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丹毒(糖尿病丹毒传染吗)
“康妮”来袭,除防范风雨外,这一点也要注意
来源:健康温州
中央气象台11月1日06时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今年第21号台风“康妮”的中心已于昨天(10月31日)晚上由台湾省彰化县移入台湾海峡,随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级,今天(11月1日)早晨4点前后移入东海西南部海面,早晨5点钟其中心位于浙江省温岭市南偏西方向大约290公里的海面上,就是北纬25.9度、东经120.5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0级(2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85百帕,七级风圈半径80-200公里。
预计,“康妮”将以每小时3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有可能于今天下午在浙江温岭附近沿海登陆(8-9级,20-23米/秒,热带风暴级),之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在东海北部逐渐变性为温带气旋。
“康妮”来袭,除了要防范大风、潮水、积涝和地质灾害风险,也要时刻做好健康防护。
皮肤是人体的屏障,也是最容易受损的器官之一。闷热潮湿的天气和雨水的肆虐大大增加了传播风险,容易诱发各种皮肤病。
怎样在这场台风中保护好自己的皮肤,躲开痒痒痒的“暴击”?今天一起来看!
01
皮肤存在伤口,请特别注意,做好这几点,远离皮肤病困扰!
不要穿拖鞋等无保护鞋款蹚水
一旦在台风天外出,就很难保证不弄湿双脚。此时,很多市民朋友干脆会选择用拖鞋、凉鞋涉水外出。
但疾风骤雨之下,会让各种垃圾、杂物、污染物,甚至金属、玻璃等混进积水中。
而露趾凉鞋缺少对脚的保护。如皮肤有伤口,更容易直接遭受各种微生物的侵袭,如真菌感染或细菌感染。
同时,蹚水时更易被杂物划伤,增加导致皮肤感染甚至破伤风的风险。建议出行时最好穿宽松柔软的棉袜和雨靴,尽量避开积水地面,不要涉水而行,避免划伤。
蹚水、淋雨后及时清洁
如果不得不蹚水的,尽量缩短足部在水中的浸泡时间。可以在双足涂抹一些油性润肤乳,通过油脂的疏水性,起到一定防水作用。
及时用清水冲洗并用纸巾或软布将足部特别是脚趾缝里的污水擦干,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特别是对于有创面的部位,更要第一时间进行消毒。
多备一套鞋袜、贴身衣物
尽量不要穿着潮湿的鞋袜、贴身衣物,避免皮肤长期处于闷热潮湿的环境。如预计大概率可能被淋湿或蹚水,建议带上一双雨鞋出门或备上一套干燥的鞋袜、贴身衣物,以便于及时更换。
皮肤痒别用力挠抓
痒了就抓,抓破了也不在意,只是一点小炎症而已……是不少皮肤病患者常见的想法。
其实,保持皮肤完整性是很多皮肤病首要任务!不要擅自把这些水疱或瘙痒皮肤用针刺破,也不要一直抓,还是建议及时就诊。
本身就有足癣、静脉曲张、糖尿病或者丹毒反复发作的患者,在治疗、控制基础疾病的前提下,还要更注意在饮食上避免刺激性和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02
别让疾病“有机可趁”,遭遇与台风一起“登陆”的皮肤病,这样防治!
台风强降雨天气,环境温暖潮湿,因此各种“癣”容易找上门,并且易加重。如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朋友,要关注手指、足趾间等部位是否有皮肤病变。除有水疱、浸渍、糜烂、渗出外,瘙痒等症状还会较之前加重,严重的甚至可能继发细菌感染或诱发丹毒。
如经检查明确是真菌感染,如手足癣、体癣、股癣,一般首选局部治疗。
如外用抗真菌药如酮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对于局部治疗效果欠佳、皮损广泛的患者,可以考虑系统治疗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胶囊、盐酸特比萘芬片等,需遵医嘱应用。
特别提醒
如果皮肤由于浸泡时间长而变白或起水疱,不能挑破皮肤,否则皮肤屏障受到破坏,更容易让细菌、真菌有机可乘。
如本身就有“癣”的患者,建议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切勿凭经验用药或滥用民间偏方,以免耽误病情。
湿热的天气容易诱发湿疹或加重湿疹的症状,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丘疱疹等,严重的可出现水疱,有时候还有黄色液体渗出。
另外,空气湿度较大,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污染物和致敏物增多,一旦附着在人体上,很容易导致皮肤过敏,出现皮肤的红肿、瘙痒等。
市民朋友们避免过度清洁皮肤,避免使用碱性强的肥皂、过热的水使皮肤屏障进一步受损。衣着宜宽松的棉质衣服,以减少摩擦刺激。
如有轻度糜烂渗出,可用生理盐水或硼酸溶液湿敷,也可外用激素软膏,必要时联合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同时应注意皮肤保湿,使用润肤剂。若病情较重,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规范治疗。
虫咬皮炎
积水增多促使蚊虫滋生,人被蚊虫叮咬后,四肢可出现红斑、风团样丘疹、水疱,瘙痒难忍,若搔抓剧烈,可引起继发感染。
建议市民朋友们外出时可使用含有防蚊成分(避蚊胺、避蚊酯、派卡瑞丁)的驱蚊液,前往户外山林、草地等区域尽量穿着长衣长裤,尽量避免蚊虫叮咬。
