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易出血(糖尿病易出血吗)
糖尿病引发眼底反复出血,“三高”人群要注意!
如今,熬夜、久坐和高油、高脂、高糖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它们无一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接近1.4亿,相当于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日趋年轻化,甚至会影响视力导致失明!在11月14日世界防治糖尿病日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十年糖尿病患者陈先生(化名)深受眼病影响的故事。
据了解,陈先生患糖尿病已有十年,一直不重视血糖控制。一年前,因双眼视物不清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双眼的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双眼进行了玻璃体腔注药,医生建议进行视网膜激光治疗。在注药治疗后,陈先生的视力恢复到了右眼0.8,左眼0.1。因此,在出院后陈先生自我感觉良好,把医生的嘱托抛之脑后。
近日,陈先生因右眼视力急剧下降又去医院就诊,经过医生检查发现其右眼发生了眼底出血,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医疗团队紧急为陈先生施行了“玻璃体切除、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硅油填充术”,术中可以见到玻璃体腔内弥漫血细胞、后极部视网膜多处新生血管芽,眼底大量增殖膜牵拉导致视网膜脱离。好在手术顺利,保住了陈先生的视力。
针对陈先生的故事,小编也就此事请泉州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科主任吕帆做一个科普和点评。吕帆主任强调:糖尿病眼病病人要记得定期随访,定期进行抗VEGF治疗,最重要的是要控制住血糖!
那么,糖尿病为何会眼底出血?
吕帆主任科普:
很多糖尿病患者觉得自己只是患了糖尿病跟眼睛没有关系,事实上从你患上糖尿病的那一刻,眼病就会随时找上门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的小血管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变得脆弱,就像有裂缝的水管,容易渗漏、出血,从而引起视网膜病变,可致视物模糊、黑影等,甚至失明。而糖尿病治疗后,如果血糖控制不良,特别是高血压合并高血糖、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过程 通讯员供图)
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吕帆主任提醒道:可通过血糖控制,定期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7%)、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定时运动、戒烟、遵照医生指示控制好“三高”(血糖、血压、血脂),尤其注重肾病筛查、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进行预防。
如果已经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多数早中期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都可以获得较好的视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不可怕,只要定期测血糖,定期查眼底,遵循医嘱,积极的控制和治疗就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视力的损害。
临床干预手段包括以下几种:
1.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可以改善视网膜的缺血,从而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2.玻璃体切除手术
如果新生血管出血造成浓密的玻璃体积血,或者新生血管纤维增殖牵拉视网膜脱离,要先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让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再进行激光光凝治疗。
3.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疗法
视网膜缺血会使得视网膜细胞产生大量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视网膜生长新生血管,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就可以起到抑制新生血管生长的作用,进一步为激光和手术治疗创造条件。此外,它也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一线治疗方案,规范的抗VEGF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黄斑水肿,为患者保持良好的视力。(通讯员 黄兰兰 苏润钰)
来源:闽南网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最让人烦恼的当属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并发症之最大烦恼——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一点儿没错!糖尿病并发症中,最让人烦恼的当属脑血管疾病!
经常有糖尿病患者自觉没有明显原因出现头晕、头痛、胳膊腿活动不利索、说话含糊、饮水吃饭容易呛着等神经系统表现,有的人警惕性比较高,及时就诊,及时治疗,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
而有的人因为刚开始表现的不是很严重,耽误就医,病情突然进展后,虽经治疗仍然有后遗症,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形成脑血栓?
