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会谱(糖尿病谱食)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的8个征兆,吃饭时间很重要,这点要记牢!

糖尿病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身体的一些表现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我们要学会识别,及时发现,而且,在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糖尿病进行预防,这样大多数患者其实都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可能是糖尿病的8个征兆

1

体重骤降

要是短时间内没特别原因体重就突然减了4.5公斤以上,那么就有可能是糖尿病找上门了。

2

视线模糊

视线模煳其实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警讯,因为当血液中血糖高,就会改变晶状体与眼睛。在发现自己视线扭曲怪异时,不要觉得一切都没事,就一定要重视起来,赶紧去医院看医生!

3

胃口变大

无来由、又不断变大的胃口也是另一个怪异却常见的糖尿病症状。因为胰岛素在肌肉、脂肪与其他组织中会运作不太顺畅时,胰脏就会释放更多胰岛素,而高量胰岛素水平会刺激头脑,让你感到饥饿。所以当你的饥饿感很重,吃得很多时就要小心了。

4

伤口难愈合

糖尿病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导致疮或伤口的愈合时间比较久。

5

疲劳感

如果你的身体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或甚至完全分泌不出胰岛素,身体就会没有能量,也会让你感觉比以往还要累。

6

脚步疼痛或麻痹

脚步疼痛或麻痹可能只是血液循环不良,但若不是这些原因,那就有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因为糖尿病会造成的神经损伤,导致脚痛或麻痹的感觉,这种感觉就会往上扩散。

7

尿频

如果你一个晚上就要起3次,那就要引起注意了,这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因为糖尿病会造成血糖升高,身体就会想要制造更多尿液把糖分排掉,所以你会比一般人还要频繁地跑厕所。

8

常常口渴

有了尿频症状,你也会越来越口渴,就会比较常跑厕所、尿得多。因此也会变得很容易口渴,喝得多。

糖尿病可防吗?

答案也是肯定的。

国际上中国著名的大庆研究明确显示:健康良好地生活方式完全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成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短短20-30年间,糖尿病在中华大地上如春笋般的滋生成长并迅猛扩散,具有泛滥成灾之势。上世纪80或90年代的糖尿病尚属于“富贵病”,然而到了2000年后,就明显平民化、大众化了。

现如今,我们亦不能回到从前了。美味佳肴能不享受吗?肯定不能!转行做体力劳动可行吗?肯定不行!

那么该如何防止糖尿病发生呢?需要做到以下十点:

1.适当调整适合自身的生活方式,避免久坐;

2.讲究“慧吃慧动”,防止体重超重与肥胖;

3.适当运动,依据自己喜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4.避免长期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5.定期释放生活工作压力,具体方式依据自己嗜好而定;

6.偶尔结伴外出旅行,放飞自己心情;

7.定期化验血糖:包括餐前、餐后与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8.定期检测血脂谱,避免脂毒性诱发糖尿病;

9.定期测血压,防止发生代谢综合征;

10.与医务人员成为好朋友,了解医学常识,交换意见与个人想法。

吃饭时间很重要

2023 年 6 月刊发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与 8 点前吃早餐的人相比,9 点后吃早餐的人,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59%。研究人员表示,因为不吃早餐会影响血糖和血脂控制,以及胰岛素水平。

研究分析了超 10 万名成年人,平均年龄为 43 岁。研究发现,早上 8 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 7 点之前吃最后一餐,可能有助于降低 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也会稍微增加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时时刻刻关注自身健康。

以上图文等内容源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创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 约见名医

科学家揭示糖尿病传代“记忆”新机制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剑平)北京时间5月18日,浙江大学一项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在线发表。该成果找到了糖尿病的代际传播新机制,为人类认识和防控糖尿病等成年慢性疾病提供了最新的科学视角。

该研究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黄荷凤院士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徐国良院士团队合作,研究中首次揭示了糖尿病的卵母细胞起源,即母体不良环境可以通过卵母细胞影响子代糖代谢功能,并阐明了其表观遗传调控机理。

教育部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陈宾博士、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杜雅蕊副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朱虹博士、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创新中心孙美玲博士和王超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为黄荷凤院士和徐国良院士。参加这项研究的单位有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英国阿尔斯特大学,浙江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

对糖尿病的治疗,通常是通过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增高,缓解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但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一直困扰着科学界和医学界,从生命早期找到疾病起源进行早期干预已成全球研究的热点。黄荷凤院士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在一次次诊疗后,她常常思考母亲对子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此,她带领团队致力于开展母体不良环境因素导致的子代成人疾病研究,发现高糖/高雄激素等不良因素暴露能够通过改变宫内胚胎/胎儿DNA甲基化谱式,或者通过影响精子/卵子表观修饰而引起慢性疾病的代间/代际遗传。

