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肠道营养(适合糖尿病人的肠营养液)

一级营养师小张老师 0
文章目录:

肠道健康与糖尿病的关系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头条创作挑战赛##肠道健康##益生菌#

#糖尿病##健康真探社##健康##肠道健康大探讨#

人体肠道中的肠道菌群数量与菌种与我们常见的慢性病,如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肠道内的有益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数量减少时,就有可能会引起血糖值偏高,反之也会同样的情况;在肠道菌群得到恢复后,血糖值也是会得到降低,因此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有益菌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就是说肠道中的菌群的数量变化增加或者减少会与血糖值变化呈负相关的事实。

2型糖尿病发生与相关的肠道菌群的变化

我们要知道肠道知识; 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超过99%都是细菌,大约有100兆,经鉴定出超过1 000多种不同的种类细菌,这种的结果足以证明肠道菌群种类的多样性。

这些数目庞大的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这些对身体有益的微生物可抵御外界病原体,分解食物中存在的难消化多糖从而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丁酸、丙酸这类重要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可作为直接能量来源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利用,参与调节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释放。如丙酸盐可直接被肠道菌群利用产生葡萄糖,而宿主对葡萄糖的代谢调控失调是肥胖及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因素。肠道菌群能影响宿主免疫系统,菌群代谢产物如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和其他免疫失调。

肠道菌群的结构与糖尿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当肠道菌群中的有害菌取代有益菌时,有害菌产生的代谢性内毒素进入血液,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葡萄糖代谢。研究发现,无菌小鼠接种多形拟杆菌后,体脂增加23%,并出现胰岛素抵抗。也有研究发现糖尿病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数量降低,并诱发胰岛素分泌不足。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似,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中,也发现双歧杆菌数目减少,而乳酸杆菌增多。

可见,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与血糖正常者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乳酸杆菌、肠球菌、肠杆菌等增多。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粪便中,可以发现肠杆菌科细菌增加,而双歧杆菌和类杆菌数量减少。

调节肠道菌群的有效方式

1. 能调节肠道菌群的降糖药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是在我国2型糖尿病治疗中应用广泛的一线治疗药物,其经典作用机制是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而降低餐后高血糖。我国现已上市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拜唐苹,Acarbose)、伏格列波糖(倍欣,Voglibose)及米格列醇(Miglitol)等。其中,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阿卡波糖。肠道菌群是阿卡波糖降糖药疗效好坏的关键因素。

研究发现,用阿卡波糖治疗糖尿病,富含拟杆菌的人群明显效果更好,降低体重、降脂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情况更为明显。这是因为阿卡波糖很可能是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的胆汁酸代谢,影响宿主胆汁酸信号,从而获得了其降糖外的各种代谢改善获益。

  著名内分泌专家邹大进教授曾在《重视肠道菌群在肥胖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作用》一文中也提到: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可显著提高肠道双歧杆菌的数目,提高GLP-1的水平,降低炎症。

2. 用膳食纤维干预肠道菌群

多项研究表明,多吃膳食纤维可改变肠道菌群结构,改善2型糖尿病。通过摄入多样化的膳食纤维,可使肠道内特定的有益“生态功能菌群”增多,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进而改善2型糖尿病。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年版)也指出,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添加膳食纤维可延长糖尿病患者胃排空时间,延缓葡萄糖的消化与吸收,改善餐后血糖代谢和长期糖尿病控制。推荐糖尿病患者的膳食纤维摄入量应达到并超过健康人群的推荐摄入量,具体推荐量为25-30g/d或10-14g/1000kCal。

那么,哪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呢?膳食纤维只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如谷类、薯类、豆类、蔬菜、水果和坚果等。因此,果蔬是“膳食纤维大户”,膳食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可以多选择绿叶菜、南瓜、苦瓜、萝卜和胡萝卜等“膳食纤维大户”。另外,还可以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功能性食品,市面上这类食品很多,如糖能量特膳等,通过补充足量的膳食纤维,调节肠道菌群,进而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达到平稳血糖的目的。

得了糖尿病,主食吃粥还是吃米饭?糖尿病膳食,“2宜2忌”不能忘

“医生,以后主食是不是还吃米饭,能不能喝粥了?”

