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舞蹈(糖尿病舞蹈症是什么病)

潇湘晨报•晨视频 0
文章目录:

停不下来的“舞蹈”,竟是高血糖惹的祸

湖南的廖先生最近开始出现左侧手脚不自主扭来扭去的舞蹈样动作,开始以左上肢为主,逐渐加重,累及到左下肢,动作幅度大,且呈持续性,自己想停却不受控制,在寒冷的冬天,也常常累得大汗淋漓,寝食难安,廖先生以为这是由于一个月前打疫苗打坏了神经。多次于当地医院就诊,却一直未控制住不停舞蹈的手脚。

于是廖先生慕名来到了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脑血管病神经内一区主任涂鄂文主任医师经过仔细询问,发现廖先生长期患有糖尿病,近期血糖明显超标,血糖常常高于20mmol/L。根据这一检查结果,涂鄂文主任初步判断廖先生是得了糖尿病非酮症偏侧舞蹈症,她安慰廖先生疫苗接种很安全,不会打坏神经。

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认了涂主任的诊断,在涂鄂文主任医师、谭莉副主任医师等诊疗团体努力下,患者通过接受强化降糖药物治疗以及服用减少运动增多的药物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终于告别了困扰他一个多月的停不下来的舞蹈症。

涂主任介绍:非酮症高血糖偏侧舞蹈症最早在 1960 年由 BEDWELL首次报道,发病率<1/10 万,80% 分布于亚洲地区。糖尿病为基础病因,偏侧舞蹈是糖尿病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发生于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或既往未发现糖尿病而以舞蹈症起病的人群。多尤以女性多见。

该病多急性起病,表现为偏侧快速、不规则、无目的的舞蹈样动作和面部挤眉弄眼异常表情。不自主舞蹈样动作可因情绪激动加剧,休息时消失。其主要临床特征为:非酮症高血糖,偏侧舞蹈症,头部影像学检查:患侧纹状体区 MRI 表现为 T1WI 稍高信号,CT 为稍高密度影。

这种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锥体外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共同组成。

糖尿病非酮症偏侧舞蹈症治疗的关键在于积极控制血糖。许多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药后没有定期监测血糖,早期血糖升高没有明显不舒适症状,所以容易延误病情。等到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病情往往已发展到一定程度了。一旦出现上述类似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及时降糖,可以迅速缓解偏侧舞蹈症的症状。本病预后较好,血糖控制较好之后,影像表现在临床症状消失后 1~3 月左右开始逐渐消失。多条调节运动的神经环路,当上述结构组成的神经环路 r-氨基丁酸(GABA)功能减退或多巴胺功能增强时,易化运动增强。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高血糖引起的高血液黏度及血一脑屏障的破坏进一步加重局部区域脑组织缺血缺氧。此时,患者因缺乏再合成原料导致 GABA 能神经递质明显减少。此外,无氧代谢导致的纹状体细胞内酸中毒及谷氨酸盐聚集引发细胞毒性水肿,使得高敏感性的豆状核、尾状核的正常活动受损,进一步破坏神经递质的平衡,最终产生舞蹈样的锥体外系症状。

所以,糖尿病患友们一定要控制好血糖,定期监测血糖。关注血糖,和“甜蜜起舞”说拜拜。

通讯员陈俊 刘禹辰 潇湘晨报记者夏盛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爆料微信关注:xxcbwx,24小时报料热线0731-85571188。

停不下来的“舞蹈”,竟是高血糖惹的祸

湖南的廖先生最近开始出现左侧手脚不自主扭来扭去的舞蹈样动作,开始以左上肢为主,逐渐加重,累及到左下肢,动作幅度大,且呈持续性,自己想停却不受控制,在寒冷的冬天,也常常累得大汗淋漓,寝食难安,廖先生以为这是由于一个月前打疫苗打坏了神经。多次于当地医院就诊,却一直未控制住不停舞蹈的手脚。

于是廖先生慕名来到了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脑血管病神经内一区主任涂鄂文主任医师经过仔细询问,发现廖先生长期患有糖尿病,近期血糖明显超标,血糖常常高于20mmol/L。根据这一检查结果,涂鄂文主任初步判断廖先生是得了糖尿病非酮症偏侧舞蹈症,她安慰廖先生疫苗接种很安全,不会打坏神经。

