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感冒酮(糖尿病感冒药禁忌)
血酮多少算异常?为什么糖尿病患者需要测血酮?
血糖监测对很多糖友来说并不陌生,有一部分糖友在测血糖的同时医师会安排血酮监测,很多糖友会有疑问,血酮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测血酮,今天小编给大家一一解答。
什么是血酮
血酮一般是指血液中的酮体,它是脂肪酸在肝脏内正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正常人血液中酮体含量极少,当某种生理状态(如饥饿、禁食、严重的妊娠反应)导致体内糖供应障碍,或病理状态(如糖尿病)胰岛素急剧缺乏而使体内糖利用障碍时,脂肪酸就成为主要供能物质,可在肝脏内大量氧化生成大量酮体。
当肝内酮体生成的量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血酮体浓度就会过高,导致酮血症和酮尿症。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都是酸性物质,在体内大量堆积时会引起酸中毒。妊娠期妇女可因为严重的妊娠反应产生酮症。糖尿病酮症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较为常见的病理性酮症状态。
监测血酮有何意义
当酮体在血液中堆积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引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常见于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差的患者,当胰岛素剂量不足或中断治疗时,容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监测血酮,对糖尿病酮症(DK)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诊断和预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上还有一种情况,可以引起血酮体增高,叫饥饿性血酮症。由于长期饥饿的病人,肝糖原的分解代谢消耗,脂肪分解,蛋白质的水解,而产生丙酮类的物质,叫做饥饿性血酮症。
英国成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指南和《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将血酮体≥3 mmol/L或尿酮体阳性(即尿酮体检测 以上)作为DKA诊断的三大重要标准之一,后者还建议随机血糖反复高于13.9 mmol/L的患者进行床旁血酮检测,以筛查DK及DKA的状态。
血酮升高的表现有哪些
- 多饮、多尿及乏力等症状加重。
- 胃肠道症状: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有的可表现为腹痛,酷似急腹症,避免误诊与漏诊。
- 头痛、嗜睡、烦躁、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
- 严重脱水、尿量减少、脉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晚期可出现昏迷。
血酮升高的诱因
- 急性感染。
- 胃肠疾病(呕吐,腹泻等)。
- 胰岛素不适当的减量或者突然中断治疗。
- 过多进食含脂肪多的食物、饮酒过度或过度限制进食糖类食物(每天小于100克)。
- 精神应激。
- 创伤、手术等。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糖尿病饮食,饮食定时定量,可多吃绿叶蔬菜。
2.按医嘱继续使用胰岛素治疗,密切监测血糖,严防低血糖的发生。
3.预防感冒,注意饮食卫生,平时进行活动锻炼,增强体质。
4.平时注意多饮水,尤其夏季,不可人为限制饮水量。
5.随身携带糖尿病病人随访卡及糖果,以防止外出时发生意外。
6.保持良好情绪,指导家属配合患者调节情绪,防止精神刺激及情绪剧烈波动。
7.遵医嘱按时复诊,若有特殊情况,及时复诊,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
8.如感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并携带血糖监测卡,不可随便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西电集团医院内分泌科
内分泌科以内分泌代谢疾病及老年病诊治为主,是国家糖尿病教育管理认证单位和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培训实践基地。科室设置床位50张,开放床位62张。现有医护技人员31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人,中级职称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7人。年住院患者2000多人次,年门诊量2万人次。
科室具有信息化血糖监测管理系统、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双下肢多普勒检查仪、糖尿病周围神经检查仪、糖尿病胃肠病变检查仪、免散瞳眼底照相仪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红光/红外线治疗仪等设备,以上设备能实现糖尿病患者一站式诊疗服务。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提高,科室在糖尿病诊治及急慢性并发症诊治技术上不断提升,尤其在糖尿病足管理开启内分泌科、血管外科、骨科、临床药学室多学科MDT诊疗模式,大大提升诊治率。开设糖尿病专病门诊、设立糖尿病专病护士实现糖尿病慢病闭环管理,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糖尿病患者感冒、咳嗽、感染别随便吃药啦,选择不当可能丧命
近几天,病房收治一名严重低血糖昏迷的患者,因就医及时,抢回了一条命。 经过询问,患者并没有糖尿病,也没有服用降血糖药物,只是因为服用速效伤风胶囊而导致严重低血糖。如果糖尿病患者吃了这个药物,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我们的大脑完全依赖葡萄糖供应能量,一旦发生低血糖昏迷,脑组织就会受损,低血糖昏迷超过4小时,脑细胞全部坏死变成植物人。
糖尿病患者不能随便吃感冒药
6月2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药审中心关于征求“含可待因类感冒药说明书修订要求”意见的通知》,拟将含可待因或氢可酮的阿片类感冒镇咳处方药的适应症范围限制在18岁及以上成人。从这点看,感冒药是不能乱吃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如此。有些感冒药导致血糖下降。下面咱们就一起学习:哪些药物会引发低血糖。糖尿病患者感冒应该怎么办?
