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常见吗(糖尿病患者能治好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常见诱发因素有哪些?一起来了解

吉林长春,一男子长期大量饮酒体重暴减诱发糖尿病,引发关注。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可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病风险。戳图了解糖尿病常识为了自己和亲人的健康收藏。(人民日报)

来源: 封面新闻

糖尿病会遗传吗?得了就活不长?糖尿病10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俗称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

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举办的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宣传活动上,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郭启煜主任医师就糖尿病防治常见10大误区进行了讲解。他强调:“正确的理念务必反复宣讲,因为很多错误的观点一直在广泛传扬。”

误区1: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

不一定!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但是,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有遗传易感性不可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远离糖尿病。专家比喻,遗传因素只是装上了“火药”,是环境因素扣动了“扳机”。

误区2: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吗?

错!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

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以有效利用,血糖也不会升高。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则少吃甚至不吃糖,也会有糖尿病的发生。想不得糖尿病,只少吃糖肯定是不行的。

误区3: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吗?

那可不一定!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几率确实要更大一些,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腰带越长,离糖尿病的距离就越近。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患糖尿病。

如果瘦人有其他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而且患糖尿病的瘦人不在少数,糖尿病更青睐胖子,但对瘦子也不嫌弃。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无论胖瘦 。

误区4:儿童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吗?

错!儿童糖尿病患者中确实大多为1型糖尿病。但近些年罹患2型糖尿病的儿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常进食高脂肪高糖类高热量快餐食品和大量含糖饮料、喜欢长时间静坐看电视或玩游戏、活动少、肥胖等因素有关。

2型糖尿病已成世界上很多国家儿童的一种流行病,各国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我国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逐渐攀升。

误区5: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和水果了?

肯定不是!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绝对禁忌的。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只要合理控制好总热量,这些还是可以适度摄取的。但切记千万不要吃多,可作为加餐,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可优选升糖指数较低(GI<55)的水果,如苹果、梨、樱桃、草莓、哈密瓜、桃等。

误区6:糖尿病人不能喝粥吗?

错!糖尿病患者当然可以喝粥,但需掌握一些技巧。喝粥确实影响血糖,但影响相对短暂。喝粥后,血糖升高速度快,但下降的速度也快。

推荐的喝粥技巧:少喝纯米粥;煮粥时加一些豆类或杂粮;别煮时间太长;放凉再喝;搭配蛋白类和蔬菜类食材一起食用;先吃菜再喝粥;限量喝粥,放慢进食速度慢慢喝,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变化;接受胰岛素或促泌剂治疗者谨防低血糖。血糖居高不下或波动幅度较大时,谨慎喝粥。

误区7:“无糖食品”可以随意吃吗?

肯定不可以!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很多无糖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逐渐分解为葡萄糖。无糖食品不可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如果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可以吃,但不可以多吃,有糖无糖是相对的,不要被表面的名称或概念所迷惑。

误区8:喝酒降低血糖,可以长期喝酒?

不可以!某些患者少量饮酒后确实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成为可以长期喝酒的理由。糖尿病人饮酒会可导致低血糖,尤其当空腹饮酒时。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治疗者。低血糖危害更大,甚至会危及生命。

酒精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长期过量饮酒显著增加患糖尿病风险。糖尿病患者过量饮酒,也会增加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疾病、胃肠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等的风险。糖尿病患者最好忌酒,若无法做到,一定少饮。

误区9:血糖高无症状,可以不吃药吗?

大错特错!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高血糖,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会促进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无症状不代表没问题。

糖尿病的危害就在于并发症。高血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几乎没有死角。糖尿病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并发症,而非缓解症状,即使症状缓解,仍需治疗。糖尿病的治疗属于预防性治疗,是着眼于未来的治疗。

误区10: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不一定!这取决于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如果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成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但若控制得当,糖尿病人照样可以健康长寿。

所以,患了糖尿病不用害怕,只要肯努力,积极控制好糖尿病,长寿不成问题。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118期

