槭树糖糖尿病(槭糖尿病的槭怎么读)
吃糖也有优先级,快看你处于第几层?
美国作家戴维·考特莱特在《上瘾五百年》中写道,糖不仅是一种调味剂,还是一种安慰剂,它能够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让人产生快感。进化学家更是指出,那些爱吃甜的原始人,由于获取了更高的能量而更多地得以生存繁衍,所以对甜蜜的追求深深地镌刻在人类基因里。
古人制糖
早在西周时期,《诗经·大雅》中便出现了“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这说明远在西周时就已有饴糖,而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在稍后的公元前3世纪,印度人更是开始大规模地种植甘蔗,制作红糖。当时,印度人把糖叫做“Sarkara”(梵文),而这便是英文单词“Sugar”的前身。由此可见,人类对甜蜜的追求,是不分时间、不分种族、不分地域的。
到了当代,随着制糖技术的进步,曾经作为王公贵族座上客的蔗糖,开始飞往寻常百姓家。渐渐地,“甜蜜的烦恼”开始出现,过量摄入蔗糖被认为会导致龋齿、肥胖症、Ⅱ型糖尿病等疾病。于是,代糖开始打着“天然健康”的旗号闯进市场。
那么,代糖与蔗糖、乳糖、果糖这些天然糖,有哪些本质区别呢?蔗糖是否真的会腐蚀我们的身体?代糖又能否让我们“甜得很健康”?小编拟就此展开一番简单的讨论。
蔗糖:古人趋之若鹜,今人避之不及
蔗糖几乎是人类最常见到、最易得到的一种糖,普遍存在于植物界的叶、花、茎、种子及果实中,在甘蔗、甜菜及槭树汁中含量尤为丰富。从化学角度来看,蔗糖属于双糖的一种,由一分子葡萄糖的半缩醛羟基与一分子果糖的半缩醛羟基彼此缩合脱水而成。蔗糖有甜味,无气味,易溶于水和甘油,微溶于醇。由于甜味纯正、稳定且回味良好,蔗糖被认为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恩惠。
不过,蔗糖也是致龋齿、肥胖症、Ⅱ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因素,导致现今许多人颇有“谈糖色变”的味道。首先,蔗糖摄入过量容易产生龋齿,糖分易在口腔中残留,残留的糖在口腔细菌作用下变成酸,对牙齿产生腐蚀作用,经过一定时间即出现所谓的“虫牙”。虽然虫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目前科学家一致认为,吃糖多是造成虫牙的主要原因。其次,在吃糖过多的情况下,无法分解的部分就会转化为脂肪,从而带来肥胖的后果,且容易导致肥胖病、糖尿病和高血脂症。
值得一提的是,过多的糖会使体内维生素B1的含量减少。儿维生素B1是糖在体内转化能量时必须的物质,维生素B1不足,将大大降低了神经和肌肉的活动能力,从而易导致摔倒,发生骨折。
时代不同了,古人趋之若鹜的蔗糖,现如今却变成了“甜蜜的烦恼”。
果糖:天然糖中甜度最高的糖
果糖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己酮糖。存在于蜂蜜、水果中,和葡萄糖结合构成日常食用的蔗糖。果糖中含6个碳原子,也是一种单糖,是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它以游离状态大量存在于水果的浆汁和蜂蜜中,果糖还能与葡萄糖结合生成蔗糖。纯净的果糖为无色晶体,熔点为103~105℃,它不易结晶,通常为黏稠性液体,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D-果糖是最甜的单糖。
果糖的最高甜度可能达到蔗糖的1.8倍,是所有天然糖中甜度最高的糖之一,所以在同样的甜味标准下,果糖的摄入量一般只有蔗糖的一半。此外,由于果糖比较不容易被口腔内的微生物分解和聚合,所以食用后产生蛀牙的几率就比葡萄糖或蔗糖等天然糖要小的多。
值得关注的是,果糖与其他天然糖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低GI属性(升糖指数低,即GI值低——GI:Glycemic Index)。实验证明,在同等条件下,如果将食用葡萄糖后所产生的血糖升高指数当作100的话,那么食用果糖后,人体的血糖升高指数仅为23,甚至有的能低至19,而蔗糖则高达65。也就是说,食用果糖后人体血糖的升高程度要远远低于其他传统的天然糖品,因此,果糖以及相关制品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患者与肝功能不全者的饮食结构中。
