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4度(糖尿病4级是什么情况)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0
文章目录:

“糖友”感染新冠病毒后,试试这些方法,有效缓解发热、咳嗽

继上次介绍了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后出现“刀片嗓”、“水泥鼻”症状之后的应对措施,下面我们继续了解一下糖尿病患者伴有明显的发热、咳嗽时,我们该如何科学有效的缓解上述症状。

发 烧

温水擦浴

1.此法适用于低烧,即体温不高于38.5度时使用。

2.使用温度在32℃-34℃的温水擦拭皮肤,可促进身体散热。

3.可按双上肢、背部、双下肢的顺序进行擦拭,在腋窝、肘窝、手心、腹股沟、腘窝等部位可稍用力。

4.擦浴时间尽量控制在20分钟以内,冬季需特别注意室温不能太低,谨防再次感冒。

冰袋降温法

1.此法适用于体温39度以上的高热。

2.可尝试使用冰袋冷敷或冷毛巾擦拭腋窝、腹股沟及腘窝(膝盖后方凹陷处)等血管丰富的部位。在使用冰袋时,建议用干毛巾包裹,每次冷敷10-20分钟,以免局部冻伤。

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

少量多次引用温开水不仅可以补充体内丢失的水分,防止因发热后大量出汗而造成机体脱水,而且还有助于通过加快新陈代谢,帮助人体散热;另外多饮水还能够增加尿量,尿液可以帮助人体带走体内的毒素、病毒和细菌。

注意适量多次,再次强调,患有慢性心衰或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的患者,一定注意水的摄入总量。

注意不要随意捂汗

捂被子出汗适用于风寒感冒。当体温特别高(39.5度以上时),身体需要散热。如果盖着很厚的被子,则会影响散热,反而适得其反。

咳 嗽

多喝温水

多喝温水有助于将呼吸道里的过敏物质稀释、清除,缓解呼吸道的过敏反应,减轻咳嗽等症状,而糖尿病患者多饮水还可以及时补充体液,减少酮症酸中毒的风险。

垫高头部缓解症状

由于长时间平躺使呼吸道中容易积聚大量分泌物,进而刺激出现咳嗽的症状,尤其是在晚上或半夜,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所以在剧烈咳嗽时,可以通过将头部垫高的方式来缓解咳嗽的症状。

冰糖炖雪梨

1.干咳时,可以将一个生梨挖空,中间放些冰糖,外面加水一起炖熟,还可以放点百合、金银花等。

2.可以用3-4个金桔煮水代茶。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糖分或含糖量高的食物的摄入量,并持续关注自己血糖变化。

注意:1.不要光凭嗓子用劲咳嗽,这样不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还会导致咽痛、声嘶。2.有脑血管破裂、栓塞或血管瘤病史者,应避免用力咳嗽。

郑州大学五附院内分泌科在此提醒,感染新冠期间,糖尿病患者可能因进食少而有低血糖的风险,也有可能会因感染而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因此如症状持续且不见好转,或合并有口干、多饮、多尿、恶心、呕吐或呼吸烂苹果味等症状时,则不能排除酮症酸中毒的风险,请及时至正规医院寻求医疗帮助。

糖尿病人入秋后血糖升高?牢记这4点,血糖不升高,糖友别大意!

#秋日生活打卡季#

我发现,自从入秋后,院里接诊的糖尿病患者多了不少,大多是反馈入秋后,血糖突然升高了。

针对这种情况,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入秋降温后,糖尿病人该怎么做,能稳定降血糖以及预防并发症?

以下这4点,糖友一定牢牢记住:

1、不要盲目跟风贴“秋膘”

入秋后,人的胃口会更好,吃的大鱼大肉也多了起来,“秋天贴秋膘”这句民间俗语就是这么来的,但是“贴秋膘”的行为并不适合糖尿病人。

突然吃太多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势必会引起血糖的突然升高,所以糖尿病人如果立秋之后血糖飙升的话,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吃太多“大鱼大肉”了。

2、勤喝水,防秋燥

秋季天气干燥,燥邪伤阴、伤肺,因此,人容易出现 “干燥”的现象,具体表现就是口干舌燥、咽喉干痒、眼睛干痒、皮肤干燥瘙痒甚至脱皮等等,而这些“燥症”呢,在糖尿病人身上会加重,因为糖尿病会导致口干口渴、皮肤干痒等症状的出现。

因此,糖尿病人步入秋季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既有利于缓解燥症,还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3、保护好脚部,防止伤口

秋季天气干燥,很多人手脚容易干燥起皮、皲裂,这时候糖尿病人就要特别注意并预防这种情况的出现,因为糖尿病人脚部如果出现伤口,会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因为是本就有糖尿病足的患者,出现伤口情况更严重。

因此,秋天糖尿病人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双脚,可以每天涂点身体乳滋润脚部吗,防止干燥。

4、多添衣,注意保暖

俗话说“春捂秋冻”,但是这句话却不适用于糖尿病人,因为糖尿病人本身气血亏虚,抵抗力就比较差,如果突然受凉,很容易感冒发烧,从而影响血糖的控制。

而且,如果糖尿病人感冒处理不当、没有及时处理的话,严重的话可能会引起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了,如果您有任何糖尿病及并发症问题,需要帮助与治疗,可以点击「链接」!

