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杨事迹(糖尿病专科护士事迹)
岳建美:她是一道光,照亮糖尿病患者那个名为希望的方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晓光通讯员程方
春末的山城博山细雨蒙蒙,打湿淄博市第一医院的屋檐。
一间普通的病房内,一身白衣的她面带微笑走了进来。
笑容如光,照亮这里的糖尿病患者心中那个名为希望的方向。
她叫岳建美,一名医学博士。身为淄博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的一名普通医生,她还有一个绰号:小岳,这是拜患者所赠。
从医16年,岳建美大部分时间都在和糖尿病足的治疗和研究打交道,期间曾至北京空军总医院、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进修学习。
资料显示:在这家医院内分泌科的住院患者中,主要以糖尿病患者为主,而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
这些患者牵动着岳建美的心,而这里也成为她心中最为牵挂的地方。
当种种这些与“医学”相合,“尽吾所能,用吾所愿,佑吾所及,偿吾所愿”的岳建美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山东省糖尿病足病师。
正因如此,许多糖尿病足病患者慕名来到淄博市第一医院,以望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
谈及从医记忆中较为深刻的病例,岳建美说:“大概在2019年,科室接诊了一位足部创口感染严重的老年女性……”
岳建美所述,这位患者患有糖尿病足,伤口大面积感染溃烂,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无果,便慕名来到了淄博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而同时到来的,还有患者女儿一家三口。
彼时,由于患者及女儿家住外地,在此看病无处可居,母亲入院治疗,女儿只得一家人打地铺陪在医院中。
岳建美了解情况后,便嘱咐科室的医护人员对他们多加关心和照顾,平常查房时也会详细询问其近况。
后来,经过一月治疗,不仅患者的足部创口已基本愈合,而其家属也与内分泌科的医护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其中,患者的小外甥更是时常在科室内四处玩耍,叫岳建美“岳阿姨”!
上述病例在在岳建美16年的从医生涯中并非孤本。
“每一个病人,都是家里的天,每一片天在这里,我们就要用心对待……”她说。
而除“用心”外,岳建美还深知,专业的医学治疗还要科研支撑。
因此,即便岳建美在糖尿病足治疗方面,已经取得许多医学成果,但她却从未停下科研的脚步。
“一年365天,我几乎都在医院。一般是利用休息时间开展科研工作,积极申报省级、市级课题,希望能够带给患者更专业的医学治疗。”她说。
而多年的临床经验提供了足够的科研素材,在立足临床实际、总结临床经验基础上,岳建美撰写了《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血糖长期控制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等论文。这些论文一出,便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并在《中国糖尿病杂志》、《山东医药杂志》等医学专业平台发表。
“这么多年来,我不知道治愈了多少患者,也记不清他们的名字。”翻过手中一页页的病例,岳建美有些感叹。
感叹之余,她再次埋头“攻关”起来,因为她清楚地知道患者的需求和医学的需求,“所以我要更加努力的研究,在科研之路上不断的攀登,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治疗。”岳建美的声音不大,但掷地有声。
众所皆知,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又要求不断创新的科学,对临床一线医生来说,科研临床一起干,确实是一条艰辛而又漫长的道路。
而这对于岳建美来说,这条研学路虽然艰辛,她却一直在坚持。
如果说医学是一座望不到尖顶的高峰,那么岳建美就是其上一直在攀登的领攀人。
为患者的健康,更为糖尿病足医学的未来。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一个糖尿病人的励志故事,其实,你才是最好的医生
一个糖尿病人的励志故事,其实,你才是最好的医生
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
有一天上午门诊,一个朋友过来就诊,说起了他惊险、惭愧的事。
这位朋友40出头,患2型糖尿病1年,口服二甲双胍维持治疗,平时血糖控制得还不错。
他有一大爱好,就是经常喝酒,这不前晚和几个朋友聚会,他喝了半斤高度白酒加N瓶啤酒,没吃主食。昨天早晨8点起床后突然头晕、心慌、恶心、无力、出虚汗,感觉要摔倒,马上让他老婆给他的一个朋友打电话,朋友一听当即让他赶紧吃糖。他吃下两块糖和一些东西后,心慌、手抖、出虚汗等症状很快消失,情况好转。
他的这位朋友是个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健康知识,而且非常了解他,知道他这是低血糖发作,所以指导他及时处理,未发生严重后果。
葡萄糖是大脑的主要能量来源,只要大脑工作,就离不开葡萄糖,相比其他器官,大脑对葡萄糖更依赖。也因此一旦发生低血糖,对大脑的损害也就更大,长时间低血糖还会引起大脑永久性损害,尤其是老年人,低血糖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还要大。
人体内糖的来源,一方面来自于食物中的糖;另一方面来自于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脂肪可以变成糖,这个过程叫糖异生。正常情况下,人体将多余的糖变成“糖原”储存在肝脏中,称肝糖原,一旦需要,肝糖原就分解成糖被人体利用。
大量饮酒能抑制糖异生,也抑制肝糖原分解,所以酒后容易发生低血糖。生活中有一些人和我的这位朋友一样,经常喝酒不吃主食,所以也经常出现酒后低血糖,有些人酒后,眼发黑,心发慌,出虚汗,手筛糠,也许是低血糖发作了。
