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没加号(糖尿病没有症状可以不吃药吗)

天天听健康 0
文章目录:

有糖尿病的人,尿糖阴性没有加号就表明肾脏没问题?是这样吗?

【专业医生天天与您说健康】

对有糖尿病的人来说,监测血糖的高低是干预治疗的措施之一,大多需要自己在家完成。虽说现在血糖仪已经很普及了,在家随时测测血糖很方便,可是每次检测都需要针刺手指使不少人心生畏惧,且每条试纸价格需要几块钱,长年累月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于是有些人就想通过其它的方式来做这件事。

最常见的就是用测尿糖替代血糖检测,张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只要看到尿糖检测是阴性就认为自己血糖也高不到哪去,而且他还听有人说有糖尿病的人如果尿糖阴性没有加号,就表明肾脏没有问题。可没想到上个月在医院做检查时被告知他已经发生了糖尿病肾病,而且已经进展到一定程度,再这样下去离尿毒症就不远了。为此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呢?

张先生:尿糖阴性没有加号不是表明血糖就不高吗?

医生:对没有糖尿病的人确实如此,因为肾脏是一个对全身的血液进行过滤净化的器官,简单地说分两步完成。首先肾脏像一个筛网一样对血液进行过滤,除了血液中的血细胞以及大分子的脂肪、蛋白质等不会被过滤出去外,其它的各种物质比如葡萄糖、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都会进入过滤液中;其次,肾脏会对过滤液进行重吸收,将其中对身体有用的物质包括葡萄糖在内重新吸收回血液,经过重吸收的过滤液最终才形成尿液,所以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几乎检测不到葡萄糖,显示尿糖阴性。

医学研究证实:不同人和肾脏对葡萄糖的过滤及重吸收能力不同,由于肾脏功能极其强大,强大到正常人平时只要有一个肾脏发挥作用就可满足机体的需要,因此即便血糖高到一定程度,经肾脏过滤重吸收后尿中也不会有葡萄糖存在,只有血糖超过了一定的阈值,超出的肾脏的处理能力,尿糖才会阳性出现加号,这个阈值称为肾糖阈,以血糖浓度来表示,大多数人为8.96~10.08mmol/L。

张先生:我明白了,就是说如果血糖不超过10.08mmol/L,尿糖就是阴性的?

医生:你只说对了一半,没有糖尿病的人是这样,有糖尿病的人可能因为长期高血糖的存在损伤血管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肾脏是一个细小血管极其丰富的器官,很容易受到损伤发生病变,此时肾脏功能异常,一方面过滤出的葡萄糖减少,另一方面肾脏对过滤液中的葡萄糖有重吸收却加强了,结果是尿糖仍然是阴性。临床实践表明,有些糖尿病病程较长、特别是老年人血糖达到16.8mmol/L时,尿糖仍然可以是阴性没有加号,称为肾糖阈升高。

所以,血糖的高低与尿糖是阴性与阳性不一定是一致的,绝不能用测尿糖取代血糖检测,否则就可能产生误导而延误治疗。此外,对有糖尿病的人来说,控制血糖是有具体数值要求的,比如空腹血糖至少应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至少控制在10.0mmol/L以下,而尿糖只是以阴性阳性来表示,是无法知道血糖究竟处于什么水平的。

同样的道理,检测尿糖也不能反映肾脏是否受到的损害甚至发生了病变,只要尿糖阴性肾脏就没问题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切不可因此而延误了早发现早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机会。

张先生:如何才能早期发现是否发生了糖尿病肾病呢?

医生:上面已经说到了,人的肾脏功能很强大,即便是受到的损伤也可以凭借强大的代偿能力满足机体的需要,肾功能依然表现正常,也不会出现什么症状,此阶段称为是肾损害;当肾损害进展到一定阶段,肾脏的代偿无法满足机体需要时,肾功能才会表现出异常,此时便发生了糖尿病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治疗就会逐渐加重进展为尿毒症。

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肾损害非常重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有糖尿病的人尤其是病程超过5年以上的人应每年至少检测一次。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眼底检查帮助及时发现肾脏的病变,因为人体眼底血管与肾脏的血管结构基本一致,糖尿病眼底病变与糖尿病肾病几乎同时发生,而眼底血管是唯一肉眼可见的血管,是否有病变能看得更清楚明了。

张先生:我的糖尿病肾病还能恢复正常吗?

医生:对于糖尿病肾病,如果没有进展到尿毒症期,积极干预治疗是有可能得到逆转恢复正常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及时发现明确诊断。所以,有糖尿病的人不能只关注血糖,定期对心、脑、眼、肾等进行检查非常重要。

张先生:谢谢您,我得赶紧把这些知识告诉身边的糖友们。

【如果此文帮到了您,点个赞打个赏点击关注吧,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推荐阅读

有糖尿病的人一晚上起夜两三次,你的肾可能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

诊断糖尿病的简单方法介绍

患者怎样确定自己患有糖尿病呢?一般情况下,当患者出现明显的糖尿病典型症状或糖尿病不典型症状时,就会考虑到自己可能患有糖尿病,但单凭口渴、喝水多、尿多等症状不能诊断自己患有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诊断是以血糖水平为标准的。另外尿糖阳性也不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因为尿糖出现加号( ),有时在正常人中也会出现。所以要诊断糖尿病必须是以静脉抽血检查出的血糖浓度为准。

