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有糖(糖尿病有糖斑严重吗)
到底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不要总怪遗传、怪糖,2个原因值得深思
现在的“糖人”越来越多,相信对于很多糖友来说,当确诊糖的那一刻,都会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是我?逐渐接受了事实之后,对于平时爱吃糖的人来说,可能觉得这是原因,而若并不爱吃甜的,可能会把原因归咎于遗传。该病到底是怎么来的?提醒大家不要总怪遗传和糖吃多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原因,也别忽视了,下面就和大家讲一讲,建议学会避开。
对于有家人得糖尿病的人来说,自己中招的几率的确要比他人高一点,但这并不是很主要的一个因素,因为也有很多人并没有家族史,但自己却中招了。
除了这个因素,大家想到的更多的一个可能就是跟吃太多糖有关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等的,虽然它名字中有糖,但实际上它是代谢异常引起的问题,是体内的胰岛功能出现异常了,并非单纯吃糖吃出来的。不过,虽不是对等的,但长期摄入太多高糖分,是不利于胰岛健康的,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增加风险。
对于嗜甜的人来说,多注意点不是一件坏事,管住嘴,少吃点,此外,也要少吃点盐分高、油脂高、蛋白过高的食物,有助于降低风险。另外,也有助于降低对身体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降低肾病、骨骼、口腔疾病风险。
以下2个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也提醒大家要加以重视:
1. 炎症
这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只是小毛病,甚至不需要干预也能慢慢好,但如果它是慢性的,提醒大家重视,与慢性炎症相关的疾病并不少,该病就是其中一种。
《自然医学》上指出,人体内持续的炎症,对于该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有研究发现,对于2型糖友来说,他们体内的有炎症水平易升高。这会影响到胰岛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到血糖水平,它不仅容易增加发病风险,也是促使病情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因素,若忽视,并发症找来的速度或会更快。
所以,学会预防,降低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或就可以降低风险,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建议:
平时不要乱吃药,也不要乱吃一些保养品,如果身体不舒服,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服用相关药物,而不是自行服用,尤其是抗生素和消炎药这两种常会被大家当成是一种药,更要注意。在日常饮食上要少吃容易引起炎症的食物,比如重盐重油重糖的,而是应该常吃些有助于抵抗炎症的食物,比如新鲜果蔬,也要多饮水。
2. 肥胖
这既是一个独立的因素,同时也会加重体内炎症,增加风险。
对于不少糖友来说,体重都超重了(当然这并不代表瘦人就不会得),与四肢比较胖的人相比,腰腹部胖的人,发病风险相对更高。肥胖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很多这样的人平时的运动量往往也比较少。
对于这个因素来说,控制好体重则有利于降低风险,其实没什么捷径,管住嘴、迈开腿仍然是关键。大家更要注意的是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避免陷入误区,另外不要过度减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即可,体重太低也不是件好事,尤其对于老人来说。
综上所述,虽然该病和遗传和饮食有关,但不光只有这些,关于饮食,也并不是单纯的因为糖吃太多,以上两个因素提醒大家要重视,把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对于炎症要积极看待并及时干预,给身体消炎,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具体怎么做,文中给出的建议不妨参考下。
参考资料:
[1]吃糖吃多了容易得糖尿病?答案在这里.北青网.2021.05.06
[2]炎症竟是糖尿病的重要帮凶!伤血管,损肝脏,促感染......危害无穷.北京卫视养生堂.2018.03.15
[3]国际公认:炎症是造成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疾病关键,尽早防治.潇湘名医.2019.12.06
[4]糖尿病是糖吃多了吃出来的吗?这两个因素可能比吃危害更大!.丁香医生.2017.04.22
糖尿病“阳”了怎么办?
疫情高峰来临,有高血压、高血糖的市民担心,如果“阳”了怎么办,血压、血糖会否增高?会不会感冒?会不会细菌感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贾伟平表示,冬季天冷,血压、血糖本来就可能偏高,患者应保持正常的起居。
血糖方面有具体的参考指标:年轻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要控制在小于7%,空腹血糖要控制在7mmol/l以内;70岁的老年人,空腹血糖若在7-8mmol/l之间也不要太担心;80岁的空腹血糖可以在8mmol/l;90岁老人的空腹血糖可以在8-9mmol/l。
如果血糖和血压能平稳控制,就不必太忧虑或者需要多做些别的什么,注意个人防护就行。
贾伟平提到,今冬严寒,老年市民出门除了戴口罩,还要戴好帽子和围巾,防止温度突然下降血管收缩激发体内神经内分泌反应,给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带来负面影响。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节,与人交谈不要摘口罩,吃饭也有所遮挡。老年人无特殊需要不要去公共场所,去也要做好保暖。
新闻晨报·周到APP 记者徐妍斐
来源: 新闻晨报
得了糖尿病,都是因为糖吃多了?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糖?医生解惑
导语: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糖尿病可以说是分布最为广泛,患病率最高的代谢类疾病之一了。得了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往往饮食会受到比较严重的限制,生活的乐趣也会消减不少。不仅如此,这几年糖尿病的患者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不少年轻人也受到了糖尿病的困扰。
这里指糖尿病,大多数说的是2型糖尿病,也是最为普遍的糖尿病,1型糖尿病大多病因出于遗传,这里不做讨论。
而关于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无论是医学,还是各路养生专家都众说纷纭,有人说是DNA序列问题,有人说是缺乏运动,还有人说是米饭吃的太多。但终究结底,大家都有一个相同的观点,那就是糖尿病患者,普遍吃糖过多,是一个必备原因。
得了糖尿病,真的全都是因为吃糖过多吗?
