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和糖尿病(子痫跟子痫前期)
美国婴儿死亡率20多年来首次上升 多位儿科专家疾呼:“数据惊人,不能接受”!
中国日报网11月2日电 综合美媒报道,最新的美国联邦临时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婴儿死亡率二十年多来首次上升。多位美国儿科医学专家表示,这无法接受,但种族主义和边缘化导致的“护理沙漠”、专业医学人员短缺……使得这一增长并不令她们意外。
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NCHS)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21年到2022年,婴儿死亡率总体上升了3%。新生儿死亡率上升了3%,而新生儿后期死亡率(存活超过28天的婴儿)上升了4%。由于产妇并发症(如先兆子痫或早产)和细菌性败血症导致的婴儿死亡也分别飙升了8%和14%。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1日报道中援引了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主席桑迪·钟(Sandy Chung)写给媒体的邮件,上面写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因此这样的婴儿死亡率和增长很惊人。作为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的儿科医生,任何孩子的死亡都是不能容忍的。美国的婴儿死亡率令人难以接受。”
NCHS卫生统计学家、该报告作者之一丹妮尔·伊利(Danielle Ely)表示,对公共卫生专家来说,婴儿死亡率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卫生系统的有用基准。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2021年的一项分析发现,虽然该国婴儿死亡总数与2020年相比有所增加,但死亡率保持不变,仍为每千名活产婴儿死亡5.44例。然而今年这份新报告引用了临时数据,发现婴儿死亡率上升到每千名活产婴儿死亡5.60例,这相当于2022年有20538名婴儿死亡。
非营利性母婴健康倡导组织March of Dime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伊丽莎白·切罗特(Elizabeth Cherot)说:“显然是一个错误的方向。”NCHS的研究里还发现,美国不同种族群体的婴儿死亡率不同。美国印第安和阿拉斯加原住民的婴儿死亡率上升超20%,从每千名新生儿约7.4例死亡上升到每千名新生儿超过9例死亡。虽然非裔美国孕产妇的婴儿死亡率上升幅度不大,但非裔婴儿的总体死亡率是最高的,等同于每千名新生儿中有近11人死亡,是白人婴儿死亡率的两倍多。
桑迪·钟表示:“去医院就医或接受治疗,对于一些生活在贫困或者接近贫困的人群以及某些种族和族裔群体来说,存在着重大挑战。有时在病情加重时才去看医生,这使得出现死亡等严重后果可能性更大。政策需要改变,帮助这些家庭摆脱贫困,帮助他们尽早获得医疗保健服务,以免为时过晚。”
切罗特将这些地区描述为“产妇护理荒漠”,在那里,人们(主要是有色人种女性)可能不得不驱车长途寻找稀缺的劳动力或分娩点。同时,这些产妇还面临着更高的早产风险,再加上接受医疗保健的障碍,婴儿并发症的可能性“非常高”。
文章指出,种族主义和边缘化,尤其是对原住民和非裔而言,也会对健康结果造成生理影响。对医生和其他医疗服务提供者进行有关不平等与健康之间联系的培训,可能会“消除”婴儿健康中的一些种族差异。
报告还显示,产妇并发症和细菌性败血症(即感染)导致的新生儿死亡率高于以往。切罗特解释说,孕产妇健康和婴儿死亡率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在美国,先兆子痫和糖尿病等孕产妇并发症呈上升趋势,这导致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其他高收入国家。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儿科副教授特蕾西·威尔金森(Tracey Wilkinson)是女性获得生殖健康护理方面的专家,她向美国广播公司新闻(ABC News)表示,她对这一发现并不感到惊讶,她认为婴儿死亡率上升有几个原因。首先,她同样提到了美国孕产妇“护理荒漠”,这限制了适当护理婴儿的能力。其次是限制堕胎,特别是在美最高法院于2022年6月做出推翻 “罗伊诉韦德”案(Roe v. Wade)的“多布斯诉杰克逊”案(Dobbs v. Jackson)之后。
威尔金森说:“任何有意的、有计划的怀孕都会带来更健康的结果和更健康的婴儿。”因此,当剥夺了人们决定是否以及何时组建家庭和继续妊娠的能力时,最终,会让更多不具备所有这些因素的妊娠继续下去。她补充说:“此外,我们一再听到,胎儿无法存活的女性被迫继续妊娠,这也会增加婴儿死亡率,因为一旦这些婴儿出生,他们就会被计入这些数字中。”
最近ABC News联合波士顿儿童医院进行的一项分析发现,超过170万名女性(占美国育龄女性的近3%)生活在无法堕胎和无法获得产科护理的县。
