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造句(糖尿病怎么造句)
有一种食物叫米饭 但你却对它充满误解
在中国,有65%以上的人都是以稻米为主食,大米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有着压倒性的地位,我们的餐桌上永远少不了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2019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到2017年,我国稻谷每公顷产量已达6916.9公斤,较1996年增长11.3%,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0.1%。多出来的50.1%,帮这个曾为吃饱肚子愁了千年的东方古国,养活了数亿人。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认为:杂交水稻是中国人战胜饥饿的重要方法。“袁隆平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在我们都开始吃饱之后,大米、米饭却开始陷入漩涡中。最近几年,关于米饭的说法层出不穷,比如说“大米没营养”“吃米饭会让人发胖”“吃米会导致糖尿病”……大米、米饭真的会有这些问题吗?今天我来跟大家聊聊关于米饭的三个误解。
米饭没有营养,是垃圾食品之王?
几年前,网上有一篇题为《白米饭垃圾食品之王》的文章竟将白米饭贬得一文不名,声称米饭几乎不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只有淀粉和糖,是典型的高糖、高热量、低蛋白的垃圾食品。
这种说法毫无科学依据,完全是莫须有。
首先,垃圾食品的说法就完全不科学。
网络上流传的所谓“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全球十大垃圾食品名单”并不属实,世界卫生组织自己已经辟谣,从未公布过最差食品或者垃圾食品名单。从营养学角度,食物本身并没有“垃圾”还是“健康”之分,没有垃圾的食品,只有垃圾的搭配。
其次,从营养角度,白米饭已经是很好的主食了。
大米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让我们有能量去做各种喜欢的事情。同时,它还有不少的蛋白质,它含有6%-7%的蛋白质,膳食指南推荐我们每天吃250-400克主食,就能获得15-28克的蛋白质。要知道,我们普通成人蛋白质的每日推荐摄入量是65克(男)、55克(女)。这就意味着,吃够米饭就能获得1/3到一半的蛋白质呢。
而且在粮食当中,大米蛋白质的质量还算是相对比较好的,氨基酸平衡优于小米、玉米、高粱甚至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又高于红薯的蛋白质(按干重比较时)。
另外,现在世界各国的健康膳食宝塔或者金字塔里依然都有米饭的存在。如果米饭真的这么“垃圾”,为何还推荐它?所以,米饭算是比较好的主食选择了。
要说质疑比较多的是,现在的米饭大多是精制的米饭,膳食纤维、矿物质等营养损失比较多。但是,这其实也可以通过整体的饮食来改善,比如多吃点蔬菜、豆类、坚果等。
吃米饭会长胖?
还有很多人说,米饭能量高,吃米饭会长胖。这种说法其实是甩锅的行为。长胖这件事儿,可不仅仅是某一种食物的锅。人会长胖的基本原理是能量收支失衡——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支出了,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人体内储存。
所以,我们人是否会长胖,跟吃什么的关系可真没有多大,关键是吃了多少。
不管是米饭、馒头还是面条,哪怕是苹果、橘子、牛肉,哪个吃多了,都可能会变胖。
吃米饭会得糖尿病?
这是最近几年非常火的说法,甚至哈佛大学等很多研究都发现,吃米饭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很多人甚至都不敢吃米饭了。其实,这种说法完全忽略了主要矛盾——没有吃对米饭。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研究发现吃米饭会增加糖尿病风险,主要问题是因为我们吃的都是精制的白米饭。白米饭都是要经过精制加工的,在精制加工过程中,除了去掉不可食用的谷壳外,为追求细腻口感,还会进一步碾去谷皮,胚芽随之剥落,几乎只剩下胚乳,成为“精制”的白米,就会丢掉很多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所以,并不是因为米饭会导致糖尿病,而是因为精制白米饭吃太多了。只要你吃对米饭,比如多吃糙米饭等全谷物食物,就根本不用担心会得糖尿病。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第一条就推荐“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并明确建议谷类、薯类、杂豆类的食物品种数平均每天三种以上,每周五种以上,大约是每天应摄入50-150克全谷物。你吃够了吗?
如何健康吃米饭?
