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晃糖尿病(糖尿病人间头部歇性颤抖)
糖友突然发生眩晕要重视
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刚从椅子上站起来,突然感到视物昏花,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自身站立不稳。大家常会把这种状态误认为头晕,其实这是眩晕。眩晕跟头晕是有区别的,眩晕是天旋地转的感觉,感觉周围事物都在左右摆动或者是自己在空间内转动。而头晕是头晕脑胀、自己觉得脑袋不清醒、昏昏沉沉的以及觉得头重脚轻。
什么是眩晕?
眩晕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系统性眩晕是眩晕的主要病因,系统性眩晕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又可细分为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系统性眩晕也可以称为真性眩晕,即存在自身或对外界环境空间位置的错觉。
关于这种错觉,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曾经可能玩过或见过大象鼻子转圈这个游戏,有时候一不小心转的圈数多了,起身时就会感觉天旋地转,身子也会随之晃来晃去,这种状态很类似“真性眩晕”,原理则是这个游戏通过转圈影响耳朵内的前庭系统,来破坏身体平衡感,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惯性导致停止旋转后前庭器官仍需要片刻的适应期,做大象鼻子时由于头是稍微偏向一边的,所以产生的惯性不是水平的。再加上转完后站起来瞬间头部恢复到正常位置,大脑会产生错觉,感觉世界是向一边倒的(跟旋转的方向相同),所以身体会下意识做出反应也倒向一边。
至于非系统性眩晕常由眼部疾病(眼外肌麻痹、屈光不正、先天性视力障碍)、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低血压、心率不齐、心力衰竭)、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尿毒症)、中毒、感染和贫血等疾病引起,发作时只有头昏眼花、头重脚轻,也可有摇晃不稳甚至跌倒,但不会偏向一侧,也没有明显的周围环境或自身旋转感,又称为假性眩晕。
糖友出现眩晕的原因
糖友出现眩晕的原因有很多,这边着重和大家介绍以下几个:
低血糖
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 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低血糖容易出现汗出乏力、头晕目眩等症状。因此,糖友身边应常备比如口服糖块、饼干等食物,用于短时间的快速升高血糖,来缓解眩晕的症状。
糖尿病引起的前庭功能减退
前庭功能减退,主要的症状是患者的平衡功能出现紊乱,可能会出现头晕、脑袋疼、天旋地转、不敢睁眼睛。如果眩晕特别明显,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患者可能会保持一个体位,甚至不敢翻身,影响到了正常的工作、生活。有时患者会出现耳朵听力下降、耳鸣,甚至伴有耳朵轻微疼痛的症状。在临床上引起前庭功能减退的因素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供血不足等。
糖尿病前庭神经元炎
前庭神经炎又称前庭神经元炎,是由于前庭神经受损而导致的突发性眩晕疾病,属于一种末梢神经炎。目前该病病因还没有完全明确,但由于患者在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故认为该病的病因与病毒感染有关。其他可能的病因包括细菌感染、血管性病变以及糖尿病等。流行病学显示,该病常发生于春天及初夏,且有时候会出现家庭成员集体发病的情况。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以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变成站位,或者蹲位变成立位时,容易出现血压急剧波动,出现一过性眩晕,黑懵,耳鸣。收缩压在卧位时要比直立时高8毫米汞柱。若安静站立3分钟,收缩压下降>2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就称为体位性低血压。糖友如果出现眩晕症,首先要注意控制好血糖,把血糖控制好是治疗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基础。
脑血管性眩晕危害大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眩晕较常见,所以很多人感觉这并不是什么大病,但其实有些情况下,它的危害还是挺严重的,比如老人眩晕的时候对外界的判断可能发生错误,不能够正常的行走,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摔跤,从而导致骨折。还有就是中老年人出现的脑血管性眩晕,这可能是脑中风的前兆,危害性大。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引起脑血管性眩晕,以后者多见,通常起病均较急。常见类型有迷路卒中、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等。
迷路卒中
又称内听动脉血栓形成,可由内听动脉痉挛、闭塞 ,也可由内听动脉出血所致。急骤发作的严重的旋转性眩晕,伴有剧烈的恶心、呕吐、面白、出汗等;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但较轻。
颈性眩晕
也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病因可能有颈椎退行性病变、颈肌和颈软组织病变、颈部肿瘤和颅底畸形等引起椎动脉受压而发生缺血,导致眩晕;椎动脉本身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畸形等更易发病。颈交感神经丛受到直接或间接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或反射性内耳循环障碍而发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多种形式的眩晕,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常伴有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有时可有黑蒙、复视、弱视等,症状持续时间短暂。