乳糖:直接参与婴幼儿大脑发育进程
乳糖是人类和哺乳动物乳汁中特有的碳水化合物,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双糖。在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乳糖不仅可以提供能量,还参与大脑的发育进程。
乳糖还是以单体分子形式存在于乳中的唯一双糖,由葡萄糖和半乳糖通过1,4-糖苷键连接而成,经乳腺内乳糖合成酶作用产生。以人乳中含量最为丰富,约为7.2g/l00mL。乳糖主要在空回肠消化吸收,通过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分泌的乳糖酶将其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后通过细胞的主动转运而吸收。葡萄糖主要为机体提供能量,而半乳糖以糖苷键结合于神经酰胺上,形成半乳糖脑苷脂,从而参与大脑的发育。婴儿期是神经发育的关键期,因此,乳糖对婴儿期的神经系统的发育至关重要。
而且,由于乳糖能促进人体肠道内某些乳酸菌的生成,能抑制腐败菌的生长,有助于肠的蠕动作用。此外,乳酸的生成还有利于钙以及其它物质的吸收,能防止佝偻病的发生,婴儿食品中常强化乳糖。值得注意的是,酸奶制品在制作过程中虽然会分解一部分乳糖,但如果没有额外添加乳糖酶,还会有剩余的乳糖存在,这一点消费者需要有一点认识。
但是,如果人体摄入的乳糖不能或不能完全被分解吸收,便容易导致的腹胀、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我们将其称之为“乳糖不耐受”。这在中国婴幼儿中发病率极高,可达46.9%-70.0%,其最常见的症状为腹泻,如若不引起重视可导致慢性腹泻、营养不良、贫血、骨质疏松等长期危害。
麦芽糖醇:极难形成龋齿的非腐蚀性新糖醇
麦芽糖醇由麦芽糖氢化而获得,是较早应用于低热量甜味剂的糖醇。味道纯正,接近蔗糖,但不被消化,又不被口腔微生物代谢,不会引起龋齿病的食品甜味料,特别适于糖尿病、肥胖病患者食用。科学研究表明,麦芽糖醇有以下功能特性:
1、非腐蚀性:麦芽糖醇不是产酸的基质,几乎完全不会导致细菌合成不溶性聚糖,所以麦芽糖醇是极难形成龋齿的非腐蚀性新糖醇。
2、促进钙的吸收:通过动物实验表明麦芽糖醇有促进肠道对钙吸收的作用和增加骨量及提升骨强度的性能。
3、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麦芽糖醇由于难以消化吸收,血糖值上升少,故而对葡萄糖代谢所必须的胰岛素的分泌,没有什么刺激作用,这样一来减少了胰岛素的分泌。由此可见,麦芽糖醇可以作为供糖尿病患者食用的甜味剂。
4、抑制体内脂肪过多积聚:如果同时摄入高脂肪和砂糖后,由于刺激了胰岛素的分泌,脂蛋白分解酶活性提高,故而很容易增加体内脂肪的积聚。若用麦芽糖醇替代砂糖制造如冰淇淋、蛋糕、巧克力之类的高脂肪食品,由于不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因此可以期望减少体内脂肪的过度积聚。
目前,麦芽糖醇已被列入美国药典,其在医药上的用途正不断被开发。因国内麦芽糖醇的应用刚刚起步,麦芽糖醇作为食品添加剂,我国已将其列入GB2760标准,允许在雪糕、糕点、果汁、饼干、面包、酱菜、糖果中使用。
甜菊糖苷:糖尿病和肥胖病患者适用的甜味剂
甜菊糖苷是一种从菊科草本植物甜叶菊(或称甜菊叶)中精提的新型天然甜味剂,而南美洲使用甜叶菊作为药草和代糖已经有几百年历史。
国际甜味剂行业的资料显示,甜菊糖苷已在亚洲、北美、南美洲和欧盟各国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调味料的生产中。其中,中国是全球最主要甜菊糖苷生产国。作为天然低热量甜味剂,甜菊糖的热值仅为蔗糖的1/300,且在摄入人体后不被吸收、不产生热量,是糖尿病和肥胖病患者适用的甜味剂。
而且,甜菊糖与蔗糖果糖或异构化糖混用时,还可提高其甜度,改善口味,于是被广泛应用于糖果、糕点、饮料、固体饮料、油炸小食品、调味料、蜜饯中。
赤藓糖醇:唯一一款零热量糖醇
