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7年糖尿病(7年糖尿病空腹正常餐后两小时高为什么)

内分泌糖大夫 0
文章目录:

我患糖尿病7年,从不吃药,血糖稳定无并发症,就靠这“五不”

#秋日生活打卡季#

我有一位患者,7年的糖尿病史,从不吃药,但血糖控制的很好,也没有发展并发症,院里的一些病友会经常去请教他是怎么做到,今天,就请以患者自己的视角跟我们讲述一下他的控糖故事吧!

我是在7年前体检后发现空腹血糖8.4mmol/L,餐二血糖14.8mmol/L,去医院检查后确诊了糖尿病,我想,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合理(高热量、高油脂、高糖食物摄入过度)、过度肥胖是导致高糖的主要原因。

当时确诊后医生要求我注射胰岛素降糖,并建议我住院,但我拒绝了,我经过了反复的思想斗争和大量的学习控糖知识,最后终于下定决心,跟医生提出想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糖。

在7年的坚持与努力下,我的血糖状况越来越好,各项指标也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我的主治医师曾说“那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你身上都发生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7年是怎么做到“裸奔”控糖的?

常有病友问我,这7年的时间里我是怎么做到“裸奔”控糖的,在没有服药和打针的情况下,我一直坚持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控糖,做到定期监测血糖、严格控制碳水、坚持运动、保证良好心态、定期进行复查,虽说偶尔也会出现高血糖情况,但我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大家有没有像我一样,坚持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到现在,并且努力认真的去做?

我的控糖心得分享

控糖七年多,一路走来,控糖关键在于多学习、多听、多问、多思考、多运动。

以下是我的5个控糖心得分享

1、不断学习控糖知识,摆正心态。

2、管住嘴,按时按点按顺序进食。

3、迈开腿,坚持并合理进行运动。

4、按医嘱定时复查。

5、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面对高糖,其实我在此收获了很多,比如说让我养成了勤勤恳恳做事,不偷懒不拖延的习惯;遇事积极处理,不躲事的态度;性格也发生了一些小变化,比以前更懂得了珍惜。

如果你有任何糖尿病问题,都可以评论区咨询我,我会第一时间回复你!

#糖尿病##关注糖尿病##控糖##糖友#

患糖尿病7年,我是这样实现“裸奔”的 | 糖能量故事

以前的我,有太多的坏毛病、坏习惯。多年的饮食不节、酗酒、吸烟、不运动、纵欲、生气、熬夜,造就了我这个名副其实的“高人”。

原本身高只有165cm的我,体重144斤,体重严重超标,人家说我富态,但现在看来其实是一种“臃肿”,当时的我全身乏力,多走几步路就喘不过气,由于嗜睡,公交车上、火车上,多次被小偷割口袋丢失钱财都不知道。

这是患糖尿病之前的我

终于,2008年9月9日,我因为肾结石住院,不料查出了糖尿病。当时,好几项检查重要指标都不合格:

有言道:冰冻非一日之寒!

刚查出糖尿病的时候,由于无知和恐惧,面对着突如其来的、难以置信却又即成的事实,我彻底的惊呆了!!

我失落、悲观、绝望,我痛不欲生、我绝望,成天茶饭不思,无精打采,也曾经动过轻生的念头。

都说糖尿病不可怕,谁不害怕谁来戴戴这顶“桂冠”试试?

确诊后的第一件闹心的事就是该不该打胰岛素,好心的朋友告诉我千万不要打胰岛素,因为胰岛素有依赖性。为此,我与年轻的医生“杠”上了,医生拿我没办法,找来了科系主任,科系主任也没辙。

后来老伴的同学医生,跟我讲了很多道理,我才同意打胰岛素。现在想起来,我还得好好感谢这位年轻的医生呢,因为打胰岛素,我没有贻误战机。“胰岛素强化治疗”和及时“减重”为我“成功裸奔至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以前因为不了解糖尿病,所以无所适从。糖尿病7年,一路走来,我经历了很多起起伏伏,身体上的,心理上的。为了了解糖尿病,我有意识的通过上网、上论坛、阅读书报、杂志、请教专家门诊,学得了不少糖尿病知识,也悟出了很多道理,很多窍门,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应对糖尿病的方法。

7年来的亲身经历告诉我,糖尿病虽然不可治愈,但绝对是可以控制的,如果你没有控制好,那是因为你方法不对头,那是因为你没有找到一套适合你自己的方法。下面我谈谈我7年来的几点心得:

心得一: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心态对糖尿病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觉得,当今糖尿病都已经“大众化”和“低龄化”了,我成了“糖人”不足为怪。随遇而安,只要我能够勇敢面对现实,树立必胜信心,科学施治,迎糖而上,糖尿病没有什么可怕的。

当然,在这之前,我也痛苦过。但是痛苦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但是,在这两者之间,我选择了快乐。

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我上网,先后注册了近十个糖尿病论坛,同时我还组建了两个QQ群(乐活糖友之家、裸奔糖友之家),和糖友们一起学习糖尿病的知识,互相交流。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我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心得二:告别坏毛病、坏习惯

