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策划方案(糖尿病策划方案ppt)

中国青年报 0
文章目录:

防治糖尿病,除了“三早”,你还应该知道这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1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前段时间,23岁的电竞选手UZI患上Ⅱ型糖尿病的消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年轻人出现糖尿病的情况越来越多。值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11月13日,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宣传组、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指导,中国家庭报社主办的“糖尿病科普、健康中国‘E起来’——2020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活动”举行。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表示,促进糖尿病防治相关知识的传播,需要针对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与内容,从而增强科普行为的有效性。比起千篇一律的倡导和信息灌输,有针对性地做好分众传播非常关键。科普行为还应落到实处,贴近基层群众,加强对广大家庭的健康教育,在基层社区做到糖尿病管理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三早”。

“民以食为天”,吃什么,怎么吃,是每个大家关注的重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林矗表示,目前很受年轻人欢迎的高糖饮料和高脂肪食物并不利于体重的保持和血糖控制。该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蔡晓凌指出,生活中常见的大部分蔬菜如青菜、番茄等都适合“糖友”,但山药、地瓜等根茎类蔬菜淀粉含量很高,食用时要注意平衡碳水。该院营养科营养师崔铭萱推荐“糖友”们选择苹果、梨、柚子等“低升糖水果”,避免或减少使用香蕉、菠萝等糖分较高的热带水果。

活动上,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指出,糖尿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既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实践支撑。在社会层面,应大力整合专家力量和媒体资源,充分动员医务人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丰富健康教育载体和形式,打造好糖尿病预防的“社会疫苗”。他说,“在此前的糖尿病科普核心信息研讨会上,我提到要立足现阶段我国国情,充分结合糖尿病防治行动的主要内容,充分吸纳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意见,梳理出具有权威性且易于传播的关键信息,形成更加全面、凝练的科学表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糖尿病患者该怎样“吃”和“动”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

根据中国研究团队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的最新研究,中国成年人总糖尿病患病率为12.8%,相当于每8人就有1人患病;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相当于每3人就有1人血糖异常。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报告显示,全国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为38.0%、34.1%和33.1%,糖尿病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糖尿病有哪些健康危害?患者应怎样科学地“吃”和“动”?武汉市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所严亚琼所长带来详细解读。

■ 出现“三多一少”症状要警惕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典型症状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被称为“三多一少”。

严亚琼介绍,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高血糖可能并发血压、血脂升高,影响全身心、脑、眼、肾、神经等多个器官,共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失明、糖尿病足等多种疾病并导致死亡。全球每6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

符合以下一项或多项情况,即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40岁以上;糖尿病前期人群(空腹血糖在6.1-7.0mmol或餐后血糖在7.8-11.1mmol);父母或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中有人患糖尿病;超重(28>BMI≥24)和肥胖人群(BMI≥28);向心性肥胖人群,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久坐不动,缺少身体活动的人群;孕期曾患妊娠糖尿病或生产过巨大儿(出生体重≥4公斤)的女性;已患高血压、高血脂或心脑血管病变者。

那么,临床上如何诊断糖尿病呢?严亚琼介绍,如果患者静脉血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同时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指标达到诊断标准,但未出现“三多一少”典型症状者,则需另日重复检查以明确诊断。糖化血红蛋白≥6.5%可作为补充诊断标准。

她介绍,我国90%以上的糖尿病为2型糖尿病,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甚至可以逆转糖尿病前期,其中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吃”和“动”,对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 “控糖”提倡低GI饮食

“GI”指血糖指数,低GI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消化吸收缓慢,可减少餐后血糖波动,有助于血糖控制。严亚琼介绍,糖尿病患者要遵循平衡膳食原则,在控制总能量的前提下调整饮食结构,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其中一个重要技巧就是尽量选择低GI食物。

在主食上,全谷物、杂豆类GI指数明显低于精米白面,并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植物化学物,宜占主食摄入量的三分之一。推荐糖尿病患者以荞麦、燕麦、玉米等粗粮取代部分细粮,烹饪时急火快煮,尽量避免长时间熬煮。

在菜肴上,餐餐都要有新鲜蔬菜,每日蔬菜摄入量一斤左右,其中深色蔬菜应占到一半。常吃鱼、禽,适量吃畜肉,少吃肥肉,尽量不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烧菜注意少油少盐,每日油摄入量不超过30克,食盐不超过5克。