浙江大学团队与徐国良院士课题组展开深入合作,进一步证实由于糖尿病雌鼠体内的高糖环境,让卵母细胞中具有重编程DNA甲基化谱式功能的TET3蛋白剂量不足,进而使得TET3在受精后进入雄原核中推动重编程的潜能不足,导致“去甲基化不足”或 “高甲基化”。这好比原来有十个农民耕地(TET3介导氧化去甲基化),现在少了一部分人(TET3不足),很多地就没有开垦完全(DNA甲基化重编程未完全),影响未来的收成(子代健康受到影响)。

针对这项研究,《自然》同期配发了瑞士弗里德希-米斯科舍生物医学研究所Antoine H. F. M. Peters的评述。美国科学院院士Marisa Bartolomei和美国国家生殖表观基因学研究中心主任Wei Yan教授在《生殖生物学》(Biology of Reproduction)杂志上为该工作撰写评论。

“这个研究的结果,为我们对慢病的源头防控提供了变革性思路,从发育源头,配子发生阶段防控慢病,降低出生缺陷、提高我国人口健康水平提供了全新视角和策略。”黄荷凤院士说,针对糖尿病、高血压常在家族中聚集发生的现象,未来也要注意生殖环境所致的传代作用,在关心自己本身健康的同时,还有一个意义要保护她(他)的下一代。

浙江大学 供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揭示糖尿病的传代“记忆”机制 浙大成果登《自然》

研究机制图。 受访团队提供

研究机制图。 受访团队提供

中新网杭州5月19日电(童笑雨 柯溢能)5月19日,记者从浙江大学(下称“浙大”)获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黄荷凤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徐国良团队合作,找到了糖尿病的代际传播新机制。

5月18日,该项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在线发表。该成果为人类认识和防控糖尿病等成年慢性疾病提供了最新的科学视角。

针对一些慢性疾病,过去常用的方法是对症治疗。如对糖尿病的治疗,通常是通过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增高,缓解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一直困扰着科学界和医学界,如何从生命早期找到疾病起源并进行早期干预,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黄荷凤也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母亲对子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此,她带领团队开展母体不良环境因素导致的子代成人疾病研究。

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模型的研究成果,黄荷凤认为糖尿病和高血压这些成年的慢性疾病都存在发育起源性,因此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配子源性成人疾病”学说。

然而该学说一直未得到有效的证明。为了证实这一假说,黄荷凤团队开始关注以下科学问题:怀孕之前的母体不良环境是否会影响子代健康?以育龄妇女高发的糖尿病为例,母亲高血糖是否会通过卵母细胞增加子代慢性疾病的风险?

为此,研究团队建立了雌性小鼠糖尿病模型。为了排除高血糖对胚胎和胎儿发育的持续影响,研究者将受影响的卵母细胞取出进行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由健康雌鼠代为孕育和哺育。同时,他们对子代进行代谢检测,结果显示子代小鼠显现了糖耐量受损。

这些结果说明,卵母细胞受到高血糖不良环境的影响,增加了后代成年慢性疾病的易感性。

针对这一发现,研究团队开始思考:什么是增加子代糖尿病易感性的“元凶”?

在开展一系列复杂实验后,浙大团队找到了一把关键钥匙——DNA去甲基化酶TET3。

为此,浙大团队与徐国良课题组展开深入合作。两个团队合作证实,糖尿病雌鼠体内的高糖环境,让卵母细胞中具有重编程DNA甲基化谱式功能的TET3蛋白剂量不足,进而使得TET3在受精后进入雄原核中推动重编程的潜能不足,导致“去甲基化不足”或“高甲基化”。

这就好比原来有十个农民耕地,现在少了一部分人,很多地就没有开垦完全,影响未来的收成,即子代健康受到影响。

那么TET3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增加子代糖尿病易感性的?

研究证明,子代胰岛中Gck等基因的高甲基化和低表达导致了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降血糖能力的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便增加了糖尿病的易感性。

据悉,这个研究在临床上也得到了证实。

黄荷凤表示,该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孕前糖尿病为切入点,对环境作用于卵母细胞诱发子代成年疾病的现象进行了求证,并发现了卵母细胞TET3不足介导子代慢性疾病发生的具体调控机制。

“这个结果,为慢病的源头防控提供了变革性思路,为提高中国人口健康水平提供了全新视角和策略。”黄荷凤说。

据悉,参加这项研究的单位有浙大、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英国阿尔斯特大学,浙大为论文第一单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