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糖铁糖尿病(多糖铁的治疗量是多少?)
这种“糖”摄入多,心脑血管病风险高!戒掉10天身体有可喜变化
糖,是甜蜜的象征。同时,糖也给人们带来无限负担:肥胖、龋齿、皮肤变差、内分泌紊乱、血糖波动……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后发现,长期高糖饮食者的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者短10~20年。
“控糖”正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养生方式,但你知道“控”的到底是什么糖吗?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众多糖里最改控的是哪一种,教你在不牺牲美味的同时科学控糖。
受访专家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刘石平
众多糖里,最该控制“添加糖”很多人把碳水化合物和糖画上等号,从而拒绝主食。
实际上,碳水化合物并不是单纯的“糖”,还包括淀粉、纤维素等多糖,乳糖、麦芽糖等双糖,果糖、葡萄糖等单糖。碳水化合物又可分为天然糖和添加糖。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石平表示,在人体内,添加糖的代谢与天然糖没有差别,最终都会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成为血糖。
但添加糖的“罪行”在于“热量高、营养低”:
- 蛋糕、饼干等食物中添加糖(白砂糖、红糖、玉米糖浆、蜂蜜和葡萄糖)含量高,但维生素、膳食纤维、蛋白质的含量低;
- 同质量的粗粮不仅含有碳水化合物(天然糖),还有膳食纤维以及钾、铁等微量元素。
添加糖多,心脑血管病风险高
如果保持每天的热量摄入不变,摄入过多添加糖势必会挤占其他营养物质的占比,导致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不足。
正常人每100毫升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为80~120毫克。
糖分摄入过多时,血糖水平会过高,机体首先将其转变为肌糖原、肝糖原,储存在肌肉、肝脏中。
但糖原的储存量也有上限,肌糖原约为120~400克,肝糖原约150克,多余的糖分会被机体转化为脂肪,囤积下来。
久而久之便会刺激血管,导致内皮受损,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风险升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要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
25 克大概多少呢?6 块方糖(一块方糖 4.5 克)。或许你觉得看起来还挺多的,但想吃过量真的非常容易。
有实验检测显示,以一颗4.5克的方糖来计算:
- 一瓶500毫升的某柠檬味碳酸饮料的含糖量相当于13块方糖;
- 一瓶500毫升的某凉茶含糖量达10块方糖;
- 一根50克的某花生夹心巧克力棒的含糖量为7块方糖。
戒糖10天,血压、胆固醇好转
糖摄入过多,会导致“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诱发心脏病,招来糖尿病,还会增加患脂肪肝、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等疾病风险。
令人欣慰的是,美国医学专家曾发表在《肥胖》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只要10天不吃糖,人体就会发生可喜的变化。
10天的戒糖实验
美国加州大学儿童内分泌科教授罗伯特·拉斯汀博士选取了43名肥胖儿童,进行了一项持续10天的试验。
在这段时间里,研究者尽可能地去除了受试儿童饮食中添加的糖(包括有甜味的蔗糖和面食中的淀粉等多糖),比如用酸奶代替甜面包和点心、用水果代替薯条等。
试验结束后,孩子们的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了,糖耐量(人体分解糖的能力)则有所升高。这说明,糖对人体的害处是可以逆转的。