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不要吃
很多常用的感冒药里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代表药物有速效感冒胶囊、快克、日夜百服宁、泰诺等。糖尿病患者食用上述感冒药物时容易导致低血糖。
因为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是非那西丁的体内代谢产物,可通过神经调节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
目前国内解热镇痛药中大多数含有扑热息痛及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这类药物可以通过蛋白置换或影响降血糖药物的降解与排泄,使降血糖药物浓度升高,导致低血糖发生。
血糖控制不稳定者,特别是常常发低血糖的糖尿病病人,选择感冒药时应该慎重,尤其是老年人,尽量不要用扑热息痛或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
糖尿病病人感冒时服用感冒药最好找糖尿病专业医生咨询,选择不影响血糖的感冒药,同时调整降血糖方案,加强血糖监测,不要过量服用感冒药。
如果不能去看医生,最好服用温和的蒲地蓝口服液。
阿司匹林加磺脲类药物,低血糖风险增加
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药物,同时还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防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经常使用。
但阿斯匹林如果与磺脲类降血糖药物联合使用,能增强磺脲类降血糖药物的作用,引起低血糖反应。
服用磺脲类药物的糖友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时,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发生严重的低血糖。
止咳药易导致低血糖
含可待因或氢可酮的感冒镇咳药物,可直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心率快或慢,同时会抑制我们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变慢变浅,影响大脑和心脏供氧。
2型糖尿病病人以老年人居多,常常合并有慢阻肺、冠心病、脑梗等疾病,加上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衰退,感知力差等。服用含有可待因或吗啡的止咳药,会掩盖糖尿病低血糖症状,延误低血糖的治疗。
此类药物会抑制呼吸中枢,诱发或加重肺部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所以糖尿病患者应慎用这类止咳药物 。
如强力枇杷露,枇杷止咳胶囊,咳喘宁片,哮喘丸,咳喘舒片,克咳片,消咳颗粒,止咳胶囊,定喘止嗽丸,人参保肺丸,咳痰合剂,固肠止泻丸,小儿止泻片等 。这些药物中含有吗啡,会抑制低血糖反应时的神经反射,使低血糖发现滞后,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延长,加重低血糖症状。
因为你自己不是医生,不知道怎么去选择用药,而目前我国大多数药店的工作人员,只具备中专学历,没有接受良好的医学教育,医学知识不足,所以千万不要自己去药店买药吃。
咳嗽的糖尿病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先要了解自已的心肺功能,在就诊时如实地告之医生,不能隐瞒病史,以便于医生在处方时全盘考虑,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服药前要详细询问医生,搞清楚药物服用的方法和剂量,不要随意加大剂量,防止低血糖发生。
如果不能去医院,可以服用苏黄颗粒止咳。
感冒合并感染,抗菌素不能随便吃
普通感冒多为病毒感染,无需抗菌素治疗,但是糖尿病患者多机体抵抗力差,常因为合并感染,需要降血糖药物与抗菌药联合使用,而有些抗生素容易引发低血糖。
- 青霉素类、氯霉素类,可协同磺脲类药降糖作用,主要阻止磺脲类药物与血中蛋白质的结合,使磺脲类药在血液中的游离浓度增加,从而增强降糖作用。
- 喹诺酮类,可能与促进胰岛素分泌有关,还可使磺脲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而发生低血糖。
- 磺胺类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可以与降糖药竞争血浆蛋白,提高磺脲类的血浆游离浓度,磺脲类排泄量减少,从而导致低血糖的发生。服用磺胺类抗菌药物后会与胰岛素竞争血浆蛋白,导致血液中游离胰岛素增加,诱发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一定选择对血糖影响小的抗菌素,加强血糖监测,及时根据血糖调整治疗方案,防止低血糖发生 。
- 建议糖尿病患者感冒时及时去医院看病,医生会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和有无心肺基础疾病,年龄大小等,为您制定不影响血糖的治疗方案。
- 不要随便服用感冒药,更不要随便增加药物剂量。
- 应随身携带糖果,防止低血糖发生。
动动手指,转给你身边的糖尿病患者吧。
作者:向建平 主任医师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国家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
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会长
20年,51岁男子长期服用格列喹酮,来降血糖,一年后身体有啥变化
资料来源
[1]谢耀元.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格列喹酮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脂及肾功能的影响[J].北方药学,2024,21(09):185-187.
