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鸡公煲(糖尿病鸡公煲可以吃吗)

发现美食 0
文章目录:

重庆鸡公煲

喜欢吃辣的朋友一定都品尝过重庆鸡公煲。它是一道重口味,令人一吃就难以忘怀的新名菜,同时结合了火锅长盛不衰的经营精华,又具有吃不腻、不厌,同时又给人带来越吃越丰富的感受。重庆鸡公煲是火爆南北的一道小吃,特点麻辣鲜香,口感醇厚,香辛料味渗入鸡块中,吃后令人留有一种难以忘怀的味觉享受。重庆鸡公煲具有香味浓郁,鲜嫩适口,百吃不厌,百吃不腻,是美食市场的新亮点。

重庆鸡公煲

主料:鸡肉(700克)、庆鸡公煲调料(70克)、水(70克)

调料:芹菜(适量)、洋葱(适量、)蒜头(适量)、香菜(适量)、干红辣椒(适量)、黄酒(一勺)、生抽(一勺)

厨具:瓦煲、炒锅

1.新鲜的鸡肉700克,切成大小合适的块。(最好用仔鸡,童子鸡,生态鸡)

2.将70克水和70克重庆鸡公煲调料黄泥河均匀。

3.将鸡肉腌制进去。

4.最好加保鲜膜腌制2小时以上。

5.准备好芹菜、香菜、辣椒。

6.大蒜剥好。

7.洋葱切块。

8.芹菜、辣椒切块。

9.热锅凉油,爆香蒜头和干红辣椒。

10.倒入腌制好的鸡块翻炒,加入适量的黄酒和生抽。炒至水分收干。

11.倒入洋葱、芹菜、辣椒,翻炒几下即可。

12.倒入洋葱、芹菜、辣椒,翻炒几下即可。

13.煲内放适量热水,烧开后倒入所有材料。关火闷上20分钟。起锅后放香菜。

小贴士:如此火辣的美味吃起来真是极好的,但是美味虽好,但也不要吃太多哦,以免上火呢!

完美搭配的组合 功效更神奇

鸡肉 栗子

鸡肉补脾造血,栗子健脾,脾健更有利吸收鸡肉的营养成分,造血机能也会随之增强。用老母鸡汤煨栗子效果更佳。

鸡肉 人参

人参大补元气,止渴生津。鸡肉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两者同食有填精补髓、活血调经的功效。

鸡肉 白酒

补血益气,活血通络,用于筋骨萎软,头昏心惊。

鸡肉 菜心

菜心含丰富叶绿素、维生素A、维生素C和钙。具有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调脏理肠的作用。鸡肉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有填精补髓、活血调经的功效。

鸡肉 菜花

菜花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能有效防治消化道溃疡。此外,还具有补脑、利内脏、益气壮骨及抗衰老等功效。常吃可增强肝脏的解毒作用,提高免疫力,防止感冒和坏血病。

鸡肉 豆角 木耳

豆角具有解渴健脾、补肾止泻、益气生津等功效。木耳有益气养胃润肺、凉血止血,降脂减肥等作用。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病有防治作用。鸡肉亦有填精补髓、活血调经的功效。

鸡肉 金针蘑

鸡肉有填精补髓、活血调经的功效。金针蘑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及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可防治肝脏肠胃疾病,开发儿童智力,增强记忆力及促进生长。

-----------------------------------------------------------------------------

婚后脸上渐渐会有斑,正在为斑烦恼,想改善这一症状的姐妹请加微信:meiban8888

速成鸡有激素不能吃?经常吃鸡,真正要担心的是这个

鸡肉中是否含有激素,是否会影响儿童发育?

尽管不少专家对此反复辟谣,但是似乎仍有不少家长放不下心来吃鸡,总是担心鸡肉中含有激素,影响儿童发育。

其实,这是家长多虑了。但多吃鸡,确实存在其他问题。

01

“激素说”,站不住

其实,激素分为多种,关乎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有性激素、生长激素等。这两种激素在鸡身上都不可能做到。

首先,使用性激素并不能刺激鸡的生长。

其次,使用生长激素倒是有可能刺激鸡的生长,但是生长激素是一种蛋白质,若给鸡喂食会被鸡消化掉,无法被鸡吸收利用,只能采用注射的方式,而且一天要注射好几次才能见效。从现实操作上考虑,养殖户不可能花时间和精力给鸡挨个每天注射几次激素。