赤藓糖醇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如真菌类蘑菇、地衣,瓜果类甜瓜、葡萄、梨,动物的眼球晶体、血浆、胎液、精液、尿液中均能少量检测到,在发酵食品葡萄酒、啤酒、酱油、日本清酒中也有少量存在。赤藓糖醇可由葡萄糖发酵制得,具有爽口的甜味,不易吸湿,高温时稳定,在广泛PH范围内稳定,在口中溶解时有温和的凉爽感,适用于多种食品。
相比于其他甜味剂,赤藓糖醇均有以下优势:
1、零热量:赤藓糖醇是唯一一款零热量糖醇。由于其分子量小,容易被人体吸收,同时被人体吸收的赤藓糖醇只有少量进入人体大肠被微生物发酵。80%的赤藓糖醇被人体食用后进入人体血液之中,但不能被人体内酶分解代谢,不为机体提供能量,不参加糖代谢,只能通过尿液从人体排出。
2、耐受性高:一般来讲,女性对赤藓糖醇的耐受量通常为每千克体重为0.8 克,男性会略微再低一些。比木糖醇、乳糖醇和麦芽糖醇都高,主要原因是赤藓糖醇的分子量小,吸收少,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从而避免了高渗现象造成腹泻发生,避免了肠道细菌发酵产生胀气现象。
3、抗龋齿性:赤藓糖醇不被人体口腔细菌利用,因而不会产生酸性物质对牙齿造成伤害,从而引生牙齿发生龋变,对口腔细菌生长产生抑制效果,从而起到保护牙齿的作用。
目前,赤藓糖醇被广泛应用于新型零热量、低热量饮料的研制。赤藓糖醇可以增加饮品的甜度、厚重感和润滑感,同时减少苦味,还可以掩盖其他气味,提高饮料风味。赤藓糖醇还可以明显改善植物提取物、胶原蛋白、肽类等物质的不良异味。
工业代糖:垃圾食品的亲密伴侣
除了上文提到的麦芽糖醇、赤藓糖醇(天然代糖)、甜菊糖苷(天然代糖)等外,非营养性人工合成甜味剂——又称“工业代糖”,由于供应稳定,价格较低且甜度高,也广受食品加工业的喜爱。其中,糖精、阿巴斯甜、甜味素等,是最为常见的几种。
糖精是最早(一八七九年)发现的人工甜味剂,甜度是蔗糖的三百倍。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对热稳定且价格便宜,但因食用后有苦味,所以在甜精(cyclamate)问世后,便以一比十的型式混合(糖精一,甜精十)出售,此后糖精才被广泛使用。至于毒性试验方面,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糖精曾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有导致膀胱癌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所建立的每日容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为小孩每天不超过五百毫克,大人不超过一千毫克。
甜蜜素于1937年被发现,并且广泛地使用于1950年至1970年间,甜度为蔗糖的三十倍左右。在一些研中曾发现甜蜜素虽无致癌性但可能为癌促进剂(Cancer promoters),因此美国于1970年八月被全面禁用。
阿斯巴甜于1965年被美国化学家在合成缩氨酸时意外发现,其甜味是蔗糖的150~200倍。阿斯巴甜无苦味,甜度高,但对热不稳定,高温下甜味会消失,因此无法用于烘焙食品,目前广泛使用于糖果或低热量饮料中。但是,阿斯巴甜中含有苯丙胺酸,因此不适合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cs,PKU,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这些患者天生不能代谢苯丙酮)的患者使用,否则会造成智能不足。FDA的每日允许摄取量为每公斤体重五十毫克,欧洲则每公斤体重二十毫克。
对健康追求下的甜蜜进化史
从横向对比来看,麦芽糖醇、甜菊糖苷(天然糖醇)、赤藓糖醇(天然糖醇)等,相比于蔗糖、乳糖、果糖等传统甜味剂和糖精、阿斯巴甜等工业代糖,在安全性和健康性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无糖不欢的“甜党”们,可着重选择天然的、安全系数高的甜味剂。当然,科普界流传着一句名言:脱离剂量谈危害都是耍流氓,这句话反过来同样适用,不能因为“相对健康”就完全无所顾忌。