不过,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儿童医院的一位专家也指出,减少糖摄入仅仅是改善健康的一部分,控制脂肪摄入、多吃植物性食物、坚持锻炼等同样重要。
日常做到5点才能有效控糖控糖重要的是自觉限制饮食中的糖摄入,而不是盲目相信控糖保健品、抗糖食物等。
#01
粗粮替代细粮
尽量选升糖指数(GI)比较低的食物,限量选择升糖指数偏高的食物。GI越高,代表升血糖的能力越强。
一般来说,白米、稀饭等越容易吸收的食物,升糖指数越高,容易刺激胰岛素分泌。粗粮的升糖指数较低。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般人群每天应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也就是说,粗杂粮应占主食的1/3左右。
#02
用甜味代替添加糖和游离糖
生活中缺不了甜味,建议选择相对健康的“吃糖”方式:
吃点糖分较高的水果或果干来解馋,如榴莲、香蕉、桃子、苹果、梨等;一些蔬菜的甜味也很突出,如南瓜、胡萝卜、甜菜等;三氯蔗糖、木糖醇、阿斯巴甜、甜菊糖等代糖,几乎不含热量,非常适合替代白糖。
#03
多关注低糖或无糖食品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规定:
- 无糖或不含糖的食品,含糖量要小于0.5克/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
- 低糖是小于5克/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食品虽标注“无糖”,但仍含有麦芽糊精等物质,也不建议购买。
#04
看食品标签,警惕隐形糖
大家挑选零食时一定要仔细看食品配料表。
如果白糖、砂糖、蔗糖、果糖、葡萄糖、糊精、麦芽糊精、淀粉糖浆、果葡糖浆、结晶果糖、麦芽糖、玉米糖浆等字眼的位置很靠前,说明是隐形的含糖大户,尽量少买。
#05
遵循饮食能量的两个平衡
一般来说,饮食能量要保持两个平衡:
- 能量营养素之间的比例适宜和平衡,即碳水化合物占55%~6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0%~15%,不要对某一种营养物质太专一。
- “能量摄入=机体消耗”,能量供给过多,会导致肥胖、高血脂、心脑血管病,供给过少则会营养不良。
★Tips★
控糖在于长期自律,不必寸量铢称,如果偶尔多摄入了一些糖,就少吃点主食、少吃点肉,这样就能保证一天的总能量摄入不会太高。▲
本期编辑:刘云瑽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克雷伯菌肺炎,糖尿病人身体里的常客,不可不查
一位美丽的女士,参加完朋友的生日聚会开车回家,路遇交警例行检查。
反正没喝酒,只是吃了点甜品,自信地猛吹一口,结果呆住了:酒精阳性!
啥?抽血确认她的乙醇浓度为1000mg/L,什么情况?仪器坏了吧?女士自己肯定没饮酒,也没喝含有酒精的饮料……
她并没有说谎,交警同志的酒精检测仪也没坏。
这位女士患上了一种自酿酒综合征(也称肠道酿酒综合征),她身体里有一种细菌发生异常,吃了某些不含乙醇的高糖甜品后,这些细菌会把肠道当作酒窖,把甜品发酵酿酒,产生内源性酒精,血液中酒精浓度会剧增,甚至有的病人会达到醉酒的浓度,可判定为酒驾。
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这种微生物可能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病人没有长期饮酒史,却查出脂肪肝),后来这位女士对交警的规范执法表示感谢,解决了自己多年的疑惑:女士平时身材保持很好,但数年前却查出比较严重的脂肪肝,一直找不到原因,自己并没有暴饮暴食,没有肥胖,也不酗酒,原来是这个细菌在身体里搞副业。
这种会酿酒的细菌,叫肺炎克雷伯菌人体通常都会自发产生少量酒精,但这类病人的肺炎克雷伯菌在体内产生的酒精量是正常人的4-6倍,摄入高糖食物后产生的酒精更多!
有研究者还做了个有趣的试验,他们选取了一些酒精肝病人的肠道菌群数据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中超过60%病人肺炎克雷伯杆菌阳性,而对照组人群中阳性率只有6%左右,相差10倍。
好了,有头脑灵活的人会说,以后被交警查到酒驾有借口了?
呵呵,想多了,这是个少见病,能治,而且医院能辨别出是否饮酒。不要以身试法心存侥幸,酒后莫开车!
