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发糖尿病(伴有糖尿病)
糖尿病治疗五部曲,步步递增,强效降糖
一方面,糖尿病不可怕,因为它可防可治。另一方面,糖尿病很可怕,因为长期血糖升高可造成全身多部位损害,导致经济负担增重和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寿命。长期以来,糖尿病治疗已形成五大治疗原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驾马车”——饮食、运动、监测、教育、药物。但今天主题不是这五驾马车,而是当针对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控制仍不能达标的人群,我们应该如何五步为赢,继续治疗,控制血糖在合理范围。也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了解掌握的知识。
所谓生活方式干预即为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划重点:是每一位糖尿病人群的基础治疗,需要贯穿于糖尿病人群的一生,是降糖药物不能替代的。部分人群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使血糖维持正常范围,同样,部分糖尿病前期人群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当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不能维持在合理范围,糖化血蛋白≥7%时(糖化血红蛋白一个反应近三个月血糖水平的指标,正常值在4-6%.),这时需要启动药物治疗。
单药降血糖:二甲双胍为首选药物,其不仅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还可以减轻体重,更是二型糖尿病伴肥胖人群的“良单妙药”。其他可以单独使用药物有:阿卡波糖、格列本脲等。
降糖药物有9种,包括7类口服降糖药(双胍类,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DD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2类注射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胰岛素。
当单药降糖效果不佳时,可采用双药联合降糖,以二甲双胍为基础联合用药,联合其余任意一种降糖药物,比如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二甲双胍 格列本脲等。
第四步:众人拾柴火焰高,二不敌三
请注意:如此联合用药只适合糖尿病,其他的疾病联合用药请参照其他疾病的治疗原则。
当联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采取三药联合治疗,同样,二甲双胍为基础治疗药物,可联合其他8八类作用机制不同的两种,比如胰岛素促泌(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不联合使用。
当三药联合都效果不佳时,这时往往需要胰岛素注射治疗,可采用餐时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治疗或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注射,当然此时可同时加用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前提是无二甲双胍禁忌症),尤其对于肥胖人群。
当然这是2型糖尿病正常发展趋势采取的五步治疗手段,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可能刚开始就要采取胰岛素替代或强化治疗。比如:1型糖尿病人群;2型糖尿病人群伴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血糖明显升高的人群(比如糖化血红蛋白≥9%或空腹血糖≥11.1mmol/L)。
再一次强调,用药是一门学问,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药物联合使用不一定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糖尿病可采取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不代表其他疾病同样适用,药物需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合理应用。
【周末讲坛】有些肿瘤症状不明显,如何捕捉到很难发现的蛛丝马迹
4月15日-21日就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了,一提到肿瘤诊治,大家都知道“三早”很重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随着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以及健康查体的普及,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已被人们熟知,但是依旧有许多肿瘤因为人们不熟悉、不了解,难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早期症状不明显,很难“看到”疾病的蛛丝马迹;二是许多症状和其他常见疾病非常相似,很难“想到”肿瘤存在的可能性。本期我们就约请专家来专门说一说,那些不太容易早期发现,经常会被症状“耽误”的肿瘤。
胰腺癌——戴着多重欺骗性“面具”
天津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肿瘤医院副院长 郝继辉
胰腺癌具有“两高两低”的特点,即发病率逐年增高、死亡率高、早期诊断率低、治疗有效率低。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西化、吸烟、肥胖、高糖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过量摄入、食物纤维摄入不足、运动减少等不良生活习惯,都成了经济发达城市胰腺癌发病率逐渐升高的影响因素之一。
而与逐渐增高的发病率相对应的是,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在门诊发现的胰腺癌患者中,约80%的患者一经发现就已是中晚期,错失手术最佳时机,只有20%的病人能进行手术切除。这是因为胰腺癌发病症状隐匿,早期很难发现,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致使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血糖高=糖尿病?
