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糖尿病可(有糖尿病可以吃什么水果)
糖尿病患者也能有口福:肉、水果、主食,你关心的都能吃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确实需要特别注意,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并维持整体健康。糖尿病人应禁忌食用甜品、高脂肪食物,还要避免吃高盐、高胆固醇的食物,另外还要避免饮酒等,但是有的患者道听途说,刻意忌口,陷入误区,最后却造成了营养不良,以下是糖尿病人普遍出现的误区。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肉吗?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肉,但需要注意选择低脂肪的肉类,控制分量,并采用健康的烹饪方法。在吃肉的时候,可以选择瘦肉,红肉类如牛羊肉,应选择瘦肉部分,避免过多摄入饱和脂肪。白肉如鸡肉,需要去皮后食用,因为皮中含有较多的脂肪。鱼类可以适当吃,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如三文鱼、鲭鱼)对心血管健康有益。避免吃加工肉类(如香肠、培根),因为这些食品通常含有较高的钠和添加剂。烹饪方法要选择低脂烹饪,可以使用烤、煮、蒸、炖等健康的烹饪方法,避免油炸,减少盐和糖的使用。糖尿病人吃肉要控制总量,一般建议每餐肉类摄入量为手掌大小或约100克左右。
总之,在控制总能量的同时,保证肉、蛋、奶、豆等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合理搭配饮食,才能获得均衡营养。
少量多餐血糖就不会高了吗?
糖尿病人可以将每天的食物热量总摄入分成5-6餐,每餐的分量不宜过多,这样可以避免血糖突然升高。但是,少量多餐是指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不变的前提下,将进食餐次增加,千万不要是次数增加了,每餐的能量却没有控制。每一餐都应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水果了吗?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但确实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水果种类以及控制摄入的分量。水果是营养的重要来源,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在两餐之间,可适量吃含糖量相对低及低血糖生成指数的水果。比如蓝莓、草莓、樱桃、苹果、柚子、树莓等,每次控制在150克左右。吃水果要注意,将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计入每日总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中,即多吃一份水果,就少吃一份主食,确保整体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超标。
糖尿病患者最好不吃主食?
糖尿病患者不需要完全不吃主食,而是要选择合适的类型、控制合理的分量,并通过整体的饮食管理来维持血糖的稳定。主食(如米饭、面条、面包等)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而碳水化合物是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完全不摄入主食可能导致营养不均衡和低血糖等问题,严重的还会诱发酮症酸中毒。因此,糖尿病人要选择合适的主食类型并控制分量。
相比精制的白米和白面,更推荐糖尿病人吃全谷物类主食,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等,这些食物消化吸收较慢,有助于平稳血糖。还有豆类,如黑豆、红豆、绿豆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减缓血糖上升速度。此外,还可以将根茎类蔬菜作为主食,如红薯、芋头等,它们富含淀粉,也含有更多的纤维和营养素,有利于血糖稳定。
全球超5亿人患病!专家:糖尿病患者是带有“节俭基因”的人,部分甚至可痊愈!
正确认识糖尿病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共计约5.37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全球患有糖尿病的成年人数量将增加约46%,达到约7.83亿。
糖尿病可防、可治吗?
“糖尿病患者都是经过历史选择带有‘节俭基因’的人,把糖尿病控制好的话,寿命可能比普通人还要长。”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李全民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
李全民说,我国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占95%以上,在控制良好情况下,该类型患者寿命可以比普通人更长。并且,糖尿病也不是不可逆转,有相当一部分人可以痊愈、摘掉糖尿病“帽子”的。
糖尿病患者都是“天选之人”?
在全球20-79岁的5.37亿成年糖尿病患者中,中国患者约1.41亿人,占比超过26%。
许多人都知道,糖尿病可能带来失明、痴呆、截肢、阳痿等并发症,已然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但为什么说糖尿病患者可以比普通人更长寿?与之相关的“节俭基因”是什么?
据查,十九世纪60年代,美国遗传学家尼尔首次提出节俭基因学说。他认为,人类祖先曾长期生活在食物匮乏中,生产力低下与人口过度繁殖导致饥荒频发。因此,那些具有“节俭”适应性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将食物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的人,才能更容易生存下来。而这些具有“节俭基因”的人,原本是自然进化的胜出者,却在稳定富足的现代社会,因更易囤积脂肪而患上糖尿病。
为什么易囤积脂肪,就更易患上糖尿病?这又与长寿何干?
李全民表示,糖尿病在医学上可分为4大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占绝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目前已经确定的致病因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抽烟、喝酒、熬夜以及不吃早餐这些广为流传的导致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在研究中并未被确定与导致糖尿病有直接关联性。而在环境因素中被确定与导致糖尿病有直接关系的因素是肥胖与运动减少。
李全民说,节俭基因更强大的人经过历史的选择存活下来进化为现代人。从另一个角度,既然让人存活且有机会进化的节俭基因强大,那么在抗感染等其他方面基因也有可能同样比普通人更强。所以,如果能很好地控制糖尿病,那这一部分人群可能寿命比普通人还要长。
如何防控糖尿病?
