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刮(糖尿病的刮痧疗法)
月经一去还复来,警惕子宫内膜癌!
王女士今年53岁,3年前已经自然绝经,更年期平稳过渡。3个月前,王女士突然有少量的阴道出血,持续了4天后就自然停止了,她觉得和原来来月经很像。尽管如此,王女士还是来到妇科就诊。医生为王女士安排了盆腔B超,结果提示宫腔内膜厚12mm,回声不均。随后医生为王女士行宫腔镜检查 分段诊刮术,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竟然是子宫内膜癌。
症状
无论绝经与否,阴道异常出血排液都要警惕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及死亡率逐渐上升并趋于年轻化。在我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北上广已超过子宫颈癌,成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尚不清楚。研究表明,高血压、肥胖、糖尿病、雌激素替代治疗、初潮早、绝经延迟、不孕不育、应用他莫昔芬等均为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根据临床与病理特点的不同,子宫内膜癌可分为I型癌和II型癌两种。I型癌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最为常见,占子宫内膜癌的90%,围绝经期女性易发生。它由子宫内膜增生发展而来,与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刺激有关,一般预后较好。II型癌为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病率较低,患者多为绝经后女性,主要发生于萎缩的子宫内膜,侵袭性强,预后较差。
无论是哪种子宫内膜癌,90%的患者会出现阴道出血或阴道排液症状,对未绝经的女性,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由于这些症状一般在疾病早期出现,因此,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就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诊断
刮宫术和宫腔镜是新老金标准,都在使用
对于内膜癌患者,临床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经阴道超声、核磁共振成像。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对患者无创伤,操作简单、快速,能较为清晰地显示出患者子宫内膜、浆膜、子宫肌层、卵巢等各组织,能观察患处血流变,可判断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情况、子宫外转移等多种情况。核磁共振成像具有对软组织分辨率高等优势,目前已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可以用于子宫内膜癌诊断、分期以及指导治疗和随访的可靠方法。
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分析在诊断内膜癌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要确诊内膜癌,一定要对内膜组织做病理分析。取得内膜组织的方法主要包括分段诊断性刮宫术以及宫腔镜检查。分段诊断性刮宫术目前在临床仍广泛采用,它曾是子宫内膜癌诊断的金标准,也是绝经后出血的首选检查手段。宫腔镜检查可直观了解宫腔及宫颈管情况,操作简单、诊断准确,已成为现代诊断宫内病变的金标准。
治疗
早期以手术为主,术前即可制定个体化方案
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及药物(化学药物及激素)治疗。可通过术前辅助检查评估肿瘤累及范围、病理类型及患者一般情况决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早期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根据高危因素决定是否行辅助治疗及行何种辅助治疗。
王女士因为对“绝经后出血”症状十分重视,从而在疾病早期发现并得到手术根治。因此,对于绝经后出血一定不能掉以轻心,须知“月经一去还复来”,即绝经后的出血,往往提示着内膜的病变。
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主任 高雨农
整理/张楠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对子宫内膜癌说Bye! Bye!
王阿姨,60岁,70kg,绝经5年,阴道不规则出血6年,未曾到医院做过任何检查,入院后才发现血压、血糖均异常升高。
张阿姨,51岁,68kg,阴道不规则出血2个月,高血压15年,发现血糖异常2年,血压血糖均控制不理想。
两位阿姨入院后都做了宫腔镜检查 诊刮术,病理提示均为子宫内膜癌。
近两年,这样的病例在我们身边经常出现,像上面提到的两位阿姨,她们的发病极为相似,比如,都是绝经女性,肥胖,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并且血压血糖控制都不理想,都是因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入院,平时都疏于体检,都做了诊刮术,经过病理确诊都是子宫内膜癌,并且都做了全子宫 双附件切除 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
看到已经辛苦一辈子,本应到了好好享受退休生活的阿姨们,生活被“突如其来”的恶性肿瘤给变得晦暗不少,替她们惋惜和心疼。那么子宫内膜癌是不是不可控呢,能不能预防或早期发现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小科普吧!
子宫内膜癌作为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二大肿瘤,它的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对于绝经后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厚的女性,首先需要排除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有:不排卵(如: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不育、肥胖、内分泌功能性肿瘤(垂体瘤、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外源性雌激素(乳腺癌术后长期接受他莫昔芬治疗等等)、高血压(高血压被认为是女性激素相关肿瘤高危因素,它可以破坏细胞凋亡,影响细胞转化,促进癌灶生长)、初潮过早、绝经晚(一般认为53岁以后仍未绝经为延迟绝经)、家族癌瘤史等。从这些高危因素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中的两位阿姨都占了好几条,比如:绝经后阴道出血、肥胖、高血压等等,她们妥妥的都是高危人群。
大部分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子宫内膜癌在早期常常表现为:
1、经量及经期的变化。?