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认了涂主任的诊断,在涂鄂文主任医师、谭莉副主任医师等诊疗团体努力下,患者通过接受强化降糖药物治疗以及服用减少运动增多的药物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终于告别了困扰他一个多月的停不下来的舞蹈症。

涂主任介绍:非酮症高血糖偏侧舞蹈症最早在 1960 年由 BEDWELL首次报道,发病率<1/10 万,80% 分布于亚洲地区。糖尿病为基础病因,偏侧舞蹈是糖尿病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发生于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或既往未发现糖尿病而以舞蹈症起病的人群。多尤以女性多见。

该病多急性起病,表现为偏侧快速、不规则、无目的的舞蹈样动作和面部挤眉弄眼异常表情。不自主舞蹈样动作可因情绪激动加剧,休息时消失。其主要临床特征为:非酮症高血糖,偏侧舞蹈症,头部影像学检查:患侧纹状体区 MRI 表现为 T1WI 稍高信号,CT 为稍高密度影。

这种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锥体外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共同组成。

糖尿病非酮症偏侧舞蹈症治疗的关键在于积极控制血糖。许多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药后没有定期监测血糖,早期血糖升高没有明显不舒适症状,所以容易延误病情。等到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病情往往已发展到一定程度了。一旦出现上述类似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及时降糖,可以迅速缓解偏侧舞蹈症的症状。本病预后较好,血糖控制较好之后,影像表现在临床症状消失后 1~3 月左右开始逐渐消失。多条调节运动的神经环路,当上述结构组成的神经环路 r-氨基丁酸(GABA)功能减退或多巴胺功能增强时,易化运动增强。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高血糖引起的高血液黏度及血一脑屏障的破坏进一步加重局部区域脑组织缺血缺氧。此时,患者因缺乏再合成原料导致 GABA 能神经递质明显减少。此外,无氧代谢导致的纹状体细胞内酸中毒及谷氨酸盐聚集引发细胞毒性水肿,使得高敏感性的豆状核、尾状核的正常活动受损,进一步破坏神经递质的平衡,最终产生舞蹈样的锥体外系症状。

所以,糖尿病患友们一定要控制好血糖,定期监测血糖。关注血糖,和“甜蜜起舞”说拜拜。

通讯员陈俊 刘禹辰 潇湘晨报记者夏盛

来源: 潇湘晨报

坚持「跳舞」血脂血糖都变好!难怪被世卫组织盖章“最佳运动”

舞蹈,是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语言诞生之前,人们就用它交流感情、庆祝胜利。

如今,从小区公园间律动的“广场舞”,到健身房里挥汗如雨的“燃脂舞”,舞蹈更成为一种积极的健身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将跳舞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在世卫组织第142届执委会会议上,参会人员在伴奏下跳了两分多钟的群舞,意在鼓励人们在工作时积极运动。

世卫组织高层会议上集体“跳舞”减压

近期,美国《更年期》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每周进行3次舞蹈练习,不仅能改善女性绝经后的血脂状况和体能,还能提升自尊心。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揭秘坚持跳舞对身体的诸多益处,教你优雅延寿。

受访专家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 张一民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 卢元镇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冯宾

坚持跳舞,身体指标发生变化

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在针对绝经后女性的研究中发现,坚持每周3次、每次90分钟舞蹈练习16周后,人体会发生这些变化:

■ 甘油三酯从平均156.5毫克/分升降到131.5毫克/分升;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从平均55.4毫克/分升提高到60毫克/分升;

■ 身体协调性、敏捷性、平衡性及步态、肌肉力量等均得到改善;

■ 因生理状态改善,其自尊心也得到提高。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舞蹈健身的人群以女性为主,但其很多好处并没有性别差异。

01

增强大脑功能

西班牙《阿贝赛报》今年6月发文称,只要坚持跳舞6个月,大脑功能就会得到改善,具体表现为有效增强大脑感知能力、空间记忆能力,提高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抑制干扰信息的能力。

02

辅助降低血糖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应锻炼约150分钟,舞蹈是其中一种不错的选择。

