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手指截肢(糖尿病手指截肢能活多久)
浙江一糖尿病患者剪破趾甲皮肤 引发感染被迫截肢
中新网杭州3月21日电(记者 方堃 实习生 胡哲斐)剪指甲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进行的个人卫生护理。但对于某些特殊人群来说,如果剪指甲时不慎出现伤口,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21日,记者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医二院”)了解到,糖尿病患者林先生在剪其脚趾甲时,不慎剪破趾甲皮肤。由于处理不当,伤口迅速溃烂蔓延到整个脚掌,最后不得不因感染坏死严重而截肢。
记者了解到,林先生今年70岁,浙江杭州人,有二十多年的糖尿病史。2017年2月初,他在剪脚趾甲时,因为年纪大视力模糊,不小心在右脚大拇趾上剪出一个伤口。他便用抗感染的药进行涂抹,以为伤口会很快愈合。
结果伤口不仅没有愈合,还从一个小口子开始扩大。在子女的劝说下,林先生到家附近的诊所换药,但仍未见效。一周后,小伤口发展为扩散到整个脚掌的大伤口。
林先生的子女立马将林先生送到浙医二院。“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的脚趾已经溃烂严重,整个脚掌变黑坏死,并且散发恶臭。”该院血管外科创面诊疗中心主治医师朱世钧告诉记者。
经过血管造影等检查,林先生被证实右脚血管闭塞严重,且由于感染坏死严重,如果不及时控制,将危及生命,因此不得不截肢。朱世钧说,糖尿病患者因为泡脚、外伤、剪脚趾甲等轻微破损后处理不当而被迫截肢的状况在临床上时有发生。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出现伤口且不愈合,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朱世钧介绍。
朱世钧告诉记者,很多糖尿病患者足部出现伤口后不及时就医,以为无大碍。但糖尿病足病的进展非常快,几天内创口感染就可能从小伤口扩散到整个脚掌附近,甚至扩散到全身引发败血症。
“部分糖尿病人虽然没有伤口,但出现双脚麻木、冰凉等异常情况时仍需要及时就医,做进一步检查以排查糖尿病足。”朱世钧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当注意足部卫生,如果有伤口要及时就医。平时穿鞋需注意鞋子的舒适度和柔软度,泡脚时避免用过热的水,保护好自己的足部。(完)
做了顿饭,差点要截肢!这个问题千万不能小瞧!
张女士(化名)怎么也没想到,
只是因为帮家人做了一顿晚饭,
就险些面临截肢,
甚至有生命危险!
“那天我从菜场里买了一条鱼,小小的,旁边张着两扇鱼鳍。”张女士说,这鱼叫什么名字她不知道,但就是在处理这鱼的时候,左手小拇指一不小心被鱼鳍扎了一下。
“当时也不觉得痛啊,我继续烧鱼,晚餐吃得开开心心的。但是第二天一早醒来,不好了!”张女士和丈夫发现,她的左小拇指肿得发紫,左手手背肿得像个小馒头一样高。
一家人当即赶到家边医院,医生问了病史,张女士说以前在老家没事会喝些啤酒,其他身体都挺好的,“关键大家都没有往鱼鳍这事上想,最后当做痛风治了一周!”
(网络配图)
然而,张女士一直没有痛风病史,治了很久,这手也不见好转,而且越来越严重,肿痛的地方从手指、手背,一直蔓延到手臂。等找到医院时,整个手臂都痛得不行了,手指皮肤都破溃流脓了。
医生接诊后发现,张女士的左手感染严重,为坏死性滑膜炎,如果再不及时治疗,控制病情,不仅要截肢,更有生命危险。
张女士患有糖尿病,同时因长年饮酒,还有酒精性肝病基础。参与会诊的感染科医生表示,糖尿病与酒精性肝病基础的病人都是海洋创伤弧菌等细菌的易感人群,“考虑患者曾在发病前,发生过海产品刺伤皮肤的事件,因此高度怀疑是鱼鳍携带的菌群造成感染。”
去年九月,
安医大一附院高新院区
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
接诊了一位60岁的患者王大爷,
他全身高热,
双手肿胀发黑,食指溃烂,
不得不面临截肢的严重后果。
医生检查后发现,
王大爷因为清洗海虾时不慎划破手指,
感染了“海洋创伤弧菌”细菌。
王大爷在家中清洗海虾,右手食指不小心被虾头划破了。当时只用水简单冲洗了一下伤口。当天晚上王大爷突发高烧,双手开始明显肿胀发黑。
当王大爷到达安医大一附院高新院区时,食指已经开始溃烂流脓,双手肿的像两块大黑馒头。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为王大爷进行检查后发现,王大爷伤口和血液中均检测出一种叫作“海洋创伤弧菌”的细菌,这正是导致王大爷伤口感染坏死的“罪魁祸首”。
(网络配图)
海洋创伤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也可能漂在海水里或附着在海岸岩石上,甚至耐受高盐分的海域,但不耐受高温,很多海洋生物身上都携带此类细菌,常见于贝壳类海产品。海洋创伤弧菌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呕吐、发烧、腹泻、低血压、肿胀和疼痛等症状。需尽快就医治疗,否则可能造成严重的败血症及多器官衰竭。有研究表明,感染海洋创伤弧菌后死亡率超过50%。
在此,医生提醒广大市民,特别是经常下厨或者从事海洋渔业的工作者们,千万小心,在杀鸡宰鱼、清洗鱼虾蟹等海鲜时,最好戴上橡胶手套做好防护。一旦发生刺伤皮肤等事件,要时时关注伤口以及病情发展,出现发烧、皮肤红肿等症状需尽快就医,并且向医生告知曾发生这样的刺伤史。
一般来说,抵抗力比较好的人,病情会轻一些;反之,则病情可能更为严重,尤其是本身患有糖尿病、肝硬化、酒精肝,以及血液疾病的人抵抗力弱,感染后情况往往不容乐观。因此,这类易感人群,在日常工作中更需做好防护。
在杀鸡宰鱼、清洗鱼虾蟹等海鲜时,最好戴上橡胶手套做好防护!