医生这里告诉大家:并不是。
我们先来看一组美国ADA大会的总结报告:
哈佛专家所公布的报告中指出:根据他们对于近10万名糖尿病受试者基数和临床数据结合统计,日常含糖饮料的饮用,可能会增加28%的2型糖尿病风险。
而经常饮用甜味果汁,患得糖尿病的风险能够提高10%左右。
看到这,可能很多朋友都表示赞同,这些数据,貌似都指向了“糖”,这才是真正的糖尿病罪魁祸首。然而接着往下看:
研究报告还指出,临床数据显示,大约65%的糖尿病患者,患病原因并不是因为吃糖,而是“脂肪摄入太多。”
说到这,可能很多朋友已经开始迷糊了,糖尿病,为啥最后会扯到脂肪了?医生下文详述。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原因,大多数因为“脂肪”吃太多?
这是因为人体细胞对于糖分的吸收效率和耐受性,是要远远高于脂肪的。
并且细胞本身就具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吸收脂肪,一个是吸收糖分。如果我们平日里摄入的脂肪过多,细胞吸收脂肪变多,而细胞本身的容量是有限的,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吸收更多的糖分。
当我们再一次摄入糖分时,细胞无法接受,大量的糖分在血液和身体环境中堆积,逼迫胰腺分泌大量胰岛素作用,久而久之,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患得糖尿病的风险也自然会提高。
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老人而言,食用肉蛋奶的次数,明显是比单单摄入糖分的次数要多,机会也要更大。自然脂肪摄入过多也就成了2型糖尿病普遍病因的主要原因。
不仅如此,医院里也有将糖尿病,读作“脂尿病”的说法,因此,无论是对于中老年人,亦或是年轻人而言,想要预防糖尿病,相比于糖分的限制,减少脂肪的摄入,降低自己肥胖的概率,一定程度上而言其实更加重要。
可能有些糖友坐不住了,既然吃糖相比于脂肪而言,对于糖尿病的致病层次不那么高,是不是代表糖尿病患者本身也能摄入糖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摄入糖分应不应该被允许?
医生回答:当然是可以的。
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个前提,虽然糖分相比于脂肪,导致糖尿病的直接成因要素较少,但是根据上文哈佛学者的研究证明吗,吃糖过多,至少也是糖尿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之一。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可以吃糖,但是要有节制地吃,有选择地吃才行。以下几种糖类,或许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的首择。
糖尿病患患者需对这几类糖有清晰的认识
第一种:果糖
果糖顾名思义,就是指各类水果和农副产品中的糖,血糖值的升高,主要取决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而适量的摄入血糖,并不会对糖尿病血糖值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因此,例如苹果,桃子,芒果,菠萝等水果,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食用,但是一次食用量不要超过200g。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果糖需要进入肝脏代谢,食用不要过多,以免给肝脏带来代谢负担。
第二种:乳糖
乳糖主要储存在牛奶和各类奶类制品中。
为什么推荐乳糖?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乳糖的升糖值相比于单双糖而言,并不会太高,糖尿病人饮用,对于血糖值的影响比较低。
不仅如此,大约有90%的中国人存在或轻或重的乳糖不耐受症,这就导致乳糖的吸收率进一步减少,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饮用,但要注意的是,每天饮用250ml以下即可,不要一次性喝完,少量多次地摄入最佳。
第三种:部分代糖
所谓的代糖,就是指通过化学作用和合成性质,将一些可食用成分化合,模拟出甜味的口感,但又不会造成血糖升高的副作用的产物。
例如糖精,木糖醇,甜蜜素等等,甜度高,且不会对血糖水平有明显影响。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尝试。但即使是代糖,也不能多吃,在临床案例上有因为阿斯巴甜等代糖摄入过多,造成神经损伤的案例,还请各位自行斟酌。
结语: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脂肪的摄入,有时候其实比控制糖分摄入更加重要,但相对的,糖尿病患者摄入糖分,也要有选择,科学理智的进行,文中的三种,就可以给予各位糖友一定的参考,或许能够产生不小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