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显阴性(糖尿病阴性好还是阳性好)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有医说医丨符合三个条件,糖尿病或可逆转

来源:【大河健康报】

作者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田晨光

如果你问一个从事糖尿病诊疗的专业医生:“你有没有成功地让患者停药的病例?”相当多的医生会给你一个肯定回答,

但是,由于每位医生掌握的病例数不多,没有医生会站出来公开地说“糖尿病可以治好”。

这种状况在2017年被一个“里程碑”式事件打破,糖尿病逆转的时代到来了。

糖尿病逆转的“里程碑”式事件

2017年,在著名医学专业期刊《Lancet》上重磅发布了“DiabetesRemis-sionClinicalTrial”的研究结果:

  • 全代餐能够使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病情缓解,持续1年不用药的患者人数高达46%。

  • 在对照组,用传统方法管理的患者,缓解率只有4%;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体重降幅越大,缓解率越高。

  • 体重降低减重>15kg组的患者,其缓解率高达86%。

由于结果振奋人心,研究者就把这个研究继续延长。到了2023年,研究结果再次令人瞩目:参与研究的患者,有23%的人病情缓解的时间可以持续五年,而对照组5年缓解率仅为3.4%。

这里所指的“缓解”,是指患者在至少三个月时间段内,在不用药的情况下,血糖能稳定在达标范围内。糖尿病“逆转”是其中最好的结局

但是,缓解、逆转并不是治愈,患者需要长期坚持生活方式管理,否则将前功尽弃。

什么样的糖尿病患者有机会被“逆转”?

世上没有神仙草,糖尿病逆转也要辨证施治。那么,什么样的患者最有可能经过治疗而达到停药的目标呢?

首先,患者病程不是太长,最好在发病的5年内。

其次,体重超标的患者(BMI≥25kg/m²,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以及没有“自发消瘦”的患者,其成功率相对比较高。当然,要排除1型糖尿病,糖尿病相关抗体是阴性的,不存在破坏自身胰岛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

最后,胰岛存在一定的功能,经过检测,C肽水平最好在1.1ug/L以上。

天上不会掉馅饼,要逆转糖尿病就要做出努力。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重磅!近万名新冠肺炎患者病例调查显示:血糖控制与死亡率密切相关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日前报道,纽约州最大的医疗保健系统内,新冠肺炎死亡患者普遍患有1个或多个基础性疾病,其中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柳叶刀》也在4月24日发文称,虽然全球区域的比例有所不同,但新冠病毒感染大流行中20-50%的患者患有糖尿病。新冠肺炎患者中,有糖尿病的致命后果风险比没有糖尿病的高出50%。

如何干预治疗糖尿病合并新冠肺炎患者?有没有生命极限的指征“红线”?

5月1日,《细胞·代谢》杂志发表我国学者研究成果,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教授团队通过对湖北省19家医院9663例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纵向多中心研究,首次明确回答了生命极限的指征“红线”。维持血糖变化范围在3.9-10.0 mmol/L以内,将大大降低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

相关论文甫一刊出,就被FOX、ScienceDaily等多家国外新闻网站报道,引发国际关注。

中国经验的“数据化”总结

“我国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为10%左右,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二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更高,有些国家甚至超过30%。”论文通讯作者李红良对科技日报表示,将我国患者的诊疗经验,通过大数据挖掘的方式提炼出来,形成诊疗规范和指南,将回答很多国际上同行的疑虑,为他们抗击疫情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和帮助。

基于有效的数据挖掘,将更加科学、有效地总结中国经验,也为人类对战新冠病毒地经验给出明确、可执行的方案和答案。

“对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病例的数据整理,面临着繁琐的分组、数据清洗等工作。”李红良说,很多数据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完整和清晰,例如在此次纳入调查的病例中,有872名患者没有完整的电子病例档案,有病例档案的142名患者的血糖指数又是不可用的,这都需要在数据统计时有所标识。

抢时间也是进行“数据化”总结的一大挑战。“新冠病毒是一种狡猾的病毒,它对人体机能的‘侵略’是多样性的,此外人体是复杂的,如何建立不同要素、变量之间的关联,也是大数据处理方面需要有所考量的。”李红良说。