45岁的刘女士近半年来出现消瘦、乏力,在门诊常规检查中发现血糖升高,就按糖尿病治疗了几个月总是不见好,还出现了腰背胀痛的症状。医生建议她配合做个腹部B超进一步检查,这才发现胰腺上竟然有个肿物,临床诊断为胰腺癌。
从生理功能角度来看,胰腺兼具外分泌和内分泌两大主要功能。外分泌功能主要指分泌含有各种消化酶的胰液,内分泌功能则是通过分泌多种激素调节人体各项机能,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分泌胰岛素调节人体血糖变化。如果胰腺功能出现障碍,会导致人体血糖增高。相对地,糖尿病患者由于局部免疫功能异常,也会导致胰腺出现进一步恶变的可能。因此糖尿病患者也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约有60%~70%的胰腺癌患者同时伴发糖尿病。
然而,由于人们对糖尿病的认知度更高,一旦遇到血糖升高便只联想到糖尿病,仅在内分泌科寻求治疗,这在很大程度上让患者对胰腺癌的高血糖症状放松了警惕。一旦患者在体检中发现血糖异常,除了需要及时去内分泌科就诊,还需要做全面的鉴别诊断。尤其是本身没有糖尿病家族史,不存在超重、肥胖等糖尿病高危因素,或既往血糖一直正常、近日突发血糖升高,经过内分泌治疗血糖始终没有下降的患者,要特别当心胰腺癌的偷袭,必须做全面的影像学检查,以排除胰腺癌发难的可能。
消化不良=慢性胃炎?
56岁的罗先生近3个月来食欲不振,体弱无力,伴随上腹隐隐作痛,按照胃炎服药治疗,症状不仅未见好转还越来越厉害,有时连腰背都疼,被折磨得消瘦不堪。罗先生最近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胰头有占位性病变,手术后证实该病变为胰腺癌。
提到消化系统,一般人常会忽略胰腺的作用。其实从人体对食物化学消化的角度来看,胰腺甚至可以被看作整个消化系统的核心。食物中富含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由于分子太大,人体无法直接吸收,必须经过“化学斧子”——酶的切割,才能转变成易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而胰腺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分泌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如果胰腺组织中出现肿瘤,就会影响酶的制造和分泌,导致人体出现上腹胀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症状。
上腹部饱胀不适及隐痛是胰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三至四成患者会出现该表现,常与慢性胃炎等常见消化疾病相混淆。需要区分的是,胃病尽管可出现上腹痛,但通过胃肠药物治疗能够基本控制症状。而胰腺癌的腹痛不但服药无效,且呈持续性、基本无明显缓解时间。这种疼痛还常与体位有关,当人处于仰卧位或其他脊柱伸展动作时,疼痛会明显加剧;而采取蹲下、前倾坐位、蜷膝卧位时,可使腹痛减轻。
此外,体重明显减轻也是胰腺癌的一大标志。如果短期内出现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超过10%,就要警惕胰腺炎的可能。胃病患者虽由于消化吸收障碍也会有体重减轻,但不会像患胰腺癌这般明显。
黄疸=肝胆疾病?
61岁的杨女士出现黄疸、上腹隐痛等症状,怀疑是自身存在的胆结石阻塞了胆管,因为年龄较大不愿手术,采用消炎利胆药进行保守治疗。但药物治疗后黄疸仍进行性加重,腹部和腰背部也逐渐产生剧烈疼痛,不得不入院检查,经超声内镜探查发现是胰头癌。
临床上很多胰腺癌患者由于肿瘤造成胆管梗阻而出现黄疸时,都以为是肝或胆出了问题而首先到肝、胆专科求医,最终辗转来到胰腺科时已经延误了治疗时机。其实除肝炎、胆囊炎、胆石症外,黄疸也是胰腺癌最常见症状之一,约50%患者会伴发黄疸。特别是胰头癌患者,当癌瘤压迫胆总管,阻塞胆汁排出而使胆汁渗入血液时,就会引起黄疸。对于邻近胆总管的体积较小的胰头癌,黄疸可能是其唯一的早期临床表现。也因为黄疸症状比较明显,胰头癌比其他位置的胰腺癌更有可能被较早发现。
胰腺癌的黄疸特点是不断加重且无痛感。如患者首先眼球巩膜发黄,然后小便颜色变深,可逐渐由橘黄色变至酱油色,大便颜色也会逐渐变淡,直至呈白陶土色,同时全身皮肤变黄。当出现黄疸时,尤其还伴有上腹隐痛、闷胀等类似消化不良症状或体重减轻等表现,最好先到正规医院进行胰腺B超、CT等相关检查,以尽早排除或确诊胰腺癌,争取治疗时间。
腰腹疼痛=腰肌劳损?