如发生虫咬皮炎,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减轻症状,也可短期外用激素类软膏等,必要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等,如继发感染或有全身症状,请及时就医。
来源:中央气象台、健康浙江
有人被这虫咬了!这份“户外防毒提示”用得着
蹚水上班惹“毒”上身
误食蘑菇上吐下泻
出游遇蜱虫附体
……
夏日炎炎 户外活动要防“毒”
当前,晴雨交织的天气状况,为应季而来的食源性疾病、手足口病、空调病等多种疾病,提供了便利的滋生条件,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防范。
日前
记者在宜昌市城区各大医院走访时发现
除上述夏季常见疾病多发以外
各类当季突发性的病例亦不在少数
相关专家提醒市民也应当心
做好自身防护
出游遇蜱虫附体
生拉硬扯紧急求医
夏季蚊虫众多,连日来,被虫咬伤的病例也逐渐增多。
近日,家住点军的张先生来到宜昌市中心医院(江南院区)求助。原来,几天前其外出游玩回来后不久,就发现左侧胸部扒着一只蜱虫,一半虫体已经钻进体内,任凭生拉硬扯,蜱虫就是纹丝不动。眼看虫子越来越大,张先生急忙赶来医院。
接诊后,院急诊外科医生吴志信经过查看,考虑蜱虫叮咬时间久、虫体大,强行拔出,一旦断裂,残余虫体留在患者体内造成更大伤害,安全起见,经过急诊手术,为张先生顺利取出了转入皮肤的虫体。
据了解,虽然绝大多数蜱虫咬伤患者,经过妥善处理后,一般不会有后遗症,但也不可大意,因为蜱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有1-2周的潜伏期。
宜昌市中心医院(江南院区)急诊科医护人员也在此提醒大家:外出玩耍时,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中长时间坐卧,同时涂抹清凉油、风油精、花露水等驱蚊剂,可减少蜱虫叮咬几率。如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应尽快到医院进行治疗。
暴雨天蹚水上班
小伙惹“毒”上身
27岁的市民吴先生,日前因腿部红肿疼痛来到宜昌市三医院就诊,经皮肤科陈倩医生诊断,其患上了常见的皮肤疾病——丹毒。
据悉,丹毒俗称“流火”,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疾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下肢和面部。近期由于持续暴雨天气,不少市民不得已蹚水赶路,诱发皮肤炎症,大多因发烧、腿部红肿疼痛就医。若不及时处理,红肿皮肤表面可能发生水疱、大疱或血疱,往往伴有发热、寒颤、头痛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发展为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危及生命。
陈倩医生解释,通常暴雨积水中混杂了各种污物,有大量致病细菌、病毒、真菌等,如果双脚皮肤有破溃,细菌从小的皮肤伤口进入皮下淋巴管,导致感染丹毒、脚癣等疾病。
在此陈倩也提醒,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足癣、糖尿病等人群,一定要尽量避免暴雨天涉水外出,不得已外出后,应立即洗个温水澡,减少感染。一般人群蹚水后,皮肤如出现红斑、水疱、瘙痒等症状,请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采蘑菇尝鲜
误食中毒上吐下泻
家住点军区的周大爷在山上干农活时,见到蘑菇长势不错,索性便摘了一些回家尝鲜。不料第二天,“贪吃”的周大爷开始上吐下泻,在家扛了一天后,症状仍不见好转。见状,家人将其送至市中心医院救治。
由于病情危重,当晚周大爷就被送往ICU进行治疗。检查结果显示,周大爷的肝肾指标严重超标,后经全力救治,其生命体征基本趋于平稳,各项肝肾功能逐渐恢复。
据ICU副主任医师徐小云介绍:周大爷误食的蘑菇为肉褐鳞环柄菇,是一种有毒菌类,含有毒肽、毒伞肽两大类毒素。这种蘑菇有个假愈期,很容易给患者造成一个康复的假象。如不及时就诊,致死率非常高。周大爷送院时肝肾功能已经受损,必须规范进行灌流透析,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
宜昌市中心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张朝晖主任提醒大家,夏季雨水较多,各类野生蘑菇滋生,误食用蘑菇中毒的病例时有发生,尽量不去采食野生蘑菇。一旦误食毒蘑菇,一定要迅速到正规医院,进行规范治疗。
拔草不慎被蛇咬
信偏方治伤险要命
夏季毒蛇多出没,对于蛇咬伤,科学治疗第一步是要打抗蛇毒血清,方可保命,可是家住长阳的陈大爷偏偏不信,乱信偏方,以致住进了ICU。
据患者家属介绍,陈大爷在家拔草时,左手指不慎被蛇咬。当时,除了伤口处疼痛外,并无其它不适,其便用自己掌握的偏方草药涂抹在伤口处,等待痊愈。几天过去了,大爷的伤口一天比一天肿胀且伴随着浑身无力,症状丝毫没有好转。
随后,陈大爷突发意识障碍,整个人不听使唤,家人立即拨打120,将陈大爷送到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紧急救治后,转入重症监护室继续进行救治。随后经过初步了解,以及根据病情的初步判断,陈大爷可能是被五步蛇咬伤。
宜昌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余晓刚医生表示,鉴于夏季是毒蛇伤人高发期,市民如不慎被毒死咬伤,千万不要轻信偏方治疗,会适得其反,贻误病情,第一时间要选择就医,进行抗蛇毒血清治疗,切忌胡乱救治导致病情加重。
来源丨宜昌发布、三峡商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伤口吓人!小伙雨天踩了个水坑,腿烂一大片,一查竟染上了…
来源:广州日报
近来杭州连日下雨,
小刘(化名)上班路上总要蹚过几个水坑,
鞋袜湿漉漉没在意,
跟腱位置鼓了个大包他也没在意。
难道是被虫子咬了?
