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冻眼睛(糖尿病病人眼睛的症状)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糖尿病、甲减患者准备好“接招”了吗?

今天是农历的腊月初八,也是“三九”的第三天。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八”、“三九”常常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光。寒冬时节,糖尿病、甲减等疾病的患者病情最易加重。那么,内分泌科患者如何做好自我保健,平安过冬?听听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哈尔滨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刘爽怎么说。

据刘爽副主任介绍,糖尿病患者受凉时,机体会引起反射性血管收缩,导致相应器官和肢体的缺血,严重时可能会诱发心绞痛、脑供血不足等问题。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四点原则应对寒冬。第一,提高御寒能力。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头部和足部的保暖。应增添足够的衣服,避免皮肤外露。由于糖尿病患者抵抗力相对比较低,在冬季流感高发季节,预防感冒的任务会更加艰巨。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注意保暖就容易出现感冒,感冒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肺炎,同时也会影响到血糖的控制,血糖控制不好也会影响到感冒以及肺炎的治疗。第二,合理进补,控制总热量。糖尿病患者饮食要注意控制量,对于摄入的总热量的控制,是保持血糖平稳的基础。由于冬季气温下降,人的胃口大开,火锅、肉类、烧烤等食物摄入量增加,有人还会偏爱油腻食物,不正确饮食会导致患者血糖升高。第三,科学锻炼,增加室内运动。运动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措施的重要一环,也是冬季增强耐寒能力及抗病能力的措施,早晨锻炼时间不要选得太早,避免由于早晨气温较低,遇冷空气刺激突然发病。早餐前最好不要空腹锻炼,需要少量进食后再运动,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下午锻炼更为适宜,开始锻炼时应等身体微热后再逐渐减衣,锻炼结束时,应擦净身上的汗,立即穿上衣服,防止着凉感冒。受室外冷空气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可以进行一些室内运动,如瑜伽、太极拳、健身操等同样有助于控制血糖。第四,保湿“功课”要做足,取暖方法有讲究。冬季天气干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容易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双下肢瘙痒、神经性皮炎、湿疹等多种皮肤问题。糖尿病患者在冬季一定要注意保湿,特别是小腿、脚部等脆弱敏感部位,以免脱皮、皲裂。洗澡、洗脚后要记得及时涂抹护肤。即使瘙痒症状加剧,糖友也不能随意抓挠。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多伴有神经病变,对温度不敏感,在使用取暖产品时,如热水袋、电暖气、电热毯应格外注意,避免发生低温烫伤。

“除糖尿病外,寒冷还对甲状腺、性腺等疾病有影响。”刘爽副主任表示,甲减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产生的热量不能满足机体要求,冬季畏寒怕冷尤其明显。多数患者在寒冷季节没有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替代剂量,致使甲减病情加重,而有一些亚临床甲减患者未服用药物,冬季更易发展成为临床甲减。此外,季节变换易引发女性生物钟紊乱、情绪多变,进而影响激素水平,导致排卵抑制和周期紊乱。寒冷来袭,女性朋友注意防寒保暖,切勿盲目爱美受冻,适当增加体育锻炼。

哈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凯旋

来源: 哈尔滨新闻综合频道

冻不得烫不得!送给糖尿病人的入冬“须知”

寒冷的冬季是疾病的高发季节。对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患者来说,寒冷会加重疾病。其实,糖尿病患者过冬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寒冷或成其他疾病的导火索

因为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岛素,肌肉摄取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导致身体产热不足,病人怕冷。且受到冷空气刺激,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还会导致血糖升高。加上免疫功能降低,在气温下降时,糖尿病患者常易患感冒。而一旦感冒,还可能导致其他合并症的加重或发生。

呼吸道感染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感染之一。病毒感染会加重糖尿病的病情,糖尿病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后容易向下呼吸道蔓延,并易合并细菌感染,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同时,感染还容易加重糖类、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引起酮症酸中毒等各种危重症。此外,冷空气会引起血管痉挛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并加重并发症病情。

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能像一般人群那样过冬,应注意气温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以防不测之虞。为了避免受凉感冒,糖尿病的患者还应尽量避免去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居室经常通风,但室温不宜过低。

上午九点前是糖尿病人运动“警戒线”

除了保暖,糖尿病患者在冬天更应注意控制饮食。很多人在冬季会依靠食物来增加热量抵御寒冷。而活动量相对较少,这样很容易引起血糖升高。所以,冬季糖尿病患者不能过多摄入食物增加热量,而应适当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这样既能增强耐寒能力,又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当然,冬季锻炼应该讲究科学,尤其是锻炼的时间选择。很多人喜欢选择清晨时段锻炼,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适宜。冬天清晨时分气温比平常时段低,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而糖尿病人又多有心脑血管并发症,遇冷空气刺激或劳累很容易突然发病。

