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刘健(糖尿病刘红云)
北大人民医院刘健:不吃糖,为什么还得糖尿病?
糖尿病病名里有个“糖”字,不少人认为糖尿病是由于吃糖过多而导致的,可实际上,一些朋友可能会感到很疑惑,有的人明明不爱吃糖,可是为什么还会患上糖尿病呢?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食物、血糖、糖尿病
糖尿病的糖,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也就是血糖。而血糖的来源,除了食物中加入的白糖,也就是蔗糖之外,面包、面条和粮食中的淀粉在体内也可以转化为葡萄糖,此外水果、蔬菜和蜂蜜中的果糖也是血糖的重要来源。
人体摄入富含糖分的食物,经过胃肠的消化分解,其中的葡萄糖就进入了血液,成为血糖。血液中的血糖升高,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去到血液中,可以把血糖送进细胞,使血糖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如果血糖过多,就会被储存在肝脏变成肝糖元,或者变成人体的脂肪组织;当血糖过低,胰岛素减少或停止分泌,同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脂肪组织和肝糖元分解,升高血糖。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我们身体产生的胰岛素,是影响血糖的关键因素。有些人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的因素,胰岛β细胞出现损伤,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会出现胰岛素绝对不足的情况,血糖升高,这就是1型糖尿病;另一些人能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但同时还存在器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使血糖很难进入细胞,造成胰岛素相对不足,血糖升高,这就是2型糖尿病。
通常,1型糖尿病多与遗传因素相关。2型糖尿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与生活习惯关系更为密切。也就是说,2型糖尿病和人后天的饮食习惯更为相关。
糖和糖尿病
那么,吃进去的糖是否会增加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呢?
前面提到,当血糖过高,可以转化为脂肪组织,换句话说,吃糖太多了,就会引起肥胖,而肥胖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2型糖尿病。那么,除了引起肥胖诱发糖尿病的风险之外,吃糖是否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呢?
我们来看看研究是怎么说的。
此前一篇基于15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汇总了超过25万名参与者的数据,发现摄入总糖的数量对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没有显著影响。这里说的总糖,包括人摄入的果糖和蔗糖,按照研究结果来看,这些糖本身不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但是,也有些研究指出,含有果糖的含糖饮料与2型糖尿病有关。一篇总结了1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即使不考虑由于增加体重而诱发的糖尿病,每天饮用250毫升含糖饮料将导致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3%。
为什么包括果糖和蔗糖在内的总糖不会引起糖尿病,而研究单独的含糖饮料却与糖尿病风险升高有关呢?
这可能是因为,相比固态的含糖食品,液态的糖不容易产生饱腹感,对随后的进餐量影响不大。而且,含糖饮料往往是不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一个标志。喜欢喝饮料的人,通常也会摄入高脂高热量的食品,比如汉堡、炸鸡等等。拥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通常体力活动量也较小,并且有更高的吸烟比率,这些参数在研究中很难进行评估。
回到正题,我们来总结一下。不吃糖为什么还会得糖尿病?首先,1型糖尿病与糖摄入没有关系;其次,不吃糖不等于没有摄入糖,如果摄入过多的淀粉、水果,同样会造成血糖升高,如果长期摄入过多热量,也会引起肥胖而导致2型糖尿病。
单纯不吃糖并不能预防糖尿病,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才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法宝。
(作者:刘健,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本文转载自“健哥说心脏”微信公众号。为了让健哥更好地为您诊断病情,您可以选择到门诊就医,健哥出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北大人民医院特需门诊)
健康生活丨关注糖尿病患者的眼部健康
支持:云南省人口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但你知道吗?糖尿病也会引发眼病。在这期《健康生活》节目中,我们请到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的刘健副院长带大家关注糖尿病患者的眼部健康。
【名医档案】
刘健,中西医结合眼科博士,副主任医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中央组织部、团中央第二十批赴滇博士团成员。大理大学客座教授,红河州特聘专家,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名誉顾问。北京市亢泽峰名中医传承人,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性眼病。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等。
糖尿病导致的常见眼病有哪些?