出现眩晕及时去医院
患者出现眩晕以后应该到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查明引起眩晕的原因,并进行对症治疗。眩晕的患者应该多注意休息。若患者没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以进食清淡的、好消化的食物,并且应该多喝水。若是存在恶心呕吐,可短时间内暂禁饮食,若吃了再吐会增加胃部的负担。
这些症状是脑中风的前兆,糖友千万别忽视
糖友老王,65岁,糖尿病史15年,合并有高血压,平时血压、血糖控制的还不错,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整天待在家里,活动少了,吃的多了,最近血糖就高起来了。
一周前晨起突发头晕、右侧肢体麻木,到了中午自动缓解了,他也没在意,但第二天早上又发作了,这次不但右侧肢体麻木,而且出现了无力,家人急忙将他送到医院,做了头颅CT提示“左侧丘脑梗塞”,诊断为脑中风,收住到神经内科住院治疗20余天,肢体功能才慢慢恢复正常。
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以脑梗塞最为常见。脑中风发病急,病死率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
众多研究表明像老王这样的糖尿病患者是脑中风的高危人群,持续高血糖、合并高血压、长期代谢紊乱可导致脑血管硬化、血管内壁损伤、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以及血液黏稠度增加,不仅使脑中风的发生风险增加,发病时间较非糖尿病患者早,而且病变更严重、控制难度大、预后更差,治疗不及时很容易留下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任何疾病的治疗都贵在早期发现,及时干预,糖尿病患者合并脑中风也不例外。中风虽来势急骤,但在发病之前,也是有一个病理演变过程的,会有一个脑供血轻度失调、神经功能短暂缺失但又可以恢复的阶段,常常在中风发生前数分钟至数天内出现各种前兆症状。那么如果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识别这些前兆症状,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确诊,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将对脑中风的预后大有裨益,甚至可以完全治愈中风,明显减少致残率与致死率。下面笔者参考文献,就临床常见的脑中风前兆做一总结,以飨读者。
一、缺血性脑中风前兆临床上缺血性脑中风多见,大约占到脑中风70%,说到缺血性脑中风先兆,糖友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小中风”的概念。
“小中风”的医学名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供应脑部血流的某个血管暂时阻塞或不通,造成该血管供应的脑部组织短暂缺血,因而产生各式各样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但通常这些症状不会超过一小时,大部分10~20分钟就会恢复,不会对脑部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因为发作时症状表现很像缺血性脑中风,但却不会有后遗症,所以又称为“小中风”。
由于“小中风”症状出现时间很短暂,很快又恢复了正常,所以许多人包括我们大部分糖友都不以为然,忽略了其重要性。其实“小中风”往往就是缺血性脑中风的前兆,未来患中风的机率会比一般人要高上许多倍。若置之不理,不作任何检查与处理,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症状反复几次将引发真正的脑中风。
日常生活中,糖友出现下列症状可能就是“小中风”即中风前兆,当引起重视。
1、眩晕或头晕:中老年糖友反复出现瞬间头晕或眩晕,感觉周围的物体或自己在旋转,走路时感觉路也在摇晃,步态不稳,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千万别认为是低血糖,可能是“小中风”,应及早诊治,防止中风发生。
2、单侧肢体麻木:肢体麻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或颈椎病的表现之一,但如果反复单侧肢体麻木就不一定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或颈椎病了,如再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或本身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时,就要警惕中风发生了。
3、眼前蒙黑或视力模糊:眼前蒙黑就是突然一过性的眼前蒙黑,或者一只眼睛出现视物不清,或者是看东西模糊,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其发生的原因与病人在中风前,出现脑供血不足,影响了视觉中枢的功能有关。但要注意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鉴别。
4、中老年糖友原因不明的跌跤: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共济失调与平衡障碍,而容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
5、说话吐字不清:脑供血不足时,使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应引起重视。