是的,朋友们没猜错,这个细菌真的可以引起肺炎,尤其是糖尿病人,严重的甚至有生命危险。这种细菌最早是在1886年,从死于大叶性肺炎的病人肺中分离出来,归属变形菌门,肠杆菌目,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存在于健康人的呼吸道、胃肠道正常菌群中,在自然界水、谷物、肉类中也能分离到。
所以,尽管它能酿酒,却命名为肺炎克雷伯菌。而且它也不是专业的酿酒菌(酵母菌),酿出的酒并不好喝,口味比茅台、五粮液差远了,还能导致内源性酒精性脂肪肝病,要打压。
上面提到,这个肺炎克雷伯菌是个条件致病菌,在5-38%健康人肠道和1-6%健康人口咽部可以找到,不会引发健康人的肺炎(高致病力的菌株除外)。只有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或者产生诱发因素的刺激才会引起肺炎,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
当人体血糖长期处于高位时,一方面人体免疫监控会下降,免疫细胞受到糖衣炮弹的腐蚀,执法能力下降,会减弱吞噬某些病原菌的能力,平衡被打破;另一方面,坏细菌得到了大量糖水营养,就会趁机快速繁殖成群,到肺里搞事情,引发肺炎克雷伯菌肺炎。
肺炎克雷伯菌引发右肺大片炎症
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细菌,它会用毛茸茸的菌毛和粘稠的荚膜多糖黏住人体细胞,同时粘稠的荚膜会阻挡住免疫细胞的吞噬,对抗血清杀菌;它的脂多糖成分能刺激身体产生炎症反应,引发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这还不够,肺炎克雷伯菌具有铁载体系统,对铁的亲和力比人体细胞铁结合蛋白强,可以从人体正常细菌的铁结合蛋白中获取铁,而铁是细菌蛋白质的氧化还原剂,对细菌成长繁殖起重要作用。
是的,不止儿童成长离不开铁,细菌也离不开,细菌还会从人体细胞里抢劫铁,关键我们还抢不过它。
所以,糖尿病人控制好血糖,很重要!不要让糖衣炮弹腐蚀我们的免疫细胞队伍,也不要给细菌提供糖分营养。
细菌培养是诊断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金标准。这个细菌可以引起人类肺炎、脑脓肿、泌尿系感染、软组织化脓性炎等,所以取病人的中段尿、血液、脓液或脑脊液等,涂抹到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18-24小时,可以出现圆形、灰白色的黏液样菌落,有些比较黏,挑一下可以呈丝状:
实际上,很多糖尿病人因为咳嗽、发热就诊,从胸部CT片上也能看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的很多特点,这种肺炎分吸入性和血源性感染两种类型,其中血源性感染的病人常常伴有肝脓肿,是由于肠道里的克雷伯菌流窜到肝脏,失去管制大量繁殖,再通过血液入肺引起肺炎:
这是一位中年男子,多年糖尿病,比较倔强,血糖控制不太好,还经常喝点小酒,因为发热、咳嗽5天发现右肺大面积肺炎,伴有多发小空洞,有些空洞里有黏稠的脓液,因为比较稠厚不太容易咳出来,这是典型的肺炎克雷伯菌肺炎的CT表现。后来从痰液培养中发现大量肺克。
肺炎克雷伯菌肺炎该怎样治疗?不必惊慌,控制好血糖后,这个细菌有敏感的抗生素可以消灭它们。
不过我们上面提到,克雷伯菌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细菌,容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对氨苄西林和替卡新林天然耐药),且不同的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需要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对肝脓肿的病人,需要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实施经皮肝穿刺引流,及时排出脓液,缩短疗程并减少并发症。
我是影像科豪大夫,分享小病例,传递正能量,欢迎关注!
#超能健康团##湖南医聊超能团##清风计划#
为什么血糖会失控?直言:如果常做三件事,得了糖尿病也不奇怪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来不常见的糖尿病,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了。
很多人即便没有糖尿病,血糖也是超标的,那么,生活中,为什么血糖会失控呢?