威尔金森说,在她所在的印第安纳州以及其他州,医院一直在关停产房,这意味着许多中心都缺乏分娩护理人员。她还补充道,在美国许多限制堕胎和其他生殖健康护理的州,妇产科医生可能会离职,这就减少了在危及生命的情况下护理孕妇病人的专家人数,从而可能导致更高的婴儿死亡率。
她表示:“随着妇产科医生决定离开,不在某些地区执业,他们为这些医院配备人员的能力就会下降。像急诊室和内科医生并不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但当出现产科急诊时,他们可能是医院里唯一的人。”
来源: 中国日报网
“一孕傻三年”主要怪失眠
夜深人静灯火阑珊时,城市中有多少人依然迟迟未眠?昨日是世界睡眠日,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牵头多科室举行一次大型义诊。该中心主任李涛平教授表示,在其主导的一项广东地区流行病学调查中显示,人群中睡眠窒息症患病率达到20%,也就是说,5个广东人中就有一个受到睡眠窒息(鼾症)的困扰。
根据国际睡眠疾病分类,外在或内在因素导致的睡眠障碍疾病达89种。关注睡眠健康,对于各种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比如孕妇就极其容易受到睡眠问题的困扰,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跟孕晚期睡眠问题有关;孩子多动、老年人的脑血管疾病等,也会受到睡眠问题的影响。
但现实情况是,都市人普遍晚睡,主动或被动地熬夜导致大家欠下了很多“睡债”。
调查:五个广东人一个有“鼾症”
在李涛平主导的一项广东地区流行病学调查中,结果显示,人群中睡眠窒息症患病率达到20%,也就是说,5个广东人中就有一个不同程度受到睡眠窒息症的困扰。李涛平介绍,根据国际睡眠疾病分类,外在或内在因素导致的睡眠障碍疾病达89种。而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中国睡眠诊疗现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高达38%的中国城市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失眠重度患者多为90后,集中在北上广地区。
现象:熬夜的理由千千万
在南方医院睡眠中心,李涛平接触过各种各样失眠的病人。有的大学生长期睡眠差,一点小动静就会让他们深夜醒来,再也睡不着,戴眼罩耳塞,戒茶戒咖啡,吃药……效果统统不尽如人意;有的中年生意人,鼾声如雷,吵了身边人,有时候还把自己憋醒……
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斌教授也说,其实很多有睡眠障碍的人,最初多半是从熬夜、节律被打乱开始的。而熬夜,不管是为娱乐主动熬夜,还是因工作被动熬夜,对睡眠、对身体的伤害都特别大。“医护人员就是被动熬夜的典型,很多人最后扛不住三班倒,需要调换岗位。”
在记者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熬夜的例子。二孩妈妈高女士每天便是如此:白天围着两个孩子和家务转,一直忙到深夜,孩子们终于睡着了,才有了一点点自己的时间,不舍得睡,想刷一下手机,逛一下朋友圈、网购……哪怕是发呆也好。但是一晃,就到了凌晨三四点,睡着也不会踏实,不时要醒过来,疑心老大又踢被子、老二又尿床了……慢慢地,想睡个好觉也做不到了。
危害:过劳猝死常常发生在睡眠中
李涛平说,长期睡眠障碍不及时干预,会增加各种脑疾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后夜尿增多,性功能、记忆力、工作效率都在下降,人们常认为是一个正常现象,但实际上这些也与睡眠质量下降密切相关。临床实践发现,如果有效解决睡眠障碍,老年痴呆、帕金森等疾病的临床症状也能得到有效改善。
此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俗称鼾症)会逐渐侵蚀健康机体,直到引起全身各系统的实质性器质疾病。比如诱发脑梗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看到的很大一部分心肌梗塞、脑卒中事件及因过劳而猝死的情况,都是在睡眠中发生。
人们常说“一孕傻三年”,这到底科学吗?李涛平表示,孕产妇出现这种情况,虽然跟生理、心理以及精力有关,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睡眠问题。在孕中后期,胎儿日渐长大,沉重的身子给很多孕妇带来不同程度的睡眠困扰,夜里怎么躺都不舒服,有的要半躺着甚至坐着才能睡得舒服。李涛平说,这跟睡眠窒息有关。因为孕中后期胎儿生长,挤压到肺部,会导致缺氧,这种缺氧不仅在睡眠时,白天清醒的时候也一样会通气不足,处于缺氧状况。缺氧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比如记忆力下降,所以“一孕傻三年”的说法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同时,身体处于缺氧的状态,甚至使胎盘血管功能下降,让宝宝发育延迟。胎宝的呼吸也容易发生窘迫,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李涛平介绍,调查数据显示,50%的孕妇都会发生睡眠窒息症(呼吸暂停),虽大多数症状较轻,但仍有5%为中重度,也就是一小时呼吸暂停15次以上,对机体危害很大,这类孕妇更容易出现妊娠高血压,妊娠子痫、妊娠期糖尿病等并发症。
对策 无法避免熬夜怎么办?