此外,从价格上来说,生长激素价格高,养殖户不可能去做这种赔本生意。相反,如果给鸡吃了激素,还会增加鸡的心血管和肝脏负担,从而导致鸡的死亡。

除了激素,还有一种让很多人担心的物质,就是抗生素。

一般来说,按照安全标准要求使用、并严格遵守休药期的规定,抗生素的残留量并不足以威胁人类健康。

而且我国畜禽药残留合格率近些年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如果有些朋友仍然不放心,担心个别商家滥用药物,那么,这里给大家两个建议:

01

可以通过正规大型超市购买鸡肉。

02

不要经常、大量地吃鸡肉。

02

速成鸡,没问题

有家长认为,一只鸡从孵化到出栏售卖,周期这么短,长得这么快,就算没有激素,肯定也有别的问题。其实不然。生长周期短,出栏速度快,正是科学养鸡的重要产业成果。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世界肉鸡的平均出栏时间已从1960年的67天,缩短到目前的42-48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育种的白羽肉鸡。也就是说,肉鸡40多天养成出栏宰杀,这在全世界肉鸡养殖都是正常现象,是业内早已人尽皆知的常识,只是大多数消费者不了解而已。

白羽肉鸡之所以长得快,取决于四个方面:优秀的基因和遗传性能、自动温控通风良好的生长环境、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以及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和卫生条件。

而我国售卖的肉鸡,主要就是白羽肉鸡。

白羽肉鸡虽然在口味上与100多天甚至更长时间出栏的家养土鸡有所不同,但在营养和安全方面并没有什么区别,可以放心购买食用。

03

多吃鸡,有啥错?

最近牛津大学研究者发表的一项研究,对肉类摄入和25种常见疾病的风险关系做了详尽分析,提出多吃禽肉有危害。[1]

这项研究发现,和每天吃30克的情况相比,每天再多吃30克禽肉,则胃食道反流病、胃及十二指肠炎症、胆囊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增加17%、12%、11%和14%。

不过,研究只是说多吃禽肉和这些疾病之间有关联性,还没弄清其因果关系是什么。但有一点无法回避,部分疾病风险增加,和体重增加分不开关系——多吃肉(包括红肉和禽肉)的人容易长胖,而肥胖本身就会增加多种疾病的风险。

无论什么样的肉,都不宜食用过多。在现实生活中,肉类摄入超量,饮食热量过高,才是孩子肥胖和发生性早熟的主要原因。

04

如何健康吃鸡/吃肉?

有研究显示:在蛋白质摄入量相同时,去皮鸡肉与随年龄增加而发胖的风险负相关,带皮鸡肉则是正相关。翻译过来,去皮鸡肉有利防肥,带皮鸡肉有利促肥,想要健康吃鸡,可以不要吃皮。

不过,仅仅吃去皮鸡肉这一项措施,是难以解决身体日益发福问题的。鸡肉的烹饪方式也很重要。

有研究证实,吃烹调过度、褐色很深的鸡肉,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在做鸡肉料理的时候,还是不要选择吃炸鸡、鸡公煲这种重口味、油大的美味了。

此外,高血压、血脂偏高、胆囊炎、胆石症的人应该少吃鸡肉。鸡肉、鸡汤中含脂肪较多,会使血中胆固醇进一步升高,引起动脉硬化,冠心病,使血压持续升高,对病情不利;患有胆囊炎、胆石症的人忌食,以免刺激胆囊,引起胆绞痛发作。

那我不吃鸡肉,多吃点牛羊猪肉,是不是就没问题了呢?

别忘了,多吃红肉的危害也不少。研究显示,每天吃超过70克的红肉及加工肉制品,会增加更多疾病的风险,其中包括心脏病、糖尿病、出血性脑卒中、肺炎和结肠息肉(与肠癌风险相关)等。

红肉不行,禽肉不行,难道就不能吃肉了吗?