主要是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高的同时,经常合并高血脂高血压等,使血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增强,血小板对血管壁的粘附或血小板相互间的凝集机能增强,血液凝血因子增加,纤维蛋白原增高等,均可以促进脑血栓形成。
总的来看,就是形成了血管里面的斑块。而某种促进因素作用下,斑块突然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
糖尿病合并脑出血,多是因为血压增高明显,达到或者超过180/100mmHg,同时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脆性增加,弹性减弱,血管突然破裂从而出血。
糖尿病脑血管病常见的有:
①缺血性疾病:脑供血不足,后循环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塞,脑梗死
②出血性疾病:脑出血。
脑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
大脑的血液供应分别是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也常称之为后循环供血不足。
最常见的不舒服为:
头痛、头晕、眩晕、疲劳、昏昏欲睡、单侧肢体无力、僵硬、恶心、呕吐、血压波动、短暂失明甚至昏厥。
腔隙性脑梗死:
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
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
只是因为发生闭塞的血管较小,如穿支动脉,限于其较小的供血区,病灶较小,所以一般危害较小。
很多人并没有明显不适,但做头颅CT或者核磁可以发现:也有一部分人表现为间断的或者不太明显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舌僵、说话速度减慢,语调语音变化,轻度的中枢性面瘫,一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等。
脑梗死:俗称“中风”。
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比较明显,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一步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
大脑梗死区域对侧肢体的活动障碍、瞳孔改变、语言功能减弱或丧失,淡漠、欣快等精神症状。大小便失禁,认知功能丧失障碍,头晕甚至伴呕吐,严重者甚至昏迷,出现生命危险。
脑出血:
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病死率较脑梗死高。
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
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主要症状:
出血前多无预兆,半数患者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一般有:运动和语言障碍、喷射样呕吐、意识障碍、眼部症状、头痛、头晕。
广大糖尿病患者平素控制好饮食,多运动,各项指标达标,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脑血管并发症,但也一定要了解以上常见的脑血管并发症不同的表现,如果有相关不适,一定要及时就诊,经过积极治疗,多数人是可以恢复的。
作者|李晶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一科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先“上眼”(二)眼底出血怎么办?
糖尿病眼底病,主要表现是眼底出血。因为糖尿病影响眼底血液循环,导致眼底出血和眼底长血管膜(严重导致视网膜脱离)。
典型的眼底出血(也叫视网膜出血),开始为点状,圆形色暗红,边界不如微血管清楚,可吸收但可反复,当病变进行时出血斑的大小和数目增加,边缘可呈不规则或模糊,偶尔可呈条状或火焰状。
糖尿病眼底出血是发生了视网膜病变
眼底出血并非独立的眼病,是许多眼病和全身疾病共同的特质,引起眼底出血的病因较多,如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全身性疾病、炎症类疾病、视网膜脱离等。最佳治疗时间是发现眼底出血立刻给予治疗。
糖尿病眼底出血,是发生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前出血及玻璃体出血常突然发生。视网膜前出血形状呈圆形或舟状,上缘水平状或稍凹下。当网膜出血或网膜前出血穿破玻璃体膜或玻璃体的新生血管破裂时,就发生玻璃体出血,日久伴纤维增生,在纤维膜牵拉处导致视网膜脱离,黄斑移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网膜出血或网膜前出血引发玻璃体出血
不同原因引起的眼底出血,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出现视网膜病变需要采用激光治疗,一种是局部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内血管或微血管瘤的渗漏。
另一种是采用大面积光凝,破坏了外层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而这两层耗氧量最多,视网膜需氧量减少,新陈代谢水平降低。视网膜变薄后,使得本来供给外层视网膜的来自脉络膜的氧,转而向视网膜内层弥散,提高了内层视网膜的氧分压,从而缓解了视网膜缺氧。
总之,大范围视网膜光凝后,视网膜血流量减少,扩张的血管收缩,自主调节能力改善,小动脉也收缩,降低了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血管内压和跨壁压,血管渗漏减少,因而视网膜水肿减轻,组织缺氧缓解,新生血管退化。
激光治疗是减少眼底出血和长膜
一句话,激光治疗是减少眼底缺血的状态,从而减少出血和长膜。到了该做激光的时候,一定要做, 否则会越来越重。激光比较安全, 不算手术,仅仅是一个门诊治疗而已。有人担心做激光后病情加重,或者看东西发暗, 都是多虑。
当然,以上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止血抗凝、视网膜激光治疗等,对于恢复视力远不理想;中医可采取服用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姜黄、红花等。建议发现眼底出血后,患者及时到眼科或糖尿病医院中医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及早进行针对性治疗。
中医采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
患者治疗过程中需饮食清淡,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休息,同时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用手揉眼睛,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