糖尿病眼病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与糖尿病病程和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常见的糖尿病眼病有:白内障,糖尿病会加重和加快晶状体混浊,使白内障提前发生。糖尿病会引起眼球运动障碍,眼肌麻痹性斜视,导致视物重影。糖尿病还会导致致盲性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是我们常说的糖尿病眼底出血,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患了糖尿病的朋友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这个眼病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在医学教材里分为六期,根据视力情况我们可以把这个病分为三期,早期、中期、晚期,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或伴有轻微视物模糊,中期视物模糊加重影响工作生活,晚期严重视力障碍甚至失明。通常,糖尿病十年以上才会引起眼底病变发生,但是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朋友发现血糖高的时间通常会延后,因此只要确诊了糖尿病,最好每年都到医院眼科进行眼底检查,排除此病。没有糖尿病的朋友们也要每年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是不是患了糖网就一定会失明?有什么好的预防治疗方法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进展性眼病,只要我们早发现、早治疗,是不会失明的。我有很多病人患病已经10几年了,控制得非常好,病情不但没有恶化,反而逐渐好转。
从预防方面讲,首先要把血糖控制好,再有就是定期检查眼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在治疗上,控制血糖仍然是第一位的,血糖控制不好是导致糖网加重的最主要原因。糖网的发病特点是反复出血,如果大量出血进入玻璃体内就会严重影响视力,就会出现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甚至造成视网膜脱离,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等手术治疗,但做完手术还可能会再次出血。所以在临床上我们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是最好的。因为糖网患者大多属于气阴两虚证,采用益气滋阴、活血止血的方法治疗,无论是病情控制,还是术前止血、术后恢复均有较好疗效。
糖尿病引起视网膜病变目前医院怎么治疗?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6种治疗方法,对症治疗是关键。
一、西医治疗
1、控制血糖
2、控制血压
3、药物治疗
临床上并没有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特效药物,但是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改善自己的血液循环,避免血小板聚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病情。比较常见的药物主要包括:胰激肽原酶以及羟苯硫磺酸钙等。除此之外,患者还可以使用潘生丁和阿司匹林等进行治疗,能够抗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
4、激光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激光治疗主要是通过激光作用使微血管瘤的血液供应受到阻断。没有营养物质的补充,病变就不会加重,这种方法有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还能够防止眼底出血的情况发生,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5、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的原理与激光治疗的原理比较相似,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时,采用冷冻治疗能够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主要适用于出现白内障的患者如果玻璃体出血不能进行激光治疗时,也可以采取冷冻治疗。但是冷冻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不如激光治疗比较广泛。
6、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切割术并不适用于所有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当患者的玻璃体大量出血并出现明显失明症状时,通过眼电图以及视网膜电流图检测视觉功能良好时,可以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防止病变进一步加重,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稳定患者的病情。
二、中医治疗
辨病 专方 辩证,中医眼科学第十版教材,分为四种证型
1.气阴两虚证,症候: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飘动,眼底见出血、渗出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言懒行,咽干,自汗,五心烦热,舌淡,脉虚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利水。六味地黄丸和生脉散加减。
2.脾肾两虚型,症候:视力下降,眼底可见视网膜出血,水肿,棉絮斑,形体消瘦,或虚胖,头晕耳鸣,形寒肢冷,面色萎黄,或浮肿,阳痿,夜尿多等,面色白,舌淡胖,脉沉细。
治法:温阳益气,利水消肿,加味益气丸加减。
3.阴虚夹瘀证,症候: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眼底出血量大,增值膜;口渴多饮,肢体麻木等。
治法:滋阴补肾,化瘀通络。知柏地黄丸和四物汤加减。
4.痰瘀阻滞证,症候:全身见体胖,头身沉重,或身体某部位固定刺痛,口唇暗紫,有瘀斑,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瘀祛痰,温胆汤加减。
以上几种方法就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比较常用的方法,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医生的判断进行选择,能够稳定的控制血糖,最大限度的避免身体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身体出现任何不适,都应该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
糖尿病视网膜眼底出血要住院做手术治疗吗?
早期少量点片状出血,是不需要住院手术治疗的,只有出血量大,经保守治疗,出血吸收不理想的情况下才需要住院手术。糖网出血的特点是反复出血,因次手术治疗至少需要等出血一周以后,稳定了才考虑手术治疗。
我没有糖尿病,但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对着电脑工作,我的眼睛会有充血、疲劳、白眼球出血等情况,是什么原因?要怎么治疗?
长期使用电脑工作、学习等会引起干眼、视疲劳、球结膜充血,严重会引起结膜下出血。干眼、视疲劳我们可以采用热敷的物理疗法,每次15分钟,每天两次。如果出现球结膜下出血,早期需要冷敷,每次15分钟,每天两次。48小时后可采用热敷,每次15分钟,每天两次。
现在,手机电脑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长期使用后建议往远处看看,做眼保健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疲劳。
老人眼前经常会出现飞虫飘,医生说是玻璃体混浊,请问要怎么治疗好呢?