二甲双胍是最常用的降糖药,和其他降糖药不同,二甲双胍不会引起低血糖。但二甲双胍减少糖的吸收,抑制糖异生,和酒精共同作用导致了的低血糖的发生。
健康提醒:尽量少喝酒,喝酒吃主食。"
过了一个多月,这位朋友又来看我的门诊。
他明显变瘦了,原来的大肚子也不见了。而且比体型变化更大的是他的精神面貌:面带微笑,精神抖擞,充满活力,似乎变年轻了。不像原来,每次见他都跟在受难似的。
他说,上次低血糖发生后,他真的怕了,开始“痛改前非”。戒了酒,不再乱吃,不再熬夜,到点就睡。每天连走带跑一万米,到现在一个半月的时间体重降了10公斤,原来最瘦的裤子现在都穿着肥。更可喜的是,降压药、降糖药已经停了10天了,目前血压、血糖都正常。
他没有糖尿病、高血压家族史,他说他的病完全是自己ZUO的。他性格豪爽,好交朋友,加上工作关系,每天都在外面饮酒吃喝。为此,老婆闹、家人劝,但都无济于事。结果年纪不大身体肥胖,腆着个肚子一活动就喘,不到40岁就出现了高血压,糖尿病。
以前,他每次见我都求我给他好好治治,可给他开的药他并没有规律的使用,疗效自然也不好。幸亏上次的低血糖让他警醒了,否则任病情发展下去还不定出现什么并发症呢。
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俗称三高)有相似的发病原因,就是遗传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饮酒、肥胖、少动、高热量饮食、晚睡等。
对待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就是用非药物或者药物的方法,将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长期控制达标,避免出现并发症,就是最好的治疗措施。
遗传改变不了,但是,生活方式可以改变!
生活方式如果也改变不了,或者单纯改变生活方式仍不能将指标控制达标,那就坚持服用药物。
可一些人出现“三高”以后,既不改变生活方式,也不用药治疗,这样的人估计要受到并发症的惩罚。
也有许多人,患“三高”后到处寻医问药,多贵重的药都舍得买,但就是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丁点都不想改变。这种重药物而忽视生活方式调整的做法,有时候再好的药也不一定达到好效果。
有一个故事,也许对疾病的治疗有启发。
苏东坡与好友佛印法师有一天来到一座庙中,佛印立即参拜观音。苏东坡问他,你持佛珠在干什么?佛印答,念菩萨。苏又问,那菩萨持佛珠又在念谁?佛印答,仍念菩萨。苏问其详,佛印答,求人不如求己。
是啊,求人不如求己!治疗疾病也是如此。
对慢性病而言,疾病管理与治疗同等重要,医患互动、患者积极参与非常重要。
其实,你才是最好的医生。
74岁糖尿病教授刘尊永,研究糖尿病45年,总结控糖心得,值得借鉴
内容资料来源:
[1]郝莉,郑鑫,袁媛,等.我国糖尿病患者营养护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天津护理,2024,32(04):450-455.
[2]高子淇,高玲玲,郭晓迪,等.基于CiteSpace国内外糖尿病前期护理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循证护理,2024,10(14):2544-2554.
[3]杨蓓,叶红芳,相卢伟,等.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护理学报,2024,31(13):18-23.
在糖尿病防治的道路上,有一位医者,他辛勤耕耘、不断创新,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与光明。他就是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尊永教授。他曾担任卫生部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等职。他长期致力于能量代谢及糖尿病的防治研究,为提高我国糖尿病治疗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52岁的唐梅是一名来自北京的菜市场摊贩,前几年她和丈夫齐心协力经营着摊位,日子过得还不错。可自从儿子上了大学之后,家里的开销一下就大了起来,唐梅夫妻俩为了多挣点钱,常常是市场里最迟收摊的人。
2008年4月3日,这天唐梅在摊位上吆喝着自己的蔬菜,时不时就停下来挠一下自己的胳膊。不知怎的,她最近总觉得身上瘙痒不已,就好像有千万只蚂蚁爬过她的身体一样,让她总忍不住又抓又挠。不一会儿,手臂上全是深浅不一的红色抓痕。一开始,她还以为是皮肤太干燥了导致的,可是涂了身体乳,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过了一周,唐梅身上的瘙痒已经不再局限于手臂、后背、大腿等身体部位了。她的外阴也开始出现瘙痒,外阴皮肤上并没有长疹子或其他不明物,可就是无缘无故的发痒,这可让唐梅吃了不少苦头。于是,她去药店买了一些止痒膏和外阴洗剂,接连用了几天,瘙痒的情况确实有所改善。
2008年6月12日,唐梅丈夫回家做菜了,可在摊位上等待的唐梅早已饿得眼冒金星,只能不停地打电话催促丈夫,没想到丈夫直接回怼她:“早上吃那么多,怎么又饿了?”唐梅哑口无言,因为她最近确实吃得多,饿的快,胃里就像有个填不满的无底洞似的。隔壁摊主见她狼吞虎咽地吃着午饭,便好心提醒道:“我看你最近喝得多、吃得多,还经常往厕所跑,你可要小心糖尿病呀!我丈夫前几年查出糖尿病时,情况也和你现在差不多。”
唐梅听后心里一阵慌乱,虽然知道去医院又要花不少钱,可是身体上的事真是耽误不得。于是第二天一早就去医院挂号检查。医生首先给她测了体重指数,发现她的指数已经达到26.1kg/m2,属于超重。中国成人正常范围为18.5~23.9kg/m2,24.0~27.9kg/m2为超重,≥28.0kg/m2为肥胖。随后又给她开了血糖测定、尿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等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血糖:空腹血糖 11.2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16.5 mmol/L。尿糖: 。HbA1c:8.5%。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无明显异常。诊断:2型糖尿病。医生解释道:“根据你的病情来看,除了饮食要注意控糖以外,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给你开了二甲双胍片 ,记得按时按量服用,还有胰岛素皮下注射,这个会根据你的血糖来调整剂量。”
