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l性糖尿病(1性糖尿病是什么)

五号医生吴昊 0
文章目录:

得了1型糖尿病就要不久人世了?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本文作者吉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 李可心副主任医师)

今天出诊遇到个患者,看病过程中反复问给他确诊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因为他听说1型糖尿病就必须打胰岛素,而且并发症出现得早、一般不会活太久。所以非常在意自己是否为1型。

糖尿病患者中大多数肯定是2型,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到底1型还是2型严重?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只是用必须打胰岛素来区别么?这个问题恐怕能说的清的人就不多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糖尿病在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健康问题,糖尿病患者数量剧增,最新的统计结显示果我国成年人的发病率在10%左右,而且还有好多处在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所以我们先了解一下糖尿病的分型。

糖尿病除了分为1型、2型,还有其他特殊类型和妊娠糖尿病。除了少部分患者有明确原因外,大部分病因不是很清楚。

目前临床上遇到的主要还是1型、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朋友占90%以上,甚至更多。诊断的2型糖尿病人中可能还包括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但目前暂时临床上是这样分型的。1型、2型主要有什么区别呢?

病因区别

1型糖尿病:基因缺陷,人体无法自主产生足够的胰岛素,缺乏胰岛素(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无法让细胞对多余的血糖进行储存(降低血糖),出现高血糖现象。

2型糖尿病: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作用,胰岛素过度分泌,但胰岛素受体无法正常工作,细胞无法利用胰岛素而进行多余血糖的储存(降低血糖),出现高血糖现象。

临床表现区别

1、年龄: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现在也存在年轻化趋势。

2、起病时体重:1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多正常或偏低。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多超重或有肥胖者。

3、“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1型糖尿病大多数患者出现而且典型;2型糖尿病很少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大多数朋友表现为疲乏无力、肥胖、口渴等,或者有感染症状,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就是体检时发现血糖增高。

检验指标区别

1型糖尿病:胰岛功能,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

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血清胰岛素水平和C肽水平低下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治疗区别

1型糖尿病:依赖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所以患有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能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

2型糖尿病:大多数患者早期不需要依赖注射胰岛素降糖,只要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但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β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并发症区别

1型糖尿病:容易自发酮症酸中毒,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1型糖尿病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死亡原因多为糖尿病肾病。

2型糖尿病:和常在明确诊断之前就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在应激状态下(感染、创伤、妊娠、分娩等诱因)可以发生酮症酸中毒,也可发生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但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患者死亡原因多为心脑血管并发症引起。


关于开头提到问题的答案,都涵盖在上面的讲解中了,需要额外说明的一点是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病人,只要积极治疗,平时定期监测血糖情况,控制饮食,多加锻炼,改变生活方式,都能延迟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的控制终究还是靠朋友们长期的坚持,无论是确诊为哪种类型的糖尿病,大家都要充满信心。

【联合国糖尿病日】不再“孤岛”求生!更需要关注的1型糖尿病,看过来~

糖豆的故事

6岁的糖豆儿是个聪明活泼的小宝宝,就快要上小学的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是全家的开心果。

可是,最近家人却发现他白天打不起精神,总是昏昏欲睡,而且过了尿床年纪的他,又再次出现了尿床……

家人带他到医院检查,竟然发现糖豆儿的血糖高达28mmol/L。

糖豆儿直接被医生留在了急诊,说他已经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要尽快住院治疗,同时需要终身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

糖豆儿忽闪着大眼睛对妈妈说,我想上幼儿园,我不想打针,家人的心都碎了……

糖豆儿患上的是糖尿病中的“少数派”类型——1型糖尿病

该病常于儿童青少年期起病,给患者及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1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缺乏为特征的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一经诊断就需要终生接受胰岛素治疗。

相较于更为常见的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群体由于起病年龄早、需要每日接受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常常会承受不该有的“污名化”,终身躲在“孤岛”,隐藏自己的这一身份。

从全世界范围而言,我国1型糖尿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相关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似乎呈现上升趋势。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1型糖尿病群体的绝对数并不小。

然而,目前我国1型糖尿病群体的整体健康状态令人堪忧。在我国1型糖尿病人群中进行的3C研究显示,患者的血糖情况控制不佳,北京患者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8.5%,而汕头1型患者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高达10.2%,两者均高于多数指南推荐的<7%的控制范围。