#糖尿病##关注糖尿病##秋日生活打卡季##控糖#

田慧教授:优化糖尿病管理,关注“四早”与“四会”

两张图,盘点降糖药的“适宜人群”与“进餐时间差异”。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持续增长,防控形势不容乐观。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近日,在第十届老年骨质疏松与糖尿病新进展交流大会上,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老年内分泌科田慧教授围绕糖尿病的“四早”与“四会”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演讲。

田慧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内分泌科

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内分泌代谢专业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年,参与多项国际多中心大型临床研究和20余项新药临床验证

  • 兼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

  • 曾任第一届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会长

  • 现任第二届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名誉会长

  • 担任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编委,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副主编;
  • 承担北京市、军队科技委员会、国家科技部的6项科研课题

  • 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1作者)、二等奖2项(第3作者)

  •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撰写论文60余篇。

糖尿病管理现状不容忽视,基础治疗尤为重要

演讲伊始,田教授以糖尿病的管理现状为切入点,强调了糖尿病基础治疗的重要性。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约有5.29亿糖尿病患者,到2050年,预计有13.1亿人患有糖尿病,其中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T2DM)患者。2021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将高达11.8%。然而,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均低于50%。可见,我国目前糖尿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田教授指出,基础治疗不足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欠佳的重要原因。国内一项纳入1956例门诊T2DM患者的调查显示,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包括饮食不控制或肢体运动少、服药不遵医嘱等。因此,提升糖尿病患者主动积极治疗糖尿病的理念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而代谢性疾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致病。主动控制环境因素是减缓和控制病情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因素。当然,主动控制离不开患者的积极参与。在糖尿病“五驾马车”中,患者教育、自我监测、饮食和运动是患者积极管理糖尿病的基础手段。

“四早”——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措施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痛风、肥胖等疾病,易加剧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综合评估与管理糖尿病,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长期治疗结局,提升生活质量;而“四早”原则(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和早达标,图1)是当下糖尿病综合管理的重要措施。

图1.糖尿病“四早”原则

田教授强调,糖尿病患者(包括老年患者)应遵循“四早”原则,早干预,早获益。既往研究表明,早期积极控制血糖、血压等指标,有助于降低患者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血糖管理

早期严格控制血糖与长期随访中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发生风险下降相关;对于新诊断的T2DM患者,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可以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血压管理

早期严格控制血压可降低T2DM相关并发症风险。UKPDS 36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强化降压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风险、微血管并发症风险、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图2)。

图2. UKPDS 36研究:强化降压组相关获益

体重管理

早期严格控制超重和肥胖的T2DM患者的体重可降低其心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血脂管理

Steno-2研究发现,尽早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可助力T2DM患者实现长期的临床获益。基于诸多高质量的循证证据,2020CDS指南早已强调,对于没有明显血管并发症但心血管风险高危或极高危的T2DM患者,应该采取降糖、降压、调脂以预防心血管事件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四会”——糖尿病教育的基本目标

演讲中,田教授重点介绍了糖尿病患者的“四会”目标,即会生活(饮食、运动)、会检测血糖、会用药、会就诊(图3)。对于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包括老年患者),在入门教育时应达到“四会”水平。

图3.糖尿病“四会”目标

1.会生活(饮食)

在饮食治疗方面,糖尿病患者首先需要确定一日食物总热量(需考虑体重、运动量、年龄等因素),合理搭配饮食品种。田教授详细阐述了计算总热量的查表法、供能营养素的分配以及确定主食量的方法。

其次,糖尿病患者应了解进餐对血糖的影响,选择正确的进餐方式,例如“先汤菜,后主食,胖者慢吃”。此外,糖尿病患者需通过自我管理、血糖监测学会特殊时期饮食变化的处理。

2.会生活(运动)

糖尿病运动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强体质、体重调整以及有益于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应学习运动管理要点,结合餐后适度运动改善血糖控制,有氧运动/抗阻力运动结合增强体质。有氧运动包括中等强度的快走、健身操、跳绳等,抗阻力运动包括哑铃、仰卧起坐、俯卧撑等。

3.会检测血糖

自我血糖监测(SMBG)有助于患者了解自己病情并为降糖治疗提供依据,SMBG不同的模式具有不同的检测意义(表1)。糖尿病患者需要通过SMBG,学会日常生活中把握好饮食量、运动量、降糖药量之间的“三点平衡”。除了血糖的检测以外,患者也需根据自身情况定期监测血压、血尿酸等指标。

表1.SMBG不同模式及检测意义

4.会用药

糖尿病患者需提高应用降糖药的自我关注度,了解所用降糖药的主要作用和副作用(图4),并知道药物作用时长,学习降糖药应用注意事项,以助力提高降糖疗效。

图4.降糖药物针对性的作用和主要副作用

田教授对降糖药的选用原则、降糖用药路径、不同糖代谢水平适宜的的降糖药、胰岛素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降糖药物与进餐有关的用药时间(图5)等内容均进行了细致阐述。

图5.与进餐有关的用药时间

5.会就诊

作为慢性病程、表现复杂、个体多样、结局差异大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管理需要兼顾患者不同病程、血糖控制水平、并发症/合并症情况及个体需求,设置具有长期关注、定期复诊、特需速办等多层次管理模式,患者就诊前需做的准备工作,有助于患者在不同情况下获得对应的管理和诊疗指导。医生应告知患者的病情分类和对应的随诊模式(表2)。

表2.不同糖尿病患者病情的日常就诊时间

本文小结

最后,田教授总结道,作为内分泌科医生,了解和实施“四早”策略,推广“四会”目标至关重要。目前糖尿病“救赎式”的治疗模式亟需改变,我们需要从“治病救人”转变为“防病铸人”,以“优化结局”为准线,综合评估为基础(获益和风险),为患者制定最优的个体化管理方案,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

整理:医脉通

审核:田慧教授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