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对糖尿病的最新诊断标准,简单的讲,如果血糖升高达到下列两条标准中的任意一项时,就可诊断患有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 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这里的餐后2小时,常常是以进餐2两馒头为标准,因为我们知道进餐的多少也会影响血糖的高低。

OGTT试验

又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在当血糖升高的程度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使诊断摸棱两可时,而进行的一种进一步确诊糖尿病的检验措施。让患者在空腹情况下口服75克葡萄糖,于2小时后抽血检查血糖水平,如果要诊断糖尿病则:

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糖耐量异常(IGT)和空腹葡萄糖受损(IFG)

糖耐量异常(IGT)是指OGTT试验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升高,超过正常的7.8mmol/L,但仍未达到11.1mmol/L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这些患者称为葡萄糖耐量异常。

空腹葡萄糖受损(IFG)相应的就是指空腹血糖升高,也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在6.2~7.0之间。

IGT和IFG可以说是一种正常人向糖尿病的过度状态,这部分人虽然现在还不是糖尿病, 但是将来发生2型糖尿病危险性非常高,可以说是糖尿病的后备军。据有关研究报道,每年5-8%的 IGT者将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此外IGT者发生心血管病变,如心肌梗塞、心绞痛的危险性也大大提高。

糖尿病的诊断误区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得病几年或几十年,只做过空腹血糖、尿糖的检查,就认为糖尿病已经确诊,开始服用降糖药,其实这是错误的。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所引起的糖、脂纺和蛋白质代谢失常。血糖、尿糖增高只是糖尿病的标,其根本在“胰岛功能低下”。所以诊断糖尿病的客观指标是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兴奋试验,有条件的还可以检查胰岛素受体结合率。通过以上的试验可以确定糖尿病1型还是2型,病情稳定与否,病情属轻度、中度还是重度,对于治疗和预后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兴奋试验一定要同时做。这样便于诊断对照观察,确切了解病情,避免误诊、误治。此外,尿糖的多少受肾糖阈控制,病理情况下尿糖与血糖常不成正比。有些病人根据检查尿糖“ ”号多少作为调整使用降糖药、胰岛素剂量的依据是十分危险的。

十几年体检血糖不高、尿糖加号,杭州阿姨:这是啥情况?!

0

1

上午,五十多岁的韩阿姨拿着尿常规的检查报告单,来到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找刘恺远医生:“刘医生,我每年都体检的。十几年了,报告单上的尿糖这一栏总是有加号,但我没有高血糖,应该不是糖尿病,所以一直也没来看过病。”

刘恺远立刻给韩阿姨测了空腹血糖,结果是5.24 mmol/L,确实属于正常值。

尿糖在什么情况下会升高?

刘恺远说,正常情况下,肾小管可将肾小球滤液中的葡萄糖几乎 100% 重吸收回血液,尿液中含糖量甚微,所以正常人尿糖检测是阴性的

但当血糖浓度超过一定水平——肾糖阈160~180 mg/dL(8.96~10.08 mmol/L)时,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即尿糖阳性。

所以,如果出现尿糖升高的情况,首先要考虑糖尿病。进一步检查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必要时还要做“糖耐量试验”等检查。如果患者血糖也高,则为糖尿病。

0

2

可是韩阿姨十几年的体检结果都是尿糖高,血糖正常,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了明确病因,刘恺远建议她住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尿糖升高,一定是高血糖吗?

刘恺远提到,尿糖和血糖的升高可分为两种情况:

情况一:尿糖高,血糖也高

血糖增高性糖尿

一般见于早期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超过 8.96 mmol/L,就会出现尿糖阳性。

暂时性糖尿:

饮食性糖尿,如大量进食糖类、静脉输入葡萄糖或者剧烈运动后导致血糖突然升高,从而导致尿糖阳性。这种情况下,一般几小时后,血糖和尿糖就会恢复正常水平。

应激性糖尿,发生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时,肾上腺素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或延脑血糖中枢受到刺激,可出现暂时性的高血糖和糖尿

情况二:尿糖高,血糖不高

假性糖尿

服用大量维生素C、阿司匹林、头孢抗菌素等药物后,或者进食大量含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后,也可能使尿糖检测呈现阳性。实际上这是假阳性,血糖并不会相应升高。

肾性糖尿

血糖浓度正常,但由于患者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部分糖从尿中漏失,引起尿糖试验阳性。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家族性糖尿和妊娠期等。

0

3

刘恺远分析,由于韩阿姨没有服用过影响尿糖检测的药物,可能是肾性糖尿;之前也没发生过其他肾脏疾病,所以很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家族性肾性糖尿。

经过基因检测,刘恺远发现韩阿姨确实是基因发生了突变,属于家族性肾性糖尿,表现为持续的糖尿,且血糖不升高。当这类患者的尿糖升高时,一般不会影响肾功能或代谢状态,所以也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出现低血糖时,对症处理即可。

刘恺远为韩阿姨做了详细解释,叮嘱她要避免长时间饥饿,预防低血糖。困惑多年的疑虑解开,韩阿姨感觉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主要文字来源:内分泌科 刘恺远

党政综合办公室编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