相信很多分泌代谢科的坐诊医生,面对各种各样的糖尿病患者时,都会被询问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得了糖尿病的患者大多数是老人,因为肠胃不好,所以大多养成了喝粥的习惯。

但是得了糖尿病以后,情况可不能同日而语了,不少糖友都发愁:喝粥,害怕喝粥容易升血糖,让自己糖尿病加重;吃米饭,又害怕自己肠胃不好,长时间下去容易得胃病。因此,糖友们在得知自己的病情以后,总是一直询问医生这个问题。

得了糖尿病,到底是吃粥还是吃米饭?今天给您一个正确答案

这个答案就是——吃米饭。

尤其是对于刚刚得了糖尿病,开始调理血糖的糖友而言,吃米饭更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可能有朋友会觉得,米饭和粥的原材料都是一样的,凭啥说吃米饭才是最合适的?

其实不然,它们两者的区别其实很大,且因为米饭和粥都是主食,甚至能直接左右糖友的控糖状态。

首先,是两者烹饪方法的不同:

米饭的烹饪方法主要是靠“蒸”,而蒸出来的米饭,用水量自然也会比米粥要少很多,所以其中淀粉含量的糊化程度也会更低。

所谓糊化,简单来说,就是米饭析出淀粉和糖份的程度,糊化程度越高,则析出的淀粉和糖份越多。

因此,蒸出来的米饭,糊化程度低,能够被身体直接吸收的糖分少,自然对血糖的影响也更低,更利于糖友在日常生活中调整控制,稳定病情。

相反,煮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在煮制的时候,米粒大面积糊化,糖分和淀粉都融入了粥里,特别容易被肠胃吸收,最后形成血糖,自然也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

其次,是两者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之所以推荐糖尿病患者吃米饭,和米饭相对较低的血糖转化率是分不开的,除了烹饪方式以外,米饭的颗粒大多较为完整,因此其中纤维素以及其他维生素等保留齐全,能够更进一步促进肠胃消化,降低血糖的吸收效率。

而米粥恰恰相反,因为大多呈现出“糊化”的状态,纤维结构被破坏,更容易被吸收形成血糖,自然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也更危险。这也是为什么选择米饭,而不选择米粥的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例如一些糖友所钟爱的米浆,米粉等,相比于米饭同样有着更高的血糖转化率,所以同样不推荐,糖友的主食,仍然是安安稳稳地选择米饭,才最为实际,才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和控制病情。

不过话说回来,糖友们也先别急着匆忙选择米饭,米饭的确是最合适的主食选择,但是在米饭的食用方式上,仍然需要针对糖尿病这一病症情况做出针对性的改进。

糖友在吃米饭时,还应该注意这2点

1)注意“粗细结合”

虽然允许糖友吃米饭,但是米饭仍然是高碳水,高糖分的代表性食物,长期食用大量米饭,仍然会对血糖控制不利。因此糖友们在吃米饭的时候,最好在其中掺入一些粗粮,比如豆类,玉米,红薯等,大概将米饭的1/3替换成粗粮即可,既能提高饱腹度,还能降低总体的碳水摄入,对于控制血糖,稳定病情而言,是极好的选择。

2)尝试“少食多餐”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米饭的食用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大多数糖友,都推荐实行“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即控制每天吃饭的总量不变,将一天三顿饭改成一天四顿,甚至一天五顿

单位时间内碳水摄入降低,不仅能够有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还能降低肠胃的消化负担,也打消了不少抗拒米饭的糖友的顾虑,可是说是非常合理的选择。

另外,不仅仅是米饭,在糖尿病的其他膳食方面,也不能懈怠。

糖尿病膳食有讲究,“2宜2忌”要牢记

2宜,分别是“宜按时”和“宜蔬菜”

人的身体里是有生物钟的,定时且规律的饮食,可以让肠胃也协同形成工作高峰期,运作得更有规律,继而提高肠胃消化效率,有助于身体控制血糖。

而蔬菜也是如此,相比于粗粮,蔬菜的营养更全面,纤维素摄入更充分,也更有利于肠胃蠕动,加速血糖的代谢吸收,起到调控血糖和促进饮食营养摄入全面的作用。

2忌,分别是“忌夜宵”和“忌高糖”

这两者自然不必多说,前者不仅会导致肠胃的消化吸收负担加重,引起糖尿病消化系统并发症,还容易增加血糖的摄入,对控糖不利。

而后者更是重中之重,是糖尿病患者整个控糖计划的根基,例如白糖,蜂蜜,红糖,麦芽糖等,都是潜在的高糖隐患,还请在日常饮食中一定要合理规划,减少摄入量。

综上所述,糖尿病膳食中,虽然主食占据很大的一部分,米饭的确更优于米粥,但在食用米饭的同时,一些注意事项和糖尿病饮食方法,同样是需要糖友们牢记的部分,了解的越多,履行的越多,才能让自己的控糖生活更完善,才能更好的促进糖尿病的改善和恢复。

参考资料:

[1]:《多吃白米饭更易得糖尿病?》,人民政协网,2017-5-22

[2]:《“糖友”不能喝粥?此粥非彼粥!-》,健康管理,2013年04期

糖尿病人首选的4种粗粮:对肠胃好,稳血糖不腹胀!

