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其实(糖尿病的其实病因)
糖尿病并非无迹可寻,其实身体早已给出提示,可惜很多人都没察觉
一说起糖尿病,相信大家也都比较熟悉了,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这个问题,而是在偶然检查身体时才惊讶地发现体内血糖水平超标了。但血糖升高不是悄无声息的,早期的时候其实身体就发出了以下几个求救信号,可惜只是被你忽视了,若是能早发现早缓解,或就能避免出现该问题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看东西会模糊,视力会突然下降,这看似是用眼过度或眼部问题,但其实当体内血糖升高时,葡萄糖等代谢物会进入眼球的晶状体,其中的盐分大量排出了,渗透压也会随之下降,会使得晶状体凸出,就会影响到正常的视力,若是视力本来正常但突然模糊了,要考虑这个原因。
还经常会犯困,即便在睡眠时间充足的情况下,由于血糖水平偏高,使得大脑对氧气十分敏感,缺氧让人打哈欠想睡觉,白天很嗜睡,特别是午饭后不睡就受不了,特别是在老年人身上更多见。
身体很容易出汗,糖分也是能量,出现该问题,体内最多的是糖分不可缺少的就是能量热量,如果你以前没有反应但最近却频繁出汗,晚上睡觉盗汗白天也莫名的会出汗,要注意。当然,若是一直以来都是易出汗体质,不用担心,或者是女性在更年期期间出汗,也是正常现象。
也会出现餐前低血糖的现象,可能有人会疑惑不是血糖过高吗,又怎么会变低?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迟缓了,无法与血糖保持同步,后者低的时候前者反而高了,在吃饭前会异常饥饿,不吃点东西就容易心慌。
皮肤还会变得干燥发痒,血糖水平高,体内葡萄糖含量就会升高,会影响到神经的调节能力,刺激到皮肤,让其处于一种慢性的缺水状态,变得干燥,逐渐地甚至还会出现化脓、感染等现象,别总以为是皮肤问题。
其实该问题的前兆还是比较多的,也较为明显,但可能由于比较常见,易混淆,很多人都没有当回事,也有的人忍耐力比较强,总觉得挨一挨就过去了,对问题的敏感度降低了,但若是不尽早的采取措施控糖,还可能会引来其他问题。
想要避免出现该问题,及时降糖是首要任务,建议大家要做到:饮食上不碰高塘食物,也要注意辨别“隐形糖”,以清淡为主,可以遵循少食多餐、少油少糖少盐的饮食原则,控制体重;要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代谢,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修复,坚持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血糖水平或能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综上,该问题并不是毫无预兆,只是以上几种刚开始的信号你没有察觉,若中招,建议及时检测一下血糖值,如有异常,也能做到早发现早重视早缓解,或许就能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了。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35岁小伙体检查出糖尿病!医生:其实都是吃出来的
小赵是一家外资企业的老员工,大学刚毕业就进入这家公司工作,至今也有十来个年头了。35岁的小赵没有别的爱好,就好一口美食,可以说是地道老饕了。
就在今年,小赵升职成为部门经理,他十分高兴,本来打算像平时一样吃一顿大餐庆祝一下,但是想到第二天一早还要去体检,就暂时按捺住了激动地心情,想着体检结束以后再去大吃一顿。谁承想,第二天检查完准备回去,等过几天才会拿到提交报告,却被医生叫住了。
原来医生看到小赵有些肥胖,并且似乎有些疲乏无力,当下上了心,叫住他并让他再做一个血糖检测。结果就是医生担心的那样,小赵的空腹血糖达到9.4mmol/l,确诊患上了2型糖尿病。
事业有成的年轻高管,竟查出患有糖尿病!医生叹息:这么吃就是“自毁”血管。
这对小赵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刚刚升职的好心情一下烟消云散。医生向小赵了解情况后发现,原来小赵这么年轻就患上糖尿病,全是因为他的那个小爱好。
小赵平时喜欢吃美食,下班之后到处走街串巷寻找美食,尤其是烤肉、火锅、高热量菜式是他的最爱。而这也是引发小赵患上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了。
医生提示:这些动物肉类食物中饱含脂肪、胆固醇、蛋白质还有可食用酸。这些营养成分是在我们人体所需范围内的,适当摄入是有益的。但是当这些营养成分被过量摄入到人体内时,就会出现有害物质的产生,再加上不恰当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结果就是诱发糖尿病。
不要以为脂肪只会产生胆固醇,它们出了会堆积附着在血管壁上,导致血管硬化和高血脂外,也会导致2型糖尿病,甚至加重、加速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糖尿病患者都是吃出来的吗?医生:一般有这3个高风险因素。
第一,饮食因素
很多人在这方面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糖尿病只跟高糖食物有关。
很明显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糖尿病和饮食是有多种关联的,比如患者吃过多高热量、高糖分、油腻食物和进食量过大等等,都会导致肥胖出现,而这就是2型糖尿病最为主要的环境因素。

第二,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都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遗传倾向,约1/4~1/2的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有至少60种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