直言:如果常做三件事,得了糖尿病也不奇怪
一、饮食不良
饮食对血糖的影响是最直接的,长期吃含糖量高的食物,血糖必然会飙升。
当然,会让血糖飙升的,还不只是含糖量高的食物,比如很多人会选无糖蛋糕,以为没有糖就可以多吃了,这其实是错误的。
一般来讲,无糖蛋糕只是不含有蔗糖,但是蛋糕基本上是用淀粉制作的,淀粉在经过分解之后就会形成大量的葡萄糖,因此即便是无糖蛋糕,也要减少食用,否则血糖难免要升高失控。
此外,油炸食物也是不能多吃的。比如油条、油饼等,都属于高热量的食物,同时也属于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制作过程当中需要很多油脂,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垃圾食品”。
这些食物在摄入之后不仅导致血糖升高,同时还可能会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容易让身体发胖,最好不要吃。
二、睡眠不好
睡眠对血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睡少了不行、睡多了不行,睡不好也不行。
睡眠不足,会破坏人体生物钟,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一旦胰岛素出现问题,就会引起人体的代谢紊乱,最终导致高血糖。每天睡不够6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2倍。
一般来讲,要保持6-8个小时睡眠,睡觉时间不要过早。长时间睡觉会导致人体活动量下降,很容易引起体重的增长,并加重胰岛素抵抗。也是要不得的。
睡眠质量不好影响正常的激素昼夜节律,比如夜间的升高血糖激素浓度升高,直接导致清晨胰岛素抵抗加剧,生长激素的分泌时间延长,也使血糖水平升高。
三、情绪不佳
很多人不知道,情绪对血糖的波动也有很大的影响。
情绪与血糖并非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情绪变化可以引起血糖波动,反过来,血糖波动又可导致情绪改变,二者互为因果。
体内升血糖的激素有很多,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但是降血糖的却只有一种激素,那就是胰岛素。
而当我们情绪不稳时,特别是过分悲观的情绪,就会导致上面的升糖激素,大量释放,让血糖飙升。
高血糖的评判:
当空腹血糖处于3.9-6.1mmol/L之间,同时餐后2小时血糖应处于4.4-7.8mmol/L之间时,表明机体血糖处于正常范围。
但对正常人来说,当空腹血糖大于5.6mmol/L时即提示血糖即将进入快速升高期,并可对血管产生微损伤。
当空腹血糖处于6.1-7.0mmol/L之间时,提示空腹血糖受损,当餐后2小时血糖处于7.8-11.1mmol/L时提示糖耐量异常,两种情况即可同时出现,也可分别发生,但只要出现其中任何一种情况,均表明机体处于了糖尿病前期。
当空腹血糖超过了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了11.1mmol/L,两个之中有一个或同时发生时,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发生了。
对于正常人来说,空腹血糖(餐前血糖)与进餐后2小时血糖的差值不会超过2mmol/L;
对于血糖异常及有糖尿病的人来说,空腹血糖(餐前血糖)与进餐后2小时血糖的差值超过了4.6mmol/L时,表明血糖波动过大,血糖控制极不理想,需要及时调整,以免过早发生各种并发症。
生活中,如何稳控血糖?
方法一:食物降糖
1、紫菜
紫菜含有丰富的紫菜多糖、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等,其中的紫菜多糖能显著降低空腹血糖。
糖尿病患者可于饭前食用紫菜,以降低血糖。一般可用紫菜做汤、羹。
2、黑木耳
黑木耳含木耳多糖、维生素、蛋白质、胡萝卜素和钾、钠、钙、铁等矿物质,其中木耳多糖有降糖效果,动物实验表明,木耳多糖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
黑木耳可炒菜或炖汤,也可作配料。
方法二:茶饮降糖
1、华花苗桑叶茶
华花苗,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具有降低正常及致病动物餐后血糖的作用。还可降低血清三酰甘油,有效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桑叶的降血糖作用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
一是通过生物碱DNJ对二糖类分解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小肠对双糖的吸收,降低食后血糖的高峰值;
二是通过桑叶生物碱及桑叶多糖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改善糖代谢,最终达到降血糖的效果。
2、金麦须茶
金麦须味甘淡,性平,入肝、肾、小肠三经,功能利尿消肿,平肝利胆,通乳泄热。
金麦须确实是一款很好的降糖中药。金麦须中的提取物有明显降血糖作用,且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肾病有改善作用。
部分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金麦须中的皂甙类物质发挥了降糖作用。
方法三:运动控糖
1、慢跑
慢跑被称作温和的心脑血管体操,它对人体的心脏和血管会产生非常好的刺激。
动汗为贵,跑动起来心脏加快跳动出的汗才有意义,因为糖尿病患者体质偏酸性,动汗可使体内环境偏碱性,从而降低炎症的发生率,对伤口的愈合、皮肤的修整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2、健身操
糖尿病患者很多都有远端的血管坏死,因此糖尿病后期很多患者会出现手指头痛、脚指头红肿麻木等症状。
每天可以做:身体往上拔,脚掌支撑,脚后跟离地,一上一下地踮脚,同时手臂手掌全力张开,做“抓”的动作,每抓一把,脚底下都随之运动,每次做5分钟,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坚持做。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