杂交水稻让我们每天都能吃到足够的米饭,吃得足够饱了,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但也不要吃饱了就瞎担心,甚至忘记那段食物匮乏的时光。
当然,现在的米饭也有它的问题——精制程度高,损失了很多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几乎只提供能量。从这个角度,我们其实也可以做一些改善,让我们吃的米饭更健康:
1.少吃白米饭,煮饭换糙米、加粗粮杂豆
米饭,尤其是现在的精白米饭,由于好消化、餐后血糖反应快,对血糖控制很不利。而富含膳食纤维的黑米、紫米、糙米等都是延缓消化速度的好选择。
所以,如果有控制血糖的需求,平时煮饭不要总是用白米,不妨换点糙米、粗粮杂豆等。
实在不行,煮白米饭时可以加点粗粮杂豆,比如在白米饭里加点绿豆、红豆、豌豆和莲子等,可以使米饭和米粥的饱腹感明显上升,消化速度减缓。
2.米饭不要煮得太烂、太软
很多人喜欢把米饭做得软点。蒸米饭前先把大米浸泡几个小时,再小火慢煮或者用压力锅蒸煮,让米饭更加软、烂。这样口感上是好吃多了,不过这种米饭的消化速度和餐后血糖反应也会明显上升。
3.少吃加油加盐的米饭
加油煮米饭不仅会增加米饭中的能量,还会降低饱腹感,容易多吃,对于控制体重很不利。而加盐会使米饭中的快速消化淀粉含量增加,消化速度加快。
还有研究发现,吃含钠盐的食物会增加人体餐后血糖反应,原因可能是钠盐增强了消化酶的活性。
因此,平时做米饭最好少加或不加盐,少做一些需要加油加盐的米饭,比如各种炒饭,特别是糖尿病人,更应少吃用这方法做出的米饭。
外出就餐时,如果米饭是咸的(比如炒饭或者石锅拌饭等),则应该少吃一些。
4.米饭最好当天吃完,减少反复加热
平时做饭一次不要太多,因为米饭多次加热后,往往会变得更烂、更软,很容易消化,餐后的血糖反应也更高。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当天做的饭当天吃完;如果有剩饭,最好也要尽快吃完。
文/阮光锋(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研究发现学历越高越长寿,读大学能让你多活几年?丨双语晨读
01:02起词汇讲解 | 06:53起只听点评 | 17:23起原文朗读
How Much Does Your Education Level Affect Your Health?
教育程度对你健康的影响有多大?
微词卡见文末
Educ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health outcomes, but trying to figure out whether it actually causes better health is tricky. Some clever studies have teased out the causal effects of education by exploiting natural experiments.
教育程度与更好的健康状况有联系,但要弄清楚是不是教育导致更好的健康状况则是件棘手的事情。不过一些机智的研究已经利用天然实验,揭示了教育带来的因果效应。
来源 纽约时报
中国的高考快到了,《纽约时报》发来贺电:你书读得多,你命就活得长。
看得催人奋进、好想分分钟迈进考场。
1
今天借这两个词来说逻辑:associate和cause。
associate:联想,联系
常见说法 A associates with B,或A is associated with B,表示A和B有关系。
原文这里,说的就是:教育与健康状况有联系。
但是,A与B有联系(associate),并不表示A与B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causal effect)。
所以要想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其实更有难度,正如本文所说:
“想要搞清楚(多读书)是否真会导致更好的健康状况,真的不容易。”
“trying to figure out whether it actually causes better health is tricky”。
2
多读书给自己的健康带来的好处,真的不可思议!
美国疾控中心根据1996-2002年数据发现:你是初中学历还是高中学历,死亡率(mortality rate)差别不大;但是读没读过大学情况就很不一样了:
最高读到高中学历的美国人,他们的死亡率是上过大学那群人的2.3倍;
而如果是高中学历都没有的(按照美国标准被视作受教育不充分inadequate education),死亡率是大学以上受教育人群的2.7倍。
所以且不论背后原因,受教育的多与少确实和你的生与死很有关系。
研究还发现,受过更好教育的人会更少出现焦虑和抑郁,也更少罹患一些严重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哮喘等。
总之,受教育程度高,你就可能活得更健康、更长久。
3
证明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之间不仅有关系,而且存在着因果联系?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经济学家的Adriana Lleras-Muney做了一项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s)。
所谓“自然实验”,就是区别于“人为实验”。科学家找到现实中已经发生的事件,可以用来证明某些问题。
Muney留意到美国历史上一件事:
美国从1910年代开始,在各州逐步修改和完善立法,增加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
但是,这个义务教育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有的地方严格立法,从1910年代开始,8-16岁的孩子必须在学校上课,学到16岁才能出去工作;
但是在有的州,虽然义务教育的年限在那,但同时又有《童工法》(Child Labor Laws)允许孩子14岁就离开学校去工作。
没想到,教育政策落实情况的差异居然成为教育与健康关系的一个绝佳的自然实验!
Muney专门选取了从1915至1935年间14岁的美国白人男性:这些人当中,有的14岁出来工作,有的14岁还在学校读书。
他发现,义务教育每增加一年,这些人在35岁以后的死亡率就下降3%!
