糖尿病至少半年内不用胰岛素血糖也能维持正常。

说白了,1.5型糖尿病的胰岛功能衰竭速度比2型糖尿病要快很多,但比传统的1型糖尿病人要慢。

以上的这位糖友由于一开始不是在我这里诊断的糖尿病,因而到底是1.5型,还是传统1型无法定论,但肯定是属于1型糖尿病的范畴。

五、1.5型糖尿病的治疗

1.5型糖尿病虽然发病初期不一定必须使用胰岛素,但为了尽量保护残余的胰岛功能,还是尽快使用胰岛素治疗为好。

就如上面那个患者,并不是2型糖尿病转变成了1型糖尿病,而是他一开始就是1型糖尿病,而被误诊为了2型。

糖尿病的分型不会随意转换,就如太阳永不改变的东升西落一样。

总结:糖尿病分型的确定有赖于胰岛功能的测定,分型明确了,治疗才能更针对。

医生提醒 糖尿病患者一旦有感染要及时就医

来源:钱江晚报

“太可怕了!没想到一颗烂牙齿竟然差点要了我的命。”宋先生(化名)的身体虽已基本恢复,但说起这次生病经历依然十分后怕。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先是牙疼,接着是腿疼,期间还伴有眼睛疼,结果在家不小心摔了一跤送医院,查出来竟是要命的脓毒血症,眼睛、牙齿、腿部肌肉,以及肾脏都有感染化脓。医生说,如果再晚两天送医院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宋先生今年61岁,平日里能吃能睡。一个半月前,他感觉到右后下牙隐隐作痛,想着年纪大了,有烂牙也不足为奇,再说也没痛得不能忍,只要吃得清淡点、软一点,应该过两天就会好的。于是,一拖就是三个星期,牙疼没有好转,双下肢一用力也开始有酸痛。

结果下床倒水时,他一头栽倒在地,感觉特别恶心,想呕吐。在家人的陪同下,他就近来到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

经检查,宋先生体温39℃,随机血糖30mmol/L(成年人的正常值为<8mmol/L),另外尿里有白细胞、血里的炎症指标也高得惊人,急诊医生初步判断为糖尿病和脓毒血症,当即转至内分泌科接受住院治疗。

进一步检查,发现宋先生有肌肉脓肿,牙齿根部有坏死的组织和碎骨片,眼球内部也有感染和脓液渗出。另外,CT显示双肾都有感染与脓液。

感染全身多处的是什么细菌?入院第三天,血培养结果出来了,原来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祟。

追根溯源,竟是那颗烂牙齿。内分泌科主任牟新解释,人体口咽部经常会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在血糖控制差的情况下,抵抗力会比平常明显下降,一旦有皮肤破损,细菌就乘虚而入,引起严重的菌血症。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又是一种非常容易形成脓肿的细菌,所以细菌随着血液播散到全身,在宋先生的眼球内部、肾脏还有肌肉等处都形成了脓肿。

原来,宋先生已患糖尿病十多年,平时虽在口服降糖药,但很少监测血糖,偶尔去社区医院查一次指尖血糖,无论结果高低都不在意,因为他觉得自己能吃能睡,身体蛮好。

万幸的是,宋先生感染的是普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使用抗生素后,很快得到控制。如果感染的是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超级细菌,那就非常可怕了。

牟新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平时一定要严格控制血糖,一旦遇到感染要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治疗,千万不要拖延。因为糖尿病患者非常容易合并细菌的感染,而一旦感染,往往病情较重,甚至危及生命。(记者 何丽娜 通讯员 张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