在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饮食中,粗粮因其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且有助于控制血糖波动,常被视为理想的食物选择。然而,正如您所提到的,不少糖友在尝试增加粗粮摄入后,却遭遇了腹胀的困扰。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他们的饮食体验,还可能对长期坚持健康饮食计划造成阻碍。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成因,并详细阐述上述四个缓解方法,同时推荐几种适合糖友的易消化粗粮,以期帮助广大糖友更好地享受粗粮带来的健康益处。

01

粗粮腹胀的成因解析

一、膳食纤维与抗性淀粉的双重挑战

粗粮中大量的膳食纤维和抗性淀粉是其主要营养成分,也是造成腹胀的“元凶”之一。膳食纤维虽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但其难以被人体酶类完全分解的特性,使得部分纤维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吸水膨胀后易产生气体,引发腹胀。而抗性淀粉则因其抗性,难以在小肠中被消化吸收,直接进入大肠被肠道菌群发酵,同样会产生气体。

二、年龄与肠胃功能的双重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肠胃功能逐渐减弱,对高纤维食物的消化能力也随之下降。加之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的肠胃并发症,如胃轻瘫、肠易激综合征等,使得他们在面对粗粮时更容易出现腹胀、嗳气等不适症状。

四个方法缓解粗粮腹胀

1

减分量,循序渐进

为了减轻肠胃负担,建议糖友们在初尝粗粮时采取“少量多次,循序渐进”的策略。从粗粮与细粮一比五的比例开始,逐渐增加粗粮的比例,直至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比例。这样既能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又能避免腹胀的发生。

2

减豆子,灵活替换

豆类食物虽升糖指数低,但因其高纤维、难消化的特性,易导致腹胀。对于已经出现腹胀症状的糖友,可以尝试减少豆类的摄入,用更易消化的玉米、小米、糙米、燕麦米等替代。此外,将粗粮与薯类(如芋头、山药)搭配食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能丰富口感,又能减轻肠胃负担。

3

提前泡,软化纤维

杂粮种皮紧密,吸水速度慢,直接蒸煮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口感和消化效果。因此,提前浸泡成为了一个关键步骤。建议将杂粮浸泡8小时以上,甚至过夜,使其充分吸水软化,这样不仅能缩短蒸煮时间,还能提高杂粮的消化率,减少腹胀的发生。

4

蒸软乎,调整烹饪方式

硬饭干饭虽然升糖慢,但难消化,容易引发腹胀。对于肠胃功能较弱的糖友来说,调整烹饪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在蒸煮粗粮时,可适当增加水量,使用电饭锅的“杂粮饭”功能,或选择电压力锅等能够提供更柔软口感的烹饪工具。此外,避免将粗粮煮成粥状,尤其是小米粥等高升糖指数的粥品,以免血糖波动过大。

推荐四种易消化粗粮

1

鲜玉米

鲜玉米不仅营养丰富,口感鲜嫩,而且升糖指数低,饱腹感强,是糖友们的理想主食之一。建议选择甜玉米或水果玉米,它们淀粉含量少,更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2

燕麦米

燕麦米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且通常不会引起腹胀。建议选择整粒燕麦米、钢切燕麦或生燕麦片,避免选择即食燕麦片等深度加工制品。

3

小米

小米热量适中,升糖指数较低,是糖友们的好选择。但需注意,小米粥的升糖指数较高,应尽量避免食用。同时,软糯的小米和黄米升糖速度较快,也应适量控制。

4

荞麦

荞麦不仅升糖指数低,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E及黄酮类物质,对改善血压、血脂、保护血管具有积极作用。荞麦面、荞麦饭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总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合理摄入粗粮对于控制血糖、改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粗粮腹胀的问题,我们只需通过调整摄入量、灵活替换食材、提前浸泡软化及调整烹饪方式等方法,就能轻松化解这一难题。同时,选择适合自己的易消化粗粮品种,也是确保饮食健康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