6、哈欠不断:这个季节的糖友总犯困,哈欠不断,别当做是春困,如果不是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现,可能是中风的先兆。
7、打嗝不止:糖友如果最近突然打嗝频率增加,那就要警惕了。异常打嗝有可能是脑中风的前兆。原因可能是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颅内病变直接或间接影响呼吸中枢,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膈肌异常收缩,出现打嗝。
8、经常呛咳: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喝水或者是进食的过程中莫名出现呛咳,这不是咽喉出了毛病,很有可能是中风的先兆。
9、握力下降:握力下降就是手臂突然失去握力,也就是说拿一个东西明显感觉拿住了,却掉在地上,但很快又恢复正常了,这个也是小中风的表现。
10、精神改变:如嗜睡,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困倦嗜睡现象,要高度重视,很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先兆。或精神状态发生变化,性格一反常态,如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出现短暂智力衰退,均与脑缺血有关,可能是中风先兆。
二、出血性脑中风临床上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内囊,占所有脑出血病例的50%~60%,其他容易出血的部位还有脑干、小脑等,另外还有脑内血管瘤破裂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不同的出血部位和不同的出血量,造成的结果不同,如果是非重要中枢部位、出血量又比较少,其症状表现可能和缺血性脑中风相似,也可致偏瘫、偏盲、一侧身体感觉缺失等症状,但如果出血量比较大,又是在大脑重要的中枢部位出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危及生命。出血性脑中风,尽管只占所有脑中风的20~30%,远低于缺血性脑中风,但病死率却高达30~40%,可以说是非常危险的一种疾病,虽然如此,脑出血前也是有前兆的,早发现、及时治疗可以大大减小危害。
以下是出血性脑中风常见的前兆信号,糖友如果有其中任何一种症状表现,并伴有血压的急剧升高,一定要注意很可能就是要发生脑出血了。
1、头痛:突然发生较为剧烈的头痛或长期的头痛突然加重,特别是伴有严重的恶心、呕吐时,要警惕脑出血。
2、肢体异常:突然出现肢体麻木或乏力,活动不灵活,持物掉落,走路不平稳,一瘸一拐,或者向另一侧摔倒或肢体完全偏瘫。
3、语言障碍:与其他人交流时突然说不出话来,或者说话含糊不清,或者完全听不懂别人说的话,甚至有可能会口不对心,也就是说出的话与自己想表达的不一致,或者出现嘴歪、流口水等症状。
3、视觉异常:眼睛有重影,或者出现眼部胀痛、视力模糊、有重影,结膜下出血等症状。
4、流鼻血:经常出现鼻出血:经医学观察,排除外伤、炎症因素,伴有高血压的糖友反复鼻出血,可能会发生脑出血。因为鼻出血不少是由血压不稳定引起的,不加预防则会增加出血性脑中风的机会。
5、精神异常:原因不明的困倦、嗜睡、神志不清醒,特别是伴有大小便失禁者,尤其要引起重视。
6、头晕:突然头晕,感到周围环境不停旋转无法稳定站立,或者突然晕倒在地。
7、颈项酸痛僵硬:颈项背部酸痛以及僵硬伴剧烈头痛者,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
由上述可知,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的前兆症状临床上有相似之处,由于这两种脑中风的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也截然相反,所以鉴别诊断很重要,糖友日常生活中遇到上述情况,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通过头颅CT或磁共振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正确治疗。
七旬老人半夜仿佛“灵魂出窍”,这种情况,很多糖友都遇到过
糖尿病常与“高血糖”划等号,无论是服用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总的来说,患者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血糖、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然而血糖过低也并非是好事,当患者处于低血糖水平时,部分人可能会没有症状而忽视其危险性,也有部分人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症状。
杭州一名70多岁的陆阿姨,就被自己的低血糖产生的症状“吓得不轻”。据悉,陆阿姨是一位空巢老人,但身体也算是“硬朗”,平时起居可由自己安排好。前几日凌晨,还在睡梦中的她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赶快起来寄快递,有急用!”晃过神来后,陆阿姨才发现四下无人也没有通话记录,着实吓了一跳。
原来,陆阿姨有20多年的糖尿病史,本次出现的“灵异事件”可能就与糖尿病引发的低血糖有关。对此,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唐咸玉提醒糖友们,出现低血糖可大可小,轻则头晕、心慌,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建议要定期监测血糖,发现低血糖时及时纠正,且防范于未然,尤其是夜间低血糖。
糖尿病为何会出现低血糖?低于这个指标要注意“低血糖”一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时常有人在忘记吃早餐后出现了低血糖。事实上,诱发低血糖的原因远不止于此。
唐主任介绍,首先,除降糖药外的其他药物也可引起低血糖,如水杨酸盐、奎宁等;其次,大量饮酒同时摄食不足会导致肝脏释放储存糖原受阻,造成低血糖;再者,重症疾病如肝衰竭、心力衰竭、肾衰竭、营养不良症等,胰岛素分泌过量,升糖激素缺乏等情况都可能导致非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
