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血(糖尿病与血液有什么关系)
糖尿病眼底出血、视力下降,2味药材帮大忙,去瘀行滞,止血定痛
大家好,我是中医郭大夫。糖尿病啊,有一个非常高发的并发症就是眼底病变,糖尿病人一旦出现眼底病变了,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视野模糊、视力下降,很多糖尿病人呢,一检查还会发现眼底出血了,那么这个时候呢,患者难免着急,担心自己会不会失明啊?但实际上啊,糖尿病眼底病变也并不是毫无应对的办法。
中医讲“出血必有瘀,有瘀必有血”,气阴两伤、血瘀阻络贯穿糖尿病眼病发病全程。所以啊,合并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呢,一定要重视补气养阴、活血化瘀,这也是中医治疗的最根本的思路。
那么在治疗上呢,我经常用到两味药材,第一味呢,就是熟地黄。它最重要的功效呢,就是滋阴补血的药材。《本草纲目》中说熟地黄可以“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通血脉,利耳日,黑须发”,熟地黄最擅长滋补肾阴,填精益髓,若配合枸杞子,用在方子里,还能起到养肝明目的作用,改善视野下降、视力模糊、眼睛干燥发痒等多种眼部不适症状。
那么常用的第二味药材叫做血竭,血竭味甘、咸,性平。归心、肝经。具有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敛疮的功效。血竭能去瘀行滞,止血定痛,用于内伤痛,痛经,血脉瘀阻,无名肿痛等血液瘀滞所致的疼痛等症,对于糖尿病人的眼底出血,血竭配伍三七,止血能力更强,能改善糖尿病人视野模糊、视力下降等异常表现,遏制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展。因此我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常用到这两味药材。
我曾经有一位合并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他有糖尿病近20年,血糖长期控制不理想,患上糖尿病眼病,平时还喜欢关灯看手机,眼睛干痒、视力下降、看东西视野模糊、眼底有出血点,根据其舌脉象来看,患者舌红苔少,脉细数,辨证属肝肾阴虚、瘀血阻络。
你们针对他的治疗,我在方子里就重用了熟地黄与枸杞子,补肾、固精、明目,除此之外呢,还用到了血竭、三七、水蛭、僵蚕等药材,活血化瘀、止血通络,,接下来呢,我还用到了菊花、蒲公英、赤芍、丹参等药材,清热解毒,配合麦冬、玄参等药材,养阴生津,抑制住眼底病变的继续发展。患者服用了一段时间中药后复查,出血症状也得到了减轻,视力有所恢复。
我希望糖尿病患者日常要做好眼睛的保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肝养眼,建议患糖尿病超过5年的糖尿病患者,每年定期进行眼底的检查,以便预防和及时发现眼部病变。
糖尿病引发眼底反复出血,“三高”人群要注意!
如今,熬夜、久坐和高油、高脂、高糖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它们无一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接近1.4亿,相当于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日趋年轻化,甚至会影响视力导致失明!在11月14日世界防治糖尿病日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十年糖尿病患者陈先生(化名)深受眼病影响的故事。
据了解,陈先生患糖尿病已有十年,一直不重视血糖控制。一年前,因双眼视物不清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双眼的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双眼进行了玻璃体腔注药,医生建议进行视网膜激光治疗。在注药治疗后,陈先生的视力恢复到了右眼0.8,左眼0.1。因此,在出院后陈先生自我感觉良好,把医生的嘱托抛之脑后。
近日,陈先生因右眼视力急剧下降又去医院就诊,经过医生检查发现其右眼发生了眼底出血,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医疗团队紧急为陈先生施行了“玻璃体切除、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硅油填充术”,术中可以见到玻璃体腔内弥漫血细胞、后极部视网膜多处新生血管芽,眼底大量增殖膜牵拉导致视网膜脱离。好在手术顺利,保住了陈先生的视力。
针对陈先生的故事,小编也就此事请泉州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科主任吕帆做一个科普和点评。吕帆主任强调:糖尿病眼病病人要记得定期随访,定期进行抗VEGF治疗,最重要的是要控制住血糖!
那么,糖尿病为何会眼底出血?
吕帆主任科普:
很多糖尿病患者觉得自己只是患了糖尿病跟眼睛没有关系,事实上从你患上糖尿病的那一刻,眼病就会随时找上门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的小血管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变得脆弱,就像有裂缝的水管,容易渗漏、出血,从而引起视网膜病变,可致视物模糊、黑影等,甚至失明。而糖尿病治疗后,如果血糖控制不良,特别是高血压合并高血糖、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过程 通讯员供图)
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吕帆主任提醒道:可通过血糖控制,定期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7%)、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定时运动、戒烟、遵照医生指示控制好“三高”(血糖、血压、血脂),尤其注重肾病筛查、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进行预防。
如果已经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多数早中期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都可以获得较好的视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不可怕,只要定期测血糖,定期查眼底,遵循医嘱,积极的控制和治疗就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视力的损害。
临床干预手段包括以下几种:
1.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可以改善视网膜的缺血,从而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2.玻璃体切除手术
如果新生血管出血造成浓密的玻璃体积血,或者新生血管纤维增殖牵拉视网膜脱离,要先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让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再进行激光光凝治疗。
3.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疗法
视网膜缺血会使得视网膜细胞产生大量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视网膜生长新生血管,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就可以起到抑制新生血管生长的作用,进一步为激光和手术治疗创造条件。此外,它也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一线治疗方案,规范的抗VEGF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黄斑水肿,为患者保持良好的视力。(通讯员 黄兰兰 苏润钰)
来源:闽南网
糖尿病血糖自我监测二三事:一滴血、两个数,为什么是“正常的”
一滴血、两个数,为什么却是“正常的”?
今天谈一谈我们平常的血糖管理,无论是居家管理,还是我们在医疗单位,拿到血糖监测数据给大夫看时,这个血糖数据的准确性。首先谈不同部位采血的差别,其次说说准确性的定义。
每当我们体检或者去医院甩胳膊给抽血的护士时,抽的那个血叫静脉血,而里边的血糖,是所有血糖监测方法对标的金标准。也就是说,不同方法测的血糖,都和这个静脉血糖比,然后说这些方法“高了”还是“低了”。但更严谨地说,这个金标准其实在灰色采血管采血后还经过离心,甩开血细胞后取上面的血浆进行的测定,以减少血细胞对采血后的葡萄糖的进一步消耗。
说这个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平常通常监测的来自毛细血管的指尖血或者连续监测设备的组织糖,和离心后的静脉血相比时,好像是从山中泉眼接的水与下游小溪接的水在做比对,虽一脉相承但肯定是有不同的。
除了采血部位的不同,准确性也有精确度的定义。对于居家监测设备的要求,这个精确度的划定是15%。这指的是血糖在5.5mmol/L以上时,和静脉血浆血糖相比,±15%的波动区间是一个国内外认可的准确范围。比如,此刻静脉血糖是10.0mmol/L,指尖血测出在8.5-11.5mmol/L这个范围内都是“准确的”。
再加上血糖仪的稳定性,即便一台血糖仪去测同一滴血两次,在其准确性区间内也都存在小幅波动。更不要提用两台各自定标的血糖仪去测同一滴血,就好比用两块手表互相比时间,你得不出哪块更准一样,因为校准需要和公认的标准去比。
总结下来,不同部位采血以及测定方法学的准确性定义构成了血糖监测数值的一些不同,而在一个可接受的区间内,这些“不同”是“正常的”。
#科普吧医生##糖尿病##血糖监测##血糖多久测一次比较好?##血糖值##糖尿病就得吃药一辈子吗?##一天测几次血糖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