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新闻(糖尿病新闻年轻人)
总台记者看世界丨新加坡对糖尿病宣战八年 持续督促民众健康饮食
总台记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总台驻新加坡记者刘畅。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新加坡政府从2016年开始向糖尿病宣战以来,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在今年世界糖尿病日这一天,新加坡糖尿病协会首次将健康推广活动办在小贩中心,免费为公众测量血糖和血脂,以此进一步加强人们的健康饮食观念。
新加坡人患糖尿病的比率在发达国家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新加坡2016年开始向糖尿病宣战,时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2017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提出,把“对抗糖尿病”列为政府未来要处理的三大挑战之一。
新加坡人糖尿病患病率高,主要原因之一是摄取糖分大大超标。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指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天糖分摄取不超过6茶匙,而新加坡人每日摄取糖分大概为12茶匙,比限定量多出了一倍。为了提醒民众控制对糖分的摄入,新加坡卫健委从2020年开始全面禁止任何形式的高糖饮料广告,新加坡成为首个实施这一举措的国家。2022年开始,新加坡卫生部规定,含糖的包装饮料必须附上营养等级标签。标签分成A、B、C、D四个等级,A级最健康,D级最不健康。新加坡保健促进局指出,这项措施已经取得初步成果。随着更多饮料生产商改良配方,包装饮料的含糖量中位数已从2017年的7.1%减到了目前的4.6%。目前,市场上有七成的包装饮料为糖分较低的A级或B级。而“默认少糖”运动则规定,如果食客没特别要求,咖啡店和小贩中心售卖的咖啡茶水将一律少糖。
除了督促人们控制糖分摄入,新加坡政府还发起了“全国健步大挑战”,鼓励国民每天最少步行1万步;推行“较健康食材开发计划”,资助食品供应商研发健康食材以及在公共餐厅使用全麦食材和较健康的食用油。
经过过去几年的持续努力,新加坡人的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下降,从2019年至2020年的9.5%,下降到2021年至2022年的8.5%。但是,从今年8月公布的全国人口健康调查结果来看,新加坡目前仍有40多万人患糖尿病,每12个成年新加坡人当中,就有一人患糖尿病。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在近期参加健康检查的约1000名本地人当中,有近四成处于糖尿病前期,而其中近七成并未意识到自己面临糖尿病风险。如果情况再不改善,预计到了2050年,新加坡糖尿病患者人数可能达到100万人。
新加坡人糖分摄取超标,和他们喜爱在小贩中心、餐厅吃饭的习惯不无关系。新加坡糖尿病协会会长帝华利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指出,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将世界美食带到小贩中心,但饮食也是导致糖尿病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国人可能对非本族美食的热量成分并不了解,倘若过多摄取会导致健康问题,这也是本地控制糖尿病的一大挑战。
新加坡小贩中心
为了加强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当天,新加坡糖尿病协会首次在小贩中心举办活动,免费为公众测量血糖和血脂。新加坡糖尿病协会会长帝华利指出,一方面要指导小贩、餐厅使用更健康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增强每个人的健康意识,让他们在外用餐时自觉地选择健康搭配,而后者相比之下更为迫切。
目前,新加坡在全面对抗糖尿病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八年,成果逐渐显现,但依旧任重道远。新加坡卫生部部长王乙康在国会上强调,“在抗击糖尿病的战役中,我们不能松懈或自满,必须持之以恒地在日常生活中适当控糖。”
以上就是总台驻新加坡记者刘畅在当地的观察。
本期《总台记者看世界》作者:总台驻新加坡记者 刘畅
中国之声《总台记者看世界》栏目
通过总台驻外记者视角
记录世界风云变幻
为您打开“看世界”的窗口
《总台记者看世界》每日播出时段
中国之声《正午60分》节目首播
《新闻进行时》16点时段重播
监制丨李天娇
记者丨刘畅
编辑丨郭鹏
新媒体编辑丨廉金亮
本文图源:视觉中国
警惕!出现这些症状 糖尿病的“魔爪”正在伸向你
说到糖尿病
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老年病、大吃大喝、肥胖……
其实
糖尿病远比我们想象的
更加狡猾和多面!
糖尿病是一种“数字病”,它在发病前期没有明显症状,很容易被人忽视,只能通过监测血糖的数值变化来了解疾病状态。而糖尿病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损伤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严重的会导致失明、下肢截肢等!
因此
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就变得至关重要!
这里为您总结了几个小窍门
帮您装好血糖“小雷达”!
“游泳圈”带你“游”向糖尿病
四肢纤细,肚子有点肉肉,男士们叫它“啤酒肚”,女士们称这种身材为“苹果体型”。如果您也是这样,可得多关注一下自己的血糖了!拥有这类身材的人群,患糖尿病的概率更高,知道为什么吗?听听专家的解释~
糖尿病“尊老”也“爱幼”
提到“三高”,您是不是觉得只有老年人才会有?其实不然!其中,高血糖导致的糖尿病,就并非老人专属。儿童、青少年也不能逃脱它的“魔爪”!如果小朋友出现以下症状,就需要多加小心喽!
脾气火爆、焦虑烦躁
小心变成“小糖人”!
心情还能影响血糖水平?是的,您没听错!医生提示:长期负面情绪可能引起体内应激,激发高血糖和高血压,导致胰岛素抵抗。抑郁情绪带来的不良生活习惯又会进一步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所以,糖尿病有可能是“烦”出来的,并不是危言耸听!心情波动对人体中的血糖影响到底有多大?听完以下专家的分析,可别再抑郁、焦虑、生闷气啦!