有人的熬夜是“作”,有人的熬夜是不得已。从熬夜到睡眠障碍,到身体的器质病变,各种疾病,距离并不遥远。
张斌说,夜班工作者有不少睡眠问题。比如一些女性会出现内分泌问题、生理期紊乱等。白天活动、夜间睡眠的人体昼夜节律是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跟光照、规律进食和社会活动相关。理论上,如果规律地做到晚睡晚起,节律是可以调整的,比如倒时差。也可以通过调节光照、进食规律来适应睡眠节律的变化,但实际上要执行与社会大多数人不同的生物钟节律,是很困难的,比如白天睡觉会太亮、太吵,有时需要正常人际交往,等等。因此晚睡往往会导致睡眠减少、睡眠质量差等附加问题,不容易让睡眠节律稳定。
熬夜导致睡眠减少,也很难通过“补眠”补回来,因为熬夜导致的血糖、血脂指标升高等问题,已经实质性地产生了伤害,再补也没有用的。
那么,无法避免熬夜怎么办呢?张斌的建议是:首先光照是影响睡眠节律的第一要素。熬夜工作的时候,避免灯光昏暗,尽量照明充分;早晨才下班的,回家路上建议戴墨镜,避免日光照射。回到家睡觉前,洗澡、吃饭,让自己舒适以后,拉上厚厚的窗帘,模拟夜间睡觉的环境;中午或下午起床后,要适当户外活动,接受自然光照,这样有助于固定一个新的节律。
对于三班倒的,建议以一个月为周期进行换班,尽量从早班,到傍晚班,到深夜班按顺序轮替。
饮食方面,可尝试多吃一些牛奶和坚果,有利于褪黑素的合成。(周洁莹 李晓姗)
「科技」研究:试管婴儿长大后高血压风险较高
新华社华盛顿9月3日电瑞士一个研究团队在新一期《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报告说,借助试管受精这样的辅助生育技术出生的婴儿,在青少年时期就出现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较高。 自1978年首个试管婴儿诞生以来,辅助生育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全球已有超过800万试管婴儿降生。目前最常用的辅助生育技术包括试管受精以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又称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这两种操作都会使得配子(包括卵细胞和精子)和胚胎在植入子宫前暴露在各种环境因素中。 瑞士研究团队评估了97名平均年龄16岁的健康青少年的循环系统状况,包括动态血压、血管内斑块堆积情况等指标。其中,54人是借助试管婴儿技术出生,43人为自然受孕出生。 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中,研究人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管婴儿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要高一些。并且,试管婴儿组有8名青少年的血压数值已达到高血压标准,而对照组中只有1人达到高血压标准。 研究负责人、瑞士伯尔尼大学医院高血压和高原医学部主任埃姆鲁什·鲁克斯埃杰说,这次研究显示,借助辅助生育技术出生的青少年出现高血压的几率是自然受孕出生青少年的约6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辅助生育技术会对婴儿出生后的血管发育有影响,但更长期的后果目前还不清楚。 不过,在这本杂志同期刊登的一篇评论文章中,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奥本山医院专家拉里·魏因劳赫认为,这项研究样本规模太小,因此削弱了研究结论的重要性,此外研究团队也没有将孕期子痫、糖尿病等可能导致胎儿日后血压问题的风险因素考虑在内。 他说,对于借助辅助生育技术出生的人,目前能做的预防性措施就是对青少年时期的血压升高保持警觉,以便及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有必要再采取药物治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