就是说,如果你是个美国人,你在1960年以前每多接受一年的义务教育,那你到35岁的时候,你的预期寿命就会增加1.7岁!
所以各位读书的时候,千万不要再喊苦喊累,因为你不是在读书,你是在为将来的自己续命……
4
而且在这篇《纽约时报》里,作者Austin Frakt(也是波士顿大学公共健康学的副教授)还更进一步为我们揭示了教育带来健康的具体路径:
比如通常更好的教育意味着一份白领工作,而在写字间里你受到的健康风险比那些蓝领工人要少很多。
一份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报告就指出,每多接受一年的在校教育,那你今后因为工作状况而生病的几率就会下降2.6%。
另外一份有意思的报告称,美国在1960年代爱读书特别是爱上大学的人一下子猛增。
原因是这些人是想通过读大学来逃避越战兵役。
结果,这些美国人由于多读了书,让美国社会中爱抽烟的人大大减少。
所以经济学家用模型告诉我们,这些越战逃兵役的大学生,日后吸食香烟的比例比起他们的父辈和其他同龄人大大减少。
也因此,美国男性的吸烟比率从1965年的52%,下降到2000年的26%。
而这一切,都是拜读书所赐!
另外,除了多读书使得你日后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更加健康以外,关于受教育和活得长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还指出很有启发的一点:
教育能带给我们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笔财富:我们分析信息和化解复杂问题的能力。
而这恰恰是我们对理解现代医学和应对慢性疾病所必须的。
说白了,读书多的人他更懂得、更相信用科学的方法去处理健康问题,他更知道哪些健康资讯是可信的,哪些养生秘方是不行的。
5
还有两个因素无法回避:钱和权。
首先,更良好的教育水平意味着你获得更多的财富。
另外,教育给你带来更高的社会位阶(social status/rank)。
而这些都与你获得更好的健康资源有联系。
文章说,1978年一项研究发现:在英国公务员队伍里,位阶越高的人他越健康。
而且公务员的级别越低,体重越高,血压越高,血糖越高,而且抽烟更多。
后来这个著名的关于社会地位与健康之间关系的实验,还被很多的社会学公共卫生学学者放在各个国家研究,并得以印证。
而这些研究背后,一个显然的因素就是:你所受到的教育影响你未来的社会地位,而社会地位又与你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6
为了鼓励各位好好读书,再奉上一组数据:
2012年的研究发现,美国白人女性里,如果连高中文凭都没有,那你的预期寿命是73.5岁,但如果你拥有大学以上学历,那你的预期寿命可以多活10岁都不止——接近84岁。
而如果是男性,这个差距更大:连高中文凭都没拿到的美国男性预期寿命只有67.5岁,而如果拿了大学文凭,寿命就可以达到80.4岁,足足多活13年!
又到一年高考时,祝各位小朋友通过考上大学延年益寿。
也恭喜各位过来人,你们当年喝下的墨水没有白费,它起码能让你多活十岁。
微词卡
affect
[əˈfekt] v. 影响
associate
[əˈsəʊsieɪt , əˈsəʊsiət] v. 联想,联系
cause
[kɔːz]v. 使发生;造成;引起;导致
今日重点词:
associate
重点词造句练习:
他被控与这名罪犯有牵连。
He was accused of associating with the criminal.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健康的最高境界是节制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饿鼠效应”,说的是,适当节制,发展良好;过度放纵,早衰短命。
一位网友想起自己差点被毁掉的经历,“刷抖音,刷微博,看电影,熬夜,这时候,我除了迷茫,空虚,什么也做不了。一度认为自己过得失败,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其他网友纷纷表示赞同。
当你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透支健康的时候,风险就会躲在你看不见的角落,给你致命一击。过度的放纵,会让自己的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
放纵食欲——爱吃就放肆吃
肆意贪吃,举杯痛饮,极尽口腹之欲。但放纵去吃,代价也是残酷的,肥胖成了很多年轻人的严重问题,连带着血脂高了,肠胃坏了,各种疾病也随之而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洪指出,很多病都是吃饭“撑”出来的。
长期吃得过饱,胃部长期“负重”,消化不良,不但能会诱发胃炎,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胃溃疡等;其次,肾也“抗议”了,长期过饱饮食会导致肥胖,会直接增加肾脏负担;内分泌系统可能也会跟着被打乱,甚至导致血糖升高发展成糖尿病;此外,肥胖也会加重关节面的负担,使得关节结构加速磨损、老化,引起变形性关节炎,从而引发骨关节的病变,特别是膝关节。
放纵玩欲——手机从不离身
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刷朋友圈;出门在外没带手机就焦躁不安;朋友聚会都在低头玩手机……这是不是你的状态?刷到凌晨两三点的抖音或微博、一追就停不下来的肥皂剧、一玩就停不下来的王者和吃鸡,你总是说看完这集就是最后一集,玩完这把游戏就最后一把,可是最后一集又一集,一把又一把,欲望让你内心成瘾。然而,过度依赖手机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北京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喻晓兵指出,过度依赖手机容易导致眼疲劳,诱发眼部疾病,睡前玩手机对身体危害更大,甚至诱发青光眼。清华大学附属长庚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吴巍巍也指出,长时间维持同一坐姿玩手机太久,容易使下肢血管内形成血块,极有可能诱发急性心血管疾病,比较常见的就是诱发急性肺栓塞。
放纵熬夜——不想睡就通宵
尽管最近几年,熬夜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但依旧无法阻挡年轻人习惯于晚睡、熬夜的步伐。加班、学习、娱乐、失眠……不睡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熬夜已成为很多人生活“新常态”。
今年3月份,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发布了《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当下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你不放过身体,总有一天身体也不会放过你。看看这些网友分享的经历就知道了!