[2]仝志阳,文世林,王欣芳.格列喹酮片联合利格列汀对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4,37(07):1159-1160 1210.DOI:10.19381/j.issn.1001-7585.2024.07.027.
[3]陈美平.门冬胰岛素30联合格列喹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4,22(10):135-138.DOI:10.14033/j.cnki.cfmr.2024.10.033.
2020年,51岁的蒋铭是一名企业经理,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常年需要应酬,一周几乎有四天的时间都泡在酒桌上。他的父亲本就患有糖尿病,看着大腹便便、饮食毫无节制的儿子,心里无比的担心,他提醒过很多次,儿子却从来不当一回事。
临近年末时气温已经逐渐降低,但蒋铭却发现自己每天的饮水量比六月时还要多,嘴里无时无刻都是干涸的,即便喝水喝到肚子也胀鼓鼓的,这股干涸感依旧不见消失。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蒋铭的舌头还时常会出现苦味,需要喝一些带甜味的饮料才能缓解,这一情况虽然让他有些疑惑,但繁忙的工作很快就将他的念头压了下去。
一个月转瞬即逝,妻子在给丈夫挑选新衣服时才察觉到,丈夫似乎瘦了很多,原先显眼的小肚子扁了一大半,裤子也全都要系上皮带才能松松垮垮地勉强穿上。妻子仔细一想,丈夫近段时间并没有刻意控制饮食,饭量甚至还大了点,妻子心中渐渐有了不好的预感,第二天不顾丈夫的推脱,还是带着他前往了医院。
上一秒蒋铭还在指责妻子乱花钱,下一秒就被检查结果惊得合不拢嘴,蒋铭的空腹血糖达到了8.8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14.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9.0%。这几项数值均超过了正常范围,并且他的尿糖也呈阳性,结合他已经出现的多饮、瘦削的症状来看,医生初步将他诊断为2型糖尿病。
糖尿病可以按照不同的发病机制分为1型和2型,中老年人群大多数患的都是2型糖尿病。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个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在不断下降,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加上2型糖尿病的具有更高的遗传倾向,因此在这二者的影响之下,中老年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就会更高。
根据蒋铭的病情,医生为他开具了格列喹酮作为降糖药物,它能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有效控制血糖,特别是降低餐后高血糖。加上这一药物进入体内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经由胆道排泄,对肾脏的影响比较小,因此也非常适合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负担。
蒋铭没想到自己还是踏上了父亲的老路,并且还是在不到六十岁的时候,得知结果的那一刻,他心中只剩悔恨。身为糖尿病患者的家属,他深知这一疾病有多么的可怕,父亲得知他患病后也一脸惋惜,全家人为了控制好蒋铭的血糖都做出了努力。叮嘱他按时用药,饮食上也由妻子和父亲把关,每顿饭的碳水摄入都有了严格的控制,他也渐渐养成了每天运动半小时的习惯。
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下,蒋铭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少的情况都有了明显改善,因为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身体都轻松了不少。三个月就这样平静地溜走,蒋铭在医生的建议下来到了医院复查,结果提示他的糖化血红蛋白已经十分接近正常值,这说明他近三个月来的血糖都控制的还算不错,对于新发糖尿病的患者而言,这已经是个十分不错的结局了。医生也对蒋铭赞扬不已,表示他对于治疗的配合度非常高,只要能继续坚持下去,根本就不用担心那些可怕的并发症。
正当蒋铭还沉浸在医生的话语中时,意外却突然降临,2015年9月6日,蒋铭正和同事们在举办庆功宴。但饭局刚过半,蒋铭就感觉到一丝不对劲,他的手心全是汗,心脏也跳动得厉害,并且毫无节律,时快时慢,仿佛下一秒就会冲出胸膛。
