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打针量(糖尿病打针计量)

内分泌糖大夫 0
文章目录:

有了这个东西,糖尿病患者还怕打针吗?

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长期注射胰岛素确实会带来一些生活上的不便,还可能导致出血、断针、注射部位感染、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等问题;还有少数患者有“打针恐惧症”,一看到注射针,立刻全身瘫软,注射时甚至出现“晕针”。

那么,除了心理沟通、加强患教、提高注射操作技术培训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德国科学家率先研发了一种无需金属针头的注射方式——无针注射器,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使用。除此之外无针注射器还被广泛应用于疫苗注射、牙科和医疗美容领域。

无针注射器是没有针头,注射的时候通过注射器主机产生压力将胰岛素注射器药管(医用塑料材质的)前端极细的小孔压进体内,整个注射过程没有金属异物入侵肌体,从而实现微创微痛,舒适注射,没有针头彻底避免恐针现象。

无针注射器特点:

避免针头刺入皮肤,消除金属过敏和针头带来的恐惧,避免针头划伤和断针带来的伤害。无针注射消除了心理性胰岛素抵抗,提高了注射依从性,使血糖控制更加平稳。

药物是弥散式进入体内的。传统针头注射胰岛素进入体内后,在针尖的位置聚集成一个药池,而无针注射胰岛素进入体内是呈现一个5cm直径的雾状均匀分布区域,跟皮下组织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吸收更充分。糖尿病患者用普通针头注射胰岛素,在餐前通常要提前30分钟注射,因为吸收慢,药效会延迟。用无针注射器注射胰岛素,在饭前5分钟注射即可。

无针注射方式,胰岛素吸收的更充分,无胰岛素残留,可以预防皮下脂肪增生。糖尿病患者注射的胰岛素,本身是有促进生长作用的,如果胰岛素注射到皮下组织以后,没有被充分吸收有残留的话,会导致组织增生,产生硬结,时间久了,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无针注射方式可以延缓这种现象出现。

无针注射方式由于是弥散式注射,吸收充分,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会节省15-20%的胰岛素使用量,降低费用。

无针注射方式避免了针头重复使用所导致的感染几率,使用更安全。无针注射方式避免了针头对糖尿病患者肌体的伤害。

无针注射器避免了针头带来的诸多问题,提升了患者胰岛素注射的依从性,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让糖友们也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无针注射给恐针的糖友们多了一份选择,多了一份舒适!所以建议害怕打针的糖友们看看这篇文章,应该恐针的情况就不会那么严重了吧~记得转发身边也有恐针情况的糖友看哦~

每日仅需注射一次,2型糖尿病患者有了新选择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我们希望糖尿病起始注射制剂,比单纯的基础胰岛素起始和单纯的GLP-1受体激动剂的起始都有更大的优越性,”5月6日,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杨文英教授在赛诺菲iGlarLixi LixiLan-O AP试验结果公布线上会议上表示,根据国内外糖尿病诊疗路径的指南建议,对于接受一线口服降糖药后未达到最佳血糖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择起始基础胰岛素和GLP-1RA复方制剂治疗。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杨文英教授 受访者供图

4月21日,由杨文英教授牵头的在亚太区开展的基础胰岛素与GLP-1RA的固定比例复方制剂iGlarLixi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iGlarLixi降糖效果达标比例更高,餐后2小时血糖改善明显更优。在安全性方面,在治疗24周期间,iGlarLixi组低血糖发生率与基础胰岛素组相似,受试者平均体重几乎维持不变。

潜在的低血糖风险与多针治疗,是当前中国患者胰岛素起始率不够、依从性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次亚太地区的实验,药物入组人群的样本量达878名,其中86.3%来自中国大陆,因此最后的结果完全可以解答2型糖尿病在中国患者当中的需求。”杨文英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此次的试验结果也恰恰证实了这类患者可以从iGlarLixi这一前沿疗法中获益。每日仅需注射一次的iGlarLixi在中国人群中拥有更优的疗效与安全性。

据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于2021年9月28日正式受理iGlarLixi的新药上市申请,2022年1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全球首个iGlarLixi与德谷门冬胰岛素的头对头临床试验,该试验的研究者会议预计于5月召开。

责编:孙欢

校对:梁缘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我国科学家首创全新DNA疫苗 1型糖尿病患者未来每月只打一针

【我国科学家首创全新DNA疫苗 1型糖尿病患者未来每月只需打一针】日前,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免疫室主任奚永志团队申报的《基于B7-1-PE40KDEL外毒素融合基因的DNA疫苗及其用途》,正式获得国际标准“三方”发明专利授权。该疫苗只需在患者皮下或肌肉注射一次,即可维持疗效近一个月,将极大地提高该DNA疫苗用药的依从性,有效地避免患者每天用药的麻烦。据了解,该疫苗已准备申报临床试验,未来将根据军民融合相关要求,逐步进入产业化阶段。(光明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