以前,我曾经有过太多的坏毛病:不运动、贪吃、抽烟、酗酒、熬夜,正是这些坏毛病、坏习惯,才使我成为了“甜蜜的家族”的成员。

今天的我,DM了,我毫不犹豫地戒掉了烟、酒,适度饮食,按时作息。此外,我还坚持散步、快步、站桩、练气功、打太极拳等多项有氧运动。

心得三:从严治嘴

糖尿病患者健康第一步,就是从严治嘴,你如果抵挡不住美食诱惑,满足了自己的食欲,其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的血糖会不断升高。我的饮食原则是:

1.主食(米、面类)一般按要求分配,如果饥饿感强烈,则多吃蔬菜。

2.主食经常吃一些粗粮,如玉米、荞麦、豆类。副食以蔬菜、瓜果为主,对一些于治糖有辅助作用的食物,我会经常吃,如苦瓜、柚子皮(作菜)、番石榴、雪莲果,最近血糖比较平稳,每天吃一个苹果。

3.总量控制,弹性分配.我的情况是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常常不听话,所以经常采取分餐的方法,一餐分成两餐吃,然后在两餐之间(上午10:00,下午16:00),再吃一“餐”。但注意总量控制。(有的朋友把少吃多餐理解成每餐比正餐吃得少一点,然后在两餐之间再吃一餐,这样就超量了,是不对的)这样既解决了饥饿的问题,又控制了血糖升高的速度。心得四:适度锻炼,增强体质

开始发现糖尿病时,由于心里比较紧张,盲目地“迈开自己的腿”,每天快步走1小时,或爬楼梯60层,搞到自己很辛苦。后来血糖平稳一些了,自己知识也多一些了,我学会了根据“脉率”和“心率”来确定自己的运动时间和强度。我的运动大致是这样安排的:

2008年~2010年

早上:快步走1小时中午:快步走30--40分钟

晚上:快步走1小时活走楼梯60层

以上这两年,我的运动是雷打不动的,无论刮风下雨,炎炎烈日我都要运动,年三十、年初一都没有停止过,撑着雨伞运动是常有的事,是在不行的话,我就在家里合着音乐节拍“跳”迪斯科。

2010年~2013年

几经纠结,我有幸找到了组织,加入了太极拳协会,练起了太极,运动方式有了调整

早餐前6﹕00-8﹕00练气功、打太极拳,早餐后1小时不运动;午餐后1小时爬楼36层或快步走30分钟;

何时应调整自己的治疗方案。

确诊后,住院强化治疗14天,出院后服药大约1个月血糖平稳,经得医生同意减药,又过1个月血糖还是比较平稳,经得医生同意停药,现在停药整整7年了,我的空腹血糖一般维持在4.0-5.5之间,餐后血糖大多维持在7.0 -9.0之间。基本上做到“餐前不低,餐后不高”。7年来,我坚持每三个月做一次大生化,每次常规检查40多项,,各项指标均属正常,糖化血红蛋白目前在5.4~6.1之间(其中三次6.0,一次6.1)。

如今,我完全走出了糖尿病的阴影,成为一名明白、理智、健康、快乐的糖人。每次跟朋友们在一起,说起我有糖尿病的时候,大多不相信。因为我除了不吃糖以外,其他什么都吃,过的就是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在此,我想说,感恩糖尿病,教我改掉了以前的不良恶习;感恩糖尿病,教我学会了正确的生活方式;感恩糖尿病,使我变得无比坚强,使我能够按照自己的”平衡心态,规律生活、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不忘监测“控糖的原则,管住嘴,迈开腿,洋洋洒洒,7年裸奔,一路阳光!!

在此,我要告诉糖友们:糖尿病其实不可怕,它不过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插曲。

因为糖尿病,你丰富了知识,因为糖尿病,你会学了生活,因为糖尿病,你的亲戚、对朋友、对家人也跟着学会了生活。

你只要敢于正视它,并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你就可以“与糖共舞”,迎来美好的明天。

小红帽友情提醒:这位大叔是我们所有糖友的榜样。他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糖尿病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实现健康生活。只是,大家不要盲目停药,这位大叔是在坚持科学的治疗前提下,经医生的许可而停药的,而且血糖一直还很好。所以,大家要想实现停药,需要满足四个条件:1.科学治疗;2.血糖达标;3.坚持科学生活方式;4.经医生同意。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糖部诺(sannuoshengwu)。如果你也有控糖的经验,请投稿到微信号,只要被采用,即可获取免费试纸。

14岁男孩患7年糖尿病,为减家庭负担留书出走,失踪40余小时

近日,浙江金华有一名患糖尿病的14岁男孩留下一封遗书后离家出走了。信中,他称不想再给父母和姐姐增加经济负担,他说他自己是个废物,没有几个朋友,想要释放自己。

据了解,男孩已经患上糖尿病7年了,需要每天打三次胰岛素,不然会有低血糖的风险。男孩现已失踪40多个小时。而据姐姐介绍,男孩的家庭条件还是很好的,医生也告诉过他,这个病是可以控制住的,就是不知道男孩自己是怎么想的。

父母在焦急中报了警,警方根据监控寻找男孩,但是只能查到男孩最后出现的地方,之后男孩就没有踪影了。救援队将男孩可能出现的公交车上都排查过了,但都没有找到。目前,还在进一步的查找中。

@华艺嘉人梦:懂事的孩子,可能觉得家庭已经为他付出了太多

@胖胖的夜宵君:快过年了,愿你平安

@快乐的番薯-宝宝:糖尿病也不是什么绝症。快回家吧,孩子!

新闻来源:梨视频

编辑:绪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