他靠坐在椅子上想缓一会儿,却感觉眼皮越来越沉重,眼前的景象也是无比模糊。他抬手扯了扯同事的衣襟,对方回头后他却连喊出声的力气都消失殆尽,刚一张开嘴,眼睛就彻底闭上,随后便浑身脱离、两眼一黑向桌子倒去。
同事们很快就发现了他的不对劲,立即将他送往医院,结果提示蒋铭的即刻血糖结果为2.8 mmol/L,属于严重低血糖发作。立即为他进行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以迅速提升血糖水平,并严格监测血糖变化。
家属们也赶来医院,在抢救室外焦急等候,祈祷着抢救成功。可惜天不遂人愿,不知过了多久,被白布盖住的蒋铭被推了出来,医生遗憾的向家属宣告抢救无效。这一噩耗让蒋铭的妻子最后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扑通”一声跪到在地,失声痛哭。
医生连忙上前试图安抚妻子的情绪,却反而被一把推开,妻子满眼通红的质问道:“肯定是你们的问题!我丈夫一向身体健康,确诊糖尿病后便一直坚持锻炼、早睡早起、清淡饮食,烟酒更是一个都不敢碰,病情都出现好转了,怎么会好端端的突发低血糖猝死呢?你们怎么抢救的!”
医生对这一情况感到惋惜,同时也觉得非常奇怪,如果真如妻子所说,蒋铭猝死的病因究竟是什么呢?于是医生详细的了解起蒋铭的饮食、睡眠情况和用药情况。一问,果然是在吃格列喹酮。
医生摇了摇头,惋惜道:“格列喹酮虽好,但任何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很多和你丈夫一样的糖尿病患者,吃格列喹酮是时都会忽略了这一个用药的关键点,不仅疗效不佳引起肝肾的毒性,甚至出现低血糖这种严重的并发症,如果能注意这1点,用药才会成为一件安全放心的事情……”
蒋铭因为参加庆功宴时过于兴奋,便忍不住多喝了几杯,但他不知道的是,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喝酒的话,很可能会使脑组织受到损害,甚至是死亡。因为乙醇会对胰岛素的分泌起到加速作用。降糖药进入人体后,人体的血糖值已逐步恢复正常值,而酒精会加大胰岛素的作用,同时增加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所以糖尿患者不能在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饮酒。
除了格列喹酮外,服用二甲双胍时也要谨慎饮酒,因为药物中的部分成分会与乙醇相互作用,从而增加机体的加乳酸分泌,使血液中的乳酸含量急速升高,最终发生酸性毒,导致恶心、无力等症状。
除了格列喹酮外,服用以下药物时也不能饮酒:
1.解热镇痛剂类药
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是日常感冒中常用的解热镇痛类药物,其内主要成分为乙酰氨基酚和乙酰氨基酚复方制剂。药物进入人体后 90%以上在肝脏代谢,且大部分与酶作用或与肝细胞的氧化酶作用,并与谷胱甘肽结合形成无毒的结合物,随尿液排出。酒精中的乙醇会使体内谷胱甘肽量迅速减少,促使乙酰氨基酚制剂与肝细胞的蛋白巯基结合,形成损害肝细胞的有害物,造成严重的肝损伤,甚至肝衰竭,威胁生命。
2.降压药
高血压病人服药后也不宜饮酒,因为高血压患者使用的药物中所含的成分会与乙醇争夺肝药酶受体,导致药物不能正常代谢,使药物的毒性和药理性增强,造成患者低血压、休克甚至死亡。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如优降宁)降压药的同时饮酒(特别是葡萄酒),会使患者血压飙升,出现剧烈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等症状,严重的还会直接导致其并发脑溢血,增加死亡风险。
3.抗心绞痛药
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抗心绞痛药物中会含有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及硝苯地平等物质,该类物质的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服用药物后饮酒会引起血管过度扩张,导致病人出现剧烈头痛、血压骤降、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增加意外事件发生率。
(注:《2016年,海南女子为控制血糖,每天坚持走8000步,一年后身体咋样》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