但想着“被虫子咬”
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忙着忙着,
一晃就过去了3天,
“大包”变成了“硬块”。
等他意识到问题不简单的时候,
这块皮肤已经又红又肿,
摸起来还发烫,痛得踩不了地了。
于是小刘拖着他红肿的右脚,
火急火燎地“蹦”到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
前方高能!
慎点大图!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你这不是虫咬,是丹毒!”市三医院急诊外科的张肖飞医师对这位“蹦过来”的小伙子说。经过检查,也证实了小刘患的就是丹毒。
丹毒,是什么?
通俗的说,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的淋巴感染。这种感染起病急,进展快,局部症状明显。像小刘一样,局部的红、肿、热、痛,就是丹毒最典型的症状。皮肤的大块红斑,皮温高且疼痛明显,梅雨季特别好发于足部、小腿。
丹毒除了典型的红肿热痛症状以外,严重的还会导致局部淋巴结肿大。乏力、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进而引发败血症。
张肖飞说,除非梅雨季或者卫生条件特别差,一般来说,丹毒在大家生活中不常见。这段时间频繁下雨,积水严重,地下管网中反流上来的污水是非常脏的。蹚水后如果没有马上更换潮湿的鞋袜,自己的体温和潮湿的环境,就给各类真菌、细菌提供了温床。
如果碰巧脚上有一些细小的伤口,比如“脚气”病人抠破了表皮,或者穿鞋子磨破皮的病人,还有脚上有伤口的糖尿病病人,细菌就会顺着伤口进入淋巴管,丹毒就“应运而生”。
有脚气的人,
更容易得丹毒?
“确实,在临床上遇到大部分患丹毒的病人同时都患有脚气 。特别是梅雨季一到,脚气病开始复发、加重,患者忍不住去抓,得丹毒的概率就非常大。”
张肖飞说,“很多病人没有保护创面的意识,痒就抓,抓破了也不在意,总觉得最多也只是一点小炎症而已。甚至有的病人直到自己发烧了,也不会联想到这跟脚上的小红肿块有关。”
静脉曲张,
也是丹毒的“关系户”
据血管外科孟路阳主任介绍,静脉曲张也跟丹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静脉曲张会引起局部血液淤积高压的改变,表现在皮肤上就会有一些皮肤疾病,最常见的是湿疹。这些部位的皮肤相对薄弱,皮肤营养差,对抗外界感染的抵抗力也就差,也更容易受到感染,引发丹毒。
除此之外,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很大一部分都是劳动者,因为出汗量大,易患上足癣。足癣是由真菌或伴细菌感染所致,容易引起丹毒。
这些人群,
要格外“警惕”丹毒!
丹毒患者中有一类较危险的人群,就是糖尿病患者。他们的丹毒,极容易引发糖尿病足病,感染加重,伤口不易结痂,严重的需要截肢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糖尿病患者即便在没有糖尿病足病的情况下,也要注意保持皮肤完整,防止外伤。出现外伤要及时消毒,防止感染。
丹毒本身危险性不大,但其并发症常引起严重后果,特别是婴幼儿、老年人和体弱者,发病率高,病情较重。在容易引起细菌滋生的梅雨季,要更加注意这类人群的保护。
别踩水坑,
做个“稳重”的人!
医生提醒,梅雨季节“防毒”的方法很多:
1. 雨天如果不得不蹚水的,在蹚水后一定要及时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皮肤并且及时擦干。遇到有创面的部位,要及时消毒。
2. 尽量不要穿着潮湿的鞋袜,如果有淋湿可能的,建议带上一双干燥的袜子。很多患者都是因为觉得下雨天鞋子会浸湿,所以干脆换了拖鞋蹚水,后来引发了丹毒。
3. 如果有要浸湿可能的,建议双足涂抹油性润肤乳,通过油脂的疏水性,起到一定防水作用。或者带上一双雨鞋出门,及时更换。
4. 如果本身就有足癣、口腔溃疡,或者丹毒反复发作的朋友,在对症治疗基础疾病的前提下,还要更注意在饮食上避免刺激性和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