血糖控制良好的人群可以选择低GI品种的水果,如柚子、桃子、樱桃、李子等作为加餐,在两餐间或者运动前后食用,每次食用水果的数量不宜过多。

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饮食还应注意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细嚼慢咽等原则。建议调整进餐顺序,养成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的习惯。注意监测血糖变化,既要防止血糖升高过快,又要预防低血糖反应。

■ 外出活动随身携带“身份牌”

科学的锻炼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

严亚琼介绍,糖尿病患者应遵循由少至多、由轻至重、由疏至密的原则进行运动锻炼,推荐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有氧运动,并辅以适当的如举杠铃、哑铃、引体向上、俯卧撑等抗阻训练,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不少于20分钟,每周不少于3次的中等强度运动。“中等强度”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即自我感觉微微喘气,能与同伴交谈但不能唱歌。

不恰当的锻炼方式或强度易造成糖尿病患者心绞痛、猝死,以及骨关节韧带损伤等,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格外注意运动安全。在运动时机上,不要空腹或饱餐后马上运动,建议患者餐后1小时后进行运动,不要在夏季正午阳光暴晒、冬季寒冷的早晨以及刚注射完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后运动。运动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鞋子和柔软的袜子,检查鞋内有无异物或破损。运动前进行5-10分钟的准备活动,运动后检查足部有无红肿或受压痕迹,发现皮肤破溃及时就诊。

血糖波动较大,有眼底病变、肾病、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或伴有各种器官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且活动后加重、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情况下,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

为防止血糖波动引起低血糖的风险,建议患者外出活动时兜里常备糖果,同时在领口或胸前醒目位置携带一张“身份牌”,注明自己患有糖尿病等相关信息,标明姓名、住址、紧急联系人电话等,以便发生意外时能够得到他人及时的帮助。

文/周小琦

来源: 长江日报

了解风险,了解应对!如何管好糖尿病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这个主题旨在提醒人们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性,同时鼓励人们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本期节目我们就来说说这方面的话题。

上线大医生:梁继兴

福建省立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研究生导师

本期话题:世界糖尿病日健康科普

糖尿病

血糖是指存在于血液中的葡萄糖,而胰岛素是由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人体内能唯一降低血糖的物质。正常人血糖水平和胰岛素分泌量维持动态平衡,当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胰岛素缺乏或作用缺陷导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血糖升高,便产生糖尿病。

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多尿、多饮、多食:这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由于血糖升高,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排出增多,导致多尿、多饮、多食的症状。

视力模糊:高血糖会损伤眼睛的微血管,导致视网膜病变,患者会出现视力模糊、眼前闪光等症状。

皮肤瘙痒、感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会影响免疫系统,容易导致皮肤瘙痒、感染等症状,如瘙痒性皮炎、真菌感染等。

四肢麻木、疼痛:长期高血糖会损伤神经系统,导致四肢麻木、疼痛等症状,甚至会造成手足坏疽。

体重下降:由于高血糖导致体内能量不能有效利用,患者会出现体重下降的症状。

糖尿病如何诊断

那么,怎么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得了糖尿病呢?糖尿病的诊断非常简单,目前我们国家遵照ADA 1997标准/WHO1999标准。

当一个人有糖尿病症状,那么只要他一天当中任意时候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 (200mg/dl),或者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 7.0mmol/L (126mg/dl),或者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浆葡萄糖浓度≥ 11.1mmol/L (200mg/dl)就可以诊断有糖尿病;当糖尿病症状不典型时,则需另一天再化验血糖,若仍然达到上述标准,也可以诊断有糖尿病。

明确了是否有糖尿病,进一步探知糖尿病的分型也是非常重要的。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2型、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分别有不同的特征: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以胰岛素绝对缺乏为主要特征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大多数,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可伴有胰岛素缺乏,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

妊娠糖尿病是指怀孕期间出现的糖代谢异常

特殊类型糖尿病病因相对较明确

高危人群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超重与肥胖;

3、高血压;

4、血脂异常;

5、静坐生活方式;

6、糖尿病家族史;

7、妊娠糖尿病史;

8、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9、6.1 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的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糖尿病的治疗

1、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

2、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3、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有效方法,自我血糖监测应在专业医生和/或护士的指导下开展。

4、积极治疗糖尿病,平稳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可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如何预防糖尿病

首先,要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其次,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再次,要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最后,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来源: FM1036福建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