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六十岁(糖尿病六十岁的男人多久过一次夫妻生活比较好)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65岁大娘查出糖尿病,“元凶”是什么?三种食物建议少吃

糖尿病的大名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谁都不希望自己患上,因为它暂时没法根治,意味着以后都要吃药。而说到糖尿病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自己平时的饮食有没有问题,有没有犯了禁忌,今天就来和大家说一说。

65岁大娘查出糖尿病,“元凶”到底是什么?

以前,马大娘和邻居聊天都会吹嘘自己身体好,能下地能劈柴,什么毛病都没有,说自己有福气。她还真不是吹牛,五年内去医院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她却感觉身体不太对劲,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

这两年自媒体流行,马大娘也跟着拍视频,她让儿子教自己怎么用手机,然后每天在厨房制作美食和网友分享,做好了还会把美食吃光光。她做的一般是家常菜,比如说油炸花生米怎么做好吃,怎么给花生裹糖霜等等,还会做面食、甜点,基本上做成的美食都她吃了。

因为饮食变化,她比以前胖了很多,但是她没有在意,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依然沉浸在制作美食中。有一天,一个邻居见到她,说她好像变瘦了很多,马大娘心想怎么可能呢?自己每天吃那么多美食,应该变胖才对。

结果她到家一秤,自己真的变瘦了,她仔细想了想,最近总是觉得饿,饭量都变大了,还会觉得口渴,夜里都醒来喝水上厕所,难道自己真的生病了吗?她把症状跟儿子一说,儿子立马敏锐地感觉到不太寻常。

最终马大娘被确诊糖尿病,从此她对美食也失去了兴趣,每天闷闷不乐。马大娘现在的空腹血糖是8.2毫摩尔/升,超过正常范围,而且还有相关症状,医生告诉马大娘要注意控糖,不能再胡吃海喝了。

马大娘认为自己的饮食和以前没有太大变化,难道是花生引起的吗?其他食物好像没有那么多的油脂。

在讨论花生和糖尿病的关系前,先来和大家说说,为啥胰岛功能减弱了?

首先是长期的高糖环境,每天身体内不断产生大量葡萄糖,对身体的负担很大,一般这个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细胞们玩命干,拼着一股子狠劲把葡萄糖搬运完,最后的结果就是元气大伤损兵折将,细胞的搬运能力变差,以前能干两倍的活,现在只能完成一小部分。

另一种就是胰岛快被掏空,产生的胰岛细胞不够用、质量差,甚至有的细胞不想继续工作,产生叛变的念头。

这两种情况都会让胰岛功能下降,如果不及时保护止损,等到它完全罢工了,一切就不能逆转了。另外,也有一部分人天生胰岛就差,和基因、肥胖等因素有关,这就不能让饮食背锅了。

那么,吃太多花生,到底会不会对血糖产生影响?

花生只是众多饮食中的一种,它对身体的影响力有限,如果吃的是生花生或煮熟的,不仅没有坏处还有好处。但是对于胰岛有风险的人来说,任何富含油脂的食物都不能吃太多,防止出现代谢异常,因此有必要控制花生的摄入量,包括其他核桃、猪油等食物也是如此。

花生中的油脂好坏参半,不饱和脂肪酸有调节作用,但是饱和脂肪酸也会增加血管硬化风险。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拼命吃油炸的、裹了糖霜的花生,对代谢的影响会更大。

马大娘以前也很喜欢吃花生,她的花生都是自家种的,鲜的、煮熟的都爱吃,因为没有添加油盐等调料,吃起来很健康,而且也不是天天吃。后来为了教大家做美食,她用油炸、盐卤、裹糖等多种方式烹饪花生,吃的量比较多,所以油脂就超标了。