47岁的孙先生近2个月出现了持续性的腰背疼痛,以为是长期伏案工作劳累所致,食欲不振、体重骤降,还觉得是疼痛影响了胃口。直到最近夜间疼痛感逐渐加剧,甚至影响了正常睡眠,才选择到医院进行CT检查,结果显示胰腺上有个肿物。
当胰腺内的癌细胞累及腹腔神经时,便会产生疼痛感。但由于胰腺的位置在人体后方,疼痛感出现在后腰位置,容易与日常腰肌劳损混为一谈。许多人因为出现的症状是腰腿疼痛,常常选择通过自己敷药、按摩等方式缓解疼痛,或前往骨科就诊,在排查了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原因之后,才会想到是胰腺出了问题。
肌肉劳损或普通疾病导致腰痛,往往是由于腰部过度劳累或受力过重所导致,疼痛感一直存在,经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能得到一定缓解。胰腺癌导致的腰痛往往是夜间发作,且腰部处于伸直的状态下会加剧疼痛,腰部处于弯曲的状态下会有所缓解。
胰腺健康需要定期关注
当前胰腺癌的治疗策略是以外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诊治,外科在胰腺癌诊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经过多年来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外科手术精细度和规范化水平都日趋完善,胰腺癌的手术死亡率已经降至1%以下,五年生存率也由过去的4%上升到7%。
要进一步提高胰腺癌的生存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关键。这就需要提高人们包括医护人员在内对该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建议40岁以上,有吸烟、肥胖、糖尿病、遗传性因素和慢性胰腺炎等相关高危因素的人群,更要定期通过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密切关注自身胰腺健康。
淋巴瘤——多数患者曾误诊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科主任 张会来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淋巴瘤发病率以每年3%~4%的速度逐年升高。淋巴瘤类型繁多,目前已知的有80余种病理类型,大体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约占我国淋巴瘤患者的80%,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血液系统肿瘤。
幸运的是,淋巴瘤也是“少数可以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但重要的是做到早期发现与正确诊断。淋巴瘤目前误诊率排名靠前,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诊断较为复杂,大部分淋巴瘤患者都曾有被误诊、漏诊、延误治疗的经历。
咳嗽发热=常见感冒?
39岁的陈先生开春后持续一段时间总是发烧、咳嗽,偶尔感觉喘不上气,吃了两周感冒药,症状也没有得到缓解,到医院拍了CT,发现肺部有个肿块,最终穿刺确诊为恶性淋巴瘤。
尽管淋巴瘤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EB病毒、HIV、乙肝和丙肝病毒目前被认为都与淋巴瘤的发病有关。其中EB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种疱疹性病毒,人们被感染之后的表现常常是发热、咽喉疼痛、发烧咳嗽等,症状跟感冒十分相似,所以不少人都当成感冒来进行治疗,而错过了淋巴瘤的最佳治疗时间。
体温变化大是淋巴瘤较为明显的症状之一,通常这种体温上的变化可能是体温的升高,也可能是体温的下降。如果发烧的体温在38度以上,一个月内超过两次的感冒症状,或同时伴有出汗、咳嗽、发热等情况,除了感冒,也要警惕淋巴瘤的可能性。
无痛肿块=普通炎症?
53岁的林女士脖子上鼓了一个小硬块,不疼不痒,以为是近期天气干燥引起的上火发炎,吃了一段时间消炎药,肿块没有见小,还发起了低烧,医生建议穿刺,后来才发现是淋巴瘤。
淋巴结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生成淋巴细胞,二是过滤淋巴液,三是发挥免疫作用。一旦出现急性和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等炎症反应,都会导致淋巴结肿大。但需注意的是,由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块相对柔软、按压有痛感,而淋巴瘤导致的淋巴结肿大则表现为不痛不痒、表面光滑、质感坚韧,比较固定,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长大。
淋巴瘤的首发症状多为不痛不痒的浅表淋巴结肿大,而且超过50%的淋巴结肿大首发部位是在颈部。除此之外,锁骨、腋窝等也是淋巴肿大最常见的部位。淋巴肿大较容易发现,建议在发现之初就尽快到医院就诊,请专科医生来辨别其性质。
免疫力下降=熬夜疲劳?