而以往看似无法避免糖分的乳制品、水果制品等,在科技的加持下也有望迎来脱糖的一天。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信息显示,早在2006年就有去糖牛奶的制作专利申请。此外也有不少企业在积极研发牛奶脱糖的技术,让人们在享受健康的同时,把糖分的摄入降到最低。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糖的印象和态度也在逐渐改变,但对甜蜜的追求已经深深的烙在人类的基因中。如何更健康的享受糖带来的快乐,才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来源: 大众网
产经报道|0糖惹的祸:0糖的“糖”不止有蔗糖,0糖的“0”只需≤0.5g/100g
林辰/文
0糖的“糖”不止有蔗糖,还有各种果糖。0糖的“0”不等于常识意义上的0,按照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小于等于0.5g/100g即可称无或不含糖。
此外,0添加糖的表述,也可能即将寿终正寝——若《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最终落定,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均不能再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强调不含有或者未使用。
元气森林一封道歉信所引发的,不过是食品饮料业近些年标识不规范的其中一隅。当颜值与健康成为新生代消费群体的关注重点,满足这一需求的食品配方创新并没有错,与之步调错位的概念营销才该“背锅”。
0蔗糖不等于0糖,果糖常出现于0蔗糖产品中
近日,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的明星消费品牌元气森林主动“爆雷”,称由于在乳茶中没有说清0蔗糖与0糖区别,未来包装标识将由现在的“0蔗糖 低脂肪”改为“低糖 低脂肪”。
不过,这已不是元气森林第一次就乳茶的0蔗糖作出修正。今年1月,其就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围绕0蔗糖不代表无糖的信息作出提示。并披露早在去年10月,公司就已于乳茶包装上提醒“本品甜来自乳糖、结晶果糖和0卡代糖”。
但普通消费者并不是食品配方专家,能够分清蔗糖之外还有各种果糖用于食品工业。财经网产经在乳制品、零食等多个细分食品领域搜索发现,不少产品在打出0蔗糖旗号之时,仍含有果糖的现状并不少见。
例如,南方某知名乳企的新款酸奶,外包装称0蔗糖,但线上店铺的商品详情页以小字提示,“甜味主要来自结晶果糖”。严格来说,这款产品虽系0蔗糖,但不等于无糖。
图片来源:淘宝截图
按照引发元气森林1月澄清的知乎热门回答介绍,“果糖在喝得多的时候,还会给肝脏造成额外的健康危害,包括增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扰乱肝脏嘌呤代谢、升高尿酸、增大患痛风的风险,引起肝脏胰岛素抵抗等。”
类似的情况还存在于热门赛道冷食燕麦。财经网产经早前曾报道,三只松鼠称自家产品中的燕麦片0蔗糖。但实际配料表中的奇亚籽烘烤燕麦却含有低聚果糖和麦芽糖浆。
同期,五谷磨房将自家含有槭树糖浆,低聚异麦芽糖浆的产品列为“有糖”阵营。王饱饱强调自家只是麦片0蔗糖,但果干自身带有果糖,部分果脯也需要加入白砂糖调味。
彼时,三只松鼠方面向财经网产经解释称,低聚果糖和麦芽糖浆可能会有少量蔗糖,但含量比例与生产加工工艺有关系,具有一定偶发性,公司没有主观额外添加蔗糖。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主任李红透露,糖浆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含有一定量的蔗糖,当然这种蔗糖含量很低。
0.5克/100克以下即可称0糖,是否拒绝代糖业界尚有争议
可更关键的是,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小于等于0.5克/100克即可称无或不含糖。也或许正是这种行业规范和大众常识理解的差异,更多人开始在0糖的0上做文章。
例如,和润的“0脂肪、0蔗糖发酵乳”,在标签上特地提示“蔗糖未检出,检出限为0.4g/100g)”。每日养元的植物奶在外包装显著标识0添加蔗糖外,于配料表详细写出蔗糖添加量0g/100ml.