清晨多为空腹锻炼,极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同时,因早晨气温低,人体产生应激反应,会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临床上把清晨到上午9点列为糖尿病人(尤其并发有心脑血管疾病者)的锻炼“警戒线”。因此糖尿病患者锻炼时间最好放在下午或者傍晚。具体时间在饭后1小时左右为宜,这段时间食物消化吸收较快,特别是糖的吸收最快,因而血糖值会明显增高,这时候锻炼有助于降低血糖。同时,饭后锻炼对于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来说,能防止空腹锻炼可能带来的低血糖。

洗澡取暖谨防烫伤

对于烫伤这个看似很常见的问题,到了糖尿病患者身上则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对于糖尿病人本身就存在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进而形成难愈合性创面。特别是烫伤在下肢的话,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冬天洗澡者多喜水温高,不过,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过高的水温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烫伤、感染。因此,洗澡水温不宜超过40℃。洗澡之前用温度计测量水温,避免烫伤;有皮肤破损的糖尿病患者洗澡易加重皮肤感染,应该等伤口愈合后再洗澡;足部有炎症、皮肤病,外伤或皮肤烫伤者不宜泡脚。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用热水袋、暖手宝、电热毯或使用炭火、木柴明火取暖时,也要小心烧烫伤。

文/邬时民 裘影萍

糖尿病引起眼底病的6个阶段 哪些糖友易并发眼部病变

许多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糖尿病居然和眼科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这种疏忽,一些"糖友"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眼科症状,轻者眼睛出血而影响视力,重者眼睛疼痛难忍导致双目失明,甚至还需要摘除眼球。下面让小编为你讲讲糖尿病患者须知的与眼睛相关的知识。

哪些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并发眼部病变呢?

1、I型糖尿病。根据统计,发病后20年内90%的患者有眼部并发症。

2、隐匿型糖尿病。患者长期无任何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往往认为自己身体健康,未曾进行任何治疗,这样糖尿病的内在病变:如微血管的损害就会持续发展,富含微血管的眼睛就容易发生各种损害。该型患者往往由于眼病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才发现患有糖尿病。

3、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有些糖尿病患者在明确诊断后,由于未得到正规的治疗,或未能长期坚持治疗,或因一次血糖正常、尿糖阴性就误认为糖尿病已经治愈而终止治疗等等,使得体内血糖浓度居高不下,进而发生全身多器官的代谢及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包括眼病在内的各种并发症。

糖尿病引起眼底病分为6个阶段

专家介绍,在临床接诊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两种眼底病患者:一种是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史,但是由于平时不注意控制血糖,或者忙于应酬而忘记吃药和喝酒,导致血糖变高而引起视网膜病变;另一种就是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只是感觉自己的眼睛不舒服,眼底出血,到医院门诊检查之后,才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引起视网膜病变。

一般来说,糖尿病引起眼底病是有一个过程,血糖控制越不好,病变症状越快。这一过程,在我国被区分为"1-6期"。第一期眼内会出现几个出血点,血管有一点点小问题;第二期眼底会有一些渗漏,对视力没什么影响。如果糖尿病患者,在这个时候接受早期的检查和治疗,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控制好血糖,就不会引起眼底病变。

相对而言,最重要的是第三期病变,患者会出现视网膜缺血,因为血管闭塞,血和营养供应不上。这时如果患者接受激光治疗后,不会再向更严重的病变发生。但是,往往到了这一期,许多患者由于病症对视力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所以也没有及时检查治疗,容易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

如果病症一旦发展到第四期就比较麻烦,就算激光治疗,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因为患者眼内视网膜会长出很多新血管,然而这些新生血管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它只出血不供应营养,第一次出血可能会被吸收,再次出血后就很难吸收了。这时就需要做手术治疗,也就进入了第五六期,但是手术效果一般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有些严重的做完手术后视力还是看不清,有的手术后还会再出血,甚至有的边做边出血。

邹玉平说:"实际上在我们看来还有‘第七期’,就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这种青光眼是眼科最顽固的青光眼之一,糖尿病最可怕的就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和虹膜新生血管反复出血,眼睛不但看不到,患者还会因为眼内压力特别高而疼痛难忍,用药很难控制。以前采取冷冻的方式,结果出现越痛越冻、越冻越痛,最后冻到眼球萎缩了,没办法只能通过摘除眼球的办法来缓解疼痛。

编辑:张艳军


  • 陕西农村网官方微信

  • 陕西农村网新浪微博

  • 陕西农村网腾讯微博

  • 新西部教育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