27岁的许女士最近两个月来发现自己容易感冒、头晕,全身皮肤瘙痒,人也瘦了一圈,还以为是自己最近工作压力大、熬夜看剧导致的免疫力低下,直到去了医院才被医生告知还有淋巴瘤的可能。
免疫缺陷或免疫失调是淋巴瘤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年轻人正处于淋巴组织活跃的时期,免疫系统尚处于发育过程中,也正是由于它的高敏感性,青壮年人群所患淋巴瘤往往恶性程度较高、发展速度较快。如果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精神持续高度紧张、熬夜等不良生活状态,也有可能导致淋巴无限增生,加大癌变风险。
淋巴瘤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癌”。虽然淋巴瘤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但诸多研究表明,或与现代人遭受各种感染、电离辐射、环境污染、装修污染、频繁染发以及心理压力大、过于紧张和劳累等有关。正是人体免疫力的下降,才会给病毒入侵造成可乘之机。因此预防淋巴瘤,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淋巴结肿大伴发热一定要警惕
淋巴瘤的症状很容易被患者忽视,建议当出现不明原因的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经过一般抗炎治疗无效后,就该有所警惕。如果发现淋巴结肿大伴发热,不明原因长期低热或周期性发热并伴有皮肤瘙痒、多汗、消瘦等,更应及时到专科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以争取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淋巴瘤的“蛛丝马迹”。
淋巴瘤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而得到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大约有70%的早期淋巴瘤患者经过化疗、免疫化疗和放射治疗等,能够完全缓解甚至获得治愈。但需要注意的是,治愈患者也仍然存在复发和转移的可能,90%的淋巴瘤复发和转移主要发生在头5年内。建议淋巴瘤患者出院后坚持长期随访,至少保证出院后1~2年间,每三个月复查一次;出院后3~5年间,每半年复查一次;出院5年后,每年复查一次。
脑肿瘤——看不见也摸不到
天津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肿瘤医院脑系肿瘤科科主任 李文良
脑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高危年龄在40~60岁之间,但近年来,40岁以下青壮年发病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脑肿瘤中发病最高的是脑胶质瘤,其次是脑膜瘤、垂体瘤和脑转移癌。
由于脑肿瘤存在于密闭的颅腔内,用肉眼看不见也摸不到,再加上常规体检一般不会包含颅脑相关检查,所以很难像其他肿瘤一样通过日常查体发现,大众认知度也比其他常见恶性肿瘤要低得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脑肿瘤表现症状与其他非肿瘤性疾病症状相似时,就非常容易造成人们的误解。
头痛=颈椎病?
19岁的小黎最近经常头痛,刚开始只是间歇性发作,还以为是熬夜复习、睡眠不足的正常反应,也曾怀疑是长期伏案导致的颈椎病。后来疼痛越发频繁,甚至会在夜间从梦中疼醒,并伴有剧烈呕吐。到医院做了详细检查后才发现,竟然是得了脑肿瘤。
头疼、恶心和呕吐是脑肿瘤最主要的症状。其中头痛常表现为深部的隐痛或胀痛,长时间反复发作,头颈运动时疼痛更加剧烈。这种症状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颈椎病,导致患者常自行选择药物、颈牵引或按摩等不恰当的治疗方式,延误了最佳诊疗时机。
脑肿瘤引起的头痛常发生在清晨四五点钟,往往在熟睡中被痛醒,起床轻度活动后头痛逐渐缓解或消失,也被称为“清晨头痛”。位于颅后窝的肿瘤也可能导致枕颈部疼痛并向眼眶放射,头痛程度随病情进展逐渐加剧。
与头疼相伴而来的症状通常还有恶心呕吐。与胃肠疾病的呕吐不同,脑肿瘤患者的呕吐是由于颅内压力增高,致使延髓的中枢受刺激,从而出现“喷射状”呕吐,与饮食不存在明显关系,不会伴有腹胀、恶心、腹泻等胃肠功能问题。
视力下降=眼疾?
49岁的张女士近2年来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一直当作正常的视力减退没有在意,近一个月来眼部逐渐产生持续性的疼痛,到眼科就诊却找不到明显的眼部疾患,经头部的CT、核磁才找到元凶竟然是脑垂体瘤。
脑肿瘤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会导致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时,除了会引起头疼、头晕、恶心呕吐,还有可能使眼静脉血回流不畅,从而造成眼底水肿并损伤眼底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导致视力下降。严重时眼底视网膜会有点状、线状、片状甚至火焰状出血,视物模糊,甚至因压迫损伤视神经最终导致失明。
尤其是脑垂体瘤,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逐渐发展,视神经受到压迫的垂体瘤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的症状,患者一般会按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眼底疾病处理或首选眼科就诊。泌乳素垂体腺瘤患者会出现停经、溢乳、不孕等内分泌疾病的症状,辗转于妇科、乳腺科或内分泌科寻求诊治。生长激素垂体腺瘤常表现为巨人症或肢端肥大,也常被忽视为正常发育现象。
建议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如果长期未能查明病因或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及时做头部CT、核磁检查,不要忽略脑肿瘤存在的可能性。
肢体障碍=骨质问题?