短时间内身体变化不大,她也没有重视,但是时间一长就出现问题。因此,元凶不是花生,而是她用了错误的方法去烹饪,并且摄入量过多

另外,上文我们也说过,花生只是一种食物,马大娘平时还会制作其他美食,大多是富含碳水的、含糖量较高的食物,这些食物吃多容易发胖,对代谢也有影响。

不想胰岛罢工受伤,这些食物尽快端下饭桌

第一种是油炸的面食

面食加上油脂后热量翻倍,经常吃对血糖产生影响,不利于胰岛正常工作。平时我们的主食中已经有面食,不要额外油炸,例如春卷、炸馒头、糖糕、油饼等。

第二种是甜腻的烘焙食物

糖和疾病并非因果关系,但从预防疾病角度考虑,控制糖分摄入是有利的,因为一旦糖吃多了,体重会增加,而肥胖的人通常会出现代谢异常的问题,可能对胰岛有害。

第三种是各种酱料

炒菜的时候放上一勺酱料,油盐糖就都有了,所以这类食物经常吃也会损伤生理功能。建议用天然食材调味,少用加工好的调味品。

人的饮食习惯并非一成不变,以前吃得健康不代表以后也是如此,当习惯发生变化时自己要关注身体变化,不要生病了还没察觉。另外,要奉劝大家,食物吃本来的风味比较好,额外添加会升高风险,还是简单一点比较好。

参考资料:

[1] 花生是有害还是有利?怎么吃更健康?看完告诉家里人·中国农科新闻网.2022-04-06

[2]糖尿病是个什么病?这些常识你必须知道.人民日报.2021-11-14

[3]糖尿病真的可以“逆转”,关键在这里·健康中国.2021-07-14

世界糖尿病日:老年糖尿病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60岁的糖尿病病人,包括60岁以前诊断和60岁以后诊断的糖尿病,我国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20%左右。

一、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1、老年糖尿病的主要类型是2型糖尿病。

2、老年糖尿病患病年龄、病程、身体状况、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并发症与合并症、合并用药情况、经济状况及医疗支持、对治疗的预期以及其预期生存期均不同。

3、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糖尿病人的听力、视力、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活动耐力下降。应关注运动治疗的风险以及重复用药或遗漏用药的可能。

4、进入老年期之前诊断为糖尿病的病人诊断糖尿病时一般已存在多种并发症,且比较严重。因此,老年糖尿病一经诊断,应该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并发症筛查。

5、老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同时与其它疾病伴发,易误诊或漏诊。

6、老年糖尿病病人对低血糖耐受性差,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及严重低血糖。反复低血糖发生会加重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认知障碍,甚至诱发严重心脑血管事件。

7、老年糖尿病病人可伴有多种代谢异常,部分同时罹患肿瘤或其它伴随疾病。

二、老年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高,死亡率明显高于一般成人

1、高血糖高渗综合征多发生于老年人,半数以上没有糖尿病病史。

2、酮症酸中毒的发生于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等。

3、乳酸酸中毒,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心肺功能异常等易发生乳酸酸中毒,需用双胍类降糖药者,应使用二甲双胍,避免使用苯乙双胍。

4、低血糖,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危害巨大,甚至致命,反复发作低血糖,伴有其他并发症如自主神经病变或服用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 易诱发无症状低血糖,增加了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认知功能的损害也使患者无法自我判断低血糖的发生,应选择低血糖风险低的降糖药物,简单的治疗方案。

三、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1、老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变。老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具有病变广泛、严重、临床症状轻的特点,心、脑血管并发症是老年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2、老年糖尿病肾病,可能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肌酐水平及尿微量白蛋白在部分病人不能确切反映肾脏情况。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多与糖尿病肾病共同存在。

4、老年糖尿病神经系统损害,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和结构改变,认知功能减退,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均随增龄而增加。

5、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青光眼、耳聋、运动受限、跌倒或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胰岛β细胞功能与年龄相关,糖尿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增龄效应,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保持愉悦的心情、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维持合理的体重、纠正其他代谢异常、以及定期筛查对预防糖尿病有益。

四、老年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1、在不出现低血糖的前提下制定个体化控制目标,HbA1c控制目标适度放宽。

2、生活方式干预依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依据病人情况推荐个体化的方案。

3、需关注药物间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减退造成的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的增加。

4、在进行降糖治疗时要注意血压、血脂、凝血机制等异常(文/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护理中心 王欣然)

为什么现在六七十岁的人,那么多有糖尿病?