坚持走路降糖,却走出糖尿病足,被迫截肢,咋回事?吸取3个教训
一直以来,如何稳定血糖是很多糖友的一个“心腹大患”。长期服用降糖药让很多糖友心里有很大的压力,担心药吃多了会伤身。谢大爷患糖尿病也有十来年了,一直以来都在吃降糖药,但他听说长期吃药会伤身,也忍不住的担忧。后来又听人说,坚持走路可以稳定血糖,他便开始了自己的“试验”。
一开始,他只是每天步行5公里,并且照常吃降糖药,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血糖确实一直比较稳定。后来他开始尝试停用降糖药,为了避免“降糖效果不够”,他将每天的运动量提高到了10公里。坚持了1个星期,他自测血糖也还是比较稳定。他彻底放下心来,停了药,想着靠走路锻炼就能降糖,也就没必要吃药了。
但意外总是来得很突然。在坚持步行锻炼了大半年后,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脚上开始出现伤口,并且伤口出现了破损、溃烂、流脓等情况。没过两天就开始红肿、溃烂,他这才去医院检查。
检查的结果让他感到震惊。医生表示,因为谢大爷一直以来的血糖不太稳定,诱发了糖尿病足,不仅如此,在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后,还发现了他存在轻微的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
而在对谢大爷的糖尿病足进行了手术治疗后,仍然没能让下肢感染有所改变。对此医生给出的建议是,采取截肢。最后,谢大爷在68岁的时候,失去了一个脚趾,万幸的是,后来并发症被控制住了。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他坚持步行锻炼,还会诱发糖尿病足,甚至演变到了截肢的地步?追根究底,主要和他犯的3个错误有关。
错误一:擅自停药,调整用药方案
对一些患者来说长期吃降糖药很担心会损伤肾脏。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医生在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时,都会充分的考虑用药的时间,用药的剂量并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药物。比如二甲双胍这种常用的降糖药,对肾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并不会损伤肾脏。擅自停药,调整用药方案反而会引发血糖波动,更容易诱发肾脏这个靶器官受伤。
错误二:缺少定期查血糖的意识
相信很多糖友对定期复查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人们总觉得自己觉得没什么不舒服的,就说明血糖很好。事实上,血糖升高和身体出现不适的症状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血糖升高的敏感度可能也会下降,哪怕血糖不正常,也很难发觉。
定期复查血糖,糖化蛋白等项目不仅仅是掌握病情,也是为了了解用药方案是否合适,便于医生及时的调整用药计划。复查时还会对部分患者进行肝肾功能的检查、眼部检查,也是为了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错误三:超负荷的运动量
谢大爷今年已经68岁了,但是仍然按照每天10公里这样的运动量来锻炼,虽然血糖确实因为运动有所好转,但是考虑到谢大爷的年龄以及骨关节的状况,如果继续这么走下去,很可能会落得个膝关节磨损严重的结果,甚至需要置换膝盖。糖友运动降糖也应该把握好尺度。
坚持走路降糖,但仍然走出了糖尿病足,最后还落得个截肢的下场,他犯的3个错误,糖友也该吸取教训,如果你也有,尽早纠正。
参考资料:
1、西医治疗糖尿病足,手术很成功,为何最后还会建议患者截肢了?·健康界·2019-11-15
2、你离糖尿病到底有多远?具备这些因素的人应警惕·科普中国·2019-5-4
3、糖妈妈降糖首选胰岛素 不推荐口服降糖药·光明网·20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