不必矫枉过正。肉的好处必须被看到:吃肉会降低患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同时,吃肉也能有效增加优质蛋白质、多种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少量吃肉是有益无害的,只有吃的量过大才带来危险。

所以说,甭管吃什么肉,放心吃,别过量。

参考文献:

[1] Papier K, Fensom GK, Knuppel A, et al. Meat consumption and 25 common conditions: outcome-wide analysis in 475 000 in the UK Biobank study. BMC Medicine, 2021

如果吃是一门学问,那还有太多人是文盲

2014年6月30日,北京,球迷们在街头一边吃夜宵一边看球。/视觉中国

20年过去,挨饿的记忆和对食物短缺的担忧已如泥牛入海,行迹渐褪。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人的饮食需求完成了从堪堪果腹到以饲饕餮的转换。

1999年出版的《中国人还会不会饿肚子:中国粮食问题报告》中,援引了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的观点:下个世纪将是“饥饿的世纪”——这是漫长而痛苦的饥饿经验留下的后遗症,即使面对物质日益丰富的千禧年,大多数人也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轻易抱以乐观。

20年过去,挨饿的记忆和对食物短缺的担忧已如泥牛入海,行迹渐褪。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人的饮食需求完成了从堪堪果腹到以饲饕餮的转换,食物的功能性作用被开掘出更多价值,旧时王谢筵席上的珍馐美馔,也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钱愈多,口腹之欲愈盛

2012年,英国人保罗·弗伦奇和马修·格莱博写出了《富态:腰围改变中国》,他们表达了一个朴素的观点:钱愈多,口腹之欲愈盛。

根据书中的统计,2000年到2007年,中国平均工资增长了110%,同时期的食品平均零售价格增长了115%,但食品价格仍然相对低廉。收入的增长,游刃有余地容纳了口腹之欲的膨胀。书中写道:

“对于中国城市居民来说,食品价格的相对低廉意味着他们在购买食品时可以不用精打细算了,实际上,中国许多城里人每周可以有好几晚外出用餐,甚至选择比较贵的餐馆,在中国经济腾飞之前,人们只是偶尔才外出用餐。

宴会变成了很平常的事物,并且愈加奢靡浪费。肉类和海鲜的消费越来越多,几年前这类食品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是消费不起的。苏格兰三文鱼、澳大利亚龙虾和斯里兰卡软壳蟹虽然仍然比较昂贵,但在中国也都可以买到,其消费群体的规模正在日益扩大。

同样,超市里品牌昂贵、包装精美的食品,包括进口商品,也已经非常常见,而购买这些食品不再是了不起的开支了。”

国人最爱的海鲜盛宴。/图虫创意

两位作者还观察到,居民们对粮食价格的敏感度逐渐降低:2006年,牛奶每升涨价1元时,销量并未受到影响;同年,星巴克5年来第一次涨价,销量也基本没有变化。

2000年时,中国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是49.1%和39.2%,食物支出占据家庭重要开销;到了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实现了连续8年下降。

中国人经常自称有一副“中国胃”,但在新的食物种类不断摆上饭桌的20年间,中国胃显然具备了更多包容性。

你大抵翻开过“吃货”汪曾祺《人间滋味》一书的目录,长长一串名单列着各种食物:马铃薯、韭菜花、萝卜、豆腐、干丝、手把肉、鳜鱼、面茶、栗子、米线和饵块、冰糖莲子……

见惯了吃播博主对雪蟹、螺蛳粉、巴西烤肉的生动“颜艺”,接触过丰饶的南北风味,汪曾祺的美食鉴赏已经勾引不起现代人的食欲了——即便是生活在同时期、精于烹饪又擅品鉴的王世襄,到了晚年也难以抵挡圣代的滋味。

从饱腹到肥胖,从肥胖到健康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住在北京的美国人杜瑞秋在回忆录《洋妞在北京》里写到,当地人认为发胖是好的,发胖代表着生活富裕,“在肥胖潮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希望自己一下子胖起来,以显示自家的兴旺”。

然而,经济逐渐繁盛,在时尚杂志、模特表演等媒体形式里,瘦成为好身材的标准。“因为关于什么是好的身材的界定标准是高度冲突的,有时人们也会对此产生疑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估计,2000年全球肥胖人口增加到3亿,超重人口为12亿,中国肥胖人口占世界肥胖总人口的近1/3——此前一年,还有人担心中国人会不会饿肚子。到了2008年,中国成年人口中肥胖与超重的比例已超过1/5。

今年4月,《糖尿病杂志》(Journal of Diabetes)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团队完成的一篇论文。该论文以2亿多人为调查样本,绘制了首张中国饮食习惯与代谢病地图。

研究显示,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群,喜欢的食物也有差异:油炸、烧烤类食物是北京、东北及周边地区人群的最爱,海南南部地区和广东地区也显示了对油炸食物和烧烤的喜爱。