糖尿病是引起肾衰、尿毒症、成人致盲、非外伤性截肢的首位原因,并且还可能会导致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以及阳痿。这些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也是让很多人谈之色变的重要原因。
但是,“这句话如果这样孤立地谈,是不正确的”,李全民认为,糖尿病控制不好才会有这些并发症或者后果。
控制糖尿病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按照权重对这些要件又应该如何排序。
李全民表示,四个指标是最重要的:第一是血糖、第二是体重、第三是血脂、第四是血压。之所以把体重排第二,并非体重不如血糖重要,而是说体重往往没有血糖那么好控制。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原主任张晔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在生活中减肥第一原则就是总摄入热量低于人体热量消耗或所需,就会消耗脂肪达到减重目的。但在减肥过程中要注意通过食物的多样性以及健康的烹饪方式来保证营养均衡;要通过适度运动和健康作息来保证减肥效果和身体的健康。说起来容易,但达到基本自律和整体上能做到这一程度也并非易事。
李全民也认为,单纯肥胖以及同时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在无法做到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减肥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药物等治疗方式达到减肥目的。
控制好包括体重在内的四个重要因素,对防治糖尿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也有一些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经济条件较好,注射优质的胰岛素可以良好控制血糖。并且糖尿病不就是身体自身制造胰岛素的功能减弱导致的,注射胰岛素补上不就行了?
这种观点对吗?
防治糖尿病都有哪些坑?
第一个坑:有足够的胰岛素就可以让糖尿病患者保持健康状态,想吃什么吃什么!
这是不对的。
李全民表示,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药物之一,但不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药物。盲目补给胰岛素虽然能在一定时期起到控糖作用,但后果是导致机体胰岛素分泌功能更加退化,反而加重疾病甚至提早让一些并发症来袭。
血糖高只是身体分泌紊乱的表象与结果,不是根源。只有从根本上入手调整内分泌生态才是控制糖尿病、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第二个坑:通过“资深病友”的口口相传,通过一些私人机构或者个人掌握某种“秘方”,来控制糖尿病。
这也不靠谱。
李全民表示,糖尿病控制原理在医学界不是秘密,如果真有新发现,那是整个人类的福音。藏在角落里的这些“秘方”需要谨慎对待。
有患者反映,有些人把降血糖和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粉碎,重新装在胶囊里,让患者服用后感到有效。这显然并不可取。
万一这些操作者非专业医务人员,在计量等方面出现偏差,很有可能给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大伤害。目前临床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新药,在控制血糖同时还能防止并发症,但这些药物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以目前的医疗技术,良好控制糖尿病、防止并发症,让患者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延年益寿的效果已非常现实。
哪些人糖尿病能痊愈?
糖尿病作为“慢病”无法逆转是很多人印象里的“常识”,但事实并非如此。
李全民表示,罹患2型糖尿病不到5年的伴发肥胖患者,如果胰腺功能正常,在减重10%情况下,不仅可以为良好控制糖尿病打下坚实基础,还有30%左右的此类患者可以实现逆转,从而达到痊愈的状态。作者:赵斌
来源: 国是直通车
健康生活方式,让糖尿病可防可控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宣传活动的口号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侧重于让公众了解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以帮助延迟或预防其发生,强调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影响以及获取正确信息和护理以确保及时的治疗和管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是临床的常见类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矫杰介绍,从类型上来说,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疾病,由于免疫紊乱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绝对下降,血里胰岛素水平绝对缺乏,而引起来的一种糖、脂、蛋白质的代谢障碍,主要见于儿童以及青少年,年龄通常<30岁。而2型糖尿病的原因,根据已知的研究,认为是由于环境和遗传背景共同的作用下所导致的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素相对缺乏的糖、脂、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综合征。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症状不明显,常常在体检中发现血糖升高。在治疗上,1型糖尿病绝对需要胰岛素,2型糖尿病往往在治疗的早期不需要依赖于胰岛素,仅需要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即可。
2型糖尿病在该病中占比高达90%,慢性并发症危害严重
据统计,2021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5.37亿。据推测,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7.83亿,46%的增幅是同期估计人口增长(20%)的两倍多,成年人的患病比例可能达到1/8。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多见的糖尿病类型,大约占所有糖尿病的90%以上。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调查数据显示,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已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2021年20~79岁的糖尿病人数已达1.41亿人,患病率高达10.6%,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其中,老年人、男性、城市居民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居民、超重和肥胖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更高,农村居民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更高。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邹本良介绍, 2型糖尿病好发于超重、不爱活动、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的人和妊娠女性。可通过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C)测试、OGTT试验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诊断。