工人日报记者 姬薇

来源: 工人日报

糖尿病患者已达1.48亿,为何很多人并不自知?警觉身体的求救信号

糖尿病,这个看似与我们生活有些距离的疾病,已经悄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健康杀手”。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数据,全球约有5.2亿成年人受糖尿病困扰,而在中国,糖尿病的流行趋势更是日益严重。据《柳叶刀》期刊的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48亿,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其中超过半数的患者并未接受治疗,导致许多潜在的健康风险被忽视。

糖尿病的危害不仅体现在血糖的异常波动上,更在于其引发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视力丧失、肾脏衰竭等,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早期发现并确诊糖尿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准确地确诊糖尿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糖尿病的确诊世界。

@康复Therapy

糖尿病的症状:警觉身体的“求救信号”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许多患者在确诊之前,已经有了轻微的不适,但由于这些症状不够剧烈,很多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常见的症状包括:

  • 口渴和多尿:由于血糖过高,肾脏排放多余的糖分,导致体内水分流失,造成口渴和频繁排尿。
  • 饥饿感增强:血糖控制不良,导致能量无法有效转化,产生频繁饥饿感。
  • 疲劳感:血糖水平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极度疲劳,体力下降。
  • 视力模糊:长期高血糖可能影响眼睛的血管,造成视力模糊。
  • 伤口愈合缓慢:高血糖影响免疫系统,导致伤口愈合速度减慢。

尽管这些症状并非糖尿病的专有症状,但一旦出现类似表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尽早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并非单靠症状判断,而是依靠一些客观的检测指标。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的确诊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检测方式:

  1. 空腹血糖(FPG)检测
    空腹血糖是最常用的糖尿病筛查项目之一。通常情况下,糖尿病的确诊标准是:
  • 空腹血糖值≥7.0 mmol/L(126 mg/dL),可被诊断为糖尿病。
  • 若空腹血糖值在6.1-6.9 mmol/L(110-125 mg/dL)之间,属于糖尿病前期,提示存在患糖尿病的风险。

正确的空腹血糖检测方法
空腹血糖测试需要在至少8小时未进食的情况下进行,最好在早晨进行。避免过多运动和情绪波动,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血糖值。

  1.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OGTT是检测糖尿病的“金标准”之一。该测试通过口服75克葡萄糖后,监测血糖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若2小时后的血糖值≥11.1 mmol/L(200 mg/dL),则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2.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它能反映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HbA1c≥6.5%可确诊为糖尿病。
    为什么HbA1c如此重要?
    HbA1c不仅能够反映长期的血糖控制情况,还不受餐前餐后的影响,因此被广泛用于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前期:早期筛查至关重要

糖尿病的前期症状往往比较隐匿,但这并不代表健康的保障。很多人认为只要没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就不需要担心,然而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虽然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其血糖水平已经高于正常范围,且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若不及时干预,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在糖尿病前期,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例如合理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等,能够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因此,糖尿病前期的筛查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或高血脂等风险因素的人群,应该定期检查血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糖尿病的确诊流程:一步步走向健康

一旦你发现自己出现了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或风险因素,应该尽早到医院进行血糖检测。常见的确诊流程如下:

  1. 症状与筛查:在有糖尿病相关症状时,首先进行初步的血糖筛查。
  2. 确诊检测:通过空腹血糖、OGTT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确诊是否为糖尿病。
  3. 进一步检查:对于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医生会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糖尿病并发症,如肾功能、眼底检查等。
糖尿病的防治:早期干预是关键

糖尿病的防控,最重要的是早期发现,及时干预。通过健康饮食、合理运动、保持正常体重、戒烟限酒等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还能帮助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和生活方式的双重干预。早期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来控制血糖,而晚期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胰岛素治疗。

总结:

糖尿病的早期确诊不仅能够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糖尿病流行趋势的加剧,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变得尤为重要。通过了解糖尿病的症状、诊断标准以及正确的筛查方法,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血糖异常,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糖尿病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变化,它关系到全身健康,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起来,早做预防,守护健康。

在面对糖尿病这一长期慢性病时,决不能“躺平”不治。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治疗,我们完全可以过上健康的生活。

@头条健康#健康##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