提起糖尿病,人们首先会想到是由遗传、不良生活方式引起。不过,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却发现,糖尿病更多的是在胎儿时期埋下隐患发展而成。跟一般人想象的相反,高风险的并不是那些胖娃,而是那些在子宫里就营养不良,出生时低体重的婴儿。这些人,恰恰多是现在六七十岁那批人。#关注糖尿病#

糖尿病,从胎儿开始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已有1.1亿糖尿病患者的基础上,还有5亿以上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成年人,该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样,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等病患者在近几十年也呈爆发式增长。

糖尿病等跟代谢有关的疾病素有“富贵病”之称,是指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发病率上升。简单来说主要就是吃得太多、太精、太油、太咸,运动太少。

其实,这些疾病在那些由贫转富的国家或地区发病率最高,例如,英国冠心病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原先基本上是贫困地区、土壤贫瘠的偏远农村。无论是从遗传因素还是青年时期的生活方式,都很难解释冠心病高发的原因,于是,有学者认为,许多成人慢性病可能来源于胎儿期的宫内环境。

虽然人在子宫里待的时间很短,但细胞、组织、腺体、器官和系统的发育成熟主要集中在那个时期,其中3/4以上的细胞分裂发生在胎儿期,此时各种外来刺激都可以影响组织和器官的发育,导致成人后一些慢性病的发生,包括肥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凝血功能异常等。

出生低体重,更易患糖尿病

以往,长辈们都喜欢白白胖胖的娃,觉得他们有福气,可是,胖娃成年后容易患糖尿病、高血压的说法一直不绝于耳,所以现在的女性都很注意妊娠期体重增长和血糖水平。

但事实上,胎儿营养不足引起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临床研究显示,新生儿出生时体重低于2.5公斤,70岁后2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0%左右;出生体重在正常水平,即3.41公斤左右的,糖尿病发病率仅为6%;体重在4公斤以上的巨大儿,糖尿病发病率为9%。

英国也有一项研究显示,按平均出生体重3公斤来计算,新生儿每增加1千克,收缩压平均降低0.8毫米汞柱。而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素浓度、甘油三酯水平等,甚至冠心病死亡率,都和出生体重呈反比关系。

我国的研究同样印证了这一理论。首都儿科研究所和协和医科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中国人出生时低体重和消瘦,是成年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因素,特别是那些出生时低体重,成年后却肥胖起来的人,风险最高。

为什么孕期低营养会致病

胎儿各个系统都在经历关键发育期,如果此时营养供给不足,为适应这种环境,机体将发生一系列内分泌及代谢的改变,将营养物质优先供给大脑,对肝、胆、胰腺等的供应相对减少,代谢降低。因为营养不良,血糖都不够,负责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也随之减少了。

这些婴儿的机体适应了低代谢水平,能量消耗少,一旦营养好转甚至过度,代谢又不会一下子提高,就会很容易肥胖,并更容易导致一系列代谢性疾病。

这个现象,恰恰多发生于现在60~80岁的人,他们出生在建国前后至三年困难时期,很多孕妇、胎儿、小孩都有营养不良的问题。而近年来经济好转,生活富足,这批人也随着体型变肥胖而特别容易患上糖尿病,乃至其他代谢病。

因此,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成年后又肥胖的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如果希望孩子健康,一辈子少受疾病折磨,这就要求从孕期的营养做起,合理增长体重:

怀孕2.5个月时体重增加1公斤,5个月时增加4公斤,7.5个月时增加9公斤,足月时增加到12.5公斤,其中胎儿、胎盘占5公斤。

分娩以后仍比妊娠前增重4公斤左右,要经过半年到一年才会逐渐恢复到原来体重。

准妈妈千万不要为追求苗条,担心孕期增肥不好看,而盲目控制饮食,从而使机体处于低营养状态,导致宝宝体质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