油炸和烧烤可能导致人们为了追求口感而吃得更多,进一步造成代谢问题。嗜甜人群集中在沿海地区,北京和天津居民对甜食的喜爱也较突出。甜食摄入量与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空腹血糖异常升高有关。

2020年6月5日,江苏淮安,夜市的烧烤档。夏天的夜晚,很多人将夜宵C位留给了烧烤。/视觉中国

《富态:腰围改变中国》一书认为,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消费者接受的产品和品牌越来越多,购买商品的渠道也有了很大的拓展,涵盖从邻近的便利店到位于城市周边的超大型商场等各种场所。

商品品类的扩大和购买能力的增强,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快餐文化、碳酸饮料、各种各样的糖果,越来越多的汽车拥有量、更多的白领工作方式(即伏案工作)以及挤占休闲时间的繁重工作,等等,这些因素一起加大了中国人的腰围。

城市规划的缺失、超市零食供应的扩大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也对肥胖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中国的主要城市缺乏公共活动空间,沉重的学业挤占了体育活动在学生课程里的比重;嘈杂的菜市场正在逐渐消失,相对于生鲜而言,工业加工的高脂、高糖食品的数量不断扩大,也更容易买到。

肥胖及其导致的健康问题进一步调节了饮食消费行为。

《青山资本2020年中消费报告》指出,2018年年中到2019年年中,以“0脂0糖”为卖点的“新养生”食品市场同比增长30倍。

消费者对健康和美的追求(低卡、低糖、低油、各类健康功能),使得健康食品、养生零食的概念日益普遍,产品不断丰富。甚至饮料、乳制品、酒类都开始打造低热量、少添加的概念。

另一个趋势是商家制作食物时更换原材料、制作工艺,少碳水,多蛋白,加入各类有一定功效的营养成分。

2019年第二季度,高纤维饮食新品的市场规模环比增长74%;20岁到40岁的果汁消费者中,有35%的人对带抗衰老功能的饮料感兴趣。

由于健康焦虑弥漫,低糖低脂食品销售增长显著。天猫发布的《2019—2020国民味道》数据报告显示,通过该平台销售的短保质期、低糖低脂食品在这一年增长了72%。

同时,健身风潮兴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健身人群已达4亿;代餐粉、能量棒、脱脂牛奶在天猫的销量翻倍。

地域饮食文化与乡土之爱

经历了全球饮食文化的驯化,各地食客的菜单越来越相似了。

但饿了么和网易数读的“2019年十大城市外卖排行榜”显示,食客们对地域美食爱得深沉。

麻辣烫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长沙这七座城市的外卖畅销指数上排名第一,冒菜则在成都、重庆、西安这三座城市销量最高,黄焖鸡、螺蛳粉和鸡公煲也在日间外卖畅销榜上频频出现。

在网易数读的解读中,除了这些畅销全国的菜品,不同城市也有着各自的地域特色:重庆的杂酱酸辣粉成功跻身当地日间外卖销量 Top10,武汉的热干面、西安的泡馍分别位于各自城市的销量第七名。

相比之下,汉堡、比萨等西式快餐在十座城市的日间外卖销量 Top10榜单中并不多见,且排名靠后。

饿了么数据显示,不同的城市对奶茶的选择也各具倾向。发源于上海的快乐柠檬在上海的奶茶销量中排行第三;成都日间销量排名前三的茶饮——书亦烧仙草、茶百道和丸摩堂,都是来自四川的当地品牌。

同时,大学生返乡创业带动农业发展,近年来原产地农货走红。富平柿饼、东山海鲜、乌珠穆沁羊等原产地农产品的销量在天猫实现了4倍增长。

这种倾注乡土之爱的饮食选择,引发了一部分人的感叹:饮食国货崛起,真的来了。

外卖带来的饮食变革

从餐厅打包到电话订购、网站订购,再到移动订餐,外卖在中国的发展速度,远胜世界多数地区。

2003年成立的“饭统网”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餐饮预订服务企业之一,也曾是唯一可提供中英文双语餐饮预订服务的网站。它连接全国50万家餐厅资源,帮助1000多万顾客通过电话订餐。