图片来源:淘宝截图
对此,某乳企高层向财经网产经分析,测量仪器不同,可能会存在个体测量时的偏差阈值,一般不会以一个绝对值来界定,所以行业将无糖标准界定在0.5克之下。
而将0糖追求到“极致”的,还有一批拒绝代糖的品牌。例如,简爱酸奶和五谷磨房燕麦都提到了拒绝代糖。但包括三元圣悠活燕麦拿铁、良品铺子部分燕麦产品分别使用了赤藓糖醇和甜菊糖苷两种代糖。
代糖是否存有危害?无论是使用天然代糖还是拒绝代糖的企业,大多因同属一个行业而讳莫如深。但从多个食品工业专家向财经网产经表达的观点看,代糖的存在,有糖尿病人追求健康但仍想改善口味的需求。代糖对身体的影响取决于代糖的具体物质。如果是甜蜜素、阿斯巴甜之类的会有争议。所谓拒绝代糖,可能更多指的是拒绝非天然,有人工合成背景的代糖。
0添加句式岌岌可危,食品标识营销不应与配方创新错位
事实上,拒绝的越多,将0添加的成分罗列的再详细,既可能增加了消费者购物选择时的负担,从合规性而言,也或许是一场空。
去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当中提出,食品标识不得标注下列内容: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强调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
但从当下乳业、饮料及零食的外包装看,凡是新品,几乎都会提到0添加。至于0添加成分的数量,也只增不减。
例如,农夫山泉10年前上市的东方树叶,如今也追随潮流喊出“5个0”——“0糖、0卡、0脂、0香精、0防腐剂”,比元气森林燃茶还多两个0.
酱油界则在争夺谁是真正的0添加竞争中,将配料表数量越少越好的价值取向植入宣传。其中,参照简爱酸奶“生牛乳,乳酸菌,其他没了”的句式,海天新品裸酱油的口号是“只有5种配料,其他没了”。
数字比拼难有终点,六月鲜的特级原汁酱油宣称自己只有4种原料,是真0添加。同样自称0添加的太太乐原味鲜头道特级鲜酱油,虽含6种配料时,但表态“比我配料少的没我味道好,和我一样鲜的没我配料少”。
“体重、颜值、健康管理已经贯穿于新生代消费者心中,0糖的口号,在最初可以让品牌从高度同质化的行业中突出重围。可当下缺乏强制性标准,食品标识自然乱象频发。”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财经网产经感慨,“待食品标识规范的正式文件出台后,希望打擦边球的忽悠用语被杜绝。”
知知科普I“0糖0卡”食品,真的可以放心吃吗?