例如,在血糖指标方面,由于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血糖指标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有所差异,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曾表示,血红蛋白降低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统一标准在筛查糖尿病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需要细化指标。

因此,在此次纳入调查的9663例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中,有1013名患者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或75周岁以上,在数据统计时做了单独分组。

划出新冠肺炎患者血糖控制的指征“红线”

经过严格的数据分析,研究团队揭示了对糖尿病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规律。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更“猛烈”的治疗,以控制新冠肺炎症状。例如抗真菌药物的使用量是非糖尿病的两倍,免疫球蛋白的使用量高4%左右,抗高血压用药需用量高一倍……

吸入氧气量(76.9%对61.2%)、无创通气(10.2%对3.9%)和有创通气(3.6%对0.7%)对糖尿病二型患者的应用频率也明显高。

“高血糖不利于控制病毒血症和炎症,会加重患者各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然而,过度严格的血糖控制可能会增加严重低血糖的风险,这也会导致死亡率的增加。”李红良介绍。

那么究竟有没有血糖控制的指征“红线”?

团队对所有患有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数据做了梳理,并计算了血糖控制与死亡可能性之间的关联。“我们发现在住院期间,血糖控制良好(血糖变异性在3.9-10.0 mmol/L范围内)与血糖控制不良(血糖变异性上限超过10.0 mmol/L)的个体相比,死亡率显著降低。”李红良说,控制良好的患者死亡率仅为1.1%,而控制不良的患者死亡率高达11%。

不仅如此,血糖指标控制良好,将使得治愈患者在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之后,有更好的康复“状态”,机体的多器官损伤更小。“我们惊讶地发现,在控制良好的血糖组中,患者的预后更加良好。”李红良说,这意味着,控制好血糖是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

此前发表在《柳叶刀》(Lancet)医学期刊上的一项来自国际医学专家小组的研究显示,尚未证实新冠病毒会诱发糖尿病,但有证据表明可能。

这种可能使得李红良团队的研究有更多的启示意义,不光对于患者,对普通糖尿病患者和所有普通大众的警示,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坚持锻炼,将血糖含量维持在稳定范围内,将不给新冠病毒“钻空子”的机会。

糖尿病逆转,其实不简单

一天门诊来了一位胖乎乎的小伙子,刚进诊室,他的妈妈就迫不及待地介绍起了病情:“大夫,看看我们家孩子,他脖子上有一层黑乎乎的‘脏东西’,亲戚朋友都说孩子不讲卫生,但怎么洗也洗不掉,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位“特殊”的患者身高173厘米,体重94千克,颈部、腋窝可以看到明显的色素沉着。追问病史,小伙子表示脖子“发黑”有两年的时间了,开始比较轻,渐渐地越来越重,颜色越来越深,最近半年口渴得厉害,喜欢喝冰镇饮料,越喝越渴,小便还多。

看完患者,医生告知家属,孩子脖子上黑乎乎的“脏东西”,比较符合内分泌科常见的一个征象——黑棘皮征。结合目前的症状、体征,考虑胰岛素抵抗、高血糖可能性大。听到这里,妈妈着急地补充道:“孩子爸爸就有糖尿病,一直在吃药治疗。”听说孩子有可能是糖尿病,妈妈表现得异常担忧与焦虑。于是医生进一步对孩子做了详细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空腹血糖13.8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10.9%,血脂、尿酸明显升高,胰腺功能正常,糖尿病相关抗体阴性。考虑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高尿酸、肥胖等疾病,是一个典型的代谢综合征疾病。

在治疗6个月后,患者体重由最初的94千克降至80千克,复查各项代谢指标均恢复正常,脖子上的黑棘皮也消失了。于是停用了所有降糖药物,患者仅仅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血糖水平依然完全正常。患者的糖尿病是被逆转了么?

01 得了糖尿病,也有可能逆转?