一般来说,跳舞1小时能燃烧多达300~800千卡的热量,且无论哪种类型的舞蹈,都能帮助患者实现控糖目标。

03

减缓帕金森和老痴

英国约克大学、美国帕金森病协会联合研究显示,轻、中度帕金森患者每周跳舞1.5小时,可以明显减缓疾病进展,认知障碍、幻觉、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也有所改善。

此外,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对比了读书、写作、做智力题、玩扑克、演奏乐器及各种体育运动后发现,预防老年痴呆症的最佳运动是跳舞。

04

降低跌倒风险

2020年10月,瑞士苏黎世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联合开展的研究显示,舞蹈使老年人的平衡能力、移动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得到显著改善。

老人每周做一次以上的舞蹈运动,就能使跌倒风险降低37%;如果每周频率为3次及以上,跌倒风险可降低53%。

05

提高自理能力

2019年日本东京都老年医学研究所发现,相比慢跑、骑自行车等,舞蹈是唯一能帮老年人提高自理能力的运动。

坚持练舞者在散步、洗澡、吃饭、穿衣、如厕等日常活动中需要别人帮助的可能性降低了73%。

怎么跳才能达到锻炼效果?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冯宾认为:“只要动起来,就能锻炼心肺功能。如果不太剧烈,跳广场舞能放松肌肉,缓解老年人的腰背疼痛,改善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性。”

不同舞种有不同的锻炼侧重,但无论哪种舞蹈,决定其锻炼效果的都是三个关键因素,即强度、时长、频率。

强度:心率160~180次/分

这方面通常用心率来衡量,运动时应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80%。

年轻人一般控制在160~180次/分,四五十岁时达到140~150次/分即可,老年人应控制得更低些。

从个人感受来说,如果运动时无法顺畅与人对话,就说明强度已经达到中等以上。

时长:单次1小时以内

时长主要指单次连续跳舞的时间。

美国耶鲁大学涉及120多万名成年人的研究显示,每次运动30~60分钟就能有效降低心理压力,45分钟是最佳运动时长;持续90分钟以上,对心理健康的益处会小很多;一旦超过3小时,甚至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跳舞建议1小时以内,身体素质较好或年纪较轻的人,算上休息间隙,可以坚持1.5小时。

频率:每周跳舞3~5次

频率强调的是规律性,因为任何运动都必须持之以恒才能见效。

按照有氧运动的建议,可每周跳舞3~5次,这也是使心理健康达到最佳状态的频率,至少坚持2个月。

5个细节避免跳舞受伤

在各种有氧运动中,跳舞经济实用。但即便是比较简单的广场舞,运动损伤也会时常出现。

2016年,一项针对西安市广场舞爱好者的研究发现,运动损伤较为普遍。

损伤类型以扭伤、肌肉拉伤、腰肌劳损、髌骨劳损、关节韧带损伤等为主,部位主要集中在腰部、膝关节、踝部、颈部、肩部。

分析认为,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是准备活动不足(66.02%)、局部负荷过大(39.32%)、技术动作失误(30.58%)、疲劳(30.1%),以及衣着不适(33.01%)等。

针对上述问题,除了要着重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长外,专家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时间

下午或傍晚

最好安排在下午或傍晚,同时要避开雾霾、雨雪、大风等天气;切忌空腹、饱餐或醉酒后跳舞,以免发生意外。

场地

平坦防滑的场所

不要到人多拥挤的地方跳舞,最好选择空气流畅、人员较少、地面平坦防滑的场所。

热身

5~10分钟

跳舞前应进行5~10分钟的热身,可以屈膝、压腿、弯腰、转脚踝、拉伸四肢、简单弹跳等。

运动完毕,也应做好放松,如抖抖腿、伸个懒腰等,促进体内代谢产物的排出,以免出现肌肉酸痛等。

服装

衣裤宽松 运动鞋

跳舞时忌穿着硬底鞋、拖鞋,以防扭伤脚;衣裤应选择宽松、全棉材质的,以保证血液循环通畅、利于吸汗。

老年人

避免高难动作

舞蹈里的蹲起、跳跃、旋转等动作对身体协调性、灵活性有一定要求。

身体机能衰退的老年人未必都能承受此类动作,建议避免大幅度扭颈、转胯、下腰,以及转圈、头向下等动作。

膝关节不好的人做下蹲动作也应谨慎。▲

本期编辑:刘云瑽 徐文婷 本文作者:生命时报记者 张芳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