最近,#0糖0卡饮料真的健康吗#这一话题冲上热搜——专家表示:因为添加糖醇类甜味剂,在代谢过程中“0糖0卡饮料会对肝脏和神经系统产生负担”。这类饮料中的磷对骨骼发育和肾脏功能不利,钠对控制血压不利。专家推荐的健康饮料包括:白开水、淡茶、不过量添加植脂末和糖的咖啡,但要注意饮用量。
同时,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同样喝碳酸饮料,喝无糖胖的人更多,得糖尿病的人也多。
话题截图。
糖真的是“洪水猛兽”吗?代糖产品真的健康吗?为何标注无糖的食品也会让人胖?长期食用代糖产品是否会带来副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记者调查:
“0糖、0脂、0卡”气泡水受年轻人青睐
近年来,人们对健康饮食与健身养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对零糖、低脂、高纤维等饮食方式的需求逐渐增大。
越来越多所谓“0糖、0脂、粗粮”的食品和品牌出现,可口可乐公司旗下的“三剑客”可乐、雪碧、芬达均推出了无糖产品,康师傅推出了无糖冷泡绿茶,元气森林等主打无糖的饮料品牌也在市场上迅速有了一席之地。
90后姑娘徐婷经常关注健康类资讯,不少文章、短视频都提到糖分摄入过多会让肌肤提前衰老、下垂等危害,让徐婷看到“糖”就有一种焦虑,一些常见食品的含糖量都让她感到恐慌,比如一瓶可乐,或者一些喝起来不太甜的饮料,因为它们都含有不少糖。
但年轻人如何能拒绝奶茶?为此,徐婷非常纠结,直到小姐妹推荐给她“抗糖液”“抗糖丸”等产品,在吃了甜食后服用,她才大胆地喝起奶茶。
便利店售卖的“0糖0卡”饮料。
“我也是跟风买的,有没有用确实不知道。”徐婷说,她发现奶茶店也有“0糖0卡糖”“三分甜”等这些选项后,让她喝奶茶更加大胆了。
“水太难喝了。”对于男生小豪来说,男生的“标配”是可乐或冰红茶一类饮料,平时打球、踢球后总会买上一瓶,小豪的姥姥和姥爷有糖尿病史,父母不让他喝这些,但小豪舍弃不了碳酸饮料那股直冲嗓子眼的刺激感,现在市面上的各类无糖汽水恰好迎合了他的需求。他说:“爸妈看到我喝的时候,我指着上面的标志告诉他们是无糖的,然后他们就没制止我了。”
“除了市面上常见的气泡水、茶饮、奶茶、酸奶等在显著位置标注了‘0卡’‘无糖’等字样,在贵阳还有无糖冰粉这些。”市民哓星是一位甜品爱好者,奶茶、蛋糕以及糖水都是她的最爱。2022年初,哓星被查出患有多囊卵巢综合症,医生对哓星的嘱咐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再吃甜食。
“听到不能吃甜的,我感觉天都要塌了。以前我几乎每天一两杯奶茶,时不时地加块芝士蛋糕,自从不让吃甜食后,我也想过很多办法。”哓星表示,自己有尝试购买网红推荐的代糖来解馋,但她发现只需在水里放一点,甜味就很明显,她就不再吃了。
对于市面上五花八门的0卡、0糖食品,哓星说,自从生病后,对吃非常谨慎,也不敢再随意尝试。
医学专家提示:
代糖虽比普通糖热量低,仍不宜过量饮用
“因为吃甜食会引起肥胖等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所以出现很多代糖食品,不少商家也打出了‘0糖0卡’的宣传标语,让人觉得这类产品既可以享受到吃甜食的快乐,又能减轻吃甜食的负罪感。”贵州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医师张思琴说。
“0糖0卡”的食物为什么会有甜味呢?