第三,长期久坐不运动
现在社会很多工作都是一坐一天,根本没有时间做运动。看似这与糖尿病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长期不运动就会导致热量消耗减少,脂肪也就更容易堆积、包裹在细胞周围。而这也就导致了细胞会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从而更易患上糖尿病。

生活中做到这2点,或能恢复健康的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低碳低脂肪饮食,营养均衡
现在糖尿病仍然是2型糖尿病为主,占了所有糖尿病患者百分之九十以上,而我国近年来的糖尿病高发和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及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多数人只知道糖尿病患者要少吃糖,少吃油,其实我们的主食也是糖的一种,在体内会转变成糖。所以糖尿病患者少吃点主食尤其是精制主食,少吃一些油腻的东西,不但可以减少体重改善肥胖,同时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对于一些早期糖尿病患者来说,往往很多患者通过控制饮食 增加运动就可以吧血糖控制非常平稳。

2、坚持适当运动
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对于血糖比较高的人来说,更应该保持运动,可以选择一些强度适中的运动。比如:散步,练太极,慢跑等。
运动对于血糖有调节作用,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人,运动可以消耗体内过多的糖分,帮助控制血糖,促进新陈代谢,而且还有益于养护胰岛功能,加强血糖的稳定性,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糖尿病并非终身疾病,其实有可能逆转!逆转的机制以及策略如何?
在传统的观念当中,糖尿病属于一种“终身”疾病,一旦得上了,是没有办法“根治”的。因此,降糖药也一直都不能停......
但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糖尿病治疗手段的增多、治疗理念的改进,有越来越多的医生都意识到以前的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
事实上,糖尿病是有希望被逆转的,并且逆转糖尿病的曙光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其实还并没有一个公认一致的糖尿病逆转标准。
不过,自2000年以来,有越来越多的医学组织以及专家都意识到,我们需要定义出究竟什么样的情况算是糖尿病逆转,并且大家也在不断地完善这一定义。
比较早一点的是在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与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一起提出过一个糖尿病逆转的定义。具体就是:在停用所有降糖药物至少2个月以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仍然在7.0mmol/L以内并且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小于6.5%。
但似乎医学专家们随后在实践当中发现,这一标准可能过于宽松了。
所以到2009年的时候,ADA又重新组织专家提出了一份关于糖尿病逆转定义的专家联合声明。其中,将糖尿病逆转给进一步区分为“部分逆转”以及“完全逆转”这两种情况:
部分逆转指的是:停用降血糖药物至少1年以后,空腹血糖水平仍在7.0mmol/L以内并且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
而完全逆转则需要达到:停用降血糖药物至少1年以后,空腹血糖水平降至5.6mmol/L以内并且糖化血红蛋白小于5.7%;
一旦完全逆转的时间维持超过5年,则可以进一步被认定为实现了“长期逆转”!
不过,似乎这一版的定义也没有被广泛采纳,应该有不少医生都认为这一版本的标准太过于严苛,很少有患者能够达到。
在2014年的时候,有一项纳入了十几万糖尿病患者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就发现,经过7年随访,达到部分逆转的糖尿病患者比例只有1.5%,而达到完全逆转的患者比例甚至仅为0.14%。
所以,到2019年的时候,英国糖尿病学会的专家就建议,应该将糖尿病逆转的标准给放宽为:停用降糖药6个月以上,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内并且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即可。
尽管,看上去似乎这个定义在不停地变来变去,医生们至今都并没有搞清楚到底正确的标准在哪里。
不过,大家也应该从中发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这就是:医学专家们都普遍认同糖尿病患者在经过治疗以后是有可能停药的,并且在停药一段时间以后血糖仍然有希望维持在较低水平。
而并不像以往很多人所以为的,得了糖尿病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不停地恶化,而治疗只不过起到延缓的效果。
那么,到底为什么经过治疗以后,糖尿病可以逆转呢?这其中的机制究竟是什么?