邹本良表示,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其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高血糖会影响心脏、大脑、眼睛、肾脏等。糖尿病病程为5年、10年、20年者,其神经病变的患病率分别达30%~40%、60%~70%、90%以上。糖尿病是失明、肾衰竭、心脏病发作、中风和下肢截肢的主要病因。
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包括——
家族史:如果您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您的患病风险会增加。
体重:超重或肥胖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年龄: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在45岁之后。
种族:某些族群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包括非洲人和南亚人。
缺乏运动:体育活动不足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
妊娠糖尿病:怀孕期间曾患有糖尿病的女性患病风险增加。
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无法治愈但可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夏军称,糖尿病是一类代谢性疾病,通常与生活条件良好、营养过剩及活动量减少等因素有关,因此也被称为富贵病。
高糖高脂肪饮食。若平时食用过多的甜食、奶茶、奶酪、炸鸡等高糖、高脂肪食物,会导致体内的胰岛B细胞负担过重,进而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就会引发糖尿病。
精细饮食。长期将精米、精粉作为主食,会导致体内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而某些微量元素会参与胰岛素的合成,因此采取精细饮食的人群易患糖尿病。
肥胖。随着生活条件变好,大多数人都不需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如果久坐不动,再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就会使身体肥胖,而肥胖是目前常见的糖尿病诱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合理膳食、规律运动、健康体重和避免使用烟草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人玲表示,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通过饮食控制、增加运动锻炼和合理使用药物,可以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般对于正常年轻患者的血糖控制,基本是空腹血糖控制在6.0~7.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7.5~8.5mmol/L为宜。如果是年龄大的患者,又有很多基础病,包括出现脑血栓、脑出血、冠心病,患者又有其他并发症,血糖的控制可以适当放宽。
不动 超重,让年轻人成为“糖前期”
尽管糖尿病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更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也有不少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糖尿病“候选人”(泛指血糖异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确诊阶段),临床上称之为糖尿病前期,简称糖前期。
上班一坐一整天,休假一躺一整天,已经成为很多打工人的“标志”。若此时的你既没有管住嘴,还没迈开腿,大量的葡萄糖进入体内无处消耗,开始囤积成脂肪,形成“大象腿、啤酒肚”,过多的脂肪含量则会加大体内胰岛素的需求,引起血糖的代谢异常。
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的数据统计,大约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糖前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糖前期?
健康人群:空腹血糖<6.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后2小时血糖<7.8mmol/L;糖尿病人群:空腹血糖≥7.0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如果你的指标介于两者之间,就属于糖尿病前期。
筛查建议多久查一次?
如果你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即年龄≥40岁、超重、有糖尿病家族史、妊娠期糖尿病史、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史,建议将血糖筛查列入每年的健康体检中。
如首次筛查结果正常,可以2~3年做一次复查。若首次筛查结果为糖前期,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咨询内分泌科医生,找到发病诱因并加以改善。同时每6个月复查一次血糖指标,避免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
糖前期一定会发展为糖尿病吗?
不一定。糖前期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值但不足以诊断为糖尿病的状态,如果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规律运动等,是可以控制血糖水平的,从而积极避免糖前期发展成为糖尿病。但如果不采取措施,继续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惯,糖前期可能会逐渐恶化,最终发展成为糖尿病。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调查的数据显示,每年约有5%~10%的人发展成糖尿病。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
少油、低油烹调:以凉拌、清蒸、水煮的方式,取代油煎、爆炒、油炸。
选择瘦肉:饱和脂肪易使胆固醇沉积血管壁,畜禽类肉每天建议摄入40~75克,可以选择用白肉(如鱼肉、鸡肉)代替畜肉。
选择植物性油脂:避免猪油、牛油等动物性油脂,降低饱和脂肪摄取。建议选用富含不饱和脂肪的植物油,例如橄榄油、花生油、玉米油等。
避免加工、油炸食品:油炸零食的含油量高,不仅容易发胖,其中的反式脂肪酸还会加重心血管负担。
少糖,增加粗粮摄入:白米饭、面制品等精制淀粉在加工过程中流失大量营养素,且食用后易影响血糖波动,建议增加粗粮的摄入,可用玉米、红薯等代替精细的白米饭,延缓血糖上升。
减少糖分摄入:蛋糕、冰激凌、甜甜圈等富含精制糖的甜食应少吃。以白开水或无糖茶饮替代含糖饮料(汽水、果汁、奶茶等)。
多吃新鲜蔬果:建议每天摄入200~350克新鲜水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果汁不能替代水果。
相关链接
警惕糖尿病早期的信号
北京医院李秋贵主任提醒,糖尿病早期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症状,应引起重视,及早就医。
饮食方面:多饮多食;呼吸有烂苹果味;餐前饥饿难耐。
头部症状:牙齿松动,牙痛;脖子发黑;视力减退。
身体反应:常常大汗淋漓;伤口久不愈合;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疲倦乏力,眼皮下垂;易皮肤瘙痒、水疱疹;对称性手脚麻木。
下体症状:多尿;性功能障碍;反复尿路感染;长期腹胀或便秘。(全媒体记者 张峥)
来源: 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