唐梅回到家后牢记医生的叮嘱,每天严格按照说明书服用降糖药。白糖红糖冰糖这类食物她是碰都不敢碰,生怕自己的血糖升高了。此外,她还开始每天跑步,既减肥又锻炼身体。可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的血糖不但没有降下去,反而变得十分不稳定。去医院复查了好几次,医生也只能表示原因还是出在饮食上,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管理措施。
唐梅百思不得其解,可是自己明明已经不碰甜食了呀,没事还经常吃瓜果蔬菜。就在唐梅为此苦恼时,她的儿子告诉她,著名的糖尿病专家刘尊永教授下周将会去他们学校开糖尿病知识座谈会,社会人士也可以去听。唐梅一听,立即表示自己一定要去现场学习一下专家的经验。
毕竟刘尊永教授独创的“糖尿病五架马车”专利,将糖尿病治疗达标率从20%提高至60%至80%,成为业内公认的先行者。他创新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技术“金马车”,在国内引起轰动,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他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主编的《糖尿病综合防治指南》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三次,成为畅销的科技书籍。他还编著了多部糖尿病自我管理书籍,为广大糖尿病患者提供了科学、实用的防治方法。
不仅如此,刘尊永教授的《唐和健血糖管理方案》在国内外学术大会上获得了广泛赞誉。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论坛和活动,推广糖尿病的防治新模式。他的事迹和成就在媒体上得到了广泛报道,他的名字几乎成为了糖尿病治疗的代名词。他曾在2004年登上央视新闻网,推广糖尿病综合防治新模式。
在座谈会上,很多像唐梅这样的糖尿病患者向刘尊永表达了自己在控糖方面的困惑,刘尊永教授表示:“糖确实不能多吃,但是也不必要完全不碰,而对于普通人来说,除了糖,这3种食物也要注意少吃,不然就算不吃糖,也有极大的可能患上糖尿病...”
酒精类食物
酒精类食物表面上看跟血糖的升高八竿子打不着,实际上,大量的摄入酒精类食物会抑制肝糖原的生成,肝脏是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它可以通过储存糖原来降低血糖,或者在需要时分解糖原来升高血糖。酒精可以抑制肝脏生成糖原的能力,导致血液中的糖分不能被有效储存,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其次,酒精还会刺激肝脏糖异生,在酒精代谢过程中,肝脏会优先处理酒精,这会干扰正常的糖代谢过程。为了补充因酒精代谢而消耗的能量,肝脏会增加糖异生的过程,即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酒精可以影响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关键激素。此外,酒精还能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即使胰岛素分泌正常,其降糖效果也会减弱。
过量食用酒精类食物会增加皮质醇的分泌,酒精摄入可以刺激肾上腺分泌皮质醇,这是一种应激激素,它能够促进糖异生并增加血糖水平。酒精还可能会影响肠道对糖分的吸收,使得更多的糖分进入血液,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高脂肪类食物
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会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这种现象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关键激素,当胰岛素抵抗发生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葡萄糖不能有效地从血液中被转运到细胞内,从而引起血糖水平升高。高脂肪饮食可能导致胰腺β细胞(负责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功能受损,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量,进而影响血糖的调节。
在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过程中还会促进肝脏的糖异生过程,即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这会增加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导致血糖升高。与此同时,高脂肪饮食可能会影响肠道激素的分泌,如降低肠道激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水平,而GLP-1是有助于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降低血糖。
高碳水类食物
不同类型的碳水化合物对血糖的影响不同。简单碳水化合物如糖、精制谷物,由于消化吸收快,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血糖生成指数,也称为GI,高GI值的食物会迅速被分解成葡萄糖,导致血糖迅速升高。低GI值的食物则缓慢释放葡萄糖,对血糖的影响较小。如果胰腺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者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即使摄入的碳水化合物量适中,血糖水平也可能升高。
(注:《74岁糖尿病教授刘尊永,研究糖尿病45年,总结控糖心得,值得借鉴》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