经量增多或减少,月经周期可缩短或延长。或月经多失去周期性,常常为不规则阴道出血。
2、绝经后阴道出血或不规则阴道出血。可表现为少量出血,有时仅为内裤上少量血迹,也可为大量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几天到几周时间不等。
3、阴道分泌物异常、阴道排液等。白带增多,多为水样白带,随着病情加重可以为脓性或脓血性。
4、宫腔积液。这个症状大部分需通过妇科超声检查才能被发现,所以,妇科体检很重要哦。
5、下腹疼痛。早期可以没有腹痛,病情进展时可表现为下腹坠胀、腰酸不适等。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必要时要进一步行宫腔镜检查指导下的诊断性刮宫,从而明确诊断。
为了自身的健康,我们要尽量避免出现这些高危因素,学会释放压力,规律生活,有高血压糖尿病的阿姨们要好好控制一下血压和血糖,不能任其发展,看看楼下的广场舞,咱也活动活动,控制好体重,如患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肿瘤等疾病要积极治疗。逾50岁阿姨们,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胖阿姨们、以及绝经后有异常出血的阿姨们,一定不要抱侥幸心理,掉以轻心,出现异常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如果大夫建议您住院做个诊刮手术,您也不要因为害怕而拒绝,更不要因为目前的症状“不影响生活”而拒绝。因为子宫内膜癌在恶性肿瘤中是预后相对较好的一种肿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诊刮只是个小手术,也可以麻醉下进行,美美地睡上一觉,手术就结束了!
面对肿瘤我们能做的很有限,但在防治肿瘤、早期发现肿瘤上,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所有的女性朋友们,所有的阿姨们都能善待我们的身体、重视身体的“异常信号”,最大程度的对肿瘤说Bye! Bye!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妇产科 浦文婕)
子宫内膜癌,可“筛查”的癌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10年国内外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欧美等国家以及我国部分地区,已成为发病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2022年我国估计新发病例7.77万例,死亡病例1.35万例。【妇幼健康科普】
什么样的人容易患上子宫内膜癌呢?对于普通大众及“易感人群”,又该如何进行分层管理呢?下面先分享几个真实的病例。
1
病例一
40多岁的张女士,自述从小肥胖,青春期以来月经一直不规律,出现过多次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伴贫血,多年来靠口服止血药治疗,从未就诊过。随着年龄增长,反复阴道出血愈加频繁,不得已来医院检查,彩超提示子宫内膜增厚、不均质,且血流信号丰富。通过宫腔镜手术取得子宫内膜病理,提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也叫子宫内膜癌前病变。
2
病例二
郭阿姨60多岁,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不佳(餐后血糖最高18mmol/L,正常<7.8mmol/L)。体检彩超提示子宫内膜增厚、宫腔小无回声,并无明显不适。通过宫腔镜检查及内膜活检术,病理为子宫内膜腺癌。
3
病例三
李阿姨70多岁,出现绝经后阴道出血几个月。自述平时身体很好,没有“三高”,妇科查体、各项化验检查都是正常的,但彩超出了问题,报告显示子宫内膜增厚、不均、血运丰富。再追问病史,阿姨绝经后20多年里断续口服雌激素药物让自己“永葆青春”!通过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活检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腺癌。
以上三个病例揭示了子宫内膜癌发生的两大高危因素:糖脂代谢紊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血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以及雌激素长期刺激(缺乏孕激素拮抗)。其他的高危因素还包括:初潮早或绝经晚、月经紊乱、未产和不孕、产生雌激素的肿瘤、乳腺癌术后应用他莫西芬。存在以上高危因素的为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人群。国内外研究显示,肥胖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性最强,BMI每增加5kg/m2,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约54%,糖尿病女性则增加70%,高血压女性增加约61%。
此外,自身或三级亲属中患有林奇综合征(Lynch综合征)、具有子宫内膜癌或结肠癌家族史的为子宫内膜癌的高风险人群。相比普通人群,这部分人群患子宫内膜癌的几率明显升高,更需关注,建议行遗传咨询及基因检测。
那么,对于普通大众及不同风险人群,该如何开展子宫内膜癌筛查呢?
普通大众若不存在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并不需要常规筛查。临床上重点关注的是存在高危因素的风险增加人群和高风险人群。高风险人群在30-35岁后,需要每年进行筛查。风险增加人群可每年做阴道彩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若增殖期子宫内膜厚度>11mm(绝经后>5mm),或提示血管增多、内膜不均质等,则需行子宫内膜癌筛查。
筛查方法
阴道彩超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筛查的初步筛选方法,主要用于绝经后女性;分段诊刮可取得子宫内膜病理,但有一定漏诊率;宫腔镜直视下子宫内膜活检术是广泛开展且经典的获取子宫内膜组织的方式,准确率高,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一般需麻醉,属于有创手术操作;近年来,出现了子宫内膜微量组织病理检查、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等,其操作简便、无需麻醉、减少了手术相关风险,几乎无创,门诊即可完成。仅获取少量的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细胞,即可诊断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其敏感度、特异度高,是两种有效的筛查及早期诊断方法。但其取材时机及结果判读要求高,具有一定局限性。其他的筛查方法还有:血清肿瘤标记物、DNA甲基化、生物光谱、人工智能、组学筛查等,具有一定发展前景,还需进一步探索。
回顾临床工作中所见的子宫内膜癌病例,大多为存在高危因素的中老年患者,年轻患者也不乏少见。明确了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及易感人群,选择合适的筛查方法,即可实现早诊早治,取得较好的预后,子宫内膜癌,是可“筛查”的癌!
文字|孙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