2009年,以饿了么为代表的部分外卖平台提供直接在平台下单、付款的服务,并陆续组建配送团队,外卖得以广泛流行。

2013年前后,线上外卖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美团、百度、大众点评等平台相继入局,推出外卖服务。伴随着各路资本靠补贴吸引用户、争夺市场的“烧钱大战”,外卖潮流蔓延全国。

大街小巷可见的身影。/图虫创意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单位共同发布的《餐饮产业蓝皮书: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中国餐饮产业收入达到4.27万亿元,仅次于美国。

餐饮规模发展至此,外卖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不得不说,外卖的普及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几年前的一项调查显示,使用外卖平台后,52%的用户下厨次数减少,35%的用户可以接受出租房里没有厨房。

同时,外卖将主妇、职业女性、小家庭结构从烹饪这项苦役中解脱。需要自行解决工作餐的办公职员,在方便食品之外拥有了更多餐饮选择。

2018年起,乘客甚至可以在高铁上提前点外卖,不必在有限的高铁餐食中作出不尽如人意的消费行为。

外卖也延长了就餐时间,在饿了么2019年的数据报告里,重庆、广州、深圳三城22点到0点的订单量占夜间订单的30%。小龙虾、烧烤、麻辣烫这些夜宵爆款,因为外卖行业的发达,得以在全国范围广泛传播。

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吃个通宵,尤其是在因疫情无法出门的时期,漫漫长夜,至少还有外卖慰劳身心。

近日,由美团外卖联合中国饭店协会、艾瑞集团发布的《2020外卖行业报告》,展示了外卖之于这个时代的另一种作为:90后、00后外卖群体占比超过60%,年轻群体的“孤独经济”需求,使“一人食”成为主要就餐方式。报告指出,这种独立而不孤独的就餐方式与我国独居人口数量的增加紧密相连,“孤独经济”正在撑起一个千亿元级别的市场。

单身经济的崛起,不只体现在外卖领域。民政部数据称,中国的单身人口达2.4亿,独居成年人口更是超过7700万。天猫的《2019—2020国民味道》中提到,为了满足单身人士的需要,小分量装的食品日益流行,“一人食”成为新风口。小瓶酒、一斤装的米等“一人食”商品在天猫增长近30%。

辣味的流行,重口味胜利的逻辑

重口味的取向,常和贫穷的处境相关。

底层劳工的饮茶场景不是“得闲饮茶”,而是追求浓酽,提振精神,好继续出卖体力——对重口味的审美也如出一辙。

学者曹雨在《中国食辣史》一书中提到,辣椒在西南饮食中的流行,其实与当地社会贫困缺盐有关。

光绪年间的《四川盐法志》卷十也有类似观点:“黔省地瘠民贫,夷多汉少,夷民食盐在可有可无之间,家道稍丰者向商贾买盐以资食用,其穷夷则概食山菜所酿辛酸之物,或曰辣子,或曰酸浆,竟不食盐。”

现在,辣不只在中国流行。

无辣不欢的国人。/图虫创意

《2018全国调味品行业蓝皮书》显示,全球吃辣人群达25.24亿人,辣味调味品一路看涨,占所有调味品30.88%。乐事(Frito-Lay)发布的《2020年零食口味预测》显示,辣味和酸味是最有潜力的口味。

2018年,网易数读利用爬虫从大众点评提取了2017年的960多万条评论,在使用Python中文词法分析工具进行处理后,得到了10亿多词汇,并总结出食客提及最多的口味是辣、甜、香。

在《2020中国饮食小康指数》“最受欢迎的中国菜系”排行榜上,川菜连续十年位列第一,粤菜、湘菜紧随其后。

曹雨认为,“城市辣味饮食文化”的出现,有以下原因:首先,在食品工业化进程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商家必然采用廉价食材,并且以味觉特征强烈的调味品赋予产品某种风味,而以辣椒为主要材料的重口味调料,能覆盖质量不好的食材;其次,旧有的饮食文化格局被打碎,新兴的城市市民阶层无法直接仿效旧时的饮食文化,饮食的阶层格局变得模糊而混乱,辣味菜肴得以打破成见,获得广泛的认可。

但辣味似乎即将被甜味取代。即便在被称为减糖之年的2020年,《2020中国饮食小康指数》“国人最偏爱的味道”排行榜中,“甜”仍然击败其他四种味道,登上榜首。

✎作者 | 刘江索

原标题:中国人变得更会吃了吗?

首发于《新周刊》569期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