张思琴表示,这是因为里面加有代糖,代糖的规范名称是甜味剂,是能给食物增加甜味的食品添加剂。相对于糖,热量低或不能被人体代谢,可代替糖加入到食物中来增加口感,减少热量,可分为营养性甜味剂(有热量)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无热量)。
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即可标注为“无糖食品”,也就是“0糖0卡”的概念。
贵州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医师张思琴正在查房。
张思琴介绍,代糖按照来源分为三类:
一是糖醇,它属于营养性甜味剂,是来源于水果和蔬菜中的天然膳食纤维,糖醇甜度在0.5至0.95(蔗糖甜度1),包括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糖醇、果葡糖浆、赤藓糖醇等,热量远低于蔗糖;
二是人工合成类,它属于非营养性甜味剂,依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目前允许食品添加的非营养性甜味剂共有18种,其中人工甜味剂有11种: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三氯蔗糖等(注: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是无糖可乐、无糖雪碧饮料的主要料);
三是天然植物来源,它属于非营养性甜味剂,如甘茶叶提取的甘茶素、甜叶菊提取的甜菊糖苷、罗汉果提取的罗汉果苷等。
也是就是说,无糖并不意味着不甜,它是把各种代糖当作甜味剂来满足口感。“无糖食品虽未含糖,但它含有其他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张思琴说,无糖食品里面的甜味剂,有可能会刺激人的食欲,虽然甜味剂本身热量很低,但它会刺激大脑,从而让人产生饥饿感,会进食其他更多的食物,使热量超标。
相关研究显示,代糖虽不同于葡萄糖等直接代谢升高血糖,但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机体能量摄入与代谢,并且大量食用代糖可能导致腹泻,对肠道菌群造成一定影响,有可能使肠道菌群失调,增加肠组织炎症的发生风险,或导致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心脑血管风险等潜在危害。
对于网络上流传的“抗糖”概念,张思琴解释道,糖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不必过分解读,“抗糖”不是说完全不摄入糖,只是不摄入过多的糖。很多人觉得抗糖就是限糖、减糖、控糖、戒糖,就是要少吃糖,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糖分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它为人体提供能量,特别是对于大脑。“抗糖”这个概念出现以后,很多人比较激进,为了抗糖拒绝摄入一切碳水化合物,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完全不摄入糖会引起低血糖、营养不良、贫血等,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市民购买的代糖产品。
张思琴强调,代糖并没有想象的健康,所谓抗糖产品更不要随意食用,最健康的依然是白开水,以及天然新鲜的粗加工食品,过度嗜好甜味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接受天然食物的口味,从水果、果干等天然食物中获得甜味,才是合理的方式。
《中国食品安全网》也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无糖食品时,应养成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的习惯,查看配料表上用哪种甜味剂代替糖类,查看营养成分表上的能量值。食品标签上的配料表是一个产品的原料构成,包括名称和量化的信息。食品企业通过配料表进行正确标注,避免夸大宣传,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阅读延伸:
果糖——存在水果、蜂蜜、含果糖饮料中,人体很难代谢果糖。大量食用饮用果汁、水果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
结晶果糖——高纯度提炼的工业果糖。上市至今不过几十年,甜度较高,冰镇之后更爽口,存在工业生产的零食饮料中,摄入过量,危害类同果糖。
葡萄糖——主食淀粉米面各种碳水中含有大量葡萄糖,可被人体转换吸收,但主食摄入过多,一样导致肥胖。
乳糖——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中。乳糖包含葡萄糖和半乳糖,乳糖摄入过量,也会在体内转化为能量堆积,引起肥胖。
蔗糖——普遍存在于植物界的叶、花、茎、种子及果实中。蔗糖包含果糖和葡萄糖。
甘蔗、甜菜及槭树汁中含量最多,常见的白砂糖、方糖、红糖都属于蔗糖。
蔗糖口感最好,热量高,容易使人上瘾。摄入过量,常引起蛀牙、肥胖。
代糖——有些人工合成,有些从植物提取,甜度非常高,口味跟真正的蔗糖差异较大,让人喝完总觉得嘴里有股怪味。代糖不产生热量,但不代表绝对安全,摄入过多可能导致代谢紊乱,影响肠道菌群。
来源:天眼新闻
编辑:祝宇豪
责编:陈 萌
审核:陈丽娟