随着医学的进步,如果能在规范的诊疗条件下对该病进行长期的规律治疗和管理,1型人群则可获得与正常人无差异的预期寿命及生活质量。

一些被人们熟知的政界人物、体坛名将等都身患1型糖尿病,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一次次超越自我。

11月14日

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今年的主题是——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1型糖尿病正是最需要内分泌专科医生管理的“脆性糖尿病”。

因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完全要用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需要专业医疗团队的配合才能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

如果仅仅在门诊取药,未能在规范的医院得到专业治疗和管理的患者,可能会忽略了治疗方案的调整以及并发症的筛查和管理。

为了解决上述困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成立了“1型糖尿病”专业门诊。

该专业门诊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级别医生、糖尿病专科护士、营养师组成。

内分泌科1型糖尿病门诊出诊信息

出诊时间:每周三下午

出诊地点:内分泌科门诊10诊室

出诊专家:蔡晓凌主任医师

朱宇副主任医师

刘蔚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1型糖尿病专业门诊常年为1型糖尿病群体提供专业的临床诊疗服务。

出诊过程以动机驱动式访谈模式为主,侧重解决生活中1型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方方面面,早期筛查并发症的出现,助力1型糖尿病群体维持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

定期组织的病友会、1型糖尿病夏令营,更是为1型糖尿病群体之间、医患之间搭建了温馨有爱的交流平台,1型糖尿病线上直播夏令营更是惠及了40万受众。

运营的公众号“与糖共舞”定期发布出诊信息以及1型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

这些活动为公众传播了1型糖尿病管理知识,帮助1型糖尿病群体更好的控制血糖。

拥抱健康生活

享受甜蜜人生

来源 | 内分泌科

编辑 | 余弦

声明 |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号:rmyy 1918)

下载APP 就医更方便

我知道你在看呦

“1.5型糖尿病”,您听说过吗

□本刊记者 崔宏远 通讯员 马乔博

■受访专家

李霞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马瑜瑾 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内分泌科主任

18日至20日,由洛阳市医学会等主办,河科大一附院、河南省遗传罕见病医学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20·河南省Ⅰ型糖尿病论坛(第二届)”“2020·中国洛阳·内分泌代谢性罕见病论坛”在洛阳召开。其中,临床表现介于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之间的成人Ⅰ型糖尿病,也被称为“1.5型糖尿病”,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病例

55岁的赵先生,因“口渴、多饮、多尿”就诊,葡萄糖耐量实验结果为15.1毫摩尔/升,诊断为Ⅱ型糖尿病。通过饮食、运动调节,并起始应用降糖药二甲双胍、格列本脲(niào),血糖得到了控制。不过,半年后,他发现服用药物控糖效果越来越差,住院检查发现,其胰岛功能严重衰竭,这才被确诊为成人Ⅰ型糖尿病,也称作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定义

属于Ⅰ型糖尿病的亚型,发病机制与Ⅰ型糖尿病相似,具有隐匿、迟发、胰岛功能衰竭速度快等特点,临床表现介于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之间,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病率

在我国患病率较高,且高于经典Ⅰ型糖尿病。

病因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其是在遗传易感的基础上,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损害所致。

易误诊

其发病初期,表现为Ⅱ型糖尿病的特点,且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不需要使用胰岛素。

预警

出现以下3个信号,提示糖友患的可能不是Ⅱ型糖尿病,而是成人Ⅰ型糖尿病。

信号1:体型偏瘦,大多数Ⅱ型糖友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

信号2:没有代谢综合征,大多数Ⅱ型糖友常伴有代谢综合征

信号3:联合用药后血糖仍飙升,大多数Ⅱ型糖友服用多种口服降糖药或是加大剂量可控制血糖

诊断

有赖于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其中,谷氨酸脱羧(suō)酶抗体是公认诊断最敏感的免疫指标。

①糖友年龄≥18岁

②胰岛自身抗体阳性

③诊断糖尿病后半年不依赖胰岛素治疗

④排除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治疗

降血糖;保护胰岛功能。初始治疗,如果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等处于可控良好状态,可考虑使用DPP-4抑制剂类药物,如西格列汀,并根据病情进展用胰岛素替换。

特别提醒

●成人Ⅰ型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使用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避免加速胰岛细胞衰竭。

●在诊断为Ⅱ型糖尿病之前,如果患者有前面提到的相关预警信号,应常规筛查胰岛自身抗体,从而早期发现并正确治疗,延缓病情进展。

作者:崔宏远

来源: 洛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