玻璃体混浊是大多数人都会出现的,随着年龄的增大,玻璃体出现液化过程,近视眼的朋友们还会提前出现,不需要过度担心。可以适量吃一些海带、黑芝麻糊等减轻症状。液化过程中,会有玻璃体后脱离,少数人会出现牵拉性出血、网膜浅脱离、黄斑裂孔等,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对于糖网患者的食疗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
还是那句话,糖网病的预防治疗首先要控制好血糖,请广大糖尿病患者朋友一定要到医院内分泌科在医生的指导下把血糖控制好,这是最重要的。在饮食方面少吃主食、少吃肉,多吃菜,少量吃水果,要合理分配饮食。不能喝白酒、啤酒。很多人认为吃肉不会血糖升高,其实肉吃多了会需要更多的胰岛素,从而加重胰岛分泌负担。要管住嘴、迈开腿。
从中医方面看,主要是益气滋阴,比如用黄芪、枸杞、菊花泡水喝有一定的益气补肾明目的作用,适当吃一些像山药、石斛这类的食品也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但阳虚的患者(有手脚凉、怕冷的症状)就不适合服用石斛了。
【下期节目预告】
在下周三的节目中我们将请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杨姣,她要在“世界慢阻肺日”关注 “呼吸系统健康”,请您继续关注下一期的《健康生活》节目。
【收听方式】——
云南新闻广播(FM105.8 AM576)周五13:30、周六9:30播出。
同步收听:下载蜻蜓FM、阿基米德APP搜索“云南新闻广播”。
【节目留言】——
如果想咨询专家、寻医问药的朋友欢迎您同我们联系交流。您可关注微信公众号“紫云和你聊健康”留言给我们,我会根据您的留言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为您答疑解惑。
来源:云广主播 梓云
编辑:李青芸 郑惠
责任编辑:管昕 李娟娟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END·
代糖就能敞开吃?照样让你得糖尿病
如今,“零糖”“零卡”已经成了很多食品商家争抢消费者的王牌。由于代糖本身几乎不含热量,大大减少了食品的整体热量,的确备受大众欢迎。然而,这些贴着无糖标签的食品,就一定能吃出健康吗?恐怕答案要让你失望了——研究发现,代糖可能会增加2型糖尿病以及某些癌症风险。更悲催的是,其减肥效果也没有明确证据。
带你认识代糖大家族
人类喜欢甜食由来已久,在2.6万年前,古埃及和古印度,就把蜂蜜视为重要的甜味剂,作为祭神的贡品;在古代中国和印度,还把蜂蜜作为治疗多种疾病的药方。
如今物质极大丰富,糖以各种方式源源不断地进入人体,造成多种多样的危害,比如龋齿、肥胖、2型糖尿病等。于是乎,各种以代糖作为甜味剂的“无糖”食品竞相亮相。
代糖,包括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天然甜味剂的原料是果汁、花蜜、蜂蜜等,经过加工提炼而成;人工甜味剂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常见的有糖精、阿斯巴甜、木糖醇、安赛蜜、赤藓糖醇等。不少人工甜味剂的甜度比蔗糖高出上百倍,因此使用量非常少,热量更是趋于零,可以显著降低食品热量,因而备受年轻人追捧。尤其是无糖饮料,在我国饮料市场份额逐年增加,预计到2027年,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将达到276.6亿元。
看似无害 照样招致糖尿病
随着科学证据浮现,不禁让人对高举“健康”大旗的代糖产生了质疑。
虽然代糖本身几乎不含热量,不会直接刺激人体胰岛素分泌,也不会升高血糖,但是代糖并非完全无害,最近一些研究发现,人工甜味剂还是会对人体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近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发表了一项相关研究,该研究筛选出120位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避免使用人工甜味剂的参与者,分为六组,其中两组为对照组,其余四组分别摄入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苷和阿斯巴甜。结果发现摄入人工甜味剂与肠道微生物组变化以及血糖升高相关。尤其是糖精和三氯蔗糖,对糖耐量影响更大。
换句话说,虽然人工甜味剂本身不会升高血糖,但可能通过肠道微生物变化减弱人体在进食后调节血糖水平的能力,从而诱发2型糖尿病。而且,此前也有队列观察研究发现,使用人工甜味剂会升高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想靠代糖减肥 戏也不大
不少人使用代糖的原因是为了减肥,但目前没有确定证据表明人工甜味剂可以减轻体重。2020年一项荟萃分析发现,在不节制饮食的情况下,人工甜味剂可能对体重超重或者肥胖的人群有一定的减重效果,但对体重正常,或者正在使用减肥饮食的人群则效果不明显。
更为可怕的是,近期一项纳入超过10万人、随访7.7年的研究发现,与不摄入人工甜味剂的人群相比,摄入更多人工甜味剂的参与者所有癌症风险增加了13%,其中食用添加剂阿斯巴甜增加15%,食用安赛蜜则增加13%。
由此可见,代糖虽然能带给我们甜蜜的味蕾刺激,但是长期大量使用还是会有健康危害。因此,依赖食品添加剂不如自己动手做健康饮食来得实际。
文/刘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