半年前,54岁的王女士开始觉得双下肢无力,认为自己是年纪大了出现了骨质问题,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双下肢感觉丧失,甚至会在行走时突然跌倒。到医院检查发现骨骼肌肉并无异常,但头部核磁却显示额叶部长了一个肿物。
脑肿瘤常见的第二个症状叫作“定位体征”,即由于神经异常所能引起的身体相应部位的症状和体征。人的大脑皮层有许多功能区,控制着人体的运动、语言、感觉等不同功能。脑肿瘤可能发生在大脑的不同部位,由此所产生的症状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发生在额叶,就可能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甚至大小便不受控制等精神行为的异常。如果发生在顶叶的功能区,则可能产生类似偏瘫、行动迟缓、感觉减退等感觉和运动障碍,最初常表现为肢体乏力,逐渐发展为写字或拿筷子笨拙、行走不稳,听觉、嗅觉、痛觉、触觉感觉迟钝或消失,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下降,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和昏迷。肿瘤如果发生在脑干部位,则可能逐渐出现面瘫、吞咽困难、发音障碍等脑神经麻痹症状。如果发生在小脑,还有可能出现平衡供给障碍,导致走路不稳或者站立不稳。如果肿瘤影响了听神经,还可能因为耳鸣、听力减退等表现而被误认为是神经性耳聋。
老年脑肿瘤更易误诊
尽管从发病率上看,脑肿瘤尚不属于高发肿瘤,但在治疗上具有治疗难度高和致残致死率高的“双高”特点。因此正确掌握脑肿瘤的常见症状,对于及时发现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降低死亡率尤为重要。
由于老年人容易因为年龄问题产生各方面功能退化,再加上脑动脉硬化、脑梗死、脑血栓等脑血管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被上述症状耽误而难以做到及时发现的大多都是老年脑肿瘤患者。临床上也常见到家属将脑肿瘤的发病表现误认为是“阿兹海默症”的现象。因此也特别提醒,老年人出现思维逻辑混乱、精神行为异常等人格行为改变时,应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头部CT或核磁检查,以便早期做出正确诊断。
整理:朱芸
编辑:王建影 管仲瑶
审核:曹政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瘙痒也可能是内脏出了问题
主讲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 王俊慧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往往可以最直观地告诉我们身体的变化,过敏了会起湿疹、皮炎,吃得太油腻会加重痤疮……身体的一些小病小痛通过皮肤就可以显现出来。其实,内脏有问题,皮肤也会发出警示信号。
说起皮肤,不得不说它是个“多面手”,屏障、调节体温、吸收、分泌与排泄……它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出了问题,也是有着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每一种都督促着人们查找病因,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瘙痒病因很多种
成年人中瘙痒的患病率约为8%。在65岁以上人群中,瘙痒的患病率很高,至少50%的70岁以上人群长期发作令人烦恼的瘙痒症。
目前,各国对系统性疾病中瘙痒的流行病学报道不一,约10%~50%的患者都可发现潜在病因的系统疾病,比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疾病、贫血或肿瘤。需要注意的是,实体瘤导致皮肤瘙痒的几率比较低;但在某些血液肿瘤、淋巴瘤中的发病率可高达50%~100%。此外,部分抗肿瘤药物也会引起瘙痒。
肝胆疾病。瘙痒几乎可见于所有种类的肝胆疾病,尤其是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高达69%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都伴发瘙痒,其中75%的患者在疾病诊断之前就有了。
该类疾病的皮肤瘙痒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某些产物在血液或皮肤组织中的异常代谢相关。1.胆盐:1967年,人们首次认识到这可能是胆汁淤积患者发生瘙痒的原因之一;2.组胺:组胺作为变态反应的主要介质,被视为胆汁淤积性肝病激发皮肤瘙痒的潜在致痒原;3.阿片类物质:有学者认为,胆汁淤积患者中,阿片类神经递质的增加导致瘙痒发生。