糖尿病不是血糖高吗,怎么也会出现低血糖?对此,唐主任解释说,“低血糖是糖尿病在治疗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严格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出现低血糖的风险更大,临床上以药物性低血糖症多见。”
“具体包括:1)降糖药物使用不当:主要是胰岛素和磺脲类药物剂量不当引起;2)过度的饮食控制或吸收不良;3)运动量过大,葡萄糖消耗过多;4)合并特殊疾病:如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垂体功能减退等。”
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低血糖,当非糖尿病患者血浆葡萄糖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都可以诊断为低血糖,需要引起重视。低血糖症是糖尿病的急性合并症之一,带来的影响可大可小。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低血糖就是头晕、站不稳,进食或休息一下就能好。其实,低血糖症带来的危害远不止这些。唐主任指出,糖尿病低血糖的危害往往比高血糖更大。“第一,低血糖导致血糖波动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第二,低血糖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明显影响,包括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等;第三,对脑功能的影响,包括出现精神症状、认知功能下降等,严重可出现意识丧失、昏迷,甚至死亡。”
“当出现低血糖时,糖尿病患者往往会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和脑功能障碍的表现。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有出汗、心悸、紧张、焦虑、饥饿、软弱无力、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四肢冰凉等;脑功能障碍的表现在初期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语言迟钝,头晕、嗜睡、视物不清、步态不稳,也可有幻觉、躁动易怒、行为怪异的精神症状。”
案例中陆阿姨出现的“灵异事件”,便是属于低血糖症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表现的一种。唐主任指出,“因为糖是脑组织的唯一能量来源,所以脑对低血糖最为敏感,低血糖时可迅速出现脑功能损伤,出现精神症状。”好在就医及时,陆阿姨的血糖已经得到纠正。
当然,并非所有的低血糖症都有迹可循,有些人出现低血糖也没有症状表现。“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无症状低血糖’,多发生在年龄较大、病程长、反复低血糖发作的糖尿病患者。”对于这部分人群,唐咸玉建议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正确、规律使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规律饮食;了解体育锻炼潜在风险因素,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和锻炼时间;规律及在必要的时候测量血糖,尤其是睡前血糖的监测;随身携带能够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发生低血糖后应及时就诊,调整降糖方案。
低血糖时吃糖就能好?专家教你正确防与治低血糖的治疗远不是吃糖就能好如此简单。唐主任强调,出现低血糖时,首要目的是尽快纠正低血糖。“对于意识清醒的低血糖患者,建议立即口服15-20g糖类食品,如葡萄糖、果含糖汁、软饮料、牛奶、糖果等,15min后复测血糖,如仍有低血糖,继续口服或改静脉注射葡萄糖,直至低血糖纠正;对于意识不清,无法进食的患者,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或肌注胰高糖素,15min后复测,如仍未纠正,继续静脉给予葡萄糖,直至低血糖纠正;低血糖纠正后,如距离下一次进餐时间大于1h,建议继续补充含淀粉或蛋白质的食品。”
预防重于治疗。唐主任提醒,低血糖的预防可着眼于预防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和普及糖尿病健康教育:
1)制定个体化的降糖目标:血糖控制应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也应个体化。尤其是老年糖尿病、反复低血糖或低血糖高风险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放宽。
2)合理用药:降糖药物特别是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剂宜从较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注意血糖监测。注意选择合理的降糖药物搭配,减少低血糖风险;严格按照药物性能选择给药时间,服药后及时进餐。
3)避免可能诱发低血糖的生活方式:建议规律饮食、适当运动、戒酒:饮食要定时定量,误餐或进食过少可能诱发低血糖,另建议外出时应随身携带食物,如饼干、糖果等。运动要规律,每周3~5次,持续20~30min为宜,根据年龄、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长和运动强度,避免空腹运动、长时间的剧烈运动。
4)加强血糖监测:血糖监测被公认为预防低血糖的主要手段。
#家庭医生超能团##健康科普排位赛##健康科普挑战赛##健康科普大赛##长江健康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