糖尿病为什么有可能“被逆转”?在我们人体当中,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主要激素。可以说,糖尿病的本质就是胰岛素分泌的“相对”或者“绝对”不足。
所谓“相对不足”,大家可以理解为:分泌出来的胰岛素数量本身是正常甚至是过量的,但是,身体对于胰岛素的反应力下降了、不敏感了。因此,哪怕有不少甚至很多的胰岛素,但血糖仍然降不下去。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胰岛素抵抗”,常见于很多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尚好的早期糖尿病患者。
而所谓“绝对不足”,则是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衰退了,胰岛素的数量明显减少从而引起了血糖升高。
事实上,当“胰岛素抵抗”出现以后,如果不给与任何的干预,那么,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逐渐被“拖垮”,就几乎变得不可避免。
道理其实很简单,当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还正常的时候,胰岛素抵抗会迫使胰岛β细胞每次都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够把血糖给降下来,久而久之,胰岛β细胞就会因为“疲劳”、“受累”而渐渐出现功能退化。
此外,胰岛素本身的属性也会加速这一变化。胰岛素降血糖的路径之一是让血糖转变为脂肪并沉积于我们的内脏当中,尤其是肝脏里的脂肪增多时,会增加胰岛素抵抗效应;而肝脏还会把额外的脂肪往胰腺里“输送”,这一过程则会加快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退。
所以,要想让糖尿病实现逆转,关键就是要在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还尚未被“拖垮”以前,就阻断掉由“胰岛素抵抗”所引起的恶性循环。机制主要有两点:
第一, 是要想办法改善胰岛素抵抗;
第二, 则是要及时地把血糖给控制稳定,减少血糖波动对于胰岛β细胞的刺激。
要避免让胰岛β细胞长期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应该将它们给“保护”起来。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做呢?
逆转糖尿病 哪三大策略?策略一就是要及早地进行干预。
有专家提出,如果能在糖尿病前期就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那么,血糖恢复正常的概率是最高的。
而哪怕已经确诊了糖尿病,理论上也是病程越短,逆转的概率越高;当前胰岛素分泌功能越好,逆转的希望越大。
所以,一旦发现血糖异常,千万不要犹豫不决、不断拖延,而应该果断地立刻开始干预与治疗!干预与治疗并不等用于吃药或打胰岛素,事实上,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是首先从饮食调节与运动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开始做起!
策略二是要把体重给控制下来。
可以确认的一点是,糖尿病的持续逆转与维持减重有密切关联。
而也有专家提出,体重指数BMI大于25kg/m2是糖尿病逆转的必要条件之一。
换句话说就是,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相反比体型偏瘦的糖尿病患者发生逆转的概率更高,但前提是必须要把体重给减下来。
减重主要可以帮助改善胰岛素抵抗,而减少内脏脂肪则不仅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还能够帮助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
所以,减重的目标不仅是让体重指数下降,还必须要把腰围给控制好。因为,腰围是主要反映内脏脂肪情况的一个常用指标。
策略三是强化降血糖的药物治疗。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保护胰岛β细胞的本质就是借助药物把血糖给控制好。
在常用降糖药当中,有研究提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比如吡格列酮,在逆转糖尿病方面效果不错。
当然,如今可供选择的降糖药越来越多,比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以及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也给糖尿病逆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而对于有一部分确诊时血糖水平就很高的患者而言,早期强化的胰岛素治疗是有助于糖尿病逆转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医生会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这其实是帮助胰岛β细胞恢复功能。
最后再跟大家总结一下,糖尿病并不是完全没有逆转机会的。
如果您希望增加自己逆转糖尿病的概率,那么,请务必在发现血糖问题以后尽早开始干预,而干预的关键就是要控制体重并强化降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