有孕妇在妊娠中、晚期会出现皮肤瘙痒、胆汁酸升高等症状,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特征。这种病多具有家族遗传背景,瘙痒首先出现在脚跖部位,很快出现泛发(蔓延速度较快)。多数患者伴有黄疸,分娩后一个月自行消退。但值得注意的是,胆汁酸的升高对胎儿生命存在威胁,一定要重视。
肾脏疾病。慢性肾病患者,尤其是处于进展期、晚期的人,常伴发严重瘙痒。临床表现为全身或局部不同程度的瘙痒,好发于额部、项背部和前臂手掌部位,多与皮肤干燥、免疫炎症、阿片类物质、血清钙、磷水平的升高有关。若患者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也会引发皮肤瘙痒。
贫血。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疾病。据研究报道,缺铁性贫血患者中,约15%~20%可出现全身或局部性瘙痒,在补钙或纠正贫血后,即可解除瘙痒。多数学者认为,瘙痒是由于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皮肤组织出现营养障碍所致。由于缺乏营养,皮肤容易干燥萎缩,极易发生瘙痒。
有皮疹,查查内分泌
皮疹分为两类,一种是非特异性皮疹,如荨麻疹、湿疹、皮炎;另一种为特异性皮疹,多与内分泌、代谢障碍、肿瘤相关。这里主要介绍一些常见的特异性皮疹。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是胫前萎缩性色素沉着斑,发生率约为50%。皮疹呈不规则圆形、卵圆形,有境界清晰的浅表损害,数目不等、双侧不对称,无自觉症状。
还有一种发生率仅为0.3%~1.6%的类脂质渐进性坏死,以胫前硬皮病样斑块为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0~50岁最为常见。其中,80%的患者为女性。
黑棘皮症也会导致与糖尿病相关的皮疹,与血浆高胰岛素水平升高所致的胰岛素受体缺乏有关。皮疹多表现为色素沉着斑片,好发于腋下、颈侧及身体屈侧,程度轻重不一。轻度仅为色素沉着和乳突增厚,重度包括黏膜、掌、跖的深度色素沉着和疣状改变。恶性黑棘皮症最常见于胃肠道肿瘤,特别是胃腺癌。
与其他类型相比,播散型环状肉芽肿伴发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等疾病的几率更高。
高脂血症、甲状腺疾病也会导致皮疹。与高脂血症相关的有黄瘤病,比如睑黄瘤,皮疹性、结节性、斑块性、扁平性黄瘤;与甲状腺疾病相关的有胫前黏液性水肿,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表现之一,皮损通常出现在胫前及足背,在双侧出现,形态不一。大样本研究发现,通常在甲亢治疗后皮损会有所加重。
出现皮疹,警惕是肿瘤
皮肌炎多伴随肿瘤发生。其中15%~50%与恶性肿瘤相关,40岁以上患者的恶性肿瘤可能性大。经过原发肿瘤治疗后,皮损可消退,如果有复发性红斑,可能表示疾病复发。
男性皮肌炎患者多伴随肺癌、胃肠道肿瘤;女性患者常见于乳腺癌和妇科肿瘤,特别是卵巢癌。
10%~40%的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与血液系统肿瘤相关,多发于老年人,出现大疱及溃疡性损害(伴白血病),可累及口腔黏膜。
50%的坏疽性脓皮病与系统疾病相关,常见于关节炎(37%)、炎性肠病、副蛋白血症、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儿童患者可能是因为白血病(17.7%)和溃疡性结肠炎(26.6%)。前列腺、乳腺、支气管良性肿瘤也可见这类皮疹。
匐形性环形红斑可以说是肿瘤的一大信号,患有恶性肿瘤的几率为77%~82%,特别是乳腺癌、食道癌、肺癌。
获得性鱼鳞病常出现于肿瘤诊断后,比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平滑肌肉瘤、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等。经过潜在肿瘤治疗后,获得性鱼鳞病可逐渐改善。
渐进坏死性黄色肉芽肿多出现在老年人的眼眶、躯干和四肢近端,呈现不规则、暗红色斑块、结节,多伴随骨髓瘤、淋巴瘤。
副肿瘤性天疱疮会导致疼痛性黏膜损害、多形性水疱、苔藓样皮炎,1/3的患者在皮损前已经确诊有肿瘤。这种皮疹与血液系统肿瘤相关性强,如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坏死松解游走性红斑多与胰高血糖素瘤有关,常见于绝经期女性,多发于孔口周围、四肢末端,表现为皮损变化大、红色斑片,后发展为环形、多环形损害。
需要提醒的是,皮肤病并不是小病小痛,是机体功能的一面镜子。珍爱皮肤就等于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