网友@瑞:经常熬夜会丧失食欲,加上我自己还不太爱喝水。最后不仅肾虚肾炎,还尿血。
网友@不了吧:熬夜三年多,一年前突发性耳聋,现在我的左耳已经听不见了。
网友@我很爱玉米:我的闺蜜,熬夜四年,是护士,最后得癌症去世了。
放纵性欲——不安全性行为
无安全意识的性行为,可能让一些懵懂无知的年轻人陷入深渊!2018年8月,国家卫健委印发的《人工流产后避孕服务规范(2018版)》指出,近年来我国人工流产数量大,每年约900万例。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女性中低龄者、未育者占比大,重复人流比例高。
此外,年轻一代对性生活的态度比较开放,但对安全性知识的了解却相当局限。由于性活跃趋势增加和安全性知识的严重缺乏,他们容易成为艾滋病的高发群体。从2008年开始,艾滋病成为中国传染病当中占死亡第一位的传染病。到了2018年,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是其他所有传染病死亡人数之和的10倍。数字背后反映的正是年轻人不安全的性行为方式。
放纵馋欲——喜爱重口味
臭豆腐、卤鸡蛋、宫保鸡丁、辣子鸡、水煮牛肉……这些国人最爱的“重口味”食物,往往是高盐、高油、高糖、过辣。重口味,已成为了国人的饮食常态。
2012年,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发表了一篇题为《糖的毒性真相》的文章指出:糖就像烟草和酒精一样。如果长期摄入高糖饮食,可以从上到下毁全身,增加心脏病风险、容易发胖、毁坏牙齿。
另外有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五分之四被调查群体每日平均盐摄入量12.5g,是中国膳食指南规定的两倍多。而过量摄入盐,正是高血压、心脏病、肾病、中风等疾病的重要成因之一。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徐顺霖还指出,辣椒素会刺激黏膜充血水肿,除了对消化功能有影响,还会加重便秘症状,使循环血量增加,诱发心动过速。
放纵懒欲——能不动就不动
有汽车就懒得走路,能坐电梯就不爬楼梯;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懒,是多少自我调侃“废柴”年轻人的常态。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重要领导人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懒得动,各类慢性疾病便会找上门。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副教授徐凯表示,运动不足会增加疾病的风险,这是有大量证据的,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某些癌症,都和运动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
放纵情绪——坏情绪不克制
有些人,行走时被旁边人碰了一下,就破口大骂;开车时,因为红绿灯转换时晚走了几秒,就猛按喇叭;高铁上,因为座位问题、倒水、上厕所问题产生争吵更是不胜枚举……
但是,情绪失控会令自己的身体遭受重创。生气、悲伤、郁闷……负面情绪就好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毁掉身体!
海南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宋少军谈到,心理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胃癌、肝癌甚至颅内恶性肿瘤等,与易怒、“小心眼”、过度压抑自己情绪有关。
生活不易,命运无常,很多挫折和失败总会不期而至,每当遇到让自己不开心的事,要学会放过。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克制!
世间万物都讲究一个“度”字,过犹不及。
节制是一种自律、一种忍耐,它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得节制,往往让你在生活中比他人获得更多的幸福。
从来没有什么天生的好身体,好状态。有的只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克制住了欲望并加倍自律。希望每个纵欲的成年人,都能从此戒掉过度的欲望,不再沉迷于肤浅的快感。
记住,只有先谈克制,再谈欲望的人,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
综合健康时报报道
来源: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