身体自带的“血糖仪”
您看懂了吗?
我们的身体是一台精密的仪器,自备了一台“血糖仪”,您知道是哪个部位吗?其实就是我们的脚!如果您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当您的下肢又出现以下问题时,很可能已经出现了可怕的并发症!
你是不是糖尿病易感人群?
很不幸,糖尿病似乎更加青睐国人!除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差异外,亚洲人的体质比欧美人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更高!除了家族遗传因素,还有这么几类人群更值得关注!戳视频,看看有没有您?
多年来,糖尿病一直被当作老年病看待,又因其在前期发病时无明显的不适症状,造成了人们对该疾病的忽视。有些人甚至已经血糖超标,自己却不知道。长期高血糖蛰伏在我们的身体里,悄然摧毁着我们的健康。每个人都需要重新认识、了解、预防糖尿病。
责任编辑:康心怡
吃糖太多不一定会得糖尿病 科学“控血糖”避免这5个误区
只是一个小伤口
为何却导致3根脚趾被截掉?
今年30岁的小龚
究竟遭遇了什么?
一个小伤口
让男子截掉3根脚趾
浙江杭州30岁的小龚,年纪轻轻早已发胖。日前,他洗完澡后穿着拖鞋,不慎踢到硬物,右脚第三足趾出现一个破口。没想到,脚趾很快开始溃烂,并逐渐延扩至其他脚趾。随后,小龚又莫名其妙发起高烧,于是急忙赶往医院。
医生对小龚的病情印象深刻:“足背破口按压可流出脓液伴气泡,足底皮肤大面积肿胀伴波动感,中央皮肤颜色变白已坏死,受伤足趾几近脱落。”经检查,小龚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图源:浙医在线
原来,小龚父亲是糖尿病患者,但他并未意识到自己已是高危人群,吃喝随心所欲,结果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却浑然不知。
由于病情严重,医生不得不将小龚已坏死的2-4脚趾以及部分2-4跖骨切除,经过一系列治疗,小龚目前已恢复行走功能。
今天(11月14日)
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
我国作为糖尿病第一大国
患病人数已超1.4亿!
糖尿病有哪些典型症状?
如何才能远离糖尿病?
往下看,一同了解↓
“三多一少”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最常见的两个类型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通常不能分泌胰岛素,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人数占糖尿病患者的5%左右。
2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多见于成年人。发病人数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目前,我国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并不清楚自己已经患上糖尿病。如果出现视力变差、咽干舌燥、刚吃完就觉得饿、夜尿增多、足部麻痹、皮肤干痒、伤口迟迟不好等问题,就要警惕,必要时可去医院就诊。
糖尿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有上述临床表现者,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就可以诊断糖尿病↓
1.与进食无关的任何时间点的随机血糖≥11.1mmol/L(毫摩尔每升)
2.空腹血糖≥7.0mmol/L(毫摩尔每升)
3.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毫摩尔每升)
4.糖化血红蛋白≥6.5%
不只是血糖升高
糖尿病会让你的身体“千疮百孔”
作为一种“不死癌症”,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数值的升高和异常,它还能在身体各部位引发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心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等。
1.肢: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几乎每6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个患有糖尿病足,严重者会导致截肢。
2.心:心血管疾病也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约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3倍。
3.神经: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系统,约5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周围神经病变。
4.肾: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肾病。
5.胃:糖尿病可能导致神经病变,进而影响植物神经,引发胃部不适、食欲下降等症状。
6.牙:糖尿病会增加牙周病、龋齿等口腔疾病的发生率,糖尿病患者并发口腔问题的概率约是普通人的2-3倍。
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
远多于糖尿病患者
近年来,糖尿病前期呈现高发势头。统计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远多于糖尿病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5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
那么,什么是糖尿病前期呢?即由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转化的过渡阶段,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患者血糖值比正常血糖高,但并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但是,由于糖尿病前期没有明显症状表现很难被察觉,极易被人们忽视。
“控血糖”的5个误区
你中招了吗?
误区一:血糖高,肉类越少吃越好?
荤素搭配的吃法,可以使血糖升高幅度小一些、代谢慢一些,对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糖控制是有帮助的。
误区二:血糖高,主食越少吃越好?
吃太多精制米面等主食确实会使血糖升高,但并不意味着要不吃主食或吃太少,糖尿病患者饮食建议:碳水化合物热量占比50%~60%为宜。
注意:长期不吃主食,每日脂肪及蛋白质摄入占比增高,会增加肝脏及肾脏负担,严重情况下,还会引起“饥饿性酮症”“血脂紊乱”。
误区三:血糖高,不能吃水果?
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食用水果。水果中的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促进糖脂代谢,但需要注意水果含糖量、进食时间和摄入量。
误区四: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
许多人爱吃甜食,但运动量大,脂肪摄入少,生活也较为规律,因此,血糖就没有问题。但若本身不爱运动、生活不规律,伴有肥胖,家族有糖尿病遗传史等高危因素,再加上爱吃糖就有可能得糖尿病。
如何科学控糖?
牢记“500111口诀”
- “5”:每周运动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 “0”:晚饭后不要进食;
- “0”:不喝甜饮料;
- “1”:每周只在外进餐1次;
- “1”:每天吃1斤蔬菜;
- “1”:肥胖人群每天至少减1两主食。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
控制饮食和体重
保持规律作息
加强体育运动
定期关注血糖健康
正确预防糖尿病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艾玖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