通过这个病例,大家可能觉得糖尿病逆转很简单,是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能实现逆转呢?答案是否定的。只有那些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人群,才有实现逆转的可能。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影响糖尿病逆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依从性所谓依从性就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是否能严格执行医生的医嘱。患者越严格遵守医生的治疗方案,糖尿病缓解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对于那些不能严格执行医生医嘱的人群,实现缓解的概率就比较小。

◎病程糖尿病的病程越短,实现逆转的概率就越大。我们观察发现,对于刚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患者,通过合理、规范的治疗,糖尿病缓解的概率可达到70%以上;糖尿病病程每增加1年,糖尿病缓解的概率下降约10%;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的人群,糖尿病缓解的概率骤降至10%以下。由此可见,病程对于糖尿病缓解的重要性。

◎年龄胰岛β细胞功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年下降的,因此,年龄越大,胰腺功能越差,实现糖尿病逆转的可能性就越小。我们发现,已经实现了糖尿病逆转的患者中,18~30岁的人群占比可达到50%以上,30~35岁人群占比约为30%,35~45岁人群占比约为10%,年龄>45岁的人群,即使是新诊断的糖尿病,实现逆转的可能性也很小。

◎基础体重 基础体重与能否实现糖尿病逆转有密切的相关性,因为基础体重越大,减重的空间就越大。我们发现,确诊糖尿病时,身体质量指数(BMI)25~28的患者,糖尿病缓解的概率约为30%;身体质量指数28~30的患者,糖尿病缓解的概率约为50%;身体质量指数>30的患者,糖尿病缓解的概率约为60%。

◎体重下降的幅度减重效果越好,糖尿病缓解的概率越大。据文献显示,体重下降0~5千克,糖尿病缓解率约为7%;体重下降5~10千克,糖尿病缓解率约为34%;体重下降10~15千克,糖尿病缓解率为57%,体重下降>15千克,糖尿病缓解率86%。

◎治疗过程越规范的治疗,越能促使糖尿病实现逆转。比如文章开头的案例,患者诊断糖尿病以后,在规范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的基础上,先使用胰岛素治疗了1个月,停用胰岛素后,续贯应用了降糖药物,最终实现了糖尿病逆转。我们在观察中发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患者,通过2~4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包括胰岛素泵、胰岛素皮下注射等),停用胰岛素后,续贯以降糖、减重治疗,糖尿病逆转的概率甚至可达到80%以上。而不规范的治疗,尤其是在发病后,惧怕胰岛素、拒绝胰岛素的患者,糖尿病逆转的概率会大大下降。

02 糖尿病逆转过程中有哪些误区?

◎误区1:饮食控制越严格越好

饮食并不是控制得越严格越好,有些糖尿病患者为了实现糖尿病逆转,过分控制饮食,刻意降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摄入量,甚至有些人还会采取零碳水、断碳水等极端的饮食方式,往往会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营养不均衡,引起饥饿性酮症、营养不良等。虽然血糖控制好了,但是带来了其他的合并症,得不偿失。而且,长期的严格饮食控制,热量摄入不足,机体会通过分解蛋白质的方式提供能量,导致肌肉流失的风险增加。因此,一定要饮食均衡,切莫走极端。

◎误区2:体重下降速度越快越好

有一部分人为了达到糖尿病逆转,一味追求体重下降的速度,导致后期肌肉流失增加,往往会出现乏力、耐力下降、疲劳感,甚至会导致抑郁状态、性功能减退等合并症状。在糖尿病逆转的过程中,前3个月体重下降幅度不宜超过基础体重的10%,6个月内体重下降幅度不宜超过基础体重的20%;同时在控制体重的过程中,要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重视力量训练(尤其是有氧运动、抗阻力运动),保证休息与睡眠,减少肌肉流失。

◎误区3:血糖降得越低越好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在初次确诊糖尿病后,往往会过分追求血糖控制结果,通过频繁测指尖血糖,甚至佩戴动态血糖检测仪等方式来监测血糖,一旦出现血糖升高,就会表现出焦虑状态。而过分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加,甚至导致靶器官缺血、缺氧,引起头晕、乏力、疲倦、记忆力下降、睡眠差等情况。所以,不要一味追求血糖控制结果,循序渐进才是最好的选择。

总之,糖尿病实现逆转并不简单,在逆转过程中要付出较大的努力,同时需要注意避免进入误区,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